姓名声调平仄

姓名声调平仄
姓名声调平仄

姓名声调平仄

一、四声与平仄:

1、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阴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2、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的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为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但有些地方的方言仍保留“入声”。如: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北方的某些地方(山西、内蒙古),还有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持入声这一调类。

二、起美名要平仄撘配,声调铿锵: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起名也用声调平仄,因为平声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较短的,他们就形成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名字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致于单调,才能声调铿锵。人的名字是一首最短的乐曲,是八字命局的音谱乐章,谱写的好坏(与字的协调平衡)能直接影响命运的质与量。在起名时需注意事项:

不能一平到底这叫“孤阳不生”。

不能一仄到底这叫“孤阴不长”。

男性最后一字宜平声,会阳刚。

女性最后一字宜仄声,会柔顺。

如何区分音调与音色的不同

如何区分音调与音色的不同 作者:王晔 (学校:鹿峰中学邮编:215300) 摘要:很多同学在学完《声现象》一章后,对涉及到音调与音色的一些判断题难以定夺。今天,我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二者的异同,并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大家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 正文: 音调、音色和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其中音调和音色的区别是本部分学习的难点,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容易将二者混淆。 一、音调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主要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发声体本身的特性(如长度、松紧、大小、多少、厚薄)改变其频率,从而影响其音调的高低。用细棒轻轻敲装有水的玻璃杯,由于杯中的水量不一样,其振动频率不一样,音调是不同的。 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对一定强度的纯音,音调随频率的升降而升降;对一定频率的纯音、低频纯音的音调随声强增加而下降,高频纯音的音调却随强度增加而上升。 一般说来,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子声音的音调比男子高。在小提琴的四根弦中,最细的弦,音调最高;最粗的弦音调最低。在键盘乐器中,靠左边的音调低,靠右边的音调高。 二、音色 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一般来说。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如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就不同,其音色是有差别的。 音色英文叫musical quality,指声音的感觉特性。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但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根据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声音强度的情况下,也能区分出是不同乐器或人发出的。同样的音量和音调配上不同的音色就好比同样色度和亮度配上不同的色相的感觉一样。 我们知道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其中音调是指声音频率的高低,频率高的音调高,频率低的则音调低。而音色较复杂,这是因为一般物体发声时往往会有多个频率的声音同时发出,其中频率最低的声音叫基音,它的频率就决定了物体所发声音的音调;其他频率声音的强度都比基音弱,频率都是基音的整数倍,我们把它们叫做泛音。 音色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泛音,每一种乐器、不同的人以及所有能发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除了一个基音外,还有许多不同频率的泛音伴随,正是这些泛音决定了其不同的音色,使人能辨别出是不同的乐器甚至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每一个人即使说相同的话也有不同的音色,因此可以根据其音色不同辨别出是不同的人。例如,由钢琴和黑管两种乐器所发出声音的频率分析可以看出,两种乐

对联是否非要平仄不可,能否凭意境对

对联是否非要平仄不可,能否凭意境对? 先说点题外话:古时候有几个农妇在讨论皇帝出行,皇后、妃子们在干什么?是不是东宫娘娘在烙大饼,西宫娘娘在剥大葱,葱跟饼都堆成山了!很多农妇都觉得十分有道理。头条上90%以上都是普通大众,因为头条没有约束,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所以每个人都是主角。在娱乐、游戏等领域大家看的呵呵一笑,在文化、科学、艺术等专业性较高领域,我们也可以各抒己见。看书法名家草书我可以说:什么破字?鬼画符似的。读一首顺口溜,这东西写得我懂,好诗!好诗!科学领域中民科更是占了半壁江山。大音反倒希声,那些有水平的一些言论往往无人问津。这跟上面的故事何其相似!回到正题:对联一定要讲究平仄?凭意境对可以么?并不是我贬低人,可以看出来提这问题的人对中国古典文化并无一点了解。对联比诗难!叠字联、缺字联、拆字联、回文联、谐音联、千字联等等每一种都不好对,因为不仅要考虑对联基本组成部分,更要考虑平仄,你所谓的对联中的意象,只属于词性的一部分罢了。举个例子: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上下联各含金木水火土,且平仄、意境全符,上联“锁”字比喻把烟写活了,下联“燃”字把桃花写活了,其他的:炮镇海城楼稍逊,再其他的什么深圳铁板烧之类,别说意境,就连词性、平仄都八竿子打不着,只能算是同种结构

