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和他的过零丁洋

合集下载

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讲了什么_文天祥的作品

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讲了什么_文天祥的作品

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讲了什么_文天祥的作品《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作品之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总过56个字,那过零丁洋讲了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讲了什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文天祥作品过零丁洋讲了什么文天祥写《过零丁洋》是在1279年,当时文天祥在1278年被俘后,被关押在船上,在过零丁洋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元朝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向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招降,但是文天祥以此诗明志,并号召所有爱国之人一起为保卫国家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总过56个字,前两句就回顾了自己的生平,然后中间四句则是对当前局势的描述,而最后两句是文天祥对自己命运的选择,全诗是舍身取义的高风亮节,也是作为阶下囚的文天祥对其他爱国人士、正义之士的感召。

唐宋时期,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那就必须要从仕,所以文天祥说自己为了入仕历经千辛万苦,而从起兵勤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年了,我的国家就像在狂风中的柳絮危在旦夕,所以我这样在风雨中漂泊的浮萍又算得了什么呢?当年的惨败让我依然惶恐,身陷元营的我在零丁洋上孤苦伶仃,但是世界上谁能逃过一死呢?我只想把自己的爱国之心永远记在在史册上。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记述,他曾是一个有志青年,但是现实却很残酷,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事实,但是他成了阶下囚胡依然有着满腔的爱国之情,虽然对复国有着许多未知的惶恐,但就算是死他也不会回头,因此他的诗被赞为千古绝唱。

一个人能拿人格与诗融合在一起,赤胆忠心照亮后人也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

文天祥的作品作为南宋末年的抗元领袖之一,文天祥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相当高,只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曾中过状元。

作为科举时代的金科状元郎,文天祥的才学自不必说,只不过由于战争等缘故,文天祥作品本来就不多,尤其以学术著作为少见,多见者乃诗词和序言、赞、辞、颂,代表作有《文山诗集》《集杜诗》《指南录》等。

文天祥作品以诗词数量最多,也最为宝贵,他的诗词集中在《指南录》以及《指南后录》中,另外《吟啸集》《十八拍》中也有少量词曲。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译文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译文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诗】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过零丁洋》赏析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

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

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

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

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

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

这是从国势一面说。

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

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

文天祥《过零丁洋》和《文天祥传》比较阅读及译文

文天祥《过零丁洋》和《文天祥传》比较阅读及译文

文天祥《过零丁洋》和《文天祥传》比较阅读【甲】过零丁洋①文天祥辛苦遭逢②起一经,干戈③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④照汗青⑤。

【乙】文天祥传文天祥屯⑥潮阳,邹沨、刘子俊皆集师会之,遂讨剧盗陈懿、刘兴于潮。

兴死,懿遁,以海舟导张弘范兵济潮阳。

天祥帅麾下走海丰,先锋将张弘正追之。

天祥方饭五坡岭,弘正兵突至,众不及战,天祥遂被执。

刘子俊自诡为天祥,冀天祥可间走也。

别队执天祥至,相遇于途,各争真伪,得实,遂烹子俊。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⑦,左右命之拜⑧,天祥不屈。

弘范曰:“忠义人也。

”弘范由山东转而南,入大洋,与世杰之师相遇,薄之,且出奇兵断宋军汲路,世杰舟坚不能动。

弘范乃舟载茅茨⑨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

世杰战觇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不爇,弘范无如之何。

时世杰有韩氏甥,在弘范军中,弘范署为万户府经历,三遣谕祸福。

世杰不从,曰:“吾知降,生且富贵。

但为主死,不移也!”因历数古忠臣以答之。

弘范乃强文天祥为书招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固强之,天祥遂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______,_____!”弘范笑而止。

天祥至柴市,观者万人。

临.刑,殊从容,问市人曰:“孰南面?”或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而死。

年四十七。

【注释】①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1278年底,文天祥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因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①遭逢:遭遇。

