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完整版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消退中的生命花园——《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10/5/20 《乡土中国》一书是由我国著名的乡土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其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土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写成的十四篇文章的集合。
费孝通应当时《世纪评论》杂志之约,连载了十四篇文章,后由三联书店于1974年整理出版,1984年重刊。
我所做的读书报告针对的是1984年重刊版的《乡土中国》。
全书的主题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一个问题。
该书与费孝通另外所著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有关中国乡土社会特性的一些概念。
作者以一名城市与乡村沟通者的身份极尽描写了中国乡土社会及乡土文化的各个方面。
全书结构简洁、紧凑,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旧著《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第二部分(该书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发表的十四篇关于描写中国乡土社会的论文的集合;第三部分是作者后记,以手记的形式清楚地交代了这本书的写作经过,还包括作者在以上提到的两所大学中任教的经历。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十四章,其核心内容分别为:第一章《乡土本色》:介绍中国乡土社会“土”气和其显著固定性的原因及现实性特点。
第二章《文字下乡》:挖掘乡土社会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证了乡下人“不愚”的观点,引出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补充前一章的观点,简单说明了时间上的阻隔对于文字产生的影响,强调了乡土社会所缺乏的文字产生、发展的土壤。
第四章《差序格局》:对比中西文化中社会关系上的差异,突出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以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陪衬出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最大特点——“私”。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5篇1费孝通先生曾在序言中说道,它写《乡土中国》的目的就是介绍“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并且他从实际出发,介绍了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人情、礼俗血缘、道德等特点,让读者从实际中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
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感触颇深。
这本书是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在阅读《乡土中国》的时候,我会体会到一种反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很佩服书中的说理,作者通过将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的孩子清楚对比就能让人清晰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如乡下人熟悉乡间一样,乡下人会在城里因无知而被嘲笑,城里人同样也会在乡下遇到不认识的事物。
由此可见,乡下人无知确实没有是根据。
然而城里人习惯用理论,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
确不知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是一种质朴的感觉,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位置,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
费孝通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中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其《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至今仍引领后人,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5篇2夕阳西下,五六岁的小女孩拿着一个瓢,紧紧的跟在拎着水桶的爷爷后面,舀起一瓢水,浇在绿绿的叶片上,水混合着金色的阳光,缓缓流下。
小女孩再蹦蹦跳跳的去舀一瓢水,继续轻轻的浇灌在下一株秧苗上……这是我三十余年的生活里,每每想起都觉得温暖的回忆。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篇1中国的乡土自有其特点,而中国也的确带有浓浓的乡土味。
直到现在,这种味道也还处处可闻。
中国现在的乡土状况如何呢?我没有做过有用的调查,不敢妄语。
官方的说法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这未免有失精细,我姑且以我的家乡为例吧,这情况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平时在村里,最有感触的便是孩子少了,减了不少热闹。
村中的老人过世的也多了。
让人不好意思的是许多村里的小孩竟也叫不上名来,不少新媳妇也不认识了,真有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
每天早晨都有幼儿园的车来,上初、高中的孩子也经常不回家,更别说大学生了,这就让长老权利的施行大打折扣。
有一次,我们村长让我抄一份关于家庭收入的文件,其中确有十之二三的家庭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成为农民工。
以上所述也应该是大多数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状况了,这当然与费先生所在的那个年代的乡村不同了,然而虽然有这么多的变化,土地依然是村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对于每一个乡土中人来说,土地是亲切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的,所以乡土本色毕竟是维持住了。
说道文字下乡,其实是知识下乡,费先生说只有等到乡土性的基层变化了,文字才能下乡。
而今的社会变迁如此之大,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农村孩子都出来找知识了,同时,知识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乡下传播开来,手段多样化、快捷化,容量巨大以至于超出了村民的接受能力。
比如有线电视的普及,当孩子们不在家的时候,大人们只看本省的几个常看的节目。
当我们把视线从乡下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我们便会发现这的确是一个乡土的中国,费先生提到两个概念——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谈到西方人的团体意识和他们那象征着团体的神,着重讨论了中国社会的乡土特性。
我自己的看法是中国和西方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在一个水平线上。
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却早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早先以放牧为主的欧洲人进入资本主义文明,而后剧烈的社会变革彻底确立了团体格局,而中国一直已农经济为主,受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封建思想影响数千年,在物质上的自己自足决定了意识上的自私,一味克己,埋头为自己的修养和前途而独自寒窗,闭门造车,悬梁刺股也须自己动手,很少有合作而取得的成果。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该书中通
过刻画潘金莲、阿Q、孔乙己等人的形象和生活,深刻反映了
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命运。
此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学表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了历史与现实、人物与社会、心理与现实的关系,让读者忍不住为之动容。
本书以“乡土”为主题,通过短篇小说形式对中国传统
的乡土生活进行了生动、逼真的描述。
作者在描写中,常常将乡土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们描绘得很细致且非常形象,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世界。
他以“阿Q”,这个代表了普通农民形象的人物,使我们更加地深
刻体会到乡土社会的悲哀和深度,同时也体现出了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普通人民的关爱和思索。
鲁迅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将严峻的历史背
景与真实的生活场景交相呼应,使得读者在通过这个有温度的乡土人物群体了解中国的乡土生活的过程中,思考到了生命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这其中有一些并不为
人熟知的真相,但我们必须看到这是许多中国贫苦百姓所面临的严酷现实。
而作为读者,必须以一种理性而审慎的态度来面对这些事实,在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中不忘对生活的执着与关注。
总之,鲁迅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部非常值得读者认
真品读的著作。
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是对于中
国现代精神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与价值。
这本书让我们在历史和现实交错的印象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乡土生活的真实情况,并为我们敲响了生命的警钟,警示我们始终保持对于生命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第一篇:《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中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范文照教授著作的一部经典之作,主要是讲述了中国的乡村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以及生态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阅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乡村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开始反思以往我对乡村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谈论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感悟: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反思、农村社会结构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首先,我转变了对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一些看法。
