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小学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2019年文言文阅读实战训练及答案

2019年文言文阅读实战训练及答案(名师押题预测+实战训练,建议下载练习)一、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
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
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
然其跳达⑧剌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躁关其老少耶?【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
②罅:裂缝。
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
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
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
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
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
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
⑨剌泼:鱼击水声。
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从山根石罅/中出B.界/以石梁C.或/投饼于左D.皆/数寸鱼解析:A项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从山根石罅中/出”。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许:表示约数。
(2)周:围绕,环绕。
(3)界:以……为界线。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
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碧云寺就在这里。
(2)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然而那些活泼跳跃、泼剌有声、在水面上游戏的,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4.文中哪些词句描写了水的清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喷吐冰雪”“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下深丈许,了若径寸”“写影潭底,清慧可怜”等词句描写了水的清澈;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游褒禅山记(节选)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含答案)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穿透它。
同时,他也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但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发生什么时,他无法回答。
因此,一个不可穿透的盾牌和一个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叫做“的尾”,每次都会跟随在他身边。
有一次,XXX到了江边,被一条大蛇围住了。
狗咬死了蛇,但XXX已经晕倒在地,毫不知情。
狗在路上哀嚎,徘徊不定,家人觉得奇怪,跟着狗走了过去。
XXX已经窒息,被家人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XXX还没有XXX的时候,狗始终没有吃东西。
从此,XXX对狗格外珍惜,就像对待亲戚一样。
2.家人觉得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危急时刻保护主人,二是在主人生病时不离不弃,表现出忠诚和爱心。
XXX而学,夜以继日,是为求学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左传》,形容古代学子为了求学而在夜晚点燃灯烛,不眠不休地研究。
这种精神也被称为“夜以继日”。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1.这句话的出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左传》。
2.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职业地位。
1.(1)度:测量尺寸的工具。
(2)操之:带着测量好的尺码。
(3)尺码:测量脚的尺寸。
(4)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意思是“宁可相信测量好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部编2019年秋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国学经典阅读《列子》练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2019年秋学期六年级语文上册国学经典阅读《列子》练习题(一)国学片段: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
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
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我是小助手:1.太山:即泰山,在山东省,被称为“五岳之首”。
2.荣启期(jī)):人名,是春秋时期的隐者。
3.郕(chéng):古代的地名,在今天河南省濮阳范县、山东省宁阳县东北一带。
4.鹿裘:这里指粗制的皮衣。
5.带索:用绳子当作腰带。
6.吾:我。
7.不见日月:没有见过太阳和月亮,指没有出声就死的胎儿。
8.不免襁褓:指死在襁褓里的婴儿。
9.常:常情。
10.宽:宽慰、安慰。
我是小翻译:孔子在泰山游览,看见荣启期在郕邑的郊外行走,穿着粗制的皮衣,腰上系者绳索当腰带,一边弹琴,一边唱歌。
孔子问道:“先生为什么如此快乐呢?”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原因很多:大自然生育万物,只有人最尊贵。
而我能够成为人,是我快乐的第一个原因。
人类中有男女的区别,男人受尊重,女人受鄙视,所以男人最为可贵,而我既然能够成为男人,是我快乐的第二个原因。
人的生命有短的没有见到太阳月亮就死的胎儿、有没离开襁褓就死亡的婴儿,而我已经活到九十岁了,是我快乐的第三个原因。
贫穷是读书人的普遍状况,死亡是人的最终归宿,我安于贫困,等待死亡,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孔子说:“说得好!你是个能够宽慰自己的人。
”考考你的智慧:1.翻译下面句子加点的字。
(1) 先生所以乐.乐:(2) 唯.人为贵唯:(3) 贫者士之常.也常:2. 短文中有一个反问句,这个用子是:(用原文回答)3.荣启期有三乐,分别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4.你觉得一个人的快乐应该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弘扬传统文化泰山奇景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被称为“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
精华小学文言文小升初真题汇总30篇(带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华小学文言文小升初真题汇总30篇(带答案)文言文阅读1(2019·北京小升初真题)阅读文言文《师旷论学》,回答文后问题。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臣闻.之:()善.哉:()2.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写出文中师旷连续运用比喻的句子,并说出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晚;听说;好。
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文中师旷连用了:“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这三个比喻。
意在说明:学无止境,只要想学习,任何时候都可以学有所获。
(2018·湖北省小升初真题)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①弓缴②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注释:①援:拉。
②弓缴:弓箭。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A.诲:_____B.俱:_____5.请翻译句子大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教导,教育一起,一同5.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认为有天鹅将要到来(到达、飞过来),老想着要拉开弓箭将它射下。
文言文阅读2(2018·浙江省小升初真题)顾长康画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019年五年级课外文言文古文阅读(部编版,带答案)

2019年部编版五年级古文课外阅读文言文练习(带答案)一、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4)寡人闻命..矣。
()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二、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译文:(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三、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2019年文言文阅读实战训练及答案

2019年文言文阅读实战训练及答案(名师押题预测+实战训练,建议下载练习)一、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
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
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
然其跳达⑧剌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躁关其老少耶?【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
②罅:裂缝。
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
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
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
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
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
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
⑨剌泼:鱼击水声。
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从山根石罅/中出B.界/以石梁C.或/投饼于左D.皆/数寸鱼解析:A项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从山根石罅中/出”。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许:表示约数。
(2)周:围绕,环绕。
(3)界:以……为界线。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
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碧云寺就在这里。
(2)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然而那些活泼跳跃、泼剌有声、在水面上游戏的,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4.文中哪些词句描写了水的清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喷吐冰雪”“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下深丈许,了若径寸”“写影潭底,清慧可怜”等词句描写了水的清澈;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游褒禅山记(节选)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___________________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2)先自度其足: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3)而置之其坐: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4)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2、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脚的尺寸 ) ②至之市(到、往)③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④反归取之(脚的尺寸)⑤何不试之以足( 鞋子)3、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dúo量(长短)) (2)吾忘持度(dù尺寸\尺码)(2)宁信度(dù尺寸\尺码)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二)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窃:(偷偷地) ②辄默记辄 ( 就 )③儿痴如此痴( 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若不见恬 ( 坦然)⑤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打)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hé同“何”,怎么,为什么 )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_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2.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啖( 吃 ) ②欲以去热也去( 驱除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四)_____________________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从 )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这)2、翻译句子(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2)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
3、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记述; ),最后一句是(议论 )。
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境②吾欲之南海到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④子何恃而往凭借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对比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立志。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一起(2)如入鲍鱼之肆肆:店铺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第七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五.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向②臣安敢戏其君戏弄③孰与昧行乎昏暗④何不炳烛乎点燃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到,此指照射过来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③资给以书把④遂成大学就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教导②非然也这样③思援弓缴而射之引,拉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一起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译文: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为:替 \ 给(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说:通“悦”,愉快 \ 高兴((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好:喜欢\喜爱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滥竽充数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做首领(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认为(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对的(4)兽见之皆走逃跑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助词,无义)〈2〉故遂与之行(它,代狐狸)〈3〉其不善者而改之(它,代缺点或错误)〈4〉曾子之妻之市(到)〈5〉学而时习之(它,代学过的知识)〈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狐假虎威,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狗仗人势,它们都是用来比喻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还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卖(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助词,无义存在(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同时2.翻译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