①干戈:指抗元战争。

①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①汗青:同汗竹,指史册。

①屯:驻扎。

①弘范:元初大将,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

①拜:跪。

①茅茨:茅草。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弘正兵突至.(2)天祥遂被执.(3)但.为主死,不移也(4)临.刑,殊从容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弘范乃舟载茅茨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忠义人也.盖竹柏影也.B.其.末有云其.间千二百里C.观者.万人经纶世务者.D.或有指之.者春冬之.时4.请仿照示例,为【甲】诗颔联..做批注。

过零丁洋的诗句 古诗

过零丁洋的诗句 古诗

过零丁洋的诗句古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一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译文二回忆起我早年由科举任官历尽艰辛,如今战火中消协已挨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风中飞舞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犹如骤雨里的浮萍。

惊恐滩的失利使我至今依然惊恐,零丁洋身陷元虏荡妇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存有谁能长生不死?我必须领一片爱国的忠心映衬史册。

译文三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译文四(人教版语文八下第25课译者)我由于四书五经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甄选任官做官。

在频密的抗元战斗中已渡过四年。

小宋国势危局例如风中柳絮。

我一生曲折,如雨中浮萍飘泊无根,时起至时浮。

惊恐滩的失利使我至今依然惊恐,零丁洋身陷元虏荡妇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去,但死去得必须存有意义,倘若能够为国尽忠,死后仍可以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注释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以进士第一名状元。

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抗元思想与意义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抗元思想与意义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抗元思想与意义1. 引言1.1 概述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元朝时期,亲身经历了元朝统治下的压迫与剥削。

他的作品《过零丁洋》是他对于元朝统治的强烈批判和抗议,展现了他坚定的抗元精神以及执着追求自由与正义的信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文天祥的背景和《过零丁洋》的创作背景展开,分析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抗元思想与意义。

同时,通过比较其他文学作品中关于抗元主题的表达方式,突出《过零丁洋》在这方面所独具的价值。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天祥及其作品对我们当代面对困难和压迫所能给予的启示,并进行综合评价。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过零丁洋》这一重要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抗元思想与意义,并解读其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于自由、正义以及民族尊严存在感觉的追求。

通过对文天祥及其作品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同时从中汲取力量,为我们当代面临的困境提供启示与指引。

2. 文天祥的背景和《过零丁洋》的创作背景:2.1 文天祥的生平和抗元经历: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叔翁,号伯淳,福建福州人。

他是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抗元英雄之一。

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江西提点刑狱、江西兵马都总管等。

在其公职生涯中,他积极反对元朝统治,并参与筹备了南宋最后一次对金军的抗争。

2.2 《过零丁洋》的创作背景:《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创作于元朝至大四年(1287年)期间的一篇辞表。

这篇辞表是他在被元军俘虏并被软禁于终南山时写给自己家人和朋友们的告别信。

文中传达了他坚定不渝的抗元立场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忠诚。

在撰写《过零丁洋》之前,文天祥曾遭到元军俘虏并被软禁期间,目睹了南宋覆亡以及许多抗元将领被残忍处决的场景。

面对这些残酷现实以及自己家族随之陷入危机的情况,文天祥坚守着对国家和民族的信仰,并决心写下这篇辞表作为告别信,表达他将继续抗争到底的决心。

在写作过程中,文天祥深刻反思了自己与南宋政府合作时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并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下24. 《过零丁洋》

下24. 《过零丁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孤苦无依的样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 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 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 青”。这里指史册。
当年历尽艰辛由科举入仕,兴兵抗元四年,战 事逐渐消歇。国家支离破碎如狂风中的柳絮, 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 让我至今依然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自 己的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 留存这颗赤诚的丹心光照史册。
创作背景 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臣 , 宋末帝赵 昺 ( b ǐ n ɡ ) 祥兴元年 (1278)十二月,文天祥不幸被元军所俘。次年,张弘范水 军追击的宋末帝赵昺,当时,张弘范把文天祥拘于船上, 经过零丁洋时 , 元 军 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 坚 守 崖山 的 宋 军,遂出此诗以明心志。文天祥严词拒绝:“我自救父母 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 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 逼。”
铺垫 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
主旨
指遇到朝 廷选拔
稀少。指宋朝抗元 战事逐渐消歇
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 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 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比喻自己身世坎 坷,如同雨中浮 萍,漂泊无根, 时起时沉。
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 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 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不抄)颔联中“风飘絮”和“雨打萍”分别比喻 什么?有何作用?
“风飘絮”比喻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 泊无依,时起时沉。这两个比喻抒写了国破家 亡的悲哀。
课堂小结
步入仕途 首联 起兵抗元

