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拓展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拓展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拓展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永和毛予菲住进北京东城区东四八条胡同后,爷爷叶圣陶应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一职。

初到北京,他换了一册日记本,在封面上题了四个字,“北游日记”,可见他是准备游个一年半载,就回上海的。

但没想到,爷爷展开教材编写工作后,忙得一塌糊涂,整个后半生都在北京度过了。

爷爷来北京的第三年,我出生了。

因为他太忙,我们的相处并不多。

后来总有人问我:大教育家叶圣陶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实在总结不出条条框框的法则来。

倒是小院里的那张八仙桌,像个临时课堂,留下了很多琐碎的记忆。

一大家人每天都要围着八仙桌吃晚饭。

首先,入席要讲规矩。

爷爷和奶奶先坐,小辈们再依次坐下。

后来孙辈越来越多,几个小的只能轮流上桌。

爷爷在八仙桌上教我识字。

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北京烧炉子,屋内暖和些。

爷爷一回家就换上棉袍,在八仙桌前坐定,掏出几张识字卡片——他将用过的台历裁成方纸,拿红色的毛笔写上字,教我认。

爷爷建议,在饭堂的电话旁放一块小黑板,让我在接到电话后,用粉笔记录通话内容,留言给其他人看。

爷爷时刻关注着黑板上的各种小字,遇“佳作”一则,还会在饭桌上表扬一句。

爷爷的意思是,让我们在生活细节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当然,爷爷不总是好脾气,他也有严厉的时候。

有一次,我急匆匆地扒拉了两口饭,放下碗筷蹦跶着离开,不小心“咣”的一声摔了门。

爷爷“噌”地起了身,厉声叫住我,“重新关一次门”。

结果他越严厉,我就跑得越快,躲到了北屋,不肯出来。

爷爷吃完饭,跑去北屋,揪着我的耳朵,一字一句地要求我,“把门再关一次”。

我只能老老实实、轻手轻脚地,又关了一次门。

这些零零碎碎的生活日常,就是爷爷的“教育”。

他总在细枝末节的地方严厉苛刻,跟我们较劲儿,却从不列什么书单,也不过问我们的成绩。

1968年,念初一的我去陕北延安插队,姐姐叶小沫已经到了黑龙江依兰,爸爸去了河南“五七”干校,一家人南北东西,互通消息全靠写信。

即便如此,爷爷每次回信,都要先一一挑出错别字,发现用法不当的词,还要仔细分析一番。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笔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笔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14课笔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教育家叶圣陶的一些事迹和思想。

文章首先介绍了叶圣陶的家庭背景,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

叶圣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

接着,文章讲述了叶圣陶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

他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提出了“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主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还提出了“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文章还介绍了叶圣陶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他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研究活动。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文章总结了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贡献。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他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贡献,了解到他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影响。

这篇文章也鼓励我们在学习和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理解文章的标题(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理解文章的标题(解析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群文阅读小标题,大作用——理解文章的标题本文的标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和文章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

【考点解读】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是近几年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联系全文理解标题《××》的含义。

⒉.标题是否能用《××》替换?(或:哪个标题更好?>3.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技法点拨】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可采用以下方法:1.理解标题的双关义。

有些文章的标题语义双关,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含义是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深层含义是大目标化成小目标﹐各个击破,取得最后的成功。

⒉.把握标题的象征义。

有些文章的标题具有象征义,要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共同点进行分析。

3.寻找文章的文眼。

有些文章的标题透露着文章的情感主旨,要围绕文章的主题来分析。

如《秋天的怀念》,题目中的“怀念”就是文眼,透露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标题常见的作用:1.点明写作的对象,如《邓稼先》《济南的冬天》。

2.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背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中心,如《纪念白求恩孙权劝学》。

4.充当全文的线索,如《散步》。

5.语带双关,如《再塑生命的人》。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窃读记》。

【真题演练】(一)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朱成玉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

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

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

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

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 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 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 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 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我国 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 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 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 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理解积累典雅的双音节词
繁碎 ——繁密细碎 修润——修改润色 • 商酌——商量斟酌 • 遵嘱——遵照嘱咐 • 违理——违背情理 商讨——商量讨论
• 3、 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 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 耳。”
•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 常想到他的业绩。”
•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 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 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 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 己严。
• 第五部分(第9段):怀念叶圣陶先 生,提出向他学习的语文主张。
•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 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 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 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 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 不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研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研读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

这之前对叶圣陶的认识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价,联想《论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切实感到“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总论。

接下来,作者回忆了与叶圣陶交往中的一些事。

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先写了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的一件事,就是叶圣陶给他的文章描标点,让他受了教育。

