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doc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
一、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大偻(TCD 编码:BNV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M45.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84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常见证候: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偻(强直性脊柱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大偻(TCD 编码:BNV070)和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 M45.991)的患者。
2.若患者已使用西药治疗,可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 231—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4)肝功能、肾功能(5)ESR、CRP、RF(6)HLA-B27(7)X 线片(脊柱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doc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凡症见腰骶、胯疼痛,僵直不舒,继而沿脊柱由下而上渐及胸椎、颈椎(少数可见由上而下者),或见生理弯度消失、僵硬如柱,俯仰不能;或见腰弯、背突、颈重、肩随、形体羸;或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甚还可见“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之征象,均可诊为大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1)临床标准①腰痛、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
②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③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5cm)。
(2)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
(3)分级①肯定强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至少1项临床标准;②可能强直性脊柱炎:符合3项临床标准或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肾虚督寒证:腰骶、脊背、臀疼痛,僵硬不舒,牵及膝腿痛或酸软无力,畏寒喜暖,得热则舒,俯仰受限,活动不利,甚则腰脊僵直或后凸变形,行走坐卧不能,或见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暗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多沉弦或沉弦细。
2.肾虚湿热证:腰骶、脊背、臀酸痛、沉重、僵硬不适、身热不扬、绵绵不解、汗出心烦、口苦黏腻或口干不欲饮,或见脘闷纳呆、大便溏软,或黏滞不爽,小便黄赤或伴见关节红肿灼热焮痛,或有积液,屈伸活动受限,舌质偏红,苔腻或黄腻或垢腻,脉沉滑、弦滑或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肾虚督寒证治法:补肾强督,祛寒除湿。
推荐方药:补肾强督祛寒汤加减,狗脊、熟地、制附片、鹿角霜、骨碎补、杜仲、桂枝、白芍、知母、独活、羌活、续断、防风、威灵仙、川牛膝、炙山甲。
补肾强督法治疗大偻(强直性脊柱炎)47例分析

著。
在治疗中,我 们 选 择 均 为 中 医 辨 证 属 肾 虚 督 寒 证 的 患
者,这主要是因为在临床治疗中发现肾虚督寒证较为常见,
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素体肾、督二经阳气不足,感受
风寒湿邪,阳气不得开阖,气血不化,经脉瘀阻。脊背腰胯之
阳气失于布化而致关节俯仰不利,脊柱僵曲。又因本病病程
较长,病情复杂,虚实夹杂,久病治本为主。因此,在临床治
根据以上的 论 述,更 清 楚 地 知 道 此 病( 大 偻 )的 病 因 病 机,在肾、督二经并与其二经的经别、经筋均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们认为大偻之病的病因病机是肾、督二经的阳气不 得开阖,又受寒邪深侵所致。为什么我们重视本病的经脉、 经别、经筋呢?因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 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因此,不但在 认识病机时重视经脉理论在辨证论治中也运用了经脉理论, 指导立法、处方、选药。
治疗方法 治疗组合给予补肾强督治偻汤加减治疗,药 用骨碎补 !.8,补骨脂 !&8,金狗脊 *"8,鹿角镑 !"8,羌活 !&8, 川断 !.8,炒杜仲 &"8,川牛膝 #8,赤白芍各 !&8,知母 !%8,防 风 !&8,制附片 !&8,等 &! 味药组成,水煎取药汁 *""D4,分 & 次服,早上 # > !" 时和晚上临睡前各服 &""D4。)" 天为 ! 个
观察结果 治疗后患者舌脉基本正常。有 !. 名患者在 治疗一年后复查了 @ 线或 EF,放射检查显示有一定改善或 无发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改变见表 ! $ )。
表 # 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
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AS是脊柱关节病的原型或称原发性AS;其它脊柱关节病并发的骶髂关节炎为继发性AS。
通常所指及本指南所指均为前者。
AS 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如美国为0.13%-0.22%,日本本土人为0.05%-0.2%,及我国为0.26%。
以往认为本病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0.6:1;现报告男女之比为为2:1到3:1,只不过女性发病较缓慢及病情较轻。
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3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
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在发病中发挥作用。
HLA-B27(下称B27)与AS的发病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发病倾向。
