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为什么过零丁洋

合集下载

〖2021年整理〗《过零丁洋》背景介绍

〖2021年整理〗《过零丁洋》背景介绍

《过零丁洋》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誓死明志而作。

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佑元年正月,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

文天祥不但亲自捐献家资充当军费,而且招募当地豪杰,组织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

宋朝廷命他发兵援救常州和独松关。

由于元军攻势猛烈,兵败。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敌人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

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元军扣留,元军占领临安后,企图诱降文天祥,想利用他的声望尽快收复两淮、江南、闽广等地。

可文天祥宁死不屈,元丞相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次年五月到达福州,又至漳州、梅州等地,又组织义军抗元。

1278年冬,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陈军的潮阳县,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元军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他坚决不从,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可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他只好将自己所写的《过零丁洋》抄录给他。

当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两句时,不禁也受到了感动。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大概是我国爱国主义诗歌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句了;以状元身份而成为烈士,文天祥也用自己的生命和爱书写了我国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

1278年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自杀未果。

次年正月,文天祥被押解北上,船过零丁洋(今广东中山南珠江口附近),元军首领逼迫文天祥招降尚在厓山率军坚持抵抗的宋军元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答之,以明志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从回顾自己的一生开始落笔。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以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及第,后被起用,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艰辛历程,“辛苦”二字,表明了读书、为官生涯中的种种的曲折、坎坷;接下来对句则写自己面临的残酷现实:虽经全力勤王,可如今抗元的力量还是越来越弱,已是“干戈寥落”。

文天祥为报朝廷知遇之恩,毁家纾难,辛苦辗转,浴血奋战,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回想至此,诗人不由得感慨万端,下笔自然也就沉痛无比。

颔联还是分两个方面来写。

出句写大宋已是“山河破碎”,正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恢复河山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对句则感慨自己的身世,恰如水上的浮萍,是浮是沉,全凭风雨作主。

个人家国系于一身,诗人以暗喻的手法,生动再现了自己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紧密关系,运笔形象传神,感情浓烈深沉。

此诗完成后大约二十天,陆秀夫就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文天祥被俘四年,一直坚拒投降,最终也英勇就义,为国家兴亡就是个人身世浮沉这一命题作了一个生动而悲壮的注脚。

颈联运用了诗歌不多见的名词自然成对的形式,象文天祥用得这么自然、贴切、隽永的更是少之又少。

据考证,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水急滩险,也被人们讹传为“惶恐滩”。

诗人有曾在这里转战、撤退的经历,在这里曾经为国家命运“惶恐”过;如今诗人被俘路过零丁洋,大宋的命运较之以前更是不堪,“零丁”既是个人处境的真实感受,更是诗人为致力于恢复河山同志日渐减少而无力回天的浩叹。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意思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意思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意思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中的诗句,
意为"越过了零丁孤舟的大洋"。

它是形容主人公彭城的经历,表达了
他卓越的品质、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过零丁洋"描绘了一个人在漂泊途中面临艰难和孤独的境遇。

"零丁"意为孤独、孤寂,"洋"意为波涛汹涌的海洋,象征着艰险和试炼。

这句诗用生动的形象语言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经历挫折和困难的必然性。

文天祥将主人公置身于艰险陌生的境地是为了彰显其坚守初心、
勇往直前的精神。

他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经历来激励人们应勇敢面对困难,并且在逆境中奋发向前。

这句诗也可引申为人生的历程和境遇。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艰
难和孤独,就像在大洋中一样,经历风浪和挑战。

然而,只有积极乐
观地应对困境和压力,尽力克服障碍,才能越过"零丁洋",走向成功
和幸福。

总而言之,"过零丁洋"是文天祥通过诗歌描绘主人公的孤独和困苦,传达了勇敢面对逆境、坚韧不拔的精神,并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勇于面对挑战,追寻自己的梦想。

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讲了什么_文天祥的作品

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讲了什么_文天祥的作品

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讲了什么_文天祥的作品《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作品之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总过56个字,那过零丁洋讲了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讲了什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讲了什么文天祥写《过零丁洋》是在1279年,当时文天祥在1278年被俘后,被关押在船上,在过零丁洋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元朝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向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招降,但是文天祥以此诗明志,并号召所有爱国之人一起为保卫国家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总过56个字,前两句就回顾了自己的生平,然后中间四句则是对当前局势的描述,而最后两句是文天祥对自己命运的选择,全诗是舍身取义的高风亮节,也是作为阶下囚的文天祥对其他爱国人士、正义之士的感召。

