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实验文学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等。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可能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马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实验创作的主要作家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以小说创作技巧为实验对象的作家群,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可以这样说,马原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充斥着对那些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刻意陌生化的技巧,这些陌生化的技巧构成了马原小说创作的形式艺术。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他的小说大胆突破原有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成规,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将传统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与意义本质挪移到小说叙事层面本身,斩断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开掘语言内部的指涉功能,以其新锐的叙事艺术标帜着小说写作的先锋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4、谌容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 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 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 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 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5、高行健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孙甘露是在语言实验中走得最远的一位。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迷》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这些小 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斩断了小说与 故事、小说与叙述之间的联系。 他的小说全由一些的诗化的语言充塞着,构筑语言幻象的片断的同时,却 构不成任何意义,这样叙述便成了梦呓,小说成了纯粹的言辞的堆积。始于语 言又终于语言,透过斑驳陆离的语言,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幻想者、冥思者。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十八岁出门远行》

品味此时的“我”
“我”——“成长”
经历了现实社会的残酷; 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能够在是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并坚持 下去; 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精神力量;
5、探究文中的荒诞情节
司机被抢一点不着急还慢慢散步; 路人没有知道旅店的,且每个人的回 答都完全相同; 司机拉着苹果却没有目的地; 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却冒出来一群村 民。
这两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 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 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 车子的盖头“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 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 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 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 奇。
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 蒸汽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 来到我的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 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 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 一个旅店。
当一个十四五岁或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 走来,先有股爽朗新鲜之气迎面而至,正如睡过 一夜之后,打开窗户,冷峭的晓风给你带来的那 一股沁人心脾的微凉和葱茏的佳色。他给你的印 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他是初升的太阳, 他是才发源的长河,他是能燃烧世界也能燃烧自 己的一团烈火。他是目射神光,长啸生风的初下 山时的乳虎,他是奋鬃扬蹄,控制不住的新驹。 他也是热情的化身,幻想的源泉,野心的出发点。 他是无穷的无穷,他是希望的希望。呵!青年, 可爱的青年,可羡慕的年龄。 ——苏雪林《青年》
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 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 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 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 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 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 远行的兴奋心情。
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 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 见正塞,他的在车头里脑袋。那车 头的盖子斜被突 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的遍体鳞伤, 你会怎么做?
“文学性”与先锋实验_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产电影的艺术实践

“文学性”与先锋试验_20世纪80时期中后期国产电影的艺术实践20世纪80时期是中国电影进步的重要时期,也是多元化和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一批杰出的电影人通过对电影艺术的实践探究,创设了一系列充盈“文学性”和先锋试验的作品,为中国电影制造了一股新的力气和活力。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受到了文学的深刻影响。
电影界涌现出一些以文学为背景的重要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等。
他们在创作中强调了故事情节的虚构性和寓言性,重视对人物心里世界的描写,以及对社会背景的反思和批判。
陈凯歌的《黑夜》、张艺谋的《红高粱》和黄建新的《亮剑》等作品都是在80时期中后期取得巨大成功的代表。
这些电影不仅有着浓重的“文学性”,也具有强烈的先锋试验精神。
他们摒弃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电影语言,接受了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快速剪辑、跳动式叙事、视觉符号等,为观众带来新颖的观影体验。
陈凯歌的《黑夜》接受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强烈的对比手法,以奇特的方式呈现了人性的阴郁面;张艺谋的《红高粱》运用了丰富而夸张的象征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生死和爱情的复杂干系;黄建新的《亮剑》则运用了快速剪辑和视觉符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了抗日阵地战的壮烈画面。
除了这些导演,国产电影中还出现了一批以电影创新为核心的先锋试验团体,如第五代导演。
他们的作品更加重视电影的形式和艺术表达,探究电影的语言边界和试验性。
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不仅充盈了先锋试验的新意,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学性”。
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黄土地》、康城影帝田壮壮的《活着》等作品都卓越地展示了他们对人性、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沉思。
这些作品以其奇特的叙事手法和对细节的准确刻画,引发观众对现实的沉思和反思。
这段时期的国产电影成功地将“文学性”和先锋试验结合在一起,不仅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风格和形式,更为中国电影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使得国产电影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赞誉。
然而,国产电影的艺术实践在这一时期也面临了不少挑战。
高二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2

• 这些荒诞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 荒诞的情节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题。 “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 表了“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 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荒诞 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中荒诞的生 活。
• “旅店”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 “旅店”是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 是一处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当 “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 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 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被 赋予了“我”心底的一点希望、一 份力量,小说在凄婉的伤感中显示 了一点亮色。
先锋实验小说
• 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 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 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 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 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他们的作品打 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 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 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 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 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 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
• 寻找“旅店”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 理的事?