的字而已,可笑的是以为娘娘烙大饼、剥大葱的人太多啦,反倒觉得这个是对联)对联有三大要素:词性、平仄、意境(不是意象)。缺了意境还可成为对联,只是不是佳对。但缺了词性跟平仄,就不能称为对联!1、词性。这个简单,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介词对介词……头对手、脚、脸都行,但不能头对个吃、好之类的。 2、平仄。说起平仄,很多人不明了,也害怕。平仄其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绝大部分一二声字是平,三四声是仄,唯有古代入声字融入现代四声当中,属仄。古代“入声短促急收藏”,但现在只有极少部分地区保留了古入声字发音(如安徽岳西县),那么怎么办呢?记!常见入声字见多了就记住了。如(白、石、竹、吃、喝等等)都为仄声。对联并不是每个字都要平仄相对。常见对联只用记住写律诗、绝句的通式就行了(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字可以不论,但要避免孤平与下三连就行了。长对联只用关键位置的字平仄相对就行了! 3、意境。这个就高大上,说不清道不明了。通俗来说是你对联所描绘的场景。举个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者一幅画,后者也是一幅画,且相得益彰,天然和谐。所以说,你问对联不讲究平仄,来意象对可以吗?

对联的形式特点

对联的形式特点 就本质而言, 是有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文体形式。认识这 一点对写作对联创出新意很有帮助。对联又有其特殊的外在形式, 掌握其形式特点很重要,具体来讲,对联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 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 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 用。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 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 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 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 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当 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 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 幽。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 朝。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 。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

对联须掌握的90个问题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

十分钟通晓对联平仄韵

《十分钟通晓对联平仄韵:马蹄韵、渔竿韵、全平韵》 一联韵 首先讲起对联的平仄规则,就是对联的平仄韵,简称联韵。 现在从对联的声韵发展,对联是脱胎于律 诗(至于过程简略),本作为训练律诗而作,后来又因广泛流通于民间,就与律诗各自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家知户晓的事物了。 联韵的发展,由唐朝开始时,是“A两两平仄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到了明朝就有“B全平全仄”。 1联韵发展路程 (1)从A到B之间的发展,就与唐诗到宋词那样差不多,唐朝的律诗已经被大多数诗人作完了,自然到了唐末就有好多人想作出优美的诗句,字词已经被前人所用光了,这时就真是“巧妇难成无米之炊”,但是规则是死,人是活,他们就将唐诗发展到“诗余”,就是宋词。 (2)然而对联也是同样道理,限制平仄规则为“两两交替偶有三连平三连仄”,汉字已经被限制了很多,尽管汉字之多,但是历经唐宋元三个朝代,总会将这些汉字都用完,所以这期间联韵已经作出了放宽,纵观唐律的诗格发展成形后,已经出现了“三连平,三连仄”(暂不论三平尾三仄尾) B全平全仄开始只是一种对联游戏,但不常见,所以只能作为一种特例来讨论,至于为什么全平全仄的也可以称之为联韵一种,这样的对联也遵守对联的基本平仄(仄起平收),同时这类全平全仄多数出现于巧对或者讽刺联,所以只作为偶一为之,所以往往有较大趣味而被人所接受,因为联韵并不是对联最重要,但是基本联韵(仄起平收)是一定要遵守,至于有些联并不是仄起平收,一般出现于名人联与机关联,名人联多数是因为他本人对对联并不了解(我们学诗词的都知道一件事,古来那些伟人,如政治家等非专业诗词名人的诗词,诗词入门者都是比较少看)。如 后孙中山先生名联 上联:革命尚未成功 下联:同志仍须努力 (平起仄收) 机关联: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2007-09-08 07:57:44) 转载 分类:对联知识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就必须掌握平 仄,没有平仄,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对联也无从谈起;不讲平仄,决不是对联.说到掌握平仄,还是有规律,有方法的. 一,要了解平仄,就要先学习基本功.主要掌 握<声律启蒙>,这是很有必要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训蒙骈文>中,"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小日蒙蒙.野桥霜正 滑,江路雪初融......"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特别是<训蒙骈句>词语平仄,对仗工整,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可能有的文友认为,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就可以了.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 诗,而又区别于律诗,因为律诗只有五言,七言,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律诗成为格式化 了,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简说对联平仄规则2