接着详细叙述自己同叶圣陶修润课本时发生的事。

叶圣陶是苏州人,写作时坚决要用普通话,可是自己觉得没有把握,便请作者帮他修润,作者感于前辈的恳切,就遵嘱直接改了,但若一两处叶老认为可以不改,反要去再征得作者的同意。

这两件事,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谨严认真又诚恳谦逊,教人不由生出敬重的感情。

接下来又叙述了叶圣陶在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一些言行。

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深刻的,温暖的。

譬如他去看望叶老,老人家要一送再送,要穿门越阶,鞠躬致谢,直到目送他上路,才转身回去;叶圣陶晚年已不能起床,对来访者还是要举手打拱,连声致谢。

更让作者感动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去拜访叶圣陶不遇,第二天就接到叶圣陶的信,信中叶圣陶为不得见深表悔恨,又从留言地址推测他境遇窘困,而感到悲伤难过。

在那个特殊年月,叶圣陶对作者这样一个落魄的人如此情重!怎能不叫他感念至深呢?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修身。

他不仅做人这样,在做学问和使用语言上,也是一丝不苟,能以身作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 (共3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 (共33张PPT)

写作技法示例: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 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 有得”
参考批注:这里既是引用也是对比 (反衬),引用孔子的话来衬托叶先 生知行合一和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 同是也以孔子求而不得的遗憾与叶先 生“偏偏做到了”形成委婉的对比, 体现叶先生对做人和治学的高标追求 和不朽业绩。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 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 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 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 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 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 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 严格要求自己。
待人厚
会上发言
律己严
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3、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 何还要写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
①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 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 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4、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
叶圣陶先生是“我”的良师 益友,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 杰出的贡献。他的逝世,对于 “我们”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仅是“我”的悲哀,也是全国 人民的悲哀。
示例4: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 我帮他修润。”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 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 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 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示例5: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 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语言描 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 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 待人厚。
这里既是引用也是对比反衬引用孔子的话来衬托叶先反衬引用孔子的话来衬托叶先生知行合一和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生知行合一和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同是也以孔子求而不得的遗憾与叶先同是也以孔子求而不得的遗憾与叶先生偏偏做到了形成委婉的对比生偏偏做到了形成委婉的对比体现叶先生对做人和治学的高标追求体现叶先生对做人和治学的高标追求和不朽业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三叶
事圣
张 中

行先


1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学习叶圣陶先 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 的语文观点。
精选ppt课件
2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 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 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 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 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 “杂家”。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 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 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 《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 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 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 中行作品选》六卷。
精选ppt课件
5
作者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 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 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 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 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 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精选ppt课件
6
预习检查
1、注音
简明扼要 è 沾溉 zhān gài
师表: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商酌: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自顾不暇: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精选ppt课件
8
师表: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商酌: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自顾不暇: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 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用:有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 本文入选七年级课本时,因篇幅过长, 被编者删 去了一些段落,请你阅读下 面的段落,看看它们分别 适合放在文 中的什么位置,并写出自己的理由。
文段
• 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次表现得更为突出, 是在某一小型会上发言。大概是“讨论”批评 和自我批评之类的大题目吧,他说,这,他只 能做到一半,是自我批评;至于批评别人的是 非长短,他不是看不出 来,可是当面指摘人的 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这只能做到一半的作 风,是对是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事。这里我只能说说自己的感觉,那是:至少 是某些时候,或从某个角度看,“德”的 力量 会比 “力”大,因为它可以使人自重,努力 争取不愧于屋漏。



张 中 行
先 生



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代 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 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49 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 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
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一、二、三、
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
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样一
个了不起的人物,当他去世之后,人们想起他,会 忆起哪些往事呢? 让我们在张中行 先生的文字中去了解叶圣陶先生。
• 张中行xing,原名张璇,学名张
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 (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 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 究。 •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 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 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 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 《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 等。 •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 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
• 1.概括文中写了哪些事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待• (1)叶先生不耻下问,请“我”帮他修润课本的文字。 人 (2)在客人的拦阻之下,依然把客人送到大门外。