《过零丁洋》全诗解析

《过零丁洋》全诗解析

《过零丁洋》全诗解析《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过零丁洋》全诗解析,希望对大家学习这首诗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过零丁洋》全诗解析《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为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一一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

后来元军元帅张弘范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作者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从何写起呢?他只抓住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这是关系他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二是“勤王”,是关系宋王朝存亡的大事。

他深感知遇之恩,满怀效国图报之志,以此两端起笔,就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的心境。

四周星,是指德佑元年(1276)正月,文天祥以全部家产充军费,响应朝廷号召“勤王”,至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坡岭战败被俘,恰是四年时间。

这四年,为了挽救王室,他竭尽全力,折冲樽俎,展转兵间,但仍未能挽回局势。

“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

据《宋史》记载,朝廷征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

因为干戈寥落,孤军奋战,难以御敌,战争打得愈来愈惨,致使宋朝危在旦夕。

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吕师孟、贾余庆、刘启等一伙的谴责!“寥落”,一作“落落”,其意相反,则是指作者自己频繁的战斗生涯,但所揭示的内涵远不及“寥落”广阔。

接着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抒写,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颔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不过写得更为深沉。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它是“干戈寥落”,孤掌难鸣的必然结局。

一个以巩固王室为己任的重臣,眼见山河破碎,端宗在逃难中惊悸病死,八岁的卫王赵(上日下丙)在陆秀夫等拥立下,行朝设在崖山海中,追兵一到,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大宋江山已如风中柳絮,无法挽回,能不痛心泣血?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

文天祥爱国诗《过零丁洋》

文天祥爱国诗《过零丁洋》

文天祥爱国诗《过零丁洋》文天祥爱国诗《过零丁洋》文天祥面对三年的牢狱生活的酷刑与折磨,面对死亡的威胁。

表现出他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天祥爱国爱国诗《过零丁洋》,希望对你有帮助。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宋)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爱国爱国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意为定要为国家收复南方,平定判乱。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嗣布。

【赏析】这首爱国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爱国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爱国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爱国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爱国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正气歌【年代】:宋【作者】:文天祥【作品】:正气歌【序】: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天祥和他的过零丁洋 文天祥 和他的过零丁洋的相关文章就在下面,各位,我们看看下面,了解一下吧! 文天祥和他的过零丁洋 【原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过零丁洋》赏析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 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 文天祥被押解同行, 过零丁洋时写了
1/6


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 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 逼。

”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

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

一是受到 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 廷“勤王”号召,在德淘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 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 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

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 俘。

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 的悲哀。

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 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

这是从国势一面说。

至于文天祥自己, 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 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

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 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这两句以 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 术感染力。

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山 河破碎”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

前一句是追记 过去。

诗人于德淘年自赣州起兵, 经惶恐滩北上, 当时元军进逼临安, 形势紧急。

景炎二年(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 旦夕。

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后一句是慨 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 丁。

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 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

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 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从全 诗的构思上看, 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接下去两句则笔锋 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 史册,映照千古。

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 了他的民族气节。

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从艺术上说, 此诗是大气势、 大手笔。

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

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

三、四两句以 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面着笔,重在气 氛情调的渲染。

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的补充,“惶恐滩”和 “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 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没有亲身的体验 和出众的才华,大概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 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
2/6


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 露。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

这样 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当然,这首诗之所以 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 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

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