简说对联平仄规则 黄光辉 对联平仄声可分为正格、变格和无格三种。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不过,俺个人倾向于接受之。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为了不至于误导,这里将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加以介绍: 1、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字,必须一仄一平。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及启功先生为北师大撰题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是为数不多的。 2、句中平仄规则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例如:月;松。(剑;琴)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例如:毓秀、绿叶、上海、好友;钟灵、红花、宁波、嘉朋。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例如:龙胆草;马兰花。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例如:独生子;特种兵。 (4)四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 例如: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故事新编(鲁迅小说集)。(夕、拾字古仄)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仄) (5)五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江山无限好;祖国万年春。

辨别音调与响度的四种方法

辨别音调与响度的四种方法 音调与响度都属于声音的特性,很多同学学习了声音的特性后,常常会把音调与响度混淆。下面介绍四种辨别音调与响度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根据定义辨别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乐中有C、D、E、F、G、A、B七个音调。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乐中的音量就是指响度。 例1.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放声高歌。 女的音调高,响度小;男的音调低,响度大。 例2.用力踩脚踏风琴与按脚踏风琴不同的键。 按住脚踏风琴某一个键,越用力踩,响度越大。而按脚踏风琴不同的键,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二、根据影响因素辨别 影响音调的因素是频率,即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反之则越低。 影响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即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另一个因素是距离发声体的远近,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例3.如图1所示,用不同的力拔动钢尺与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度拔动钢尺。 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钢尺,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度拔动钢尺,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例4.如图2所示,用不同的力划过梳子与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子。

越用力划梳子,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以越快的速度划过梳子,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三、根据波形辨别 音调不同的声音的波形区别在于波形的疏密不同。波形越密的,音调越高;波形越疏的,音调越低。 响度不同的声音的波形区别在于波形的长短不同。波形越长的,响度越大;波形越短的,响度越小。 例5.如图3所示,是示波器显示出的不同声音的波形图。 甲乙是两种响度相同、音调不同的声音;丙丁是两种音调相同,响度不同的声音。 例6.如图4所示,甲乙两种声音的波形。

音调和轻声

前回はピンインを習ったんですよね。ちゃんと覚えました? それでは、今日は中国語のアクセントを勉強しましょう。 まず、中国語のアクセントは何個があると思いますか? はい、四種類がありますよ。一声、二声、三声、四声です。 āáǎà ō?ǒ? ē?ěa īíǐì ūúǔù ǖǘǚǜ 実はもう一つの特別な発音がありますよ。軽声と呼ばれて、普通、単語でよくあるけど、一文字は軽声 の発音があまりないですよ。 そして、日本語に比べると、アクセントがちょっと多いですね。日本語で三声がないから、日本人にとっては、少し難しいので、最後に勉強しましょう、勉強するときも、声を出して、いっぱい練習したほうがいいと思いますよ。 一声は難しくないよ。発音するとき、平たく易しく発音すればできますよ。なんか、お母さんが遠くからあなたを呼んでる感じだから、その感じを持って、一緒にしてみましょう。 一(yī),大衣(dàyī),依靠(yīkào) 日裔(rìyī)医院(yīyuàn) 伊斯兰教(yīsīlánjiào) 注:打喷嚏时候的啊的发音就是一声,还有发音部位要注意,在喉咙部位,比日语发音靠后。 次は四声を勉強しましょう。四声も簡単です。発音をするときの感じは高いところから落ちる感じなんだよ。たとえば、跳という文字。 意料(yìliào)艺术(yìshu)意识(yìshí)意外(yìwài)意大利(yídàlì) 注:读四声的时候要升上去,比如说“爱情”,没有经历前是在平地上,在一起后积攒的甜蜜让你一点点变高,这时候失恋了,从高处掉下来了,这样想象就能发出四声的音了~ 日本語で、疑問を持つとき、普通何を言いますか?え?とか、なに?とか、これは中国語の二声と似てます。

