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案例分析
马克思案例分析-考试用

马克思案例分析-考试用第一章1、智破人骨教堂迷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案例点评:这是一宗杀人取骨案,也是一宗变态杀人案.这一案件由于发生在教堂,而且又受到许多神秘现象遮蔽,所以曾一度陷入僵局.这一案件最初是由警长的助手安东发现线索,他发现在教堂里由人骨装饰的神坛上有新的人骨, 于是认定许多游客的失踪跟教堂有关, 但在调查中又受到许多离奇现象的干扰.首先受到"骨魔"重返教堂献祭的传言干扰.相传19世纪曾有一位被称为"骨魔"的工匠,他曾用新鲜的人骨去修饰教堂,于是在案件调查中就出现了"骨魔"复活的传言.其次是警长遭"骨魔"袭击事件.最后,在警员安东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人骨,也被宣扬是"骨魔"所为.但冷静的安东认为,这是个物质世界,决不存在什么魔和鬼之类的东西,这一定是人的行为,是谋杀.经过一系列周密调查,终于使真相大白. 安东的想法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学道理, 即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精神的东西都以物质为基础,没有脱离物质而存在的精神之物.在许多人都认为杀人是"骨魔"所为的时候,尤其是安东的警长还绘声绘色地描述如何遭到"骨魔"袭击的时候,安东还是坚持杀人者不是"骨魔",而是人.经过周密的调查之后,最后终于发现,警长费林格就是杀人犯.这是一次唯物主义的胜利.2、喜为人母的“猪孩”(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案例点评:本案例以发生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真实事件为例,揭示了人的意识的产生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说明意识从起源上来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猪孩”王显凤由于亲生父母都是残疾人,幼年时缺少关爱,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伍,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感知世界混沌一片,既没有人的感觉能力,也没有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甚至个人情绪表现也极为简单。
马克思主 义哲学教学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正确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以下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在研究某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时,可以发现其经济基础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上层建筑的调整。
例如,当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其经济基础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观念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革。
在这个案例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工业的兴起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从而推动了政治制度的民主化进程和法律体系的完善,以适应新的经济需求。
同时,文化观念也从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向现代工业文化转变,强调创新、效率和竞争。
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同时也说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合适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滞后的文化观念则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案例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为例,有些地区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而有些地区则凭借先进的科技和创新能力取得了发展优势,如美国的硅谷。
这些地区的发展模式各具特点,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然而,它们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这又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
在分析这个案例时,我们可以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
每个地区在解决自身发展问题时,既要考虑到自身的特殊情况,制定独特的发展策略,又要遵循普遍的发展规律,关注共同的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学会在具体问题中把握共性与个性,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案例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例,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1、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绪论)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
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2、老子论强弱,塞翁失马(第一章)1、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答案:强和弱,这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
这个故事就形象他说明了这个哲学道理。
朴素他说明了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一些看起来是"祸"的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福"的,看问题不要绝对化了。
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两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事例反映马克思基本原理

一、长江与喜马拉雅海的案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上一切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
运动不仅有普遍性,而且具有永恒性。
这种永恒就表现在物质由一种运动形式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式的无限转化过程当中。
每一种具体事物的运动都是有限的,都有生有灭,但一个事物运动的终点,又是另一个新事物运动的起点。
如此无限转化下去,构成世界的无限的、永恒的、绝对的运动。
同时,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案例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说明人类所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界也是运动变化的产物,并且仍然在运动变化。
二、花开时间提前事例分析:(1)原因:植物的花开花落是自身生长规律的体现,是植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自然选择的结果。
研究人员发现气温的变化可能和植物开花时间的早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对比,他们发现大体上是气温平均每升高1摄氏度,植物的开花时间就要提前3.9天。