• 司机态度突然转变,“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 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正开着时 去车厢取苹果;当我问他去哪里时,他说 “开过去看吧”,“我”旅行时没有目的, 司机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车跑着就行;汽 车抛锚时,司机竟能在旁边“认真”地做起 了广播体操;有人抢劫车上苹果,他竟无动 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最 后司机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 的背包也抢走了。
在那里嬉戏丶惜夕眼神壹挑,右手壹挥将两个小女孩送到了路两侧,前面の烈马已经冲撞了过来丶两匹烈马,直直の升空,马蹄高高の抬起,险些踩到下面の惜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是余华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作品,因此,可以看作是他的“成名作”。
这篇小说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它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广泛吸取西方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小说的语言也非常具有特色。
作者在叙述与描写的时候,注重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自己心中的感觉。
细腻的个人感觉充满了整个小说文本。
这个短篇与他后来越来越精彩的许多小说一样,非常简单纯粹,没有一点华丽的词藻,在叙述上平铺直叙,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就是这种极其简单的方式,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内容梗概十八岁的“我”开始了旅程,十八岁的青春开始被放逐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环境里,等待着“我的青春”的将会是什么?“我”面对一切都如此的放松,因为“我”总是把眼前的新鲜想像成一些“我”有限的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甚至于“我”的小聪明让一支烟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喜悦,“我”有点沾沾自喜,出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
最后,最后司机拿走我的行李,骄傲的离去,“我”成了唯一的受害者,孤零零站在抛锚的车前……艺术赏析1、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
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的确,开头表现迷蒙离奇、漂浮不定的感觉,令人宛若是在梦中。
而小说愈发展则梦的成分就愈强:汽车突然的出现,后来又突然的抛锚;老乡涌上来抢苹果,“我”为保护苹果被打得满脸是血,而司机不仅对发生的一切视若不见,还对着“我”快意地大笑不止。
整个过程犹如发生在梦境里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
余华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第七章 先锋实验小说

2、新时期作家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和尝
试。 如新时期初王蒙、茹志娟等人对“意识流”、 和宗璞、谌容等人对荒诞、变形等现代小说 手法的应用;1982年,围绕高行健的《现代 小说技巧初探》,李陀、刘心武、冯骥才等 人以通信的方式展开的讨论;1982年至1984 年间中国文坛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论争等。
这种冷漠、客观的叙述语调使残雪的作品具
有寓言般的叙事效果,从而达到对人类生存 处境的普遍反映,在主题上更具西方现代派 文学的叙事特征。
马原的小说
1、作者简介:马原,1953年生于辽宁锦州,当过 农民、钳工,现任同济大学教授。曾在西藏工作近 七年,这段生活经历让他写出了一系列以西藏为背 景的小说。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被视为 当代中国大陆第一部将叙述置于小说核心地位的作 品。之后,陆续发表的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 《西海无帆船》、《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涂满 古怪图案的墙壁》、《虚构》、《康巴人营地》、 《大师》和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马原给 当代中国文坛带来的最大贡献是“把形式探索推向 极致”,促成小说叙述革命。
具体表现为: (1)与传统小说的叙述不同,马原小说的叙述不 承载任何的现实所指,他明白指出他的小说就是 虚构。 (2)马原的小说中,作者常常以叙述主体的姿态 介入小说,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传统小说的“真实化”企图, 使小说呈现出元小说的叙事特征。 (3)马原小说中的叙事,往往是一些片段化的故 事情节的连缀,故事常常有头无尾,作者的叙述 态度煞有介事但又漫不经心。 (4) 马原的小说中,叙述不再是为内容服务的 手段,而是小说的目的。
2、王蒙的“东方意识流”与西方意 识流的差别:
现代西方的“意识流”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的小说