正常人群的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美国黑人为2%-4%,我国为2%-7%。
我国A S患者B27的阳性率达91%。
普通人群AS的患病率约为0.1%,在AS 患者的家系中为4%,在B27阳性的AS患者中,其一级亲属中AS 患病率高达11%-25%。
这充分表明B27阳性者或有AS家族史者患AS的危险性增加。
但是,大约80%的B27阳性者并不发生AS,以及大约的发生还有如肠道细菌及肠道炎症AS阴性。
B27患者为AS的10%.等其他因素参与。
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
脊柱受累到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状脊柱。
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难以区别。
肌腱末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因主动脉根部局灶性中层坏死可引起主动脉环状扩张,以及主动脉瓣膜尖缩短变厚,从而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临床表现】本病发病隐袭。
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痛,非典型者可以周围关节炎开始。
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发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技术

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技术一、概述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骨骼,引起疼痛和进行性僵直的慢性炎症性的疾病,该疾病主要侵犯骶骼关节,脊柱和髋关节,受累的脊柱和关节有迅速发生屈曲畸形骨性强直的趋势。
强直性脊柱炎过去被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部分,但现代的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在风湿病学中将其称为血清学阴性的脊柱关节病。
强直性脊柱炎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与感染,遗传和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强直性脊柱炎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与HLA-B27密切相关,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中有88%~96%的HLA-B27呈阳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遗传是一个发病因素。
但HLA-B27阴性的人群中也会有强直性脊柱炎发生,说明其他因素如环境对疾病的发生也可能是必需的因素。
有研究表明肠道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与疾病的活动有直接的联系。
二、病因病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初期呈进行性炎症反应,主要发生在脊柱关节,也常发生在髋关节和肩关节,很少影响到周围关节。
早期的组织病理改变发生在骶骼关节,单纯的骶骼关节炎并不常见,病变沿脊柱向上发展。
炎症的原发部位在韧带和关节囊的附着处,早期局部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然后很快纤维化和骨化,继发的骨化和修补的新生骨导致骨质硬化和关节强直。
脊柱的最初损害是椎间盘纤维环和椎体边缘连接处的肉芽组织形成。
纤维环外层形成的韧带骨赘不断发展成相邻椎体的骨桥,小关节软骨破坏和椎体终板软骨新生骨的形成,造成小关节强直和椎体方形变,形成X线所见的典型的竹节样改变。
随着病变的发展,椎体前方变短后方相对拉长,使脊椎正常生理曲线破坏产生后凸,这就是驼背产生的病理基础。
再加上患者喜欢屈髋屈膝仰卧或枕高枕,以减轻疼痛和不适,这是驼背产生的诱发因素。
在病程早期驼背是可复的,患者平卧后驼背可自行矫正或减轻,劳累后驼背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当疾病发展小关节破坏硬化后,畸形便成为固定的。
患者站立行走时,身体重心前移,在重力的牵引作用下畸形可进一步加重。
2024强直性脊柱炎的诊疗策略

2024强直性脊柱炎的诊疗策略临床病例患者,男性,50岁,头部被高处坠落物砸伤后颈背痛3h。
患者于入院前3h被从2m高货架上坠落的约10kg重纸箱砸于头部,伤后觉颈部疼痛,右手麻木。
侧卧位平车推入诊室,患者躯干呈屈曲位,颈活动受限,颈背交界棘突及棘旁压痛(+),四肢自主运动功能存在,右手第4、5指感觉麻木。
既往史20年前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15年。
【问题1】根据病例资料,急诊接诊后应考虑哪些问题?接诊后应采取哪些急救措施?思路:该患者明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病史,并有脊柱畸形15年,强直性脊柱炎及脊柱后凸畸形的诊断可以确立。
有明确的头部被“重物〃砸伤史,伤后颈背部疼痛,应高度怀疑颈脊椎骨折的可能。
右手第4、5指麻木,应考虑骨折移位或出血对神经的压迫或刺激。
诊治过程中应首先对颈胸部进行制动,避免移动过程中骨折端移位加强神经损伤,以Halo-vest头胸支具为最佳选择。
然后迅速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损伤结构及程度。
【问题2]下一步应进行何种检查进一步明确损伤情况.部位及类型?思路1:①行全脊柱侧位X-P检查(或颈胸段),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累及整个脊柱情况;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了解脊柱矢状位平衡情况。
②颈椎或颈胸段脊柱CT检查。
思路2: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下颈段及颈胸段,该节段拍摄普通X线片时因肩部遮挡及胸廓影响,通常卧位时仅能拍到C5水平,容易遗漏C6,7及「,2病变,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因胸廓抬举幅度降低,加之脊柱畸形,拍片时体位摆放困难更容易遗漏损伤部位。
故有条件的医院应行颈胸段X-P片和/或颈胸椎CT检查。
1.病因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严重影响脊柱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
由于缺乏血清标志物,通常将此病与其他关节炎,如银屑病性关节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Reiter综合征等统称为〃血清反应阴性脊柱关节病〃。