这一变化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开花植物,特别是开花季节为2月到5月的植物。
北半球又是全球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全球变暖是现代工业发展、环境破坏的结果,因此导致植物开花时间的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气温的变化。
(2)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通过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植物的生理过程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并形成了其自身的生长规律。
三、舍罕王赏麦的故事的启示:舍罕王为什么会吃这样的亏呢?因为他根本没有这巨大数量的感性认识,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即借助理性认识,才能把握到。
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 义哲学教学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深刻影响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案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探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时,我们可以以某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例。
假设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经济主要依赖传统的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这种经济基础下,政治制度往往较为简单,权力集中在少数地主和贵族手中,教育和文化资源也相对匮乏。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引入了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技术,建立了工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新的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崛起,他们对政治权力有了更多的诉求。
于是,政治制度开始发生变革,出现了更加民主和多元化的政治体系,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教育体系也得到了改革和完善,以培养适应工业生产需要的人才。
这个案例清晰地展示了经济基础的变化如何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
经济基础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调整和改变,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基础,并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案例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一个企业的发展为例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某家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诸多矛盾。
比如,在生产过程中,既要保证产品质量,又要控制成本;在销售方面,既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又要实现规模化生产以降低价格。
这些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即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然而,该企业也有其特殊性。
比如,它拥有独特的技术专利,这使得它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或者它所处的市场环境具有特定的政策法规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这些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分析,企业可以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
比如,利用独特的技术专利打造高端产品,针对特定的市场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同时通过优化管理和生产流程来控制成本。
马克思主义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案例分析——“明星入大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当今社会,某明星被高校录取的新闻已不再是新鲜事。
众多体育明星、歌手、演员在他们事业的低谷、转型等阶段,都选择了进入高校深造的道路。
我们将就这一现象讨论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下面是几个个例简述:邓亚萍,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退役之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后入国际奥委会等组织任职;——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中国奥运冠军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奥运冠军非常少,奥运冠军多是获奖后到高校深造。
由于体育明星的稀缺属性,大学往往破格招收,体育明星则敷衍了事,这使得他们的高学历更像是针对体育成绩的额外奖励,搞笑者并不少见。
据《新京报》的调查,奥运冠军邹凯在接受采访时不知道自己读大几;跳水女皇郭晶晶自2002年就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始终没有拿到毕业证。
奥运冠军王军霞透露,自己曾上过四年大学,在辽宁大学读了两年,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了两年,但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现在的最高学历毕业证来自辽宁体校,这是所中专学校。
——资料来源:新华网2010年9月26日《多体育明星念大学并不上课被指荣誉换文凭》从球星到老板,姚明如今又多了一个新身份——读书郎。
昨天,作为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姚明时隔多年重回课堂。
连上6节课,每节45分钟,涵盖《大学英语》、《基础数学》和《中国近代历史重大问题研究》三门课程。
考虑到姚明的特殊身份,学校给了这位明星学生一些特殊待遇:为了让他在教室里坐得舒服,贴心地换上一张特制的宽大座椅;为了让他兼顾事业与学习,特别采取单独授课与随堂听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除了担心学业,困扰姚明的还有来自校友和媒体的“围观”。
“姚师弟”、“姚校友”……走在校园里,姚明身边总有众多举着手机、相机的“粉丝”同学追随;在他上课的教室外,无数“长枪短炮”早已守候。
有关马原原理的案例分析

有关马原原理的案例分析概述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如何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我们将通过案例来阐明。
案例一: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村群众的社会性工程。
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不仅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农村土地改革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集体化和现代化。
