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宋朝的科举制度

合集下载

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引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执政时间长达319年,期间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其中,科举制度是宋朝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于选才、选拔官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宋朝的科举制度,包括科举制度的起源、设立官学的背景、考试程序、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确立于唐朝。

当时的科举制度是由隋炀帝及唐太宗李世民实施的,旨在选拔人才、保证政府的稳定运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严格的考试制度,并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设立官学的背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设立最多、影响最大的官学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已经有了被称为“国子监”的皇家学府,这是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文武官员而设立的。

南宋时期,国子监被改制为国子学,同时建立了徽宗皇帝亲自倡导设立的东坡书院等地方性学府。

这些官学为科举考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考试场所,成为了宋朝科举制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流程初试宋朝科举制度中的初试是由地方官员主持的。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五经》、《五史》以及一定的诗文题目。

初试的目的是选拔出一部分基础较好、学识扎实的考生,并进入到下一轮复试环节。

复试复试是由中央政府官员主持的,考试地点在国子监。

复试的内容更加严格和全面,主要包括《诗经》、《书经》、《礼记》、《周礼》等经典著作的详细解释和评注,要求考生在传统文化方面有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同时还要求考生作文,以考查他们的文学造诣和表达能力。

复试的通过人数较初试明显减少,只有少数考生有机会进入到最后的殿试环节。

殿试殿试是宋朝科举制度中的最后一环,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

参与殿试的考生数量非常有限,一般在百人左右。

殿试的内容主要是写作和辩论,考查考生的文学才华和对时事政治的理解。

参加殿试的考生中取得成绩前列的会被授予进士头衔,从而有机会被提拔为官员。

考试内容宋朝的科举考试内容与唐朝相比,更加强调文学才华和理论知识。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实行封弥誊录制度,使科举考试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平与客观,对防止考校作弊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此,欧阳修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谈到: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奏议集》卷十七)。由于实行了糊名考校,以往礼部省试放榜后的谤议大大减少,贫寒出身的俊士也大量地涌入仕途。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赵安仁等上礼部合格人数姓名,真宗谓宰相:今岁举场,似少谤议。王旦指出: 条式备具,可守而行,至公无私,其实由此。 殿试考定后,真宗询问王旦等人: 有知姓名者否? 皆曰: 人无知者,真所谓搜求寒俊也。 不过,尽管科举考试实行了封弥誊录,但作弊的漏洞仍然存在,一是考官与考生是否有亲属关系,二是考官是否会向考生泄题。针对这两种情况,又实施了别头试(或称别试)和锁院制。
至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 1039年),对进士一科的考试内容及方法,朝中展开了讨论,经筵官李淑主张参鉴唐代太和故制,试进士先策、次论、次赋及诗、次帖经墨义,敕有司并试四场,通较工拙而定去留。范仲淹参知政事,进一步强调上述主张。神宗熙宁初,根据王安石的主张,罢诗赋帖经墨义,以经义取士,次以策论,以通经有文采者为中格,并取诸科解额十分之三增补进士科。元祐元年(1086年)又恢复诗赋,与经义并行。绍圣元年(1094年)再罢诗赋,专以经义取士。直至北宋灭亡,有关经义与诗赋取士的争议,仍没有平息,在制度措举方面也未形成定制。
士人诣集英殿起居,就殿庑赐坐,引试,依图分庑坐定,各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刊策题,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余皆不许挟带文集。士人入东华门,各行搜检身内有无繡体私文,方行放入。午则赐食与士人,其砚水之类,皆殿直祗直供办,午后纳卷而出。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宋沿五代旧制,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后改开宝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进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称“诸科”。

神宗时,废诸科,另设“新科明法”,元祐时废,绍圣复设延续至北宋末,南宋绍兴年间一度复设。

此外,还有武举、童子举;而制科则分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分设六科,神宗时罢,元祐复设,绍圣时再废,另设宏词科。

