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精品
论述宋代科举的特点和影响

论述宋代科举的特点和影响
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变化有以下几点:
1. 实行糊名制度,限制了势家子弟徇私舞弊,势家权臣把持考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
2. 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
3. 科举制度改革以后,庶族和平民子弟进入仕途改变命运的机会增多,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加,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
4. 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和覆盖面,刺激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宋代走向文治社会的最直接的表现。
影响:
1. 基本上确立了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的基本形式,使科举成为一种固定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2. 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以来,经过宋代的改革后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宋代科举减少了身份资格的限制,所有阶层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宋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秩序和政治竞争状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当时
封建社会招聘、选拔、任用人才的一种法则和制度。
其最大的特点是由帝王发明或建立的、政府组织实施的官文考试制度。
宋代科举制度实行了统一的动态考试制度,比较少的涉及家族的大起大落,赋予公民
参加科举的权利,实行尊而贵的原则,即举考者的评定考试成绩,及其被允许考试及不被
允许考试的资格,都与先天的出身无关,而仅仅取决于当时考试者的能力和学业能力。
宋代科举制度以殿试为主考仪式,有皇帝主持,还具有庆典性质。
参加考试者以文
考为主,科举考试采用官方统一的科目,考试分从低到高六个等次,若能获取科举科目,
就可以参加省试与朝试,考取如儒、士、伯、甲等职位。
宋代科举制度,具有讲究文化修养,追求综合素养的特点,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这
一制度的存在和实施,加强了宋朝的统治,改变了原有的宗室贵族封建政治结构,促进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并为儒家的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
宋代科举制度是我国第一个官方实行的统一考试制度,在社会发展上具有至关重要的
历史意义:一是推行这一制度,能够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促进国家完善的统治
制度和管理制度;二是实施此制度,可实行的招聘、选拔、任用平择官吏的内容,以至当
时政治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的发展,从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这是
宋代科举制度之最大特点。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导读:本文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周宝砚(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政治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3)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制定更加严格的防弊举措、科举及第后直接任官、确立三级考试制度,以及改革考试内容、更加注重经世致用等等。
这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大大提升,为封建统治阶级网罗了大量人才,维系了封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作。
但是,随着录取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及第者待遇和地位的提高,强烈吸引了大量读书人为做官而应试,宋代因此出现了历史上非常严重的冗官现象和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从而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成为制约宋代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度;主要特点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经的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宋代科举制度非常值得一提,宋代在沿袭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对科举制度不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得科举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都大大提升,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其许多做法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宋代科举主要有贡举、制举、武举和童子举等。
其中贡举实行时间最长,取士数量最多,对社会影响也最大。
因此,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贡举考试。
一、宋代开科取士的背景所谓科举,即分科举人,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这一制度创始于隋朝,发展于唐,至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地改革,使得科举取士制度日益完备起来。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代皇帝不仅开殿试,亲自主持考试,而且还写诗,鼓励士子读书考试。
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就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月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代科举制度

宋代科举制度1. 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本文将从宋代科举制度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宋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和特点。
2. 背景在了解宋代科举制度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其背景。
宋代科举制度的出现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密切相关。
在北宋时期,由于政治改革的推动,科举考试逐渐取代了其他选拔官吏的方式,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3. 科举制度的内容3.1 考试流程宋代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全国范围的考试,会试是以地方为单位的考试,而殿试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3.2 甄选人才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宋代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品德和文化修养。
考生需要在乡试和会试中展示才华和知识,以便被选为进士。
进士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他们有机会担任国家重要职位。
4. 科举制度的影响4.1 促进教育发展宋代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中国教育得到很大发展。
为了应对考试,学校和私塾相继涌现。
进士和贡生们也积极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在文化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4.2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科举制度的存在为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途径。
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人都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社会阶级固化的现象,使得社会更加公平和包容。
4.3 文化传承与融合科举制度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承与融合。
因为考试范围是全国范围的,来自不同地区的士人们可以共同参与考试,互相学习交流。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流动和交融。
5. 总结宋代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增加了社会流动性,也促进了文化传承与融合。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为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论宋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论宋朝科举制度的演变与特点介绍如下:
一、演变
1.宋太祖时期:从宋太祖开始,科举考试推行“锁院制”。
在考选
期间,所有考官一经任命,就马上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即使是家人也不能见面。
这一制度对于避免科举考试中的请托舞弊之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宋代的改革: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两次重要的改革。
首先,
考试内容变得更加简化,更注重实用性,而不仅仅是引经论典。
其次,科举考试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将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改为策论,更符合当前社会需要。
同时,明经科也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背诵填空直接废除,改为阐述经书道理和意义。
二、特点
1.降低门槛:宋朝的科举制度降低了考试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人
有机会参加考试。
对于家境贫穷的学生,政府会提供地方居住和相应的补贴资助,从而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防止舞弊:通过实施“锁院制”,宋朝的科举制度有效地防止了
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这一制度确保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3.多元化的考试内容:宋朝的科举考试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不
仅包括诗词歌赋,还涉及了策论等更实用的内容。
这种多元化的考试内容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4.扩大教育机会:通过降低考试门槛和提供资助,宋朝的科举制
度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综上所述,宋朝的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并具有降低门槛、防止舞弊、多元化的考试内容和扩大教育机会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宋朝的科举制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较高的进步性和创新性。
宋代科举制度分析