大偻中医诊疗方案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疗方案大偻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甚至关节畸形、强直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的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的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
常见于16~40岁的青壮年,以男性多见。
临床以关节重着腰骶、胯疼痛,僵直不舒,继尔沿脊柱由下而上渐及胸椎、颈椎(少数可见由上而下的)之征象,可按大偻辨证论治。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凡症见腰骶、胯疼痛,僵直不舒,继尔沿脊柱由下而上渐及胸椎、颈椎(少数可见由上而下的),或见生理弯度消失、僵硬如柱,俯仰不能;或见腰弯、背突、颈重,形体羸(LEI);或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之征象,均可诊为大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84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1)临床标准①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②腰椎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③胸廓的活动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小于5CM)(2)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Ⅱ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
(3)如果患者具备(2)和一项临床标准为肯定强直性脊柱炎;仅仅符合临床标准或仅符合放射学标准为可能强直性脊柱炎。
(二)症候诊断1、风寒湿型主证:腰骶部疼痛,晨僵不适,活动后减轻,脊柱活动度减少,或合并外周大关节肿胀、疼痛畏寒喜暖,天气变化或受凉时疼痛加重舌淡、苔白腻,脉沉或沉细。
2、风湿热型主证:腰骶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外周关节肿胀、疼痛,局部发热;关节僵硬不适,屈伸不利,夜间痛甚,转侧困难,伴全身发热,或高热、疲倦身困着,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3、正虚血瘀型主证:脊柱关节疼痛、僵硬不舒,甚或肿胀变形,肌肉萎缩,肢节活动受限,腰膝酸软乏力,或颜面虚浮无华体质瘦弱;或畏寒肢冷,遇冷疼痛加重,得温痛减。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大偻(TCD编码:BNV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ICD-10编码:M45.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常见证候: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大偻(TCD 编码:BNV070)和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M45.991)的患者。
2.若患者已使用西药治疗,可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4)肝功能、肾功能(5)ESR、CRP、RF (6)HLA-B27 (7)X线片(脊柱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受累关节X片、CT或MRI、骨密度、骨代谢、受累关节超声、心脏彩色超声、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ANA、ENA、AKA、APF、抗CCP 抗体、C3、C4、IgG、IgM、IgA、HBsAg、心肌酶、血脂、血糖、电解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凡症见腰骶、胯疼痛,僵直不舒,继而沿脊柱由下而上渐及胸椎、颈椎(少数可见由上而下者),或见生理弯度消失、僵硬如柱,俯仰不能;或见腰弯、背突、颈重、肩随、形体羸;或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临床表现,甚还可见“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之征象,均可诊为大偻。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1)临床标准
①腰痛、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
②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③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5cm)。
(2)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
(3)分级
①肯定强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至少1项临床标准;
②可能强直性脊柱炎:符合3项临床标准或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肾虚督寒证:腰骶、脊背、臀疼痛,僵硬不舒,牵及膝腿痛或酸软无力,畏寒喜暖,得热则舒,俯仰受限,活动不利,甚则腰脊僵直或后凸变形,行走坐卧不能,或见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暗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多沉弦或沉弦细。
2.肾虚湿热证:腰骶、脊背、臀酸痛、沉重、僵硬不适、身热不扬、绵绵不解、汗出心烦、口苦黏腻或口干不欲饮,或见脘闷纳呆、大便溏软,或黏滞不爽,小便黄赤或伴见关节红肿灼热焮痛,或有积液,屈伸活动受限,舌质偏红,苔腻或黄腻或垢腻,脉沉滑、弦滑或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督寒证
治法:补肾强督,祛寒除湿。
推荐方药:补肾强督祛寒汤加减,狗脊、熟地、制附片、鹿角霜、骨碎补、杜仲、桂枝、白芍、知母、独活、羌活、续断、防风、威灵仙、川牛膝、炙山甲。
中成药:金乌骨通胶囊、天麻壮骨丸、尪痹颗粒(片/胶囊)、草乌甲素片、金匮肾气丸、帕夫林胶囊、昆仙胶囊、祖师麻片、益肾蠲痹丸、血塞通胶囊、七厘散、盘龙七片、痹祺胶囊等。
2.肾虚湿热证
治法:补肾强督,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补肾强督清化汤加减。
狗脊、苍术、炒黄柏、牛膝、苡米、忍冬藤、桑枝、络石藤、白蔻仁、藿香、防风、防己、萆薢、泽泻、桑寄生、炙山甲。
中成药: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湿热痹颗粒(片/胶囊)、知柏地黄丸、帕夫林胶囊、昆仙胶囊、祖师麻片、血塞通胶囊、七厘散、盘龙七片、痹祺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兼见瘀血证者,可辨证使用注射用血塞通、丹参注射液或冻干粉等。
