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通用19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通用19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通用19篇)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通用19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通用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土中国读后感1清晨,最后一缕炊烟消散,几只不知名的鸟雀飞过,远处的山坡上牛羊浅唱,村头牙齿稀松的老人依着古树,用长久积累的经验洞悉气候变换,估算来年收成。

扎根在土地里的生命有天然的厚重感,时日愈久,愈是能磨出最清透的智慧和最有效的法则,这是乡土的本色。

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写成了《乡土中国》一书。

系统的描述了当时中国乡土社会的情形,从不同角度洞悉乡土中的智慧。

在历史滚滚的车轮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层社会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一、乡土本色:从“有机”到“机械”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灵魂深深扎根在泥土里,费孝通先生说只有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在春秋变换和斗转星移中悄然逝去。

这种恒定的生活也形成了恒定的社区。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是没有具体的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这是一种“有机的团结”。

在礼俗的社会中,人们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个社区,从小在一个地方生长,邻里之间有天然的亲近感。

村落的一个很大的特征是稳固。

其一是房子。

乡里人修房子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修的稳固一些,以便在以后能作为“家业”传承给后辈。

“老房子”是一个家族人丁兴旺,一脉相承的代表。

其二是人口的稳定。

这种稳定是从人和空间关系来说的,中国的农业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小农经济为主,家庭的生产满足自给自足就可以了,倘若某一家的地比较多,就要动用邻里以及关系要好的家族人前来帮忙,而别人帮助过其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在其心理做相应的权衡,以便日后有一天对方有需要的时候再去“还工”。

【精选模板】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精选模板】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2023年《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那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那里将分开阐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好处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正因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

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好处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构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因此得讲个明白。

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构成法律。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的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样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但是,真的是傻吗,只但是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最新8篇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最新8篇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最新8篇《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那么《乡土中国》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乡土中国》的读后感最新,欢迎阅读!《乡土中国》的读后感最新(篇1)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第一反应是——作为一个由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孕育的子女,费孝通先生写的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读。

文章开篇即提到“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说明中国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作为农民,自然而然的被视为“乡下人”,因为“乡下人”这个称呼,从褒义上来讲,它表示的是农民淳朴,忠厚,本心做人的性格:从贬义上讲,则带着几分蔑视,意味着农民的愚昧、木讷、迟钝、没见识、没文化、落后的常态。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经济基础,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其实早就奠定了中国社会“乡土性”的文化基础。

农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是在土地的基础上。

农民播种、耕田都要依靠土地。

所有的农业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下人对于农业的无土栽培。

同时也说明了土地对中国社会有重要意义。

在“文字下乡”一文中,作者说明并阐述了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人们在生活上社会作业都是与一些熟人。

这就意味着人与人是直接接触的。

而作为文字,字是人与人之间间接接触的工具,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所以,在乡土社会这一熟人社会中,“文字”处于一种非必要状态。

人们喜于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所以文字下乡必定会受到一定阻碍。

文字作为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传播媒介,要在乡土社会中得到广泛使用,就必须要使文字渗透到乡土社会中。

也就是现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乡土中国》这本著作反映了中国的实际状况,又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深度的著作。

在中国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成为许多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必读书目。

回顾宋朝时的《清明上河图》,还原出来的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祥和、安定的社会。

《乡土中国》读后感13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3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3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这是一本深入中国农村的一本著作,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内容只就农村而言。

虽然如此,但中国上千年来的压迫封建思想并非短短几十年就能从我们的血液中消失的。

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旧有着乡土的特性。

因而从农村着手描述,更能反应出原汁原味的中国。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

我们中国乡土社会表现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亲疏关系,在儒家社教的文化传导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社会的整个面貌。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这种乡土独有的气息蕴含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乡村独有的气息。

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

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中国情绪,恐怕是难抒发出来的。

《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

从《乡土中国》到《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

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乡土中国》读后感2中国人傍“土”为生,“乡土中国”更是极其生动的囊括了当今的中国。

费孝通先生说,“土”并不是个贬义词。

中国人的最根源便是靠着一方土地生活,“土气”也从而扎根在了心里。

我并不是农民出生,但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这“农民”这一阶级的人。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篇1中国的乡土自有其特点,而中国也的确带有浓浓的乡土味。

直到现在,这种味道也还处处可闻。

中国现在的乡土状况如何呢?我没有做过有用的调查,不敢妄语。

官方的说法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这未免有失精细,我姑且以我的家乡为例吧,这情况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平时在村里,最有感触的便是孩子少了,减了不少热闹。

村中的老人过世的也多了。

让人不好意思的是许多村里的小孩竟也叫不上名来,不少新媳妇也不认识了,真有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

每天早晨都有幼儿园的车来,上初、高中的孩子也经常不回家,更别说大学生了,这就让长老权利的施行大打折扣。

有一次,我们村长让我抄一份关于家庭收入的文件,其中确有十之二三的家庭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成为农民工。

以上所述也应该是大多数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状况了,这当然与费先生所在的那个年代的乡村不同了,然而虽然有这么多的变化,土地依然是村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对于每一个乡土中人来说,土地是亲切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的,所以乡土本色毕竟是维持住了。

