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陋室铭》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4.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领会作者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______,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______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______。
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交谊很深,世称“______”;与______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
后世尊称他为“______”。
2.了解铭文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_____)苔痕(_____)鸿儒(_____ _____)调(_____)素琴案牍(_____)◆活动一、导入新课◆活动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
2.学生展示朗读。
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3.听范读时,注意字词正确的读音,校对自己划出的停顿,同时,感受本文句式的特点。
4.了解铭文◆活动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疏通文意。
对于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
2.翻译下列句子。
语句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语句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语句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指名学生讲述文章大意,遗漏或不准确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分别是《猫》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两篇文章都是散文,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其中,《猫》一文通过对猫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则通过对两个不同地点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章。
但他们对散文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由于这是语文课,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悟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给出一些典型的文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准备相关的讲解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你们对猫有什么印象?你们认为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文章,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答案示例:①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②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③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结尾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子云亭”?(出示幻灯片)
③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④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⑤有龙则灵(形容词用作动词,灵验)
(4)文言虚词
之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答案示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3.知识链接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用韵,内容多含颂扬、警戒之意。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德馨(xīn)鸿儒(hónɡ rú)案牍(dú)
(2)古今异义
馨
形
(3)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蔓延到)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答案示例: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这些方面来写莲花的。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对比:本文的刘禹锡和下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科第二册教案设计把握的语句。
(二)在组内交流翻译中遇到的疑难语句,互相帮助解决。
四、析一析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3.名为陋室,实则不陋。
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4.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亭子陋吗?为什么?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5.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五、背一背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组内交流背诵情况,然后展开组与组的“背诵对抗”。
第二课时一、了解文体,熟悉作者1.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2.简介作者。
二、读一读反复诵读课文,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准节奏,为下面准确背诵课文做准备。
三、译一译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利用原有的文言文知识自己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自读自译能力。
1.自由读课文,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可以讨论疑难之处。
(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2.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3.注意重点语句的翻译。
四、析一析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五、背一背1.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⑴ 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 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⑴ 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
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
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
《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
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千古名句,又在开头)⑵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三、研讨品读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3、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追日》;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
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
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
为邓林。
第一课时
自学提纲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这是我国第一部,文中的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释义: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饮于河、渭():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3、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字词需要注音释义?
4、自行翻译课文。
5、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6、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7、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这篇神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学习笔记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
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第二课时
自学提纲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时期编制的,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寓言选自此书,这篇寓言是《》,后来人们从这篇寓言中总结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
是。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释义:
昔者:颛()顼():怒而触不周山:
天柱折:地维绝: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星辰日月移焉:尘埃归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尘埃归焉:
3、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字词需要注音释义?
4、自行翻译课文。
5、这篇神话中解释日月星辰之所以会斗转星移、东升西落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认为江河湖海之水都流向东南,这又是为什么?
7、这篇神话为我们解释什么自然想象?科学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8、我们应怎样看待神话?
课后练习
(一)
1、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2、解释加点字词
逐走()入日()欲得饮()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杖()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地维绝()()
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1、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2、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课文理解
①《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②《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
③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
④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⑤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⑥“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⑦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⑧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⑨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二)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鸟焉(焉:代词,于此)
B、其状如乌(乌:乌鸦)
C、是炎帝之少女(是:判断动词)
D、故为精卫(为:变成)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以堙于东海(堙:)
⑵故为精卫(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精卫的外形。
4、这篇短文的体裁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5、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写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成语:
意思:
肖华
7.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