❖ 1、作者简介:马原,1953年生于辽宁锦州,当过 农民、钳工,现任同济大学教授。曾在西藏工作近 七年,这段生活经历让他写出了一系列以西藏为背 景的小说。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被视为 当代中国大陆第一部将叙述置于小说核心地位的作 品。之后,陆续发表的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 《西海无帆船》、《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涂满 古怪图案的墙壁》、《虚构》、《康巴人营地》、 《大师》和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马原给 当代中国文坛带来的最大贡献是“把形式探索推向 极致”,促成小说叙述革命。
二、先锋文学出现的原因
❖ 1、西方外来影响的艺术冲击。
❖ 新时期以来,随着国门的再次对外开放,大 量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被 纷纷介绍引进,各种西方现代哲学、艺术和 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对长期与外界隔绝的 中国作家们产生了强有力的艺术冲击,同时 也给他们提供了多样的艺术参照和借鉴的机 会,直接影响和刺激了一些作家进行现代小 说艺术实验的可能。
❖ 3、文学自身的原因。
❖ 随着新时期以来政治对文学钳制的松动,文 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强,作家们关注 的重心普遍地从最初的“写什么”过渡为后 来的“怎么写”,艺术探索的势头增强,小 说本体意识得到突出和强化。
三、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的演进
❖ 1、王蒙、茹志娟等人的意识流实验。
❖ 2、刘索拉、徐星、残雪等人的现代派实验
❖ 2、新时期作家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和尝 试。
❖ 如新时期初王蒙、茹志娟等人对“意识流”、 和宗璞、谌容等人对荒诞、变形等现代小说 手法的应用;1982年,围绕高行健的《现代 小说技巧初探》,李陀、刘心武、冯骥才等 人以通信的方式展开的讨论;1982年至1984 年间中国文坛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论争等。
❖ (4) 马原的小说中,叙述不再是为内容服务的 手段,而是小说的目的。
格非的小说
❖ 1、作者简介:格非,1964年生 于江苏省丹徒。1981年进入华东 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后留校任 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 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主 要著作有《迷舟》(1987)、 《褐色鸟群》(1988)、《敌人》 (1991)、《边缘》(1993)、 《欲望的旗帜》(1994)、《塞 壬的歌声》、《人面桃花》 (2004)、《山河入梦》 (2007)、《春尽江南》(2011) 等。
第七章 先锋实验小说
一、先锋文学概念
❖ 1985年,中国当代文坛掀起了方法热。一些 作家纷纷借鉴西方现代小说艺术技巧,大胆 进行文体创新实验,从而掀起了当代文学形 式实验的热潮。文学史上把这些作家们的创 作称为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概念最初源自 于西方,主要指的是思想意义上的先锋,但 在80年代以来的中国,主要取其表象,沦为 形式的先锋。先锋文学以激进、创新、前卫、 叛逆为特征。
余华的小说
❖ 1、作者简介:余华,(1960—),浙江海盐人, 曾当过五年牙医。最初的成名作是1987年的短篇 《十八岁出门远行》,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经验和 常识的怀疑和颠覆。之后发表的《一九八六年》、 《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现实一种》、 《难逃劫数》、《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 《古典爱情》等作品,以一种冷静的笔调(被称 为“零度叙述”),叙写死亡、血腥和暴力,揭 示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90年代后,由先 锋写作向写实回归,以长篇写作为主,主要长篇 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 记》和《兄弟》等。
莫言的小说
❖ 作者简介:莫言,原名管 谟业,(1955—),山东 高密人。小学五年级辍学 后,回乡务农近十年。 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 军。1981年开始创作,发 表了《枯河》、《秋水》、 《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 的红萝卜》轰动文坛。代 表作有《红高粱》、《丰 乳肥臀》、 、《十三步》 《檀香刑》、《生死疲 劳》、《蛙》等。
2、《迷舟》(1987)
❖ 这是一部带有强烈神秘感和寓言感的作品。大战前 夕,军人旅长萧秘密回家探亲并幽会情人,最后被 他的警卫开枪打死。其间,出现了一系列充满了神 秘和命定色彩的细节遭遇。小说非常强烈地暗示出 这样一种理念:历史中的人即是河流上迷失的船, 无法操控其方向和命运。在叙述方式上,作者故意 采用了历史写真的策略,但却更凸显了其神秘与寓 言感。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 1、作者简介:刘索拉,女,祖籍 陕西志丹,1955年生于北京。 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 系,并留校任教,曾为电影作过 插曲,出过盒带,在北京举行过 独唱音乐会。1985年发表处女作 《你别无选择》,随后发表中篇 小说《蓝天绿海》、《寻找歌王》 等。刘索拉的小说曾经被视为中 国真正的“现代派”小说。现移 民美国。
3、余华先锋写作的叙事特征:
❖ (1)80年代主要书写死亡、血腥和暴力,具有典 型的先锋主题特征;90年代后逐渐转向写实,书写 亲情和温暖,但主题上依然保持了先锋写作的探索 性特征。
❖ (2)揭示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具有寓言化 写作特征。