元祐时曾设“经明行修科”,实同制科。

南宋复设制科,设博学宏词科,南宋末改称词学科。

宋代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北宋前期宋初沿五代旧制,分进士科及诸科,科举考试也是“朝代更易”,不废科举,宋朝建立的次月,即建隆元年(960)二月,举行首次科举考试,仍依五代旧制,每年举行一次,自开宝七年(974)权停“贡举”后,间年举行一次“贡举”,渐成惯例。

宋初取进士,亦无定数,通常为10 余名,少则六七人,大体与后周时相当。

乾德四年(966),除录取进士6 人外,又录取“诸科”9 人。

此后,不定期地录取“诸科”,录取人数通常也多于同科进士人数,即所谓“国初,诸科取人亦多于进士,盖亦承五季之敝云”。

宋初承五代旧制,科举考试前,“台、阁近臣得(向主考官)荐所知进士(应举者)之负艺者,号曰公荐”,中举后的进士则“拜知举官子弟弟侄,及目(主考官)为师门、恩门,并自称门生”,建隆三年(962)下诏禁止。

但依五代旧制,录取进士之权仍完全掌握在主考官手中,皇帝并不进行干预,每年考取进士后,“知贡举(官)奏合格人姓名而已”,类同备案。

开宝五年(972),主考官录取进士11 人、诸科17 人后,宋太祖“召对讲武殿,始下制放榜”,皇帝开始参与新进士的录取,被称为“新制”③。

次年三月,宋太祖在召对时,黜落“应对失次”的进士、诸科各 1 人,又因下第举子投诉主考官不公,宋太祖决定从下第举子360 人中选取195 人,以及已被录取的进士9 人、诸科27 人,亲自在讲武殿主持考试,取进士26 人,诸科101 人,共127 人。

宋朝科举等级

宋朝科举等级

一、宋朝科举考试分为州试、省试、殿试3个等级。

●州试州试时,由州通判(朝廷派往各州监督知州的官员)主持进士科考试,以州之录事参军(协助州长官纠察诸曹掾的官员)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

如果考官不通经义,则需另选考官,但必须由州通判监考。

考试完毕,考官必须用朱笔批阅试卷,凡回答正确的写“通”,回答不正确的写“不”。

考官和监考官最后还要在试卷末尾签署姓名。

凡取中的考生名单及其试卷都要在秋天呈报礼部。

最初规定:凡是家中高祖以内有犯死罪的“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都不准参加科举考试。

州试取中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参加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省试,这些考生被称为“举子”或“贡生”。

他们须将自己的家世、年龄、籍贯、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等如实写明,呈交礼部。

这些考生们要10人相保,如果发现有人弄虚作假、违反科举中的规定,这10人就要连坐,取消考试资格。

为了保证远地考生能有条件来京师参加考试,公元969年,宋太祖曾下令西川、山南、荆湖等道的官府对考生提供来往路费。

只是这个做法没有继续实行下去,偶尔行之。

●省试礼部主持的省试在春季举行。

主持省试的官员由皇帝任命,往往是由六部尚书、翰林学士知贡举。

宋朝初年,礼部考场的限制较宽,考生进入考场时可以携带很多东西。

1005年,宋真宗规定:“举人除书案外,不许将茶橱、蜡烛等入;除官韵外,不得怀挟书策,犯者扶出,殿一举。

”就是说只有考诗赋的时候才准携带《切韵》《玉篇》等进入考场,如果发现挟带其他书籍或交头接耳,立即赶出考场,并且停止参加科考1次。

考试完毕,考生的试卷要弥封用印,送知贡举官评定高下,然后把评定结果也密封起来,再进行第二轮批阅评定成绩,最后根据几次的批阅确定出试卷的正式成绩。

宋代礼部的省试都在白天进行,改变了唐代以来夜以继日、点蜡答卷的做法。

对进士科的考试,在考场待遇方面要优于其他各科。

进士科的考场“所坐设位供帐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

其他各科考试时,“则悉撤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

宋朝科举制度模板

宋朝科举制度模板

宋朝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也是宋代文化繁荣的重要保障。

宋朝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考试体系。

本文将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录取名额和选拔过程等方面对宋朝科举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考试科目宋朝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主要有进士科、明经科、举人科和制科。

