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制的演变

合集下载

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宋代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科举考试制度改革,其变化和影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宋代科举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举制的范围扩大,从原来的少数人变成了广大考生,从而拓宽了官僚体系的晋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普遍参加。

二是考试内容的变化,从原来的文字考试变成了综合性考试,考查考生的文学、哲学、历史、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

三是考试形式的变化,从原来的纸笔考试变成了现场考试,考生可以在考场上直接回答问题,更加符合考试的客观性要求。

四是考试分数的变化,从原来的绝对分数变成了相对分数,以百分制来衡量考生的表现。

宋代科举制的变化,给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普遍参加,拓宽了官僚体系的晋升通道,提高了社会的普及性,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从而改变了封建社会中继承式晋升的传统。

其次,科举制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进步,考试内容的变化促使考生学习历史、哲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推
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最后,科举制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考试的普及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晋升,从而拓宽了政府的管理队伍,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果。

隋唐两宋科举制的演变趋势

隋唐两宋科举制的演变趋势
5. 科举制度逐渐受到质疑和批判。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一些人开始对其进行质疑和批判,认为科举制度过于注重功名利禄,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导致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隋唐两宋时期的科举制度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多样化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变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科举考试的形式逐渐多样化。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主要采用笔试的形式。到了两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口试、面试、殿试等多种形式,以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
4. 科举制度的影响逐渐扩大。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主要影响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到了两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影响逐渐扩大到社会各个方面,成为社会阶层流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隋唐两宋科举制的演变趋势
隋唐两宋时期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演变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举制度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到了两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程序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2. 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丰富和深化。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到了两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扩展到经史、哲学、政治、军事、法律等各个领域,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论宋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论宋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论宋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与特点介绍如下:
一、演变
1.宋太祖时期:从宋太祖开始,科举考试推行“锁院制”。

在考选
期间,所有考官一经任命,就马上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即使是家人也不能见面。

这一制度对于避免科举考试中的请托舞弊之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宋代的改革: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两次重要的改革。

首先,
考试内容变得更加简化,更注重实用性,而不仅仅是引经论典。

其次,科举考试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将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改为策论,更符合当前社会需要。

同时,明经科也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背诵填空直接废除,改为阐述经书道理和意义。

二、特点
1.降低门槛:宋朝的科举制度降低了考试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人
有机会参加考试。

对于家境贫穷的学生,政府会提供地方居住和相应的补贴资助,从而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防止舞弊:通过实施“锁院制”,宋朝的科举制度有效地防止了
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这一制度确保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3.多元化的考试内容:宋朝的科举考试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不
仅包括诗词歌赋,还涉及了策论等更实用的内容。

这种多元化的考试内容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4.扩大教育机会:通过降低考试门槛和提供资助,宋朝的科举制
度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综上所述,宋朝的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并具有降低门槛、防止舞弊、多元化的考试内容和扩大教育机会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宋朝的科举制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较高的进步性和创新性。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文化、政治、经济都非常繁荣。

其中,科举制度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一、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但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每三年一次的地方选拔考试,会试是在省廷举行的考试,殿试是在皇宫里的考试。

二、乡试的改革和发展在宋朝初期,乡试的考试内容很少,只考察诗歌和文章。

后来,经过一系列改革,科目逐渐增多,考试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最终确定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学、诗赋等。

乡试的改革不仅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会试和殿试奠定了基础。

三、会试的变革和重要性相对于乡试,会试更加难度较大,范围也更加广泛。

宋代的会试分为两个环节,即策论和会江。

策论通常由考生自己出题,考官则为之点评和论述。

会江则是考生在殿试之前进行的“预考试”,主要考察文章、诗歌等内容。

会试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考试规模、考试范围和考试难度等方面的提升。

四、殿试的重要性和演变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考试,也是最难的考试。

只有在前两轮考试中表现非常出色的考生才有机会参加殿试。

殿试的考题非常难,考察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往往需要考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篇作品。

宋代的殿试还添加了考察骑射等体能项目,这进一步说明殿试的难度之大。

五、科举制度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措施尽管宋朝的科举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使用钱财买官等现象。

此外,由于科举制度实行时间较长,使一些地位显赫的世家望族据此固化了自己的权力,对后代进行“买官卖官”的贿赂行为,从而导致社会严重的阶级分化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监管机制,减缓考试压力,增加透明度等措施。

总之,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仅是文化和知识分子的象征,也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繁荣的核心之一。

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士人阶层

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士人阶层

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士人阶层宋朝自开国以来,一直实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贯穿了整个宋朝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而科举制度的完善,又直接影响着宋朝士人阶层的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寻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士人阶层之间的关系。

宋朝科举制度的演变宋朝的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代的科举制度,最初只是为了选拔官吏而设立的。

但到了宋朝,科举制度的意义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宋朝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选拔官吏的手段,更是一种普及文化、扩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工具。