唐宋时期,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那就必须要从仕,所以文天祥说自己为了入仕历经千辛万苦,而从起兵勤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年了,我的国家就像在狂风中的柳絮危在旦夕,所以我这样在风雨中漂泊的浮萍又算得了什么呢?当年的惨败让我依然惶恐,身陷元营的我在零丁洋上孤苦伶仃,但是世界上谁能逃过一死呢?我只想把自己的爱国之心永远记在在史册上。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记述,他曾是一个有志青年,但是现实却很残酷,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事实,但是他成了阶下囚胡依然有着满腔的爱国之情,虽然对复国有着许多未知的惶恐,但就算是死他也不会回头,因此他的诗被赞为千古绝唱。

一个人能拿人格与诗融合在一起,赤胆忠心照亮后人也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

文天祥的作品作为南宋末年的抗元领袖之一,文天祥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相当高,只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曾中过状元。

作为科举时代的金科状元郎,文天祥的才学自不必说,只不过由于战争等缘故,文天祥作品本来就不多,尤其以学术著作为少见,多见者乃诗词和序言、赞、辞、颂,代表作有《文山诗集》《集杜诗》《指南录》等。

文天祥作品以诗词数量最多,也最为宝贵,他的诗词集中在《指南录》以及《指南后录》中,另外《吟啸集》《十八拍》中也有少量词曲。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抗元思想与意义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抗元思想与意义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抗元思想与意义1. 引言1.1 概述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元朝时期,亲身经历了元朝统治下的压迫与剥削。

他的作品《过零丁洋》是他对于元朝统治的强烈批判和抗议,展现了他坚定的抗元精神以及执着追求自由与正义的信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文天祥的背景和《过零丁洋》的创作背景展开,分析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抗元思想与意义。

同时,通过比较其他文学作品中关于抗元主题的表达方式,突出《过零丁洋》在这方面所独具的价值。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天祥及其作品对我们当代面对困难和压迫所能给予的启示,并进行综合评价。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过零丁洋》这一重要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抗元思想与意义,并解读其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于自由、正义以及民族尊严存在感觉的追求。

通过对文天祥及其作品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同时从中汲取力量,为我们当代面临的困境提供启示与指引。

2. 文天祥的背景和《过零丁洋》的创作背景:2.1 文天祥的生平和抗元经历: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叔翁,号伯淳,福建福州人。

他是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抗元英雄之一。

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江西提点刑狱、江西兵马都总管等。

在其公职生涯中,他积极反对元朝统治,并参与筹备了南宋最后一次对金军的抗争。

2.2 《过零丁洋》的创作背景:《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创作于元朝至大四年(1287年)期间的一篇辞表。

这篇辞表是他在被元军俘虏并被软禁于终南山时写给自己家人和朋友们的告别信。

文中传达了他坚定不渝的抗元立场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忠诚。

在撰写《过零丁洋》之前,文天祥曾遭到元军俘虏并被软禁期间,目睹了南宋覆亡以及许多抗元将领被残忍处决的场景。

面对这些残酷现实以及自己家族随之陷入危机的情况,文天祥坚守着对国家和民族的信仰,并决心写下这篇辞表作为告别信,表达他将继续抗争到底的决心。

在写作过程中,文天祥深刻反思了自己与南宋政府合作时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并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过零丁洋写作背景

过零丁洋写作背景
文天祥
作者简介:
•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 号文山,宋末民族英雄。 • 代表作:《正气歌》《指南录》 《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
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 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 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张弘范 逼他写信招降仍在海上坚持抗元的宋 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经过零 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 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 的心志。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诗外天地
舍生取义的诗句:
• • • •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 翰,还有后来人 。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自幼刻苦研读经书,方才取得功名, 挺身抗元的人日渐稀少,在艰危的时 局中度过了四年。 •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 战斗了四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国家已支离破碎,如狂风中飘散的柳 絮,个人身世的坎坷如同暴雨中的浮 萍,时起时沉。 • 颔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抒写的?运用了 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 国家和个人 • 借用比喻,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如 今被俘)在零丁洋里感叹孤苦伶仃。 •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 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 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字面重复 而词义不重复,前者各表地名,后者 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 安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的故事

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的故事

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的故事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是一首以史实为基础创作的诗歌作品,讲述了明朝末年忠臣文天祥在被元朝俘虏的困境中表现出的坚韧和强大的意志力。