2.兼见颈项脊背僵痛不舒者,可辨证使用葛根素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肾俞、腰阳关、夹脊、委中、昆仑、太溪、三阴交、阿是穴等穴位,或根据疼痛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点刺放血等。
2.根据病情需要,还可选用督灸疗法、雷火灸项针疗法、夹脊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等治疗方法。
(四)综合强化序贯治疗
1.对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健康教育。
2.关节功能锻炼及康复。
3.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选择中药热敷、烫熨治疗和中药热奄包、中药离子导入、中药蒸汽、手法按摩、红外线疼痛治疗、中药熏洗、仿真推拿手法治疗、中药药罐疗法和电磁治疗、超声药物透入、中药穴位贴敷、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拔罐和走罐、中药涂擦、膏摩、定向透药治疗,可配合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磁振热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治疗、多频率微波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多频率微波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仪器进行治疗。
(五)其他疗法:根据患者病情及医院所具备的条件,可配合选用手法治疗;中晚期脊柱活动受限者,可选用微创治疗(针刀疗法)、带刃针疗法、钩活术疗
法;脊柱或外周关节疼痛者,可选用蜂针疗法;下腰部疼痛剧烈者,可行骶髂关节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每年以3次以下为宜;膝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者,可选用双膝关节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每年以3次以下为宜;药物及保守治疗效不佳、关节功能严重受限者,可行关节置换术治疗;脊柱过度屈曲、功能严重障碍者,可行脊柱矫形术治疗;并发骨质疏松症者,可采用针刺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疼痛技术,或选用骨质疏松治疗康复系统、骨质疏松治疗仪治疗;伴发脊柱及外周关节纤维化及骨化,可选用骨质增生治疗仪进行治疗。
(六)护理
1.情志调护:与患者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患者予耐心的开导、热心的抚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生活调护:嘱患者注意保暖,并尽量选择向阳的居室居住,保持室内干燥、温暖、空气新鲜,温水洗手、洗脚,避免衣物潮湿,戒烟酒。
对于有髋关节病变患者,在无负重的情况下进行肢体活动,病变严重者应进行腋拐行走。
对于病情较重的卧床患者,应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床上进食、床上浴、床上大小便,并保持患者身体清洁、经常帮助患者翻身,防止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饮食调护: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品,冬天还可多进些温补性的食物,如牛羊肉、骨头汤等。
此外本病易造成骨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应多进含钙质高的食物,如虾皮、酥鱼、奶制品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200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估。
(1)临床缓解:中医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证候积分减少≥70%。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0%。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20%。
(4)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20%。
2.疾病疗效评估标准
依据“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评估工作组(ASAS)”制定的ASAS20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3.疾病活动度评估(BASDAI)
依据“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评估工作组(ASAS)”制定的疾病活动度评估(BASDAI)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方法
参考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的疗效判定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方法如下:
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 疾病疗效评估方法
ASAS20包括以下四项:病人的总体评价(VAS评分)、脊柱疼痛(VAS评分)、功能指数(BASFI)、脊柱炎症(BASDI后两项的平均值)。
达到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评价标准20反应的患者比例(ASAS20),应界定为:(1)与初诊值相比,以上4个指标中有3个改善至少达到20℅,并且绝对分值至少有1分的进步;
(2)上述指标中未能达到20℅改善的一项,与初诊相比无恶化。
3. 疾病活动度评估(BASDAI)评估方法
包括6个问题,问题1-5用VAS水平视力表评分,0端代表没有,10代表非常严重,让患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分别记作0-10分。
问题6用晨僵持续时间VAS 水平视力表评估,晨僵时间无为0分,2小时或2小时以上为10分。
问题5和问题6平均分数为晨僵得分,与前4题共0-50分,换算成0-10分。
(1)您如何全面评价您所经受的疲劳感?
(2)您如何全面评价颈、背或臀部疼痛?
(3)您如何全面评价除颈、背或臀部以外的其他关节的疼痛/肿胀?
(4)您如何全面评价您身体任何部位的触痛或压痛?
(5)您如何全面评价您醒来时的晨僵程度?
(6)从您醒后晨僵持续时间有多长?
0 0.5h 1h 1.5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