❖ (3)叙述冷漠、客观,拒绝情感的投入,被称为 “零度叙述”;90年代后则又呈现为“狂欢化”叙 事特征。
❖ 3、马原、莫言、余华、苏童等人的先锋艺术 实验。
主要作家作品
❖ 1、关于意王识蒙流的:“所东谓方的意“意识识流流””小,说是指19世纪
末出现的,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英、法、 美等国的现代小说表现手法,它重在表现人物的
内心意识活动,常常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自由
联想、意识跳跃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意识
2、残雪作品内容
❖ 残雪的作品习惯于以一种非常态的精神病患者的叙 事方式,营造着一个个虚幻的超现实的荒诞的心理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着丑陋,充满着敌意; 在这个世界里,老是下着墨色的雨,潮湿发霉,到 处是苍蝇、蚊子、蛇、老鼠、蛆、蜈蚣、蜘蛛和蝙 蝠;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的人们,一个个患神经质, 紧张不安,充满着痛苦、嫉妒和灾难。残雪的作品, 在主题和艺术风格上,极具西方现代派艺术特征, 是80年代中国最为成熟的现代派作家。
2、王蒙的“东方意识流”与西方意
识流的差别:
❖ 现代西方的“意识流”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 小说创作方法,以无中心、无主题、无意义 为特色,而王蒙的创作,则是在明确的思想 指导下的艺术创造过程,表现既定的主题和 特定的思想意义。王蒙对西方“意识流”的 借鉴、运用,只是基于方法、技巧层面上的 接受,是为着内容表现的需要服务,没有将 它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正因为这种区别, 王蒙的这些作品又被称为“东方意识流”小 说。
残雪的小说
❖ 1、作者简介:残雪, (1953—),原名邓小华, 湖南长沙人。早年曾做过
“赤脚医生”、工人、代课 教师,开过裁缝店。1985年 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 《山上的小屋》、《苍老的 浮云》、《公牛》、《我在 那个世界里的事情》、《阿 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 《黄泥街》、《天堂里的对 话》、《饲养毒蛇的小孩》、 《迷惘》、《窒息》和长篇 《突围表演》等。
的自然流动来结构全篇,在文本结构上显得腾挪 跌宕,时空倒置、自由。这种“意识流”文学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找到了理论依据,现
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如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唯意志论等,又为它提供了 哲学思想基础。像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沃尔夫的系列作 品等都是意识流的代表之作。
Hale Waihona Puke 、《春之声》❖ 《春之声》运用意识流表现手法,打破时空 限制,通过出国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主人公 岳之峰的意识联想,将过去与现在、国外与 国内、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表现了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出现的历史转机 和全社会欣欣向荣的春天气息。虽然采用的 是意识流表现手法,但表达的却是传统的社 会主题。
❖ 具体表现为:
❖ (1)与传统小说的叙述不同,马原小说的叙述不 承载任何的现实所指,他明白指出他的小说就是 虚构。
❖ (2)马原的小说中,作者常常以叙述主体的姿态 介入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真实化”企图, 使小说呈现出元小说的叙事特征。
❖ (3)马原小说中的叙事,往往是一些片段化的故 事情节的连缀,故事常常有头无尾,作者的叙述 态度煞有介事但又漫不经心。
2、作品内容:
❖ 这部作品表现的是音乐学院的一群大学生们狂躁不 安、迷惘混乱而又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光明的结 尾与西方现代派作品的阴暗、颓废、绝望相区别, 从而真正具有中国特色,是一部中国式的现代派小 说。与主题相比,这部小说的现代色彩更多地表现 在它的叙述方式和内在精神气质上,作品以一种片 段、零散化的和断裂、跳跃式的叙述方式,营造出 了一种狂躁不安而又生机勃勃的艺术氛围,传达出 了强烈的现代气息。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借鉴 模仿了美国现代作家约瑟夫·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 《第二十二条军规》。
《透明的红萝卜》(1985)
❖ 《透明的红萝卜》讲述了一个带有“超感官”色彩 的故事,70年代的乡村,一个长期被忽视缺乏爱的 叫做黑孩的十来岁的男孩,在工地上得到了一个叫 做菊子的美丽村姑的关爱,这引起了他强烈的感情 饥渴,使他潜意识深处涌起了超出孩子心理的复杂 欲望——其中既有对母爱的渴望,也有类似爱欲的 成分。但在现实中他无法实现这种欲望,在幻想中 他把这欲望转化为一只“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从 感觉和想象出发,把作品写得朦胧而美丽、奇幻而 感伤,这是一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念式的作品。
❖ 残雪在叙述这个心理世界时,使用的是一种 平静的、不带任何情感的客观的叙述语调, 一切的丑恶在她的笔下以一种类似自然主义 的方式自然呈现,既非讽刺,也非揭露,更 不是对现实社会的隐射,这是残雪作品的特 色,也是她的作品最令人琢磨的地方。实际 上,这种叙述方式体现了作者的认知态度。
❖ (3)寓言般的叙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