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

《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

《‎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绪论:建国‎以前,经过‎多年战乱,‎使得我国在‎教育、经济‎等方面一直‎停滞不前,‎处于世界落‎后的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如今,‎我国在各方‎面已取得了‎不同的进展‎,现就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调查。

主‎体: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

全国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

据‎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统‎计,194‎7年全国高‎等专科以上‎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5.5万‎人;194‎6年中等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87.85‎万人;小学‎仅有28.‎9万所,在‎校学生只有‎2368.‎35万人。

‎在中等以上‎的学校中,‎劳动人民的‎子女极少。

‎‎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

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

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

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绪论:建国以前,经过多年战乱,使得我国在教育、经济等方面一直停滞不前,处于世界落后的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如今,我国在各方面已取得了不同的进展,现就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调查。

教育方面: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

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

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

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

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一、教育主体: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

全国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

祖国强大调查报告

祖国强大调查报告

祖国强大调查报告1. 引言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对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

祖国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还表现在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上。

本文将通过对祖国强大的调查分析,来探究祖国实现强大的原因和成就。

2. 祖国强大的经济发展2.1 经济增长驱动力祖国强大的经济发展是祖国实现强大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令世界瞩目。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

不仅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投入,也鼓励了国内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2.2 科技创新的推动祖国强大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且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科研领域。

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中国企业以创新的精神和技术优势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 祖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3.1“一带一路”倡议祖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这一倡议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支持和参与。

中国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合作,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和尊重。

3.2 和平外交政策的倡导祖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还得益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长期以来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并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在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4. 祖国强大的综合国力祖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是祖国实现强大的重要指标。

综合国力包括了经济、科技、军事、文化、人口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4.1 军事实力的提升祖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得益于军事实力的提升。

中国坚持国防现代化建设,着力研发和制造先进的武器装备,提高了国防能力。

中国军队参与了多个维和行动和海上护航任务,并为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4.2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祖国强大的综合国力还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

2022年“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专题调研报告(通用3篇)

2022年“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专题调研报告(通用3篇)

2022年“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专题调研报告(通用3篇)【导言】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100周年。

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一个百年的不平凡历程。

百年风雨兼程、百折不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调查目的】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本次专题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组织建设、政治理论、奋斗实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相关专家学者、党员干部和社会群众。

【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开展深度访谈。

【调查结果】1.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反复磨练,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

2.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始终把党的组织建设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权威。

3.政治理论: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中共党史的理论体系,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思想力量。

4.奋斗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奋斗,推进改革开放,深化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民生保障、全球治理等方面。

5.未来发展:中国共产党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球治理方面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结论】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我们要以百年奋斗为基石,不断创新发展,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中国近些年的成就调研报告

中国近些年的成就调研报告

中国近些年的成就调研报告中国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从经济增长到科技创新,再到环境保护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下面是一份关于中国近些年成就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过去几十年中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外投资,促进了国内外的经济联系,并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也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科技巨头,如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等,成为全球瞩目的企业。

这些公司在人工智能、5G无线通信、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此外,中国的太空探索也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成功发射了多颗卫星,并实现了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重大计划,为人类科学研究和深空探索做出了贡献。

中国还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并且逐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中国还颁布了一系列环境法规,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并推动城市空气和水质量改善。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合作,提出并落实了《巴黎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努力。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中国还成为了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并在联合国安理会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使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在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空气和水污染。

此外,不平等的财富分配和城乡发展差距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进步还面临一些国际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近些年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都为中国的发展和全球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纵览建国年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果

纵览建国年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果

纵览建国年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自此以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地开展了一项艰巨而又富有希望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纵览中国建国以来的巨大发展成就,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潜力。

一、经济建设成果中国建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和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然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亿万人民脱贫致富。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在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架起了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桥梁。

二、科技创新进步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迅速,成功发射了一系列载人和非载人航天器,并实现了火箭降落可重复使用。

中国的高速铁路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中国在5G、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重大突破,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之一。

三、社会事业进步中国建国以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事业在普及化和高等教育水平提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普及和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为人民提供了基本保障。

同时,中国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了全球多边主义进程,参与并推动了诸多国际事务。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和倡议。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加深,带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发展。

中国的国际交往日益广泛,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未来发展前景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令人振奋。

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中国将继续推动平等互利的开放战略,扩大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祖国调查报告

祖国调查报告

祖国调查报告祖国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发展迅猛,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问题的存在。

为了更好地了解祖国的现状,我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将结果整理成报告,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一、经济发展祖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飞跃。

从农村到城市,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我们的国家正不断地向前发展。

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二、教育体制我国的教育体制在过去几十年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普及教育的进步令人欣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倾向过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有待加强。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

三、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空气、水质、土壤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我们需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也需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四、社会公平虽然我国在减贫和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社会公平问题依然存在。

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的社会。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力度,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祖国发展的成果。

五、民生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我们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一个大国,我们不能只关注国内发展,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论述新中国成立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论述新中国成立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论述新中国成立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风雨和艰辛,但是,无论是面对内部的困难和外部的压力,新中国都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这些成就丰富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成立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经济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首先,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公有化运动。