经过对这本书的深入阅读,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也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尤其是乡村地区。
然而,在中国乡村社会依然是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灾区之一,例如毒北、毒南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以及大小水库的覆盖等等。
就连书中对甘肃花地瑞史玛镇的描述,也对这种现状有所阐释。
这一箭头折射的不仅是中国现有的生态问题,也很好地诠释了乡村的经济困境。
强有力的治理,自给自足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取而代之。
其次,《乡土中国》这本书也让我有了对乡村社会结构的新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三代同堂、大家庭到小家庭、核心家庭的变化等等。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结构的变迁,更牵涉到了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家庭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网络等等方面。
这些变化不仅对当地的文化传承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对乡村社会很多细节是不了解的,但书中的描述确实令我感觉到遗憾和惋惜。
相比城市里的快节奏和冷漠,乡村人民之间依然是亲情、友情、邻里之间日常互动的。
最后,我还从中得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都知道“大同之道”,桑中银镯简述了多种观点。
中国国内文化前沿的思想家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方式。
而《乡土中国》通过乡村社会的经验真实反映了《大同之道》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五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五篇《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影响颇大的书,全书仅五万多字,可谓“大家小书”,描写了一个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乡土中国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乡土中国读后感1第一章是“乡土本色”。
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是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出去的,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同样的痕迹(虽然他们自己是很不愿意承认的,因为“土气”毫无疑问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
),所以要研究“中国性”,就不得不从根基出发,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乡土社会。
另一层意思是说现在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就是说虽然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社会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所以那些城里人对乡下人冠以“乡巴佬”的称呼,因为他们对于乡土社会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感。
至于这些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怎样具有着乡土社会的文化的根,后面会有详细的分析。
在第一章里,作者从“土气”切入,分析中国人的农业本性。
“远在西伯里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因为农业的固定性,才有了“土气”,所以说这个词很贴切的描述了中国的农业本性。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生活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
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
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早在战国就有墨家提出法制社会的观念,但是两千年了中国为什么还是人制社会?就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那都是对付陌生人的,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0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10篇)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读《乡土中国》时,一幅幅父老乡亲们在田地辛勤劳动的画面,以及父母亲田间劳作的背影就像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去田里播种玉米、收割小麦、秋天切谷子。
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月天割麦。
他们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靠天”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
尤其在打麦场上排队等候,一个村一台机器,五月天抢收,人们在酷热的天气下汗流浃背。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开始,土就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神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曾经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
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它就会生长。
你不种它,它也会生长。
在农村生活不用怎么花钱。
空气是清新的,阳光是明媚的,水是山底泉水,清澈透明。
吃的东西都是绿色食品。
粮食蔬菜家家户户都可以种;田地里有桃树、梨树,核桃树、柿子树、果树、酸枣树等。
做饭的柴火有玉米棒、松树枝等。
过年过节的时候,买点儿糖块儿,穿点儿新衣服,吃顿饺子就过去了。
农村生活简单朴素,让人清心。
现在的城里人,他们不用整日与土为伴。
他们把农村的乡下人叫做土包子、乡巴佬。
如果没有乡里人在土里辛勤劳作,又何以供给他们粮食?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又何以为生呢?城里人笑乡里人,但他们能离开乡里人吗?我们往上数三代祖辈们是不是都是农民?是不是都是乡下人?在我们祖祖辈辈们心中,“土”确实是他们的名根子,是他们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复这样的路。
但也正是所谓的“土”,养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不管时光怎样变迁,社会如何飞速发展,土地依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物,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希望乡村的生活更加美好,人们美好生活后莫忘身后故土,那才是我们生命之根。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2在近期的语文学习中,我进行了《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这本书年代久远,作者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的乡村社会学,经过了十多年的研究才定稿出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范文1“书是良药,可以医愚”。
不同类型的书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通过对《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学习与阅读,我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是阅读方法方面。
在此之前,课外的读物大多是小说,而《乡土中国》这种的学术著作是第一次接触。
打开目录,一些生僻的词出现在我眼前:“长老统治”“文字下乡”“无讼”······再随便翻开其中一页,都是些枯燥、艰涩难懂的词,很让人抵触。
在开始的几章中,经常会发生前几段要读好几遍才跟得上文章思路的现象。
但随着不断地深入,我渐渐地找到了方法: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需要特别留意,因为这些地方往往会提出概念或作出结论;抓住关键词,圈画下来,排列在一起,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梳理文章脉络。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让我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再者是文章的内容方面。
作者从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家庭制度、礼法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深刻地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在这些观点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差序格局》和《血缘和地缘》。
《差序格局》中提到了自我主义,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大的圈子就是我们的人际圈。
作者形象地用石子投入湖面荡起的涟漪来形容,它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亲疏关系的远近会对它产生影响;作者还指出圈子的大小是依势而定的,真可谓是一语破的。
《血缘和地缘》主要围绕着“人情”展开。
在这个充满人情的社会中,真正的商业是无法进行的,文中的例子:只有到十里之外的街市,人们才能自然地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才会认真的讲价、买卖。
这是土地上该有的规则,人们一代代的遵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