其中,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科目,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举人科则是针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制科则是针对特殊才能和优秀人才的选拔。

二、考试内容宋朝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论、时务策和诗词。

经义主要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史论主要测试考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时务策主要测试考生对时政问题的解决方案,诗词则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三、考试形式宋朝科举制度的考试形式主要有殿试和省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主要是对进士科考生的最终选拔。

省试则是由地方官员主持的考试,主要是对明经科和举人科考生的选拔。

考试形式主要包括笔试和口试,笔试主要是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测试,口试则主要是对考生口头表达和应对能力的测试。

四、录取名额宋朝科举制度的录取名额相比前代有了较大的增加。

进士科的录取名额从唐代的二三十人增加到了宋代的百余人。

此外,宋朝还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是具有文墨优秀子弟,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五、选拔过程宋朝科举制度的选拔过程主要包括报名、预试、省试、殿试和任职。

报名是指考生向地方政府报名参加科举考试,预试则是由地方政府对考生进行初步筛选,省试是由地方官员对考生进行选拔,殿试是由皇帝对进士科考生进行最终选拔,任职则是对合格考生进行任命。

综上所述,宋朝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录取名额和选拔过程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继续和发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巅峰之作。

该制度始于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理宗宣和四年,延续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对于宋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科举制度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初唐科举制度、高唐科举制度和宋朝科举制度。

初唐科举制度主要是根据姓名谱录,以选任官员;高唐科举制度加入了策试,试题多与道教思想有关;而宋朝科举制度则强调了政治考核,试题更加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政治忠诚。

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士科、明经科、明经制和义务教育等。

进士科是最高科举,考试对象是通过州县的居民丁产补给的贡生。

明经科是通过乡试选拔的;明经制是通过科举考试选任官员;义务教育是科举制度的基础,以培养人才为目的。

进士科是宋朝科举制度的核心,也是最受重视的科举。

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每三年一次,乡试成为明经科的初试。

会试是入围乡试的考生在国子监举行的考试,考试内容是作文和策论。

殿试是选拔最后的进士,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生必须亲自应考。

进士合格后可以担任地方官职或者中央官职。

在宋朝科举制度中,科举考试内容以经、史为主,强调实际工作能力和政治忠诚。

考试中遵循了科举制度中的一系列规则和程序,以保证考试公正和准确。

科举考试的合格率极低,选拔出的进士被视为社会精英,享有高社会地位和丰厚福利。

宋朝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社会上普及了文化知识,加速了社会文明化的进程。

志趣相同的人们通过科举考试相聚一堂,形成了包括诗文创作、文化研究和社会交流等多种活动的文化圈。

同时,该制度也起到了选拔人才和培养官员的作用,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推动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宋朝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考试内容局限,忽视了工艺技术和农业等实用技能的培养,导致科举出身的官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二是科举制度对于穷人来说门槛较高,要求贡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参加考试,导致社会流动性受限。

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考点进行的考试,主要考查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

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省级考点进行的考试,考查文化素养和知识面的广度。

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是在皇宫进行的考试,考查文化水平和才能,同时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政治素质。

其次,宋朝的公吏选拔过程非常严格,考试的范围涵盖了儒家经典、政治经济学、法律、诗词、文章等多个领域。

考试要求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还要考虑到品行、家庭背景、政治倾向等方面。

因此,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人往往都是素质比较高的人才,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修养,能够胜任各种官职。