这个运动使数以亿计的穷人获得了土地和财产,并且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其次,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逐渐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并且获得了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经济体之一。

二、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新中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国防体系,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水平。

中国的军队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军队之一,并且在国际军事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中国开展了很多重大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一个重要的例子是中国的纪检体制和审计制度的建设,这些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中国尽快实现反腐倡廉的目标,并且借鉴了国际先进管理经验。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自己的基本法律和法规,这有助于保障中国国民的权利和利益。

三、社会方面在社会方面,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首先,新中国推广了普及教育的目标,从而让更多的中国人受到教育和培训。

随着教育的普及,中国的科技和文化也日益发展。

其次,新中国努力推动社会保障系统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国民福利水平。

近年来,中国政府还在积极推进农村卫生和医疗保健改革,以及老年人和贫困人口的康复服务,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

总之,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年来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显著、非常了不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绪论:建国以前,经过多年战乱,使得我国在教育、经济等方面一直停滞不前,处于世界落后的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如今,我国在各方面已取得了不同的进展,现就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调查。

教育方面: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

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

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

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

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一、教育主体: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

全国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 20%左右。

据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统计,1947年全国高等专科以上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5.5万人;1946年中等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87.85万人;小学仅有28.9万所,在校学生只有2368.35万人。

在中等以上的学校中,劳动人民的子女极少。

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共毕业1705.66万人。

1949—198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比1928—194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增加了35.6倍。

1949—1989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比1931—1946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增加了8.3倍。

普通高等学校从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1989年的107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从10.65万人上升到208.21万人,分别增加了5.24倍和16.87倍。

中等专业学校从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学生数从22.88万人上升到217.75万人,分别增加了2.4倍和8.52倍。

研究生1989年在校学生数比1949年增加了160.11倍,达10.13万人。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发展迅速,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普通中学4045所,在校学生数103.90万人,1989年上升到8.96万所和4554.02万人,分别增加了21.14倍和42.83倍。

1949年小学34.68万所,在校学生数2439.1万人,1989年小学达77.72万所,在校学生数为12373.1万人,分别增加了1.24倍和4.07 倍。

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由解放前的20%左右增到 97.44%。

幼儿教育也发展得很快,1989年幼儿园达17.26万所,在园幼儿1847.66万人。

职业教育发展也很迅速。

1989年技工学校达4102所,在校学生为126.7万人,而1949年技工学校才3所,在校学生仅2700人左右。

1989年农业、职业中学达9173所,在校学生为282.27万人,比1980年分别增加了1.77倍和5.22倍。

许多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1949—1989年,中国的成人教育也得到普遍发展。

1989年全国各类成人学校达27.2万所,在校学生达3661.32万人。

其中,成人高等学校达1333所,在校学生为174.11万人;成人中等学校达5.63万所,在校学生为1541.11万人;成人初等学校达21.43万所,在校学生为1946.1万人。

1989年,全国农村有395.55万人参加识字学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高等学校也是全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7年高等学校有6项自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奖金。

1982年7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评选的自然科学研究122项重要成果中,高等学校(包括与其他系统合作的项目)获奖56项,其中一等奖4项。

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大部分被推广和运用到国防、工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高等学校的文科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保证了教学的需要。

同时,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如校舍,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也有了极大的改善。

1977年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逐年增加了教育经费。

在1979—1981年间,教育经费在国家事业经费中的比重由9.95%提高到13.5%;教育基本建设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从1%提高到3%。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泛地开展了外事国际交流,派遣和接受了大量留学生。

在50年代,中国的教育国际交流,主要是在苏联和东欧等国之间进行。

据统计,先后派往苏联的留学生和进修生9106人,派往其他国家的较少。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教育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1978—1989年间共派遣留学生3.38万人,其中毕业回国的留学生1.65万人。

同期,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达1.29万人。

此外,中国教育系统还广泛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同外国学校建立了不同的校际联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的教职工队伍。

1989年全国各级普通学校的教职工数达1326.84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11.97倍。

1989 年各级成人学校的教职工数达77.0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 39.42万人。

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近二十年来,全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

现在,全国已有65%以上的人口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由1978年的18.5%下降到6%以下。

基本改变了我国文盲、半文盲大国的状况,国民素质和社会文化程度明显提高。

通过教育宏观结构的调整,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的三级分流,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目前已经达到56%,2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了2770.22万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

我国原有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已得到补充和充实。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全国已经有80%以上的乡镇和4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数以亿计的职工和农民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文化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以来,报考人数累计已达到2000多万。

高等教育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

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由1978年的89.16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近590万人,大学毛入学率从 1.4%提高到9.07%,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20年来高等教育共培养本专科和研究生1801.15万人,其中博士生3.6万人,硕士生39.46万人;以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大学和学科为宗旨的“211 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生物技术1.生物科学(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

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2.基因工程 (1) 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3)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三、农业技术(1)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