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合集下载

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

文言文复习《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文学风格
他的作品以文辞优美、意境深远 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创作背景
《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时所作,当时他 被贬官至岳州,心情郁闷,于是借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湖面广阔,景色秀丽,四季景 色各异,特别是在雨季和旱季,景色更是变幻莫测。
作品影响
《岳阳楼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它在中 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岳阳楼记》对后世的启示
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 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02
《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
文言文基础知识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在文中展现了自己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他强调要不断努力,追求 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人生哲理之思
人生哲理之思
作者范仲淹在文中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在文中展现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强调要保持平常客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中间写景叙事
主体部分通过描绘岳阳楼 的景色和相关事件,展现 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结尾抒情议论
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使文章结构紧凑、逻辑 清晰。
修辞手法与语言风格
修辞手法
掌握《岳阳楼记》中运用的比喻、拟 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 果。
语言风格
分析《岳阳楼记》的语言特点,如简 练、生动、形象等,体会作者的表达 技巧和艺术风格。
04

岳阳楼记-背景材料及翻译

岳阳楼记-背景材料及翻译

岳阳楼记——范仲淹一、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康定元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而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

谪守巴陵郡的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三、原文岳阳楼记[1]庆历四年[2]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

越明年[4],政通人和[5],百废具[6]兴,乃[7]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8],刻唐贤[9]今人诗赋于其上;属[10]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11]巴陵胜状[12],在洞庭一湖。

衔[13]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14],横[15]无际涯[16];朝晖[17]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8]也,前人之述备[19]矣。

然则[20]北通巫峡,南极[21]潇湘[22],迁客骚人[23],多会于此,览物之情[24],得无异乎[25]?若夫霪雨霏霏[26],连月不开[27];阴[28]风怒号,浊浪排空[29];日星隐耀[30],山岳潜形[3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32];薄暮[33]冥冥[34],虎啸猿啼。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当时作者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已被罢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居邓州(今河南省邓县)。

这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系应友人之约而作。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谏之意。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篇,而另一篇与之相关的著名文章则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这两篇文章在创作背景、文学风格、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对比。

1. 创作背景对比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背景是他在邓州做知州时,为了劝勉朋友滕子京不要因为被贬而自暴自弃,也不要因为生活环境不好而丧失信心,同时也要鼓励他振作精神,为百姓多做些好事。

而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则是由于他在滁州任太守时,面对北宋王朝的积弱积贫局面,感到无可奈何,只能寄情山水,排解内心苦闷。

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截然不同,前者是为了劝勉朋友,后者则是抒发自己的内心苦闷。

2. 文学风格对比《岳阳楼记》的文学风格庄重典雅,语言凝练,结构严谨,气势磅礴。

文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旨,表现出作者范仲淹的政治家胸怀和远大抱负。

而《醉翁亭记》则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

文章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为主题,表现出作者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愉悦心情。

两篇文章在文学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庄重典雅,后者清新自然。

3. 主题思想对比《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是“忧国忧民”,表达了作者范仲淹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语句,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表达爱国情怀的经典名言。

而《醉翁亭记》的主题思想则是“寄情山水”,表达了作者欧阳修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两篇文章在主题思想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忧国忧民,后者寄情山水。

4. 人物形象对比《岳阳楼记》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滕子京和范仲淹本人。

滕子京是一个有抱负、有才能、却又遭受贬谪的人物形象,他的不幸遭遇和消极情绪被范仲淹劝勉和激励,表现出一个积极向上、有担当的人物形象。

而《醉翁亭记》中的人物形象则主要是欧阳修自己。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人物形象。

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各有特点,前者表现出一个有抱负、有才能、有担当的人物形象,后者则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人物形象。

岳阳楼记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范仲淹一、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四年,滕子京徙岳州。

他只用一年时间,就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并于庆历五年重修岳阳楼。

待楼修成,致书范仲淹(即为《与范经略求记书》一文)写一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知道滕子京自贬谪到巴陵为知州后,神态言词中常怀愤恨不平之气,恐其这样下去会惹祸,正好滕子京来信请求撰写记,所以范仲淹在文中写了这样几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除了自抒怀抱之外,实在也是藉此规劝老友。