故事发生在元朝统治中国的时期,当时的朝廷腐败无能,国家危机四伏。

文天祥作为一位忠于明朝的官员,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责任,不愿向元朝屈服。

然而,他的坚持不久之后遭受了失败,被元朝俘虏。

文天祥被俘后,被关押在一个名为零丁洋的孤岛上。

这个岛位于辽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海上,海风凛冽,浪涛汹涌,环境恶劣。

岛上的监狱十分严密,高墙深沟、炮台密布,固若金汤。

然而,困境并没有击垮文天祥的意志。

他在这片荒凉的孤岛上生活了数年,但他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经常以诗歌表达自己对明朝的思念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这其中就包括了他后来创作的《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描绘了文天祥在孤岛上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思念。

诗中的“零丁洋”暗指被囚禁的孤岛,而“天涯”则是指远离故土的地方。

文天祥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在诗中,文天祥以自然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心境。

他描绘了海风凛冽、波浪汹涌的景象,表达了自己身处困境中的孤独和无助之感。

但尽管如此,文天祥没有被困境所摧毁,他依然坚定地守护自己的信仰和忠诚。

文天祥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思念,不仅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寄托,更是为了激励自己坚持到底。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坚守和宣传,能够唤起更多人的爱国之情,推动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崛起。

《过零丁洋》成为了文天祥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仅因为它表达了文天祥的坚韧和意志力,更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追求。

这首诗至今被广泛传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呼唤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奉献。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知识点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创作背景《过零丁洋》当作于1279年(宋祥兴二年)。

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第二年正月,囚禁文天祥的船队经过零丁洋时元将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 )中进土第一名。

干戈: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冷清。

指宋朝抗元战争逐渐消歇。

四周星:四周年。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

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 所以称之为"汗青"。

这里指史册。

译文: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破碎的山河,就像被狂风吹卷着的柳絮,自己一生动荡不安,就像被雨击打的浮萍。

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惊慌不安,在零丁洋叹息自己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谁能不死?留下赤诚的心来照耀史册。

问题归纳.首联写了文天祥的一生所经历的两件大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前句写诗人因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后句写诗人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1.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连结起来,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天祥为什么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是我们以前都学过的一篇古诗 ,那么大家知道文天祥 为什么过零丁洋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文天祥为什么过零丁洋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人物,他官拜右丞相,是宋末的重要政治人物。

南宋末 年,蒙古崛起,面对强大的蒙古军队,宋朝军民顽强抵抗半个世纪,最终被元军 渡过长江,攻陷了杭州,南宋中央政府的主战派逃走。

文天祥被任命为留守和谈 代表,进入元军大营与敌人谈判。

文天祥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但敌人并不会因 为一个文人的说辞而退兵。

文天祥逃离元军大营后组织了南方宋朝军民的抗元斗 争,但失败被擒。

元军主将把文天祥带在身边, 文天祥全程目睹了元军追杀南宋逃亡集团的全 过程, 一直到惨烈无比的崖山之战。

崖山之战是南宋最后的一个有组织的军事政 治集团的覆灭之战,宋朝末代皇帝死在这里,南宋最后的宰相陆秀夫也死了,十 万精英全部投海殉国。

而文天祥在元军战船上目睹了这一切,他悲痛欲绝,几乎 自尽。

皇帝宰相自尽,身死国破,文天祥在这种绝望中被元军带到了“零丁洋。

” 所谓“零丁洋”又叫“伶仃洋”, 乃是广东珠海口外的一处海湾, 这里在当时算 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海湾,这代表,整个中国大陆已经被元军占领,这世上再也 没有可以扭转乾坤的力量了。

元朝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 命令将文天祥送到北方 的北京,打算劝降文天祥。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音
1/6


寥(liáo)惶(huáng)遭(zāo)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

因竹片水分蒸发如 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

这里特指史册。

注释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

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 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

于是,文天 祥写了这首“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遭逢,遭遇到朝 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 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

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 近尾声。

干戈, 两种兵器, 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 荒凉冷落。

南宋亡于本年 (1279) , 此时已无力反抗。

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 星惜指十二年。

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 数。

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 1275 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 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山河”句: 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 一起, 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 挽回。

风飘絮: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无可挽回; 雨打萍: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身世”就是说人生经历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

宋 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 援。

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丹心:红心,比喻忠 心。

汗青:因竹片水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

特指史册。

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 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 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 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2/6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 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 但限于篇幅, 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 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 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 出路和前途, 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 从而扭 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 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 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 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 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 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 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影响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 1279 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

诗 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

自"五四运动"以来 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 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 情愫的呐喊。

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 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 的影响。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