宋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三级考试:会试、殿试、礼部试。

会试是在路考合格的基础上的地方性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在会试基础上的地方性考试,合格者再参加礼部试,礼部试是朝廷就读书人优秀者的载入魁儡的最高考试,通过的人就可以参加科举礼。

科举礼及格后,就可以称为进士,可以担任一定的官职。

宋代科举制度的最大变化在于,从选举官吏转变成选拔读书人。

当时,国家对读书人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官吏的需求,因此科举制度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同时,宋朝科举制度中的诗词歌赋科目,也为文人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文化交流平台,大大增强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士人阶层的影响宋朝的科举制度不仅改变了科举制度本身,同时也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阶层构造。

在宋代,知识分子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获得官职,进而升迁,这意味着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阶层上的流动。

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监生。

监生是未考中的士子,他们在科举礼上也由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四个等级。

监生可以通过不断参加科举考试,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可以通过结交进士等高级人物,打通关系,最终达到跻身士界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使得更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有机会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宋代著名的贫富逆转故事《杨家将》,主人公杨六郎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而成。

科举制的演变趋势

科举制的演变趋势

科举制的演变趋势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演变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贵族统治的选拔制度:最早的科举制起源于汉代,当时主要是贵族统治阶层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主要考察的是文学才能。

这种制度更多地反映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传统统治集团的权力控制。

2. 官僚主义的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官僚主义体系。

唐代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扩大,包括经义、史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文章写作能力。

这使得科举制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提高了选官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 较强的地方特色:宋代之后,科举制开始在地方上逐渐得到重视。

地方官员会组织一些地方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这些考试内容更加贴近地方实际,以适应各个地方的需要。

这一方面反映了地方统治集团在地方行政中的地位提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科举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发展。

4. 开放的官员选拔渠道:明代以后,科举制进一步扩大选拔范围,降低了考试的门槛,加大了平民士子的机会,使得社会力量进一步得到充分发挥。

明清两代,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的官员选拔渠道,拓宽了社会流动性,有助于减少封建制度的阻力。

总的来说,科举制的演变趋势是从贵族统治的选拔制度向官僚主义的选拔模式转变,逐渐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同时在地方方面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最后,科举制在明清时期开始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流动性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的演变(1)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代相比,宋朝科举制度在规模和制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①科举制度的地位提高。

宋初废止了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度,视科举为取士正途。

②扩大科举名额。

宋朝科举考试除按照常例录取正奏名之外,还增设特奏名。

特奏名是特赐连续多次应省试而不第的年老举子以本科出生,又称“特奏名及第”或“恩科及第”。

③提高科举及第后的地位和待遇,对寒门子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④确定考试时间。

宋英宗时确定了科举考试时间为“三年一贡举”,此后成为定制。

⑤内容改革。

王安石变法时,废除贴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专用《三经新义》取士。

⑥殿试成为定制。

殿试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宋太祖时形成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即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

后又将殿试成绩评定等第。

⑦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为了维护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防止作弊,宋朝在科举考试的实践中建立了一些新制度,主要内容有:a. 建立锁院制,即主考官(称知贡举,还配置“同知贡举”,即副主考官,使权力相互监督和制约)一旦受命,立即住进贡院,与外界隔离,以避免请托。

b. 实行别头试,即凡是省试主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长官的子弟、亲戚、门生故旧等参加科举考试,都应另派考官,别院应试。

别头试最初出现于唐朝进士科考试中。

c. 采用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

唐武则天首创此法,但没有形成制度。

d. 创立誊录制,即在誊录官监督之下,由书吏用朱笔誊抄试卷。

誊抄后的试卷称为“朱卷”,原来的试卷称“墨卷”。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在扩大科举名额,提高及第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也作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为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日臻成熟和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元朝的科举制度元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和御试(即殿试)三级。

将地方解送考试,始于元朝。

宋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与演变

宋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与演变

宋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与演变宋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也会诞生出不同的制度和规则。

当谈到宋代(960年-1279年)的时候,不得不提到它的科举制度,这是一项传统而重要的制度,对于该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意义。

本文将会探讨宋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一、历史背景1.政治背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于960年定都开封,开始了北宋的政治历程。

北宋时期,在中央政府中,宰相和六部尚书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皇帝只是起到象征性的职位。

而在地方上,州府和县城则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

管理人员主要是官员和士人,其中官员在地方上拥有很大的权力,士人则是耕读传统文化和道德认同的主要结构成员。

2.经济背景宋朝是一个封建国家,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

早期的北宋,则以黄河流域为主要农业发展地,后期则随着南方的崛起,南方的农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

此外,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以丝绸、纺织品、瓷器和盐业为主要产业,科技和商贾的发展也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3.文化背景宋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一重要阶段,当时的文学、美术和科技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峰,尤其是诗词、歌赋和小说发展成为宋代一大文化特色,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如“青莲”,“三十六计”等等。