宋代科举制度分析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较为成熟的时期,科举制度在政治、教育、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作用,并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特点宋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基于考试的形式,分为三个阶段,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其中,乡试在各地行,选拔出的优秀考生进入会试,再由会试选拔出的考生参加殿试,最终经过皇帝的考核任命为官。
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公平公正,落地兼顾才干和品德。
在乡试阶段,通过充分的考试竞争,选拔出了各地的优秀考生。
会试则更加注重学问才能,通过策问、诗文等形式考察考生的学术水平。
殿试则更加注重考生的政治抱负和气质,考察他们是否适合从政。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度在宋代起到了多重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在科举考试的压力下,广大学子努力学习,以期通过考试取得功名。
同时,科举考试中涉及的诗文、经义等学科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推动了当时文化的繁荣。
其次,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官员,他们不仅有才具和学问,而且具备一定的政治魄力和品质。
这对于当时政府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次,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性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科举制度下,考生不再受到出身的限制,只要通过考试,就有机会进入仕途并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倡导了儒家政治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科举考试注重考查考生的儒家经典知识,这使得儒家思想在宋代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当时政治与社会的主导思想。
其次,科举制度对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
进入仕途的官员在经历了严格的考试选拔后,往往会更加注重自身政治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使得当时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规范和官员廉洁之风。
再次,科举制度对中央集权起到了巩固作用。
宋代科举制的特点(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

宋代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创建于隋,兴盛于唐,但隋唐时期科举制还带有浓厚的汉魏遗风,考试的内容、规章等方面尚无定制。
宋代科举在继承唐制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制度更趋完备,其特点如下。
1.科目及增设殿试宋初沿唐制,科目较多,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十科,诸科中重要的还是进士与明经两科。
但明经科所试皆硬记背诵,意义不大,故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科目,除进士科外,尽罢诸科。
后虽又设新科,如神宗时设明法科,哲宗时设明经行修科以及徽宗时施行八行科,但都时设时罢,无定制。
唯进士一科沿袭至明清,并成为科举之主流,故此后历代凡言科举,实专指进士科。
唐代的考试分地方的州试和中央的省试两级。
武则天时出现过殿试,但主要用于制科。
宋太祖时增加殿试——皇帝御殿亲试,变两级为三级,日后成为定制。
宋初开宝六年(970年)落第举子击鼓鸣冤,宋太祖召集全体举子进宫复试。
结果从落第举子中发现二十六人成绩符合进士科录取标准;已录取的举子中有一人落第,为主考官的同乡,于是主考官受到处分。
为防止考生与考官之间形成私恩关系,结成朋党,干扰政事,从此殿试成为常制。
正如太祖所言:“昔者科目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
”[22]殿试后凡考生都是“天子门生”。
皇帝既是“人主”又是“恩师”,获得了双重权威的身份。
殿试是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试题,中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五等:一、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的第一、二、三名,南宋以后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并能得到天子赐宴、赐诗、赐物等隆重礼遇。
在考试时间安排上,宋初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英宗后定为三年一次。
宋代的授官取消了唐代吏部的“释褐试”。
凡通过省试、殿试的进士都可直接授官,且所授官职一般要比唐代高,简化了官吏录用程序。
这使考试与任用相结合,考试在科举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更能吸引士人孜孜苦读,以求闻达。
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宋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宋代科举制度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考查。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而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宋代科举考试主要有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会试和殿试更加强调对儒家经典的精读理解和论述能力。
通过对经典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通达儒家学说的士子,加强了朝廷的控制力,推动了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弘扬。
其次,宋代科举制度注重实用性和实用知识的考查。
与前代科举制度相比,宋代科举制度更加重视实用性,考查的内容不仅包括儒家经典,还包括史学、诗词、政治等实用知识。
这一特点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实用才能和实用知识的需求。
通过这种制度安排,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具备实务能力和政策执行能力的官员,为政府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宋代科举制度实行世族化和门阀化的倾向。
宋代科举制度对世族的影响更加明显,世族的子弟有更多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占据了科举官员的主要比例。
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地位对科举成绩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强了世族的地位和影响力。
另外,科举制度的官员选拔也存在贿赂和权门等弊端,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固化和门阀化倾向。
最后,宋代科举制度实行积分制和悬殊选拔的政策。
宋代科举考试实行积分制,即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综合评定考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科举考试由皇帝直接掌握,选拔标准和政策也存在悬殊。
皇帝有权直接提拔自己喜欢的士子为官,而且科举制度还存在较高的淘汰率,只有少数考生能够获得进士称号。
这些特点导致了科举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和局限性,限制了社会人才的广泛选拔和合理利用。
总的来说,宋代科举制度在强调儒家学说基础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选拔有实务能力的人才,同时也出现了世族化、门阀化和不公平性的问题。
虽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宋代科举制度仍然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推动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培养实用人才和加强朝廷控制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试析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
周宝砚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政治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其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制定更加严格的防弊举措、科举及第后直接任官、确立三级考试制度,以及改革考试内容、更加注重经世致用等等。
这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大大提升,为封建统治阶级网罗了大量人才,维系了封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作。
但是,随着录取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及第者待遇和地位的提高,强烈吸引了大量读书人为做官而应试,宋代因此出现了历史上非常严重的冗官现象和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从而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加重,成为制约宋代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键词宋代;科举制度;主要特点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经的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宋代科举制度非常值得一提,宋代在沿袭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对科举制度不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得科举考试过程的严格性、规范性都大大提升,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其许多做法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宋代科举主要有贡举、制举、武举和童子举等。
其中贡举实行时间最长,取士数量最多,对社会影响也最大。
因此,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贡举考试。
一、宋代开科取士的背景
所谓科举,即分科举人,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这一制度创始于隋朝,发展于唐,至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地改革,使得科举取士制度日益完备起来。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代皇帝不仅开殿试,亲自主持考试,而且还写诗,鼓励士子读书考试。
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就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