律• (1)主张文风要平易自然。
己• 严
(2)特别强调重视语言的“简洁”。 (3)以身作则,零碎方面同样认真。
• 2.文章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先生工作或生活中的 一些小事,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事来写?
此段应放在哪个位置,并写出自己 的理由。
• 应放在文中第5段之后,
• 从内容上看,这一段讲的是叶圣陶先生“待人 厚”的事例,
• 而第一句中写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 次表现得更为突出”,“还有”可见这一段是 承接上文写的,在此之前已经列举了事例, “更为突出”可见这一 事件比前面的事件表现 其“待人厚”的程度都要深。
示例: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而力有未 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 品析:“偏偏”一词,放在“却”这个表示转 折的关 联词后,用在动词“做到”前面,表示 动作、行为或事情的发生,跟愿望、预料或常 理相反,按常理讲孔老 夫子都认为“虽心向往 之而力有未能的”,别人一定更难以做到。而 事实与常理相反,突出了先生“躬行君 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
•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小事可以看出 大节。作者从自己所熟知关于的叶圣陶先生的 事情中进行选择,最终 选择了这些生活或工作 琐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写使人物形 象更加真实动人,更能引起普通读者强烈的情 感共鸣。
3.文章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 么作用?
• 内容:第2段运用一些名言来概述叶圣 陶先生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méng lóng léi zhui bièniu tà
tiē
• 朦胧 累赘 别扭 拖沓 妥帖
huì
• 诲人不倦
• diān pèi • 颠沛流离
chǐ
不耻下问
zuò
以身作则
字词补充
è
zhān gàixiá rǒng
• 自顾不暇 冗长
1、诲人不倦
3、颠沛流离 5、自顾不暇
• 本文表现了叶老严以律己、宽以待 人的品格及对叶老的去世的悲伤。
小结
•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展示了叶先生 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表现 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 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阐 述叶先生“写话”主张,表达了对先 生的悼念之情。
拓展延伸
叶圣陶名言名句
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2.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4.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 凉地带。
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 人、逸人、至人、超人”。
• 叶圣陶(1894-1988), 名绍钧,字圣陶,江苏 苏州人,著名作家、著 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 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后,积 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 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 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 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 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 拓荒者。
• 作者和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 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 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 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 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 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 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 主张。
rùn shū zhuó kěn

• 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主张,这种风格特别重视() • “写话” ,“简洁”
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 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 道门, 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 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 这段话写先生送客人出门的场景,全句直白如 话,甚至没有一个形容词,只是把先生送行时 的一系列行动直白地描 画出来,“走过三道门, 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鞠躬”“口说 谢 谢”“看着”能让读者看到一个谦恭有礼的先 生。
• “完全”对妥帖一词起限制作用,其严谨的态度 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 话回答)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 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 特别重视“简洁”。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 让 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 及了格。”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 举 例说说。
这时离世,写出了作者听闻此消息的震惊。
• “罩”是笼罩之意,“罩”字写出了叶圣陶
先生在除夕之时离 世带给作者巨大的悲哀,这 种悲哀把整个心都占满了,痛苦悲伤之情难以 形容。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 前面几个短语隔开,读时语速便不由自主 地放慢,再加上“往矣”两个字,表现出 作者的无奈、沉痛和悲哀。又突出先生过 世之后我对他的怀念之切。先生的 “往” 与 “我”的“常常想到”并列在一起, 更显现出先生给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1)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 品析:“特别”一词修饰“重视”, 突出 叶先生对文风 “简洁”的重视程 度,也可见其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
(2)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 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 帖决不放松。
• 品析:“同样”一词说明先生不仅重视以上所讲 的文风问 题,写作中的细小的方面也毫不放松, “不……决不”更补写 认真的程度,
6、词义辨析
2、不耻下问 4、以身作则
朦胧 曚昽 蒙眬
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2)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8) 详尽地叙述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第四部分(9)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写文章来纪念他,希 望自己和 其他拿笔写作的人,能够像叶圣陶 先生一样以身立德并践行他的文学主张。
• 2.初读 课文,叶 圣陶先生 给 你 留 下 了 怎样的印象?
• 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待人厚,无论是在 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对待他人都谦虚恳切、 彬彬有礼、尊重有加;他律己严,在文字 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以身作 则、鞠躬尽瘁。
• 1.请你朗读并品析第1段,作者说“心 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 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你还可以读 出哪些深层意味? 文中还有类似的含 义丰 富的语句,也找出来做品析。
第1段品析:
•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 息, 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 音也把他 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 “双层的悲哀”:
• 一层是先生的去世,
• 另一层是先生在这样 一个合家团聚、喜庆欢
乐的气氛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因此更加悲哀。
•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 息,外面正响着鞭炮,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 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 层的悲哀。
• “万”字写出了作者没想到叶圣陶先生会在
2.文中一些语句中副词的运用增强了句子的 感染力,试着找出这样的句子来进行品析。
• 副词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 状态特征的 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 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 念。你在学习 的过程中,可以先找出句子 中主要的动词或形容词,然后看它前面的 修饰语,把这个修饰语去掉再读一 读,你 就会发现副词的表达效果了!
“写话”与本文的文风
•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 —“写话”。
•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 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 写话的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 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说像话还不 够,其实就是“话”。此外,还特别重视 “简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