二、宋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宋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有三个阶段:1.贞元年间宋代初期采用唐代的科举制度,即进士科、监察科和明经科。

这个时期的贞元年间,为了重整士人的道德品质,国会首次进行了考试。

在贞元年间考试的合格学生被特别任命为侍中、舍人或国子监讲师等职位,用于辅助新皇帝履行政府工作的职责,同时也加强了对新生官员的控制。

2.元祐年间在元祐年间,即位于1086年至1100年间,宋神宗制定了新的科举制度,即唐代的进士科被废除,新的科目和考试标准被制订出来。

应试者首先需要通过全国性的乡试,之后通过省级的会试,最后通过最高级别的殿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前言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西汉开始,选拔官吏的方法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后来发展成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察举”“征辟”或“九品中正”都是以“乡举里选”的办法来甄别人才,是一种选举制度。从隋开始,历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区分高下,是一种考试制度。“察举”或“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易为门阀士族地主所操纵。铨选官吏的大权在士族地主手中,不利于封建统治者扩大政权基础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到了隋朝,便有科举制的产生。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对选拔人才方法的一种改进。
宋代的科举,大体上沿袭唐朝,分贡举和制举两种。贡举由礼部主持,由进士九经五经明经明法等科。投考的士子,先经本周考试及格,报送至礼部,这叫做“发解”。礼部考试及格,再参加殿试;殿试及格,方为“及第”,而授“官职”。宋初每隔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考试,到英宗时,始定为三年一试。制举,亦名特科,是贡举的一种补充。因为贡举三年举行一次,对于优秀分子,仍恐有遗漏,所以由皇帝临时下诏,不定期举行,赴考者亦不必经过地方的保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
5、
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称作“殿试”。殿试在唐代武则天时曾举行过,但未形成定制。宋太祖开宝六年在讲武殿命题重试,从此以后,殿试便成为定式。殿试推行之前,全由考官助考,一经取录,考官称为考生的“宗师”或“座主”,进士也成自己为考官的“门生”,私结恩惠。改由皇帝殿试后,“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于私门”,都称为“天子门生”,改变“自唐以来,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的故习。这也是封建专制皇权加强的反映。
2、
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要经吏部再次考核后选优授予官职。宋代一经考试及第即可授官,不需经吏部考核。宋代初期,在殿试时还淘汰一些人,后来凡在吏部考核及格者,殿试只是评定他们的等第,一律授予官职。而且这些科举出身的人,所授的多是高官。“本朝自太平兴国以来,以科举罗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东坡送张子平序,以谓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无人而已。
二、
1、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及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 《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3、
王安石执政时期,重视学校教育,重视学校在培养人才 输送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由其主持,制定了“三舍法”。具体方法,是将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三等,即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考至上舍中等,可以免科举的省试,直接进入殿试。考至上舍的下等,可以免科举的州、县试,直接进入省试。它将学校教育、考试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结合在一起。
8、
唐代基本上规定吏部考功郎中、吏部员外郎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而宋代的主考官则是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任何官员均可充当,而且还有“权知贡举”,也就是副主考若干人,使其互相监督。宋代对主考官的限制,还有一种叫做“锁院”的办法。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下令,规定知贡举官一旦接到命令,马上要住进贡院里去,不能回家,避免别人的请托,这叫做“锁院”。
6、
食禄之家子弟初试后还要复试一次。主考官的子弟、亲戚赴考时,另设考场,另派考官,称为“别头试”。这种做法唐代已有,但只限于省试,也不是定制。到宋代,“别头试”成为一种制度,范围为也扩大了,州试、省试,都开始实行。
7、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The impact has spread abroad, to North Korea, Vietnam, Japan and Europe have influence, even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for the western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set up to provide experience. "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for the western civil service system, it 's contribution to world civilization with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comparable." It is said that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fifth great inventions. Today's exam system in a certain extent still is the continua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摘 要
科举是隋唐以来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王朝的帝王对它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它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却很少有人知道宋代科举制不仅对当时社会、文化、风俗、婚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有很好的研究参考价值。
科举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都有影响,甚至影响到了西方各国,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那么,宋代科举制究竟作了哪些变革,使其影响古今中外?
2、
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大都沿袭唐代。在旧有科目之外,又创制了词科。宋神宗之前,沿袭唐风,科举考试颇重诗赋。哲宗上台,重视文学,创制宏词科。徽宗改宏词科为词学兼茂科。考试内容为制、诰、檄、布、铭、赞、序等文体,考察考生的文学表达能力与知识结构。南宋时词科改称为博学宏词科,亦称词学科。
三、
在宋代,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科举制度空前繁荣。学子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历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4、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官吏的考选,虽然大体上是沿用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但比较起来却有不少的变化。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的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Then,the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made what changes, so that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Keyword:Imperial Examination;Branch take person;change;impact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人文思想、教育,莫不受到宋代科举制度演变带来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