三、国学常识四、课文深究(一)关于岳阳楼的种种(二)请写出本课中各修辞之例句(三)本文第四段的景物描摹,层次相当分明,分析如下:六、形音义比较(一)字义比较(二)字形辨析七、修辞举隅(一)互文定义:上文省略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略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互补相合见义,使语言简洁凝鍊,语意含蓄丰富,也称“互文见义”。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和己而喜或悲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雄兔和雌兔的脚、眼都扑朔迷离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经•蓼莪)→父母兮生鞠我,即父和母都生我、鞠我4.泉香而酒洌(欧阳脩•醉翁亭记)→泉和酒都香而洌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6.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都下马,都上船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受任并奉命于败军和危难之时(二)对偶定义:语文中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句法相称,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

例句:1.衔远山,吞长江。

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三)映衬定义:在语文中,把两种不同,特别是相反的观念或事实,对列起来,两相比较,从而使语气增强,使意义明显。

映衬的修辞方式分为两类:1.反衬:对于一种事物,用恰恰与这种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相反的观点,加以描写。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引言有句话说得好,“登高望远,若有所思。

”当我们在高楼上俯瞰群山、江河,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聪明才智。

岳阳楼也是如此,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还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分析《岳阳楼记》这一著名作品的艺术价值,来深入探讨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岳阳楼的历史背景• 1.1 岳阳楼的建造背景及目的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市中心的岳阳楼公园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它最早建于三国时期的吴汉时代,后经过多次兴修和重建。

据史料记载,岳阳楼的建造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同时也起到警示作用。

岳阳楼之所以选择在岳阳城内建造,主要是因为岳阳城位于洞庭湖的南岸,地势险要,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 1.2 岳阳楼的历史沿革岳阳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阳楼经历了多次的兴衰和变迁。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明朝文学家茅盾所撰写的《岳阳楼记》发表后,岳阳楼的名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开。

• 1.3 岳阳楼的文化底蕴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具有观赏和游览功能的建筑物,更是一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岳阳楼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还可以领略到岳阳楼文化的独特魅力。

岳阳楼文化主要有岳阳楼文化、茅盾文化、辛弃疾文化、楼宇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使岳阳楼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岳阳楼记》的艺术价值• 2.1 茅盾作品的艺术价值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准确、细腻的语言描写和精湛的艺术手法闻名。

《岳阳楼记》是他在1921年写下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对岳阳楼的描述,展示了茅盾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考。

茅盾将岳阳楼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从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将建筑与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 2.2 作品结构的艺术价值《岳阳楼记》的艺术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内容上,还表现在其结构上。

我最欣赏的一篇文言文700字

我最欣赏的一篇文言文700字

我最欣赏的一篇文言文700字我最欣赏的一篇文言文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

【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林晟甫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文化名楼--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始建于公元200年前后,距今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另一说为江南四大名楼,其中还包括安徽宣州的谢脁楼)。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整个楼体结构工艺精巧,造型端庄,其风格可概括为“纯木,四柱,三层,飞檐”。

主楼三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

岳阳楼记 浏览题

岳阳楼记 浏览题

《岳阳楼记》浏览题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

2.写作背景:北宋庆历四年(1044)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州,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6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到庆历六年9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二、原文填空1.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点名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滕子京的政绩(赞扬滕子京的语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4.修楼的盛况: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5.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6.空间上突出洞庭湖广大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7.时间上写早晚景色多变的语句(写尽湖光山色的语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8.对洞庭湖景观的总评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与"前人之述备矣"相照应的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0.由景入情,引入迂客骚入的览物之情的语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1.能概括"悲"的情感的语句:去国怀乡,忧馋畏讥。

12.能概括”喜”的情感的语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13.登楼时,在特定的氛围中产生幻觉的语句是: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14.古仁入之心的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语句(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突出"忧"的语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6.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表达语意一致的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17.与"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与"进亦忧"相照应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

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

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

《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

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

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

有《范文正公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