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之乡土中国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是指通过对中国乡村地区的实地调查及详细研究来获取数据、收集资料,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评估的方法论和实践。

该调查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了解中国农村实际情况、掌握乡村问题、发展乡村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调查应用等方面来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中国乡村地区。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问题的解决对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对中国乡村的实地调查,可以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问题等。

调查对象可以包括广大农村居民、农民工、农业企业、农村组织等。

其次,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内容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可以调查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道路、电力、通讯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可以调查农业生产情况,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农民的生计和收入情况。

此外,还可以调查乡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乡村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方法主要是实地走访、观察和访谈。

通过对农村地区的实地走访,可以亲眼目睹乡村的实际情况,了解到村庄的布局、居民的生活方式、农田的利用等情况。

同时,观察是另一个重要的调查方法,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一些细节问题,如农村的交通状况、农民的劳动方式等。

此外,访谈是收集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与当地居民、农民工、企业主等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调查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调查的数据及资料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在制定农村政策、推动农村发展时,需要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及资料可以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其次,调查的结果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学术界提供研究材料,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湖南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湖南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湖南我们的家乡坐落在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檀江河畔。

檀江不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且土地丰腴。

它面积宽广,人口众多。

一代名将蔡锷故居、大学士魏源故居均在境内。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家乡檀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农村的建设。

在暑假期间,我对檀江做了一个具体的调查。

一、物质方面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

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

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六七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

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

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

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

他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

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

再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

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

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

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

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

”在交通方面,我们檀江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

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

檀江水库大桥的使用,使檀江的公路更畅通了,而且也加强了各村之间的交流。

水库新闸的竣工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还设计了一条生态鱼道,它也成为檀江的又一景观。

出行方面,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已经进入家庭。

《乡土中国》研究报告

《乡土中国》研究报告

《乡土中国》研究报告《乡土中国》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费尔南多·亚历山大·坎宁安创作的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著作。

该书于1933年首次出版,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乡村社会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动态变化和问题。

首先,该书研究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作者通过搜集大量的田野调查数据,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指出,中国乡村社会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如南北方乡村的差异、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差异等。

其次,该书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指出,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土地问题、农民收入低下、劳动力外流等问题。

特别是土地问题,是制约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不仅导致农民土地流转困难,也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该书还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作者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指出中国农村社会在近代时期经历了农民起义、战争和革命等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的未来发展需要解决土地问题、农户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问题。

最后,该书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土地管理和流转制度,推动农民增收脱贫,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同时,他也提醒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重视乡村社会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在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这本书通过丰富的实证研究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

(1000字)。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模板及范文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模板及范文

乡土中国调查报告模板及范文【调查报告模板】一、调查目的:二、调查方法:三、调查对象:四、调查结果:五、分析和讨论:六、结论和建议:【调查报告范文】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乡土中国的现状,探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采集了200个乡土中国相关问题的问卷回收,同时我们也实地前往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进行观察和访谈。

三、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是中国农村居民,包括农民、退休农民和农村教育工作者。

四、调查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得出以下几个乡土中国的主要特点:1. 文化传统的延续:乡土中国在许多地方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祝、传统手工艺、民俗习惯等。

这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2. 社会关系的亲密度: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更加亲密,邻里之间的互助和农民对土地的情感比城市居民更为深厚。

这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乡土中国在资源利用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土地浪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障碍,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五、分析和讨论: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乡土中国既呈现出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又面临一些问题。

在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更多的关注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乡村社会的发展问题。

六、结论和建议: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乡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支持乡村旅游和乡村教育等方式,促进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引导和规范乡土中国资源的利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培养。

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

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

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研究中国乡村
社会的经典著作。

它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入研究:《乡土中国》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深入研究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文化、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为
我们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乡土中国》不仅关注乡村社会的现实,还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的影响,为我们理解中国
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3.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乡土中国》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现实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都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 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贡献:《乡土中国》采用了实地调查、案
例研究等社会学研究方法,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乡土中国》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方法。