说道文字下乡,其实是知识下乡,费先生说只有等到乡土性的基层变化了,文字才能下乡。

而今的社会变迁如此之大,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农村孩子都出来找知识了,同时,知识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乡下传播开来,手段多样化、快捷化,容量巨大以至于超出了村民的接受能力。

比如有线电视的普及,当孩子们不在家的时候,大人们只看本省的几个常看的节目。

当我们把视线从乡下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我们便会发现这的确是一个乡土的中国,费先生提到两个概念——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谈到西方人的团体意识和他们那象征着团体的神,着重讨论了中国社会的乡土特性。

我自己的看法是中国和西方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在一个水平线上。

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却早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早先以放牧为主的欧洲人进入资本主义文明,而后剧烈的社会变革彻底确立了团体格局,而中国一直已农经济为主,受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封建思想影响数千年,在物质上的自己自足决定了意识上的自私,一味克己,埋头为自己的修养和前途而独自寒窗,闭门造车,悬梁刺股也须自己动手,很少有合作而取得的成果。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第一篇:《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中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范文照教授著作的一部经典之作,主要是讲述了中国的乡村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以及生态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阅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乡村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开始反思以往我对乡村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谈论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感悟: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反思、农村社会结构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首先,我转变了对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一些看法。

经过对这本书的深入阅读,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也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尤其是乡村地区。

然而,在中国乡村社会依然是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灾区之一,例如毒北、毒南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以及大小水库的覆盖等等。

就连书中对甘肃花地瑞史玛镇的描述,也对这种现状有所阐释。

这一箭头折射的不仅是中国现有的生态问题,也很好地诠释了乡村的经济困境。

强有力的治理,自给自足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取而代之。

其次,《乡土中国》这本书也让我有了对乡村社会结构的新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三代同堂、大家庭到小家庭、核心家庭的变化等等。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结构的变迁,更牵涉到了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家庭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网络等等方面。

这些变化不仅对当地的文化传承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对乡村社会很多细节是不了解的,但书中的描述确实令我感觉到遗憾和惋惜。

相比城市里的快节奏和冷漠,乡村人民之间依然是亲情、友情、邻里之间日常互动的。

最后,我还从中得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都知道“大同之道”,桑中银镯简述了多种观点。

中国国内文化前沿的思想家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方式。

而《乡土中国》通过乡村社会的经验真实反映了《大同之道》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乡土中国》篇一我认为乡土文化是中国的根之所在,随着工业、大机械化的进程,和时代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之后让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城市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出现,中国迈向了现代化。

城市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代表,而农村似乎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然而不是这样,大多数的人们都和农村,和自己的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都或多或少继承了乡土文化。

我认为保住农村,也是保住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根基,是非常有必要的。

追求稳定是乡土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每一代人在此繁衍,生生不息。

而年长的人拥有更多资源和生产经验。

所以需要树立长辈的威信。

而在家庭内部,年轻的后辈还需要供养前辈。

所以劳动力是很重要的。

而耕织方式,医术、艺术这些经验是传统,也是文化,依靠这种方式来传承,在这块地域是一脉相承而行之有效的。

而“礼”、道德的约束,也是因此需要深入人心的,而不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框架,“异端”是会被稳定的团体唾弃的。

并且乡土社会需要抑制情感,因为情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很大的,而乡土社会的根本是追求稳定,维持基本秩序,所以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同性之间资源的传承。

而似乎在追求稳定的乡土文化中,看似和谐也有着非常隐晦的蛮横。

这可能并不指的是所谓“落后的封建思想”,地主土豪等阶级压迫。

而是在礼仪外衣的包裹下,论“实力”占据话语权。

中国的乡土文化和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乡土文化的家庭定义是可以伸缩的,团体的界限也是不清晰的,而家庭成员的多少也代表着家庭实力的大小。

中国的乡土文化的差序格局中,团体格局植根而产生与于农耕的中国,其中乡绅、族老,大家族的实力和威信是很高的,其中多德高望重的老人,因其后辈多,并且拥有众多的土地,因此其在这个地域的话语权是很大的,所以能左右乡村的秩序,如发生案情,意外,战争等,那么乡绅的责任也是比较大的,不仅其代表了家族与这个团体之间利益,其实也捍卫的是其在乡村中占有的大部分利益。

这种现象在灾荒、疾病流行的变乱时期更为明显。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篇一:乡土中国读书报告费孝通,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大英白科全书》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费孝通先生治学严谨,事必躬亲。

他的治学特点被概括为六个字:脚勤、脑勤、笔勤。

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是在实地调查,费孝通先生选择后者。

1935年夏,青年社会学者费孝通和同是社会学者的新婚爱人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实地考察。

社会学实地考察,当年中国鲜有人为。

费氏夫妇此举,并非蜜月之旅,而是一次学术之行。

从1990年,邱泽奇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也不例外。

邱泽奇认为,这是费总能发现其他学者未觉察之处的重要原因。

《乡土中国》分为十四个篇章,是作者在讲述“乡村社会学”课程时应《世纪评论》约稿所整理。

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

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第一句写到: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是这本书的核心论断,整本书从不同层面的事实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中国社会总体的乡土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必须依赖土地而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社会必然具有乡土性。