过去,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分配机制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发展缓慢。
而通过改革,农村土地的流转和经营权得到明确,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有序和规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其思想意识。
通过农村土地改革,人们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相应的思想观念也得到进步和改变。
农村群众对集体经济的认同感增强,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
案例二:工人权益保护工人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保护工人的权益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并提倡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以某企业的工人维权案例来看,工人因超长工时、低薪等问题发起了罢工示威活动。
在这场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基础,而资本主义社会往往将劳动力看作商品化的对象。
在这个案例中,工人通过罢工等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和社会地位。
他们的行动不仅彰显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也表达了对剥削的不满。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通过工会组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人权益得到明确保护。
这为维权行动提供了合理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改善工人权益提供了制度的基础。
案例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被视为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例如,某地区长期以重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但由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案例分析

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 在美洲,数以千百万计的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苦役之中。 新航路发现之后约一个世纪多一点,以墨西哥为例,印第 安人口就减少了90%。在圣多明各岛,土著居民几乎被殖 民者屠杀殆尽。抢劫和掠夺更是欧洲殖民者惯用的手段。 抢劫是赤裸裸的,掠夺却更为深入而形式多样,包括掠夺 财富、资源 和劳动力。 举例说,在秘鲁,西班牙征服者 仅一次就运走130万盎斯的黄金。他们劫到用黄金铸成的 四个美洲驼在雕塑,和12个像真人一样大的妇女塑像。英 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进行肆无忌惮的搜刮,从1757年- 1766年,公司和它的职员从孟加拉掠夺了600万英镑。殖 民头子克莱武白手起家,回国时拥有25万英镑的财产。
• 案例2中,则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 酷的殖民掠夺。 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肆意的 抢夺殖民地,在殖民地上,先是屠杀原著 居民,掠夺资源、金银、劳动力,之后再 倾销商品,以此,他们快速积累了大量的 财富,快速的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证明,资产阶级的发 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 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 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2013级 宣安邦
案例1
• 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 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 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 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 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 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 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
案例分析
•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 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 (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 (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25:“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
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
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
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
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
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
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
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
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
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
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
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首先,这个约翰·波米尔是个极有势力的人,自从他领有这个庄园,就用勒索***的方式占夺了上述您的苦难臣民的牧场,近来还用篱笆围了牧场连同其他土地,将之归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
其次,波米尔还强迫您的一些苦难臣民按照他的意愿接受其他地方的土地作为交换,那是比较坏的土地,土质和面积都不能与原来的相提并论,而且产权也模糊不清。
此外,这个约翰·波米尔还警告那些住在这领地上近海岸的沿街道的全部居民,要他们尽快退出他们的土地和租地。
”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
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末叶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前后历时300余年。
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
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
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
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
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
