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3篇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3篇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直奔中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相继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和上卿。

这却引起了威震朝野、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廉颇的强烈不满,廉大将军对此是怎么说的'呢?(生看书,找到廉颇说的话。

)二、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品行。

(一)、品读廉颇的话,感知人物性格。

1、指名读廉颇的话。

师:要知道廉颇可是一介勇夫,他坦率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说这番话时,他正在气头上,表情和语气可能是怎样的呢?师:请各自揣读廉颇的话(加表情、动作)。

2、再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廉颇只有一点不满。

允许我读一次吗?师范读(生鼓掌)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能像我这样读吗?3、请愿意读的男生齐读。

(学生基本能读出那种粗声大嗓、毫不顾忌的气话来了。

)(评:开课就抓住廉颇的话反复读,有利于对廉颇性格的了解,并为学习“负荆请罪”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深入文中,走近蔺相如。

师:作为旁观者,你们怎么看待廉颇这番话?“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假如请你当说客,你又将怎样说服愤怒的廉大将军呢?1、我想请三位同学扮演廉颇,其余同学扮说客。

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共1课时)

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共1课时)

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共1课时)一、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的内容,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学重点•掌握《将相和》的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能正确运用。

3.教学难点•理解《将相和》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包括《将相和》课文。

2.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教学环境:教室要求安静整洁,学生桌椅摆放整齐。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将相和”是指什么,引出课文内容。

2.学习(30分钟)•师生一起朗读课文,讲解生词、重点句子的意思。

•分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小组合作,总结课文主题,进行展示。

3.拓展(10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师生共同创作《将相和》的现代故事,展示学生想象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4.总结(5分钟)•整理课文要点,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并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表达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乐于助人、友情等主题。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复习课文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将相和》的故事。

•提醒学生有关友情、助人为乐的积极品质,做一次富有意义的行动,并在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

•学生参与度高,但也发现一些学生对课文理解不透彻,需要进一步关注个性化辅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朇能够引导学生珍爱友情、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3个字;掌握多音字“强、划、削”;理解“允诺、得罪、召集、商议”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通过不断扩大词语量的速读练习,初步学会连词成句地读,初步形成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意识。

3.紧扣人物语言,领悟作者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及美好品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搭石》这一课中你学到了哪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要提高阅读速度,我们就要在默读课文时,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现在我们就用上这些方法来做个游戏,看谁能一眼记住屏幕上的所有成语?小结:眼睛一眼就能看到的范围是可以扩大的,一次性看到的字数越多,我们的阅读速度就会越快。

一眼扫去,能看到更多的词语,甚至是一句话,这就是连词成句地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的速度。

2.游戏升级,接下来我们读一段话,看看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出示故事背景)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秦、赵、燕、齐、楚、魏、韩七个国家。

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到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课文就是这个故事改编的。

(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

二、迁移方法,初读文本1.阅读挑战,学习快速连读的方法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板书:连词成句)默读课文,本文共16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约分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交流读懂的内容。

理解题目的意思。

3.继续挑战,学习扫读的方法。

(出示课后第二题)(计时15秒)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你是怎么读的?(板书:扫读)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用上三个故事的标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篇9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

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

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

(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

(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2)《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

*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目标1.明白得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在明白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情况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那个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明白得三个故事的缘故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刻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自学本课生字词,明白得“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自学和明白得本课生字新词。

(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爱好。

教师能够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明白什么呢?设计那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明白“将”和“相”是谁;我想明白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明白他们什么缘故和好等;教师能够适时激趣。

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明白的答案。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刻,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刻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本课的生字尽管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差不多上学生专门容易读错字音。

允:y(n组成词“承诺”,不要误读成r(n。

颇:p#组词“廉颇”,不要误读成b#。

侮:w(组词“侮辱”,不要误读成w&。

2.指导认清字形。

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纳“以熟带生”的方法把握字形。

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因此是“土”字底。

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因此下面是“玉”。

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由于故事年代久远,因果关系错综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为学文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

所以教学本课时我将(1)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2)引导学生亲近文本,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并以此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几个故事。

4、学习“完璧归赵”,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一、质疑问题,引入主题导入,检测预习情况,提问:1、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是有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你给这三个故事分别取了一个什么好听的名字?3、课题中提到的:“将”是谁?“相”是谁?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那为什么“不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不和”的原因。

师: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而没有其他的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下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语段一: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昌市第二小学邢兰兰
教学目标:
1、学习单元导读,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课前准备:
1、查阅《史记》的相关知识,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

2、要求学生查阅了解“战国时期”是什么时候,《将相和》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趣导入。

1、解析单元导读。

同学们,你听过“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事吗?“哪吒闹海”呢?“武松打虎呢?……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谁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悠悠中华,流传下来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这“四大名著”,还有很多名著呢!如:(《论语》《史记》《徐霞客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亲近名著、阅读名著,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0 页,自由读单元导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本组课文是以什么为专题的?(“中国古典名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学本单元的课文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资料袋。

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史记》这部名著。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95 页,读一读“资料袋”。

读完“资料袋”,你对《史记》有了哪些了解?(师补充一些《史记》的相关知识。


3、解题,质疑激趣。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

齐读课题。

讲多音字“将”相“”和“”。

看着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提问)“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发言,师板书。

)他们之间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字词并给生字表上拼音。

(屏幕出示新词:召集、允诺、胆怯、鼓瑟、拒绝、诸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师巡回指导,纠正读书姿势。

2、学习生字新词。

A、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点名读,齐读。


B、指导书写。

(我们要注意这些字的书写:璧、怯、瑟、荆)
C、出示四字词(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绝口不提),齐读。

(提醒:这些词语我们在深入学习课文时再去理解。


3、看来同学们对这些词语掌握得不错。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交流: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事。


4、为了写清楚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3 个)
5、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第一个故事,那些自然段分别写了第二和第三个故事,找出来,做上记号。

老师提醒大家,找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就很容易给文章分段。

(第1~10 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5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6~18 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6、请同学们默读第一个故事,然后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用
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内容说一说。

(详细指导)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做它的小标题,那就是完璧归赵”(师板书)这个词在第十自然段。

所以以后我们概括小标题时可以用找
关键词这个方法。

7、同学们接着默读后面两个小故事,然后说说这两个故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二个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来概括小标题,第三个故事找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指名说内容、概括小标题,老师板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学生要及时反馈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些小标题的。

三、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总结拓展: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课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事。

那么,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故事中的蔺相如和廉颇又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共同探讨。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板书:
18、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
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米;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
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V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