即使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业依然存在, 并且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仍然有迹可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本书源于费孝通老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这里的文章都是在原有论文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成稿。

在我看来,不同于所接触的刻板的社会学教科书,费老的文章深入浅出,在用平实的语言在描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各个现象的基础上解释着社会学的深刻哲理。

乡土社会是中国最广阔同样也是最特殊的一层社会,《乡土中国》描绘的当时乡土社会的现实对于探究如今中国的乡村有着很大借鉴意义。

对于小时候曾生活于农村的我,阅读完该书对于其中一些章节有着自己不同的体悟。

或许由于阅历有限和理解不深,其中的观点不尽正确,还望老师指正。

一、基层社会乡土性的延续与发展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清晰地表达了费老的观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实践者是农民,而在中国,农民、土地和乡村是密不可分的,这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当代中国有着八亿多的农民,形如华西村那样的乡村在基层社会少之又少,大多农民仍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因此从表象上来看基层社会的乡土性并未随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而改变。

更深层次说来,由无产阶级斗争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由“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成功实施、依靠最广大人民所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保持乡土性也是有着它历史本源的,所以《乡土本色》一节中所下的结论仍能恰当地描绘着当代中国。

该节中用到他与一位语言学家的交流让我印象深刻。

研究语言的学者说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这一点在我曾生活的奶奶家感受颇深。

每年清明一个家族的人都会聚到一块儿到村落的旧址(奶奶家搬迁过)扫墓,墓碑上记录着家族每家的家谱,似乎一块墓碑就是一个家族兴衰的见证。

费老由此推及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是缓慢的。

如今中国,当农民工成为常见词汇,当土地变为稀缺资源,当小康社会的口号催促着社会急速发展,似乎乡土人口流动缓慢渐渐成为过去式。

还是以老家为例,包括父亲在内的四兄弟,只剩下一家人维系着那片土地,而其他氏族很多的房子已成空宅。

越来越多的乡下人由于接触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尽管仍成长于“土地”之上,但为了所谓
的梦想离开这片土地,人口的流动变得频繁而迅速,“生于斯、死于斯”实际上在现今中国社会是趋于减少的。

二、乡土社会的语言与文化
费老在接下来用两节的内容探讨了“文字下乡”在当时那个时代的难以推行性。

“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覆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在费老师看来,乡土社会的面对面交流使得人们对文字的需求不如现代社会的人们那么大,“文字下乡”对于乡土生活并不能积极推动乡土社会发展。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此感受颇深,村庄在空间上的狭小促成了各家之间紧密的联系,时常能看到三四十个人围着圆桌吃饭,五六个人坐在石上聊上一昼夜。

相互之间的沟通不需要文字,壮语这样难以用文字具象出来的语言就能搭起沟通的桥梁。

而我,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原来朗朗上口的壮语如今已变成晦涩难懂的“外语”,而每次与奶奶的交流都开始变得困难起来。

现代化的教育更多地用具象的文字代替了语言,希望将语言规范化,事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这就是费老的结论。

如前文所谈,在我看来中国的乡土性仍然深厚不变,但文字下乡却以基本实现全覆盖,或许社会的发展并未完全契合费老师的预想,但他的观点仍启示后人,在面对面的乡土社会里语言的传承较之文字的传播要显得更为的重要。

从那个年代“文字下乡”的提出到现今义务教育的基本全覆盖,“教育改变人生”这样的概念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深入人心,确实使得农民的知识水平较之过往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在城市生活当中,人们仅凭衣着就判断人的学识、素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或许是现代社会的定性思维:乡下人“愚”。

费老一直在文中辨明的就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并未曾更改,农民对于现代社会越来越繁杂的规则的了解存在天然的空间阻隔。

文字下乡、全面覆盖基础教育的政策初衷或许就是希望消除这样的阻隔,但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天然的造就了生活理念的差异,而生活在城市人们一直以自我的价值观去度量基层人民的生活方式,就导致了乡下人难以融入城市和现代社会人对他们的“另眼相看”。

如今国家积极地推
进城镇化道路,为的是使社会财富分享给所有人,但这笔“财富”往往就狭义地定义在物质,因此就有可能忽视了基层社会的乡土性。

诚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如果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无法在理念上相互协调,国家的城镇化道路始终会笼罩着一层薄雾。

费孝通先生自己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书中所包含基层社会现实至今对我们分析国家发展还有着深远影响,对于国家经济、文化的建设还有这很多宝贵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徐新建. “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说[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04:5-12.
[2]王铭铭,杨清媚.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1-6.
[3]费孝通.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 学术研究,2003,07:5-9.
[4]洪建设,曾盛聪. 制度下乡:建构“新乡土中国”路径依赖[J]. 社会科学辑刊,200 5,02:45-50.
[5]费孝通. 中国现代化城市对社区建设的再思考[A].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