励志对联不讲平仄的原因及对策

励志对联不讲平仄的原因及对策 古人说:“见不尽者,天下之事; 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近几期一报一刊谈到对联讲不讲平仄问题,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确实是参不尽天下之理。对此,笔者不揣冒昧地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纰漏之处,祈求联友及方家不吝教正! 一、受历史对联的影响 纵观历史,对联发展大体经历了五次飞跃。①从晋到唐,可称为对联初级阶段。那时的对联只是以口头应对为主,由于律诗受到皇上及文人的宠爱,对联则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故而发展缓慢。② 五代到宋元,对联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进入了推广发展阶段,不仅有春联,还有挽联、赠联、匾联、堂联、门联、行业联等。③明清时代,对联进入昌盛时期,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梁章钜说:“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时者。”(《楹联丛话?自序》)④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知识分子把对联当成战斗武器,文人志士作对子蔚然成风。⑤中国楹联学会成立。近二十年来,在中楹会的领导下,各级楹联组织层出不穷,对联活动开展得更普遍,更丰富多采,比其他文学样式更活跃,更为人喜爱。这是一次最大的飞跃,也是联界的大喜事。 这五次飞跃,对联到底共有多少副,无法统计,但从联质方面来看,可谓精品不多,瑕疵不少。我认为个中讲平仄的劣作要占一部分,不讲平仄的也要占一部分。那么,如今说对联不讲平仄同历史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对联像诗一样,出现了流派和各种体裁,诸如诗歌体、词曲体、骈文体、散文体、古文体、白话体、俗语体等等。据史料,汉初的赋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演变为骈文(也称骈赋或律赋),并沿袭到唐以后的五代。由于骈文不讲平仄相谐,也就没有节奏相称,只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而被后人视为正格对联。例如,众所周知五 代时蜀主孟昶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联坛高手王钟璘“认为它是影响最深远的劣联,那个‘余'字既失替又失对,怎能算

初中物理 例说音调和音色的区别 专题辅导

初中物理例说音调和音色的区别专题辅导 河南宋宗均 音调、音色和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其中音调和音色的区别是本部分学习的难点,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容易将二者混淆。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二者的异同。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主要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发声体本身的特性(如长度、松紧、大小、多少、厚薄)改变其频率,从而影响其音调的高低。 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一般来说。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如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就不同,其音色是有差别的。 例1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不同。 【解析】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钢尺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即改变了振动物体的长度,因而其振动频率会发生改变,其音调也发生变化。 例2 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给病人检查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A. 声音的响度 B. 声音的音调 C. 声音的音色 D. 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解析】我们已经知道用细棒轻轻敲装有水的玻璃杯,由于杯中的水量不一样,其振动频率不一样,音调是不同的。题中已提示我们,医生给病人检查腹部时,腹部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因为一个腹部有积水的病人,当“叩诊”时腹部振动发出的声音和正常人腹部振动发出声音的频率是不同的。因而其音调不同。 例3 如下图所示,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自己的外婆,主要依据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色 C. 音调 D. 频率 【解析】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声音是不一样的,其主要区别是两个人的音色不一样,即声音的品质不一样。动物和人一样,“狼外婆”的声音和兔外婆的声音的音色完全