这种调查法主要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树深于1979年提出,并在中国乡村社会学领域逐渐流行起来。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以及问题,为乡村发展和农村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以村庄为基本单位,通过对村庄的居民、社会组织、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与传统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比,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更注重实地观察和深入交流,强调对农村社会的全面了解和客观把握。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入,主要包括村庄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经济活动、文化传统等方面。

其中,对村庄的地理环境的调查可以揭示农村社区发展的基础和限制条件,对社会结构的调查可以了解农村社会层级和议事规范,对政治组织的调查可以评估农村社区的治理能力,对经济活动的调查可以揭示农村居民的生计手段和生活水平,对文化传统的调查可以了解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习俗传统。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研究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地调查阶段和数据整理阶段。

在准备阶段,研究者需要选择研究村庄、确定调查问题和开展前期调查。

在实地调查阶段,研究者需要进行深入交流、实地观察和记录。

在数据整理阶段,研究者需要整理和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形成研究报告。

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学术研究,还可以用于社会调查和政策实施。

通过这种调查法,可以了解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此外,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还可以促进农村社区的参与和自治,提升农村社区的治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乡土中国田野调查法是一种重要的农村社会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和问题。

它的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入,研究过程系统严谨,应用范围广泛。

探讨《乡土中国》的主题思想

探讨《乡土中国》的主题思想

探讨《乡土中国》的主题思想
《乡土中国》是由费孝通先生创作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以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为特点。

本文将探讨《乡土中国》的主题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土中国》中强调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观察和调查,揭示了乡土社会的地理、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体系和运行机制。

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乡土中国》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的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摩擦,这种矛盾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障碍。

3. 乡土社会的变迁:《乡土中国》通过对乡土社会的变迁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
和演变规律。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

4. 农村发展的路径:《乡土中国》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国农村实
际情况的发展路径,强调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内生性。

费孝通
先生认为,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乡土资源和乡
土文化的优势,同时注重农村社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结起来,《乡土中国》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对中国农村社
会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强调了乡土社会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的
冲突、乡土社会的变迁以及农村发展的路径。

这一思想对于理解和
推动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乡土中国的相关解释

乡土中国的相关解释

乡土中国的相关解释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概念性描述,它基于其在浙江松阳地区的田野调查,阐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根据费孝通的观点,乡土中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社会关系以血缘关系为主,人际关系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2. 村庄是一个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单位,村民之间的互助、合作和竞争都在村庄内部发生。

3. 农业生产是乡土中国的核心,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展开。

4. 在乡土中国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是相对固定的,不容易改变。

总之,乡土中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概括性描述,它体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乡土中国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乡土本色: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
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
土地所束缚。

2.礼俗社会: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人
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3.法理社会:现代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
分化,人的行为受规章法律的制裁。

4.面对面的社群:天天见面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熟人社
群。

乡土社会就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

5.词:人类特有的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词有“语言”“文
字”两种表现形式。

语言用无形的声音表达,文字用有形
的符号来表达。

乡土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以习俗和传统为约束、以面对面的社群为特征的社会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的感思
201131160301 陈甘泉
摘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是一幅破败的景象,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农村的这种现状大家出现了分歧。

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批判了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一西方为标准来发展乡村经济的思想。

这是因为外来的各种制度在乡土中国没有运行的基础,人们没有这种需要,他们有着自成一套的体系在有效地运行。

关键词:乡土中国社会格局
最近看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收益良多,虽然这本书只有短短的百页,但书中所讲
的内容却都是精华。

他是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进行大量的实地的社会调查与思考的基础
上写成的。

此书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概括描述,并通过中西方的对比中讨论了“作为
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乡土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和“乡土
人格是如何建构的”等问题,虽然探讨的是乡土社会,但是对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都有着
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书主要讲了几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如下:
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生活,同时也被束缚于土地,乡土社会保
持一种较稳定的状态。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人与人的关系上也会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者长大的,在孩子眼中
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而西方现代
社会则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社会迅速变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接触大量的陌生人。

二、社会格局上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一样,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可以比喻为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差序格局是一个
立体概念,在横向上指以“己”为中心所推出去的由近及远的关系,在纵向上指关系之间的
等级差别。

“其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
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西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
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