再次,宋朝的公吏制度注重官员的考核和监督。

在任职期间,官员要经常参加各种考试和考核,以检验他们的政绩和能力。

如果出现问题,不仅会面临政治处分,还可能被罢免官职。

同时,宋朝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官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恪尽职守、廉洁奉公。

总体来说,宋朝的公吏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注重官员的考核和监督,保证了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转和政治稳定。

北宋的科举制度中国士人选拔的重要制度

北宋的科举制度中国士人选拔的重要制度

北宋的科举制度中国士人选拔的重要制度北宋的科举制度——中国士人选拔的重要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的科举制度无疑是士人选拔的重要制度之一。

本文将从制度的背景、选拔流程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北宋的科举制度。

一、制度背景北宋的科举制度首次出现在宋太祖建立的北宋时期,其本质是一种考试制度,用以选拔优秀的文人才子。

这一制度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当时文化水平的提升,也为朝廷选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二、选拔流程北宋的科举制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县试、府试以及殿试。

首先是县试,各地设立县试场,由县举人主持,对来自各地的考生进行笔试。

笔试的内容包括经义、诗词等,考题为难度适中的经典著作。

县试成绩优异者可以晋级到府试。

府试是县试的最后一环,是在府城举行的考试。

府试由地方官员负责组织,主要测试考生的文思、才情和应对能力。

通过府试的考生可以晋级到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

殿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由朝廷直接主持。

殿试内容则更加复杂和考究,包括经义、策问等。

殿试成绩优秀者将被授予进士头衔,成为朝廷官员的候选人。

三、影响北宋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扩大了士人的选拔范围,将晋升官员的机会更加公平地分配给了更多的人。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激励了更多人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

此外,科举制度还为后来的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士人选拔制度演变的重要支柱。

总结:北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拔优秀的文人才子,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这一制度的出现以及持续的影响,不仅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进步,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北宋的科举制度——中国士人选拔的重要制度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该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制度以及对后世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的科举制度
一、发展背景:在沿袭唐制的基础上,宋元朝又根据自身朝代的实际情况,有新的变化和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科举的种类
宋朝的科举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制举,由天子直接考选。

二为常贡,由州县贡人礼部考选。

三为学选,由三舍选充。

三、考试内容的分类
常科和制科。

常科指常设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学究、明经、明法诸科。

制科为非常设科目,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设置并亲自主持的特种考试,选拔特殊人才。

文科和武科。

武科的考试内容为先骑射后策问,,其中策问决定去留,弓马区分高低。

成人科和童子科。

童子科规定,凡15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少年儿童,由州官推荐,经皇帝亲自考试,中试着赐进士出身或同学究出身。

四、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对唐朝的变化和发展
1、扩大科举名额
(1)唐朝进士科,每榜入取人数很少。

但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张,每榜人数多达百人。

(2)宋朝科举除照例录取之外,还增设了特奏名(特赐连续多次应省试而不第的年老举子以本科出身)。

(3)在扩张名额的同时,又提高科举及第的地位和待遇。

及第后可直接做官,不需要像唐朝那样还必须通过吏部考试。

2、确定“三年一贡举”
宋朝科举考试时间,最初没有明确的规定。

后来,宋英宗平治三年,确定科举考试时间为“三年一贡举”。

3、殿试成为定制
殿试始于唐朝,但是没有成为制度。

为了录取的公平,宋代形成了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

宋真宗时,分为五等,第一、二等为及第,三等为出身,四、武等为同出身。

宋神宗时,第一、二等为赐进士及第,三等为赐进士出身,四等为赐同进士出身,五等为赐同学究出身。

南宋时变成,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南宋的殿试影响了元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

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为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防止作弊,宋朝在科举考试的实践中建立了一些制度,内容如下:
建立别头试。

采用糊名制。

创立眷录制。

五、宋朝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使学校教育受到冷落。

统治者只重视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了兴建学校培养人才,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完全割裂。

2、助长了士人名利之心,侥幸奔竞之风,不尚实才,不务实学,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