对联平仄的宽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 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特点),如果没有了这些要素(特点),对联就没有了灵魂和生命,就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天,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三.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例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五言绝句格律 平仄基本句型: A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C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D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平起或仄起主要看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

声调与平仄

声调与平仄 平上去入——天子圣哲 唐代释远忠《元和韵语》: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据此只能得知:平声平,上声高,去声高而远,入声短。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 清浊清浊清浊清浊 阴平阳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 中古音四声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为今音声调的阴阳。所谓全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塞音、塞擦音、擦音;次浊声母指的是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零声母。 调值:55 35 214 51 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调型: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高降调 各方言调类相同,是因为出自中古音的同一个调类,与调值无关。 平仄是声调在语言运用中的概念。“平”指古四声中的平声字(包括今阴平和阳平);“仄”,即不平,指非平声字,包括古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老国音(国音派):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分尖团,保留入声,增加3个吴方言有北京话没有的声母。 荤油炒菜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高平短促音,不除阻> ) 偷尝两块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低平短促音,不除阻> ) 新国音(京音派):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不分尖团,不保留入声,不增加3个吴方言有北京话没有的声母。 入声字:屋wū国guó尺chǐ玉yù 尖音字(精系): 精zing 清cing 心zin 尖zian 墙ciang 小siao需sǖ 团音字(见系):京jing 轻jing 歆xin 坚jian强qiang晓xiao虚xu

经典对联的平仄问题

经典对联的平仄问题 对联运用“平仄”的问题,从读一报一刊来看,争论得越来越火热了。我想谈谈个人的“平 仄观”,并请教方家。 “平仄”的地位平仄,是对联体裁“六要素”之一,至低限度保持了“联脚要讲平仄对仗”。所谓用“今声”或“古声”制联(只要不混用),就说明了“对联要讲平厌”。如果问理由,简单地答:对联是“格律文学”的一种。大小征联启事都强调应征必符合“联律”,没有排除平仄。这些都给“平仄”有了应有的地位。至于是不是每位联家都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且不划 等号。但是有说“声律只是一种‘对联技巧’”,对联技巧很多,并非每副联都用上它们,岂不是“联脚平仄”也可以“不讲了”,平仄在对联中就可有可无啦。 对联怎样运用平仄这个问题,笼统而言不能解决问题。我曾总结对联存在三大体系, 应分别对待: 一、律诗对偶格律型——必定要正本清源,三平尾要忌,遇到拗句、孤平要“救”。但 只限五、七言句,至于七言句子末向前裁出的三、四、六言的短联(或长联中这种短句),可侧重在音步平仄的对仗。不过,五、七言句并非都是律诗句式,还有“三二二”或“二三二”等,这就要审辨,切忌混谈。律诗对偶格律型,格式是固定的。 二、非律诗对偶的格律型——也有称“联律型”的,它没有不变格式可仿。一般包含两 个内涵:①句子中的语意单位(即词组、短语、名词),突破双音节(含双音节),有三个四个至多个字不同为音步(节奏点)的。创作时,从严要求应该做到“句中音步平仄要 交替,句间音步平仄要互对”;放宽一点来讲,句中、句间音步可不计平仄,句脚一定要 计平仄,如果力争句脚按“马蹄格”乃上乘。这类型对联包括“押韵、拆词”等有关修辞形式 之“句脚连平或连厌”古今所公认的格律形式。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欠缺了解“对联技巧”的人,却说:“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 地狱么?” 三、宽对型——在此,只就平仄上来说它。除联尾外,句子音步及句脚皆不讲平仄, 连平或连仄可达好几个字,几乎就跟口头语一样,以表现“句法、句式(节奏)”对仗为主,形成“骈体对”。因骈体自四骈六俪发展至今,早不受“字数”制约(可参阅《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等)。例如: 发展就是硬道理;廉洁堪称好作风。 改革潮/掀起/华夏大地特色;