他们组成一个团体,“在团体里的人
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
的”,这就是团体格局。

在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中基本的单位是家,然而家却并没有一个明
确的界限,它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境可以伸缩自如的单位。

家是一个事业单位,它承担着经
济、政治、宗教等功能。

家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夫妻关系为辅轴,男女之间进行分工,在
感情定向上强调男女有别。

在团体格局的西方社会中基本单位是家庭,家庭有着明显的界限,承担着生育等有限的功能。

家庭以夫妻关系为主轴,强调男女的感情。

三、“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乡土社会正是通过礼俗、传统对乡民进行教化来对乡民进行治理,达到一种无为而治。

也正是礼治社会才能使乡土社会“无讼”。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礼治社会是相对于法制社会而言的,然而在西方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法律是一项基本的社会规范,律师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四、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有四种权力形式:一、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的一方面看,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二、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的一方面看,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即同意;三、教化权力,是爸爸式权力,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四、时势权力,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时势造英雄”,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新的内容,这会引起名实的极大分离。

在乡土社会中主要是以教化权力为主,也就是长老统治,而在社会的变动期间通常会出现时势权力。

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也就是专制和民主,在封建社会以横暴权力为主,在现代社会以同意权力为主。

不过专制和民主是不可分离的,民主背后有着强大的专制机制在支撑。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欲望进行日常活动,实际上欲望是文化教化的结果,它是经过自然的选择有利于人的生存。

而现代社会中光靠欲望已经无法应对了,于是出现了社会计划,为了满足需要人们理性地去制定各种各种的措施。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是一幅破败的景象,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农村的这种现状大家出现了分歧。

而费孝通在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批判了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一西方为标准来发展乡村经济的思想。

这是因为外来的各种制度在乡土中国没有运行的基础,人们没有这种需要,他们有着自成一套的体系在有效地运行。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只不过西方社会早一步于中国发生。

但是中国和西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就好像费孝通所提到的社会结构的格局。

中国是差序格局,西方是团体格局,这两种不同格局使得中西两种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等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西方社会他们有着宗教信仰,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

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和西方在很多行为上表现得不一致。

所以在我国的乡村地
区的发展不能够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更多地应该结合实际的社会结构,传统,文化等去考虑来发展乡村经济。

前面提及乡土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他们不用法律,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他们通过礼俗、传统对乡民进行教化来对乡民进行治理。

但是,社会总是进步的,那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洪流中他们该怎么接受现代化的冲击呢?如果他们还是这样以自己的体系模式生活下去,能够被现代社会接受吗?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从社会事实中,我们大可以知晓,乡土社会中的人一直是处于现代化社会的劣势,像农民工群体,处处受到欺压,却也无可奈何,如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责任事故,政府“全力调查”后找出相关“责任人员”竟是8名无牌烧焊的农民工,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维权意识,这八名农民工被推上负责人的位置,成为名符其实的代罪羔羊。

在这些人身上,这种不公平明显存在的。

这也是因为他们从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中出来,而无法适应这个“陌生人社会”。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人有“私”的毛病,对于他人的腐败行为大家一般都是非常气愤,但是一旦是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有这种行为则并不会感到气愤,相反还会为他隐瞒。

一些领导干部违反国家法律侵吞国家资产,然后在小单位内自行分配,形成腐败,分配不公。

这些以维护小单位利益为理由的人还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是为了本单位这个“团体”,是为了单位职工们的福祉,绝不是为了自己一人的私利。

“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

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是公的”。

费先生在1947 年写下的这段话,仍然有助于我们解读当前社会上许多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

这种以“团体”名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通常还会得到本集团人的认可和支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这些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成了一个集体,为这个集体去谋利在“差序格局”被看作不是为“私”而是为“公”的行为,只不过这个覆盖范围比较小而已。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东西我还没有理解透彻,但书中给我带来的乡土中国却使我印象深刻。

无论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差序格局还是有“私”病的中国人,即使是发展到现在的中国社会仍然都仍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些都让我联想到很多。

其实在我们身边的社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才需要我们去调查研究,而我们的学习知识的时候更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中找到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