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
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
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做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
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
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他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
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提示: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NO26:国外的铁路老总为何在火车厕所里用餐春运期间,有几个现象往往同时发生。
一是票价上涨引起乘客怨言;二是车辆超载,乘车环境恶劣,并因此造成交通事故频发;三是“黄牛党”猖獗,假票泛滥。
铁路部门上浮票价的理由之一是调节春运期间的旅客流量,缓解运输压力。
但是,按照经济规律,运用价格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必须考虑需求弹性。
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引起需求明显变化,即富有弹性,价格变化对需求的调节就比较有效;否则就无效或者效果不明显。
春运期间的铁路、公路、客运作为服务产品,缺乏弹性或者弹性明显较小。
价格上浮对旅客量的调节作用不说无效,至少似乎效果不明显。
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春节是最受百姓重视的传统节日,票价上浮几乎不可能阻止人们回家的脚步。
第二,铁路作为长途客运方式的替代运输工具较少,有些路线没有汽车、民航、船舶等替代工具,火车票价上浮后,普通乘客,特别是民工别无他途,只能承受票价上浮的负担;有些线路虽然有替代工具,但这些替代工具也实行价格上浮。
或者取消平时的价格折扣,结果乘客也只能选择铁路。
所以,尽管每年票价上浮,旅客仍然有增无减。
通过提价来调节供求关系,还应该考虑供给弹性。
如果一种商品富有供给弹性,价格上调后能够引起供给明显增加,那么对供给就会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最终使供给增加,价格回落。
但由于目前的铁路是行政垄断行业中市场化程度最低的行业,所以成了这类行业中产品短缺最严重的行业。
行政垄断主宰的行业,是不会主动提供充足产品的,一旦供给充足涨价的理由也就不复存在。
当然,铁路部门可以调整春节期间客运和货运的比例,通过减少货运来相应增加客运,事实上这样做的确大大增加了短期客运容量。
但这毕竟是改变运输结构的结果并没有提高总体运输能力,因此并不意味着票价上浮增加了运输总供给。
所以,年复一年春运仍然紧张。
几年前读过一则消息,由于铁路竞争激烈,美国某市一民资铁路运输公司的经理,当着所有乘客的面在火车上的厕所里用餐,以表明该公司上乘的服务设施。
这个信息告诉我们,只有让市场主体参与铁路竞争,让他们拥有独立经营的线路和调度系统,结束一家独霸市场的垄断局面,才能形成充足的客运运力,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从根源上防止“黄牛”等铁路客运猫儿腻的发生。
为打破中国铁路垄断,放宽非公有资本的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参与铁路建设与经营,铁道部在2005年7月22日宣布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开放四大领域:铁路建设领域、铁路运输领域、铁路运输设备制造领域、铁路多元经营领域,同时还出台七项措施,为非公有资本的进入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
提示:价值规律NO27:商院案例:阿玛尼背后的价值规律如果我们还是以宏观经济的概念来主导具体产业和经济实体的发展,必然会在市场经济中谬以千里,甚至误国误民。
有网友在本人前一篇博客上留言如下:“‘产品的价格取决于价值,而与成本没有必然联系,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质’。
博主好像不太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难道不是社会平均成本决定价格吗?价格围绕成本波动,成本不就是价值的量化吗?如果价格与成本没有关系,那价格的基础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还是以宏观经济的概念来主导具体产业和经济实体的发展,必然会在市场经济中谬以千里,甚至误国误民。
虽然博主在以前的博文中对此观点有过阐述,但是认为有必要就此专文论述,因为不仅仅许多网友和周围的人们对此误解甚多,即便是一些官员、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对此也不甚了了。
这位网友上面所谈的是“一般经济学”,或者“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这些概念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从中学时代我们就开始囫囵吞枣,但总体而言大而无当、华而不实;而我们对于身边每天发生的“微观经济”或者“市场经济”现象却视而不见、知之甚少。
前段时间有媒体称阿玛尼的代工价格低廉,直斥其货不符实。
那么奢侈品的价格应该用什么估量?我们身边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无法用一般经济学解释的现象?我们有了病为什么更倾向去医院,而不仅仅是在评价药店买一点药解决问题?病人去医院为什么喜欢挂“专家号”?歌迷为什么会花大价钱看“四大天王”的演出?为什么有人会花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价格买名牌包、名牌服装和名牌表?为什么梵高、毕加索的画作总是天价?为什么年轻人要高价千方百计买IPhone和IPad,甚至不惜买走私的“水货”?为什么黄金地段的房子把价格炒上天?为什么家长对于“名校”会趋之若鹜、不惜血本?因为决定它们价格的是价值,而不是成本。
一个普通医生、一个省级运动员和小歌星付出的努力和成本并不少,只不过他们在天分和机遇上与“大牌”们有所差别。
我们愿意花大的价钱去看“专家号”、世界冠军的比赛和“天王”、“歌后”的演出,完全是因为我们认同其价值的差异。
如果我们还是以宏观经济的概念来主导具体产业和经济实体的发展,必然会在市场经济中谬以千里,甚至误国误民。
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整个社会就是遵循的成本加上固定毛利率定价的原则,我们简称为“成本定价法”。
这就出现了这位网友所说的“社会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价格围绕成本波动”、和“成本就是价值的量化”等说辞。
但是,这是一种十分陈旧和过时的理念,在这种传统的体制和观念下,产业和经济实体缺乏技术创新和提升生产效率的动力,因为这样的话你的成本就会降低,价格也要随之降低,你的总利润就会减少。
我们国内很多的垄断企业因为缺乏竞争,都在固守“成本决定价格”的过时理念,因而导致了成本高居不下,生产效率低,各种费用失控,腐败事件频频发生的问题。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其高定价的基础。
这也正是我们国内的许多企业- 特别是国企,都追求做大而不是做强的原因。
现在有关部门经常举行各种“价格听证会”,但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价值的做秀,它们都是在成本上做文章——以高昂的运营成本证实其维持高价格或者涨价的合理性,它们完全忽略了引入竞争机制和打破垄断的必要性,忽略了经济活动就是要鼓励创新和提升生产效率的本质,忽略了公共资源的归属和重视消费者价值等核心的问题。
许多年轻人不惜花大价钱追逐IPhone,是因为它除了打电话的功能还很时尚,能上网、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和照片,可以给朋友显示,而没有人关心它的生产成本是多少;另一款老派的手机的功能和质量也不错,生产成本也许更高,但由于过时少有买主,只好降价促销。
所以,本文的结论是:第一,价值决定价格,而不是成本;第二,越是在微观的环境中,特殊规律的作用大于一般规律;第三,不能用宏观经济、甚至政治经济的观念来讨论市场经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