初中物理 例说音调和音色的区别 专题辅导

初中物理例说音调和音色的区别专题辅导xxxx 音调、音色和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其中音调和音色的区别是本部分学习的难点,很多同学在学习中简易将二者混淆。下面结合详尽实例谈谈二者的异同。 音调:表示声音的凹凸。音调主要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发声体本身的特性(如长度、松紧、大小、多少、厚薄)改变其频率,从而影响其音调的凹凸。 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一般来说。例外物体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如例外的人发出的声音就例外,其音色是有差别的。 例1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例外。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例外。 【解析】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钢尺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即改变了振动物体的长度,因而其振动频率会发生改变,其音调也发生变化。 例2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例外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会听到例外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给病人检查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A.声音的响度 C.声音的音色B.声音的音调 D.声音是否顺耳动听 【解析】我们已经知道用细棒轻轻敲装有水的玻璃杯,由于杯中的水量不一样,其振动频率不一样,音调是例外的。题中已提示我们,医生给病人检查腹部时,腹部也会发出例外的声音,因为一个腹部有积水的病人,当“叩诊”时

腹部振动发出的声音和正常人腹部振动发出声音的频率是例外的。因而其音调例外。 例3如下图所示,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自己的外婆,主要依据声音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频率 【解析】我们知道,例外的人声音是不一样的,其主要区别是两个人的音色不一样,即声音的品质不一样。动物和人一样,“狼外婆”的声音和兔外婆的声音的音色完全例外,尽管“狼外婆”精巧模仿,但其音色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对联平仄规则

第一种:……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一)句中平仄规则举例 一言句: 旧(仄) 新(平) 二言句: 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 看水(仄仄) 听泉(平平) 三言句: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六言句: 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 --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二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二)句脚平仄规则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母题来源1】2019年天津卷 【母题原题】演员弹奏钢琴使用相同的力量弹不同的键,这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A.音色B.响度C.音调D.振幅 【答案】C 【解析】钢琴的音色取决于钢琴自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与演员的弹奏无关。力量相同时琴弦振动的振幅相同,振幅决定响度,弹奏的响度相同。不同的按键对应不同振动频率的琴弦,振动频率决定音调,改变按键改变频率。故选C。 【母题来源2】2019年四川绵阳卷 【母题原题】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桌边。先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位置不动,再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A.响度变大B.响度变小C.音调变高D.音调变低 【答案】A 【解析】其他因素没有改变,只是改变了拨动钢尺的力度,则钢尺振动的幅度会改变,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正确,BCD错误。 【母题来源3】2019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卷 【母题原题】“暴风骤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 A.回声B.音色C.音调D.响度 【答案】D 【解析】与回声无关,回声为声音传播出去后反弹回来,音色区分发声物体,音调区分声音高低,雷声大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选D。 【名师点睛】重点区分音调与响度,响度形容声音的大小。 【母题来源4】2019年江苏泰州卷

【母题原题】下列做法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A.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速度划过梳齿 B.用相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 C.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 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 【答案】D 【解析】卡片在梳子上以快慢不同的速度划过,则梳子齿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不同,能改变音调,故A不符合题意;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振动的难易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能改变音调,故B不符合题意;用湿手摩擦杯口,水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能改变音调,故C不符合题意;若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则用的力越大,刻度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刻度尺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但不能改变音调,故D符合题意。 【母题来源5】2019年江西卷 【母题原题】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演奏二胡时,手指上下移动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改变二胡发声的__________特征;其下方有一个共鸣箱,可用来增大二胡发声的__________特征。 【答案】音调响度 【解析】二胡发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琴弦的长度不同,则振动的快慢就会不同,导致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所以可以不断用手指上下移动去控制琴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二胡发出声音的音调,从而会有美妙的音乐;共鸣箱的作用是弦的振动引起箱内空气的振动,从而增大响度。 【难点中心】本类题通常主要考查影响音调和响度大小的因素的掌握。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由于日常用语里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 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不过,个人倾向于接受之。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从对联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已经掌握平仄的联友就权当复习一下。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是正格联的联律了。为了不至于误导,俺将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一、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 作者:佚名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