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及韧性剪切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
蛇绿岩套的类型

蛇绿岩套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聂川中国地质大学(武汉)010091班摘要:蛇绿岩套保存于大陆造山带中,在地质历史上产于洋—陆过渡区多种构造背景的洋盆扩张脊。
蛇绿岩套以超镁铁质岩、铁镁质岩为主,是一套彼此具有成因演化亲缘关系的,古洋壳+大洋地幔岩石的有机组合。
可划分为活动大陆边缘—科迪勒拉型、东地中海型(新特提斯)过渡型、西地中海型—大洋中脊古特提斯型。
蛇绿岩套是板块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解释喜马拉雅山形成有特殊意义,也是了解大洋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动力学的主要途径,也可用于找矿。
关键词:蛇绿岩套类型地质意义一:蛇绿岩套:即包括超基性岩类以及辉长岩、岩墙群、枕状熔岩和燧石在内的一套复杂岩体。
关于蛇绿岩套概念的共同认识(1)一套以超镁铁质岩—铁镁质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其中任何单一个体不能定为蛇绿岩套;(2)蛇绿岩套代表洋盆扩张脊“洋壳+洋下地幔岩组合”;(3)蛇绿岩套代表产于多种构造背景下的“洋盆扩张脊的洋壳+洋下地幔岩组合”;(4)蛇绿岩套是被保存在大陆造山带的古(扩张脊)洋壳+洋下地幔岩组合碎片;(5)这套岩石组合以Troodos那样的蛇绿岩套剖面为典型代表,但并不是所有蛇绿岩套必须具有那样的剖面,蛇绿岩套具有多样性;(6)蛇绿岩套绝对不是陆壳岩石,蛇绿岩套和陆壳之间无成因联系;如果他们相关,应属构造(断层)接触。
蛇绿岩套的分类有很多种,因而有很多的分类类型。
可以按岩石特征分类、矿物特征分类、化学特征分类、火山岩组合分类、剖面建造分类、产出构造背景分类、洋脊扩张速率分类、软流圈构造特征分类、压力分类、地球物理特征分类。
此处特别介绍按产出构造背景分类方案。
按构造分类可分为三个类型:科迪勒拉型、东地中海型、西地中海型。
科迪勒拉型蛇绿岩套:主要分布于北美西部地区,如坎扬山、Sparta、Del Puerto和Point sal等。
这类蛇绿岩套常常是不完全的、变质和支离破碎的。
这类蛇绿岩套的基底岩石以方辉橄榄岩为主,有少量纯橄岩,还有豆荚状铬铁矿。
混杂岩基本特征与专题地质填图

第37卷第2~3期 20&年3月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Vol.37,Nos.2〜3M ar., 2018混杂岩基本特征与专题地质填图闫臻&王宗起2,付长垒&2,牛漫兰3,计文化C李荣社C祁生胜?毛晓长6YAN Zhen1,WANG Zongqi2,FU Changlei1,2,NIU Manlan3,Jl Wenhua4,LI Rongshe4,QI Shengsheng5,MAO Xiaochang6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3.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5.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青海西宁810001;6.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1. Institute o 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 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2. Institute o f M 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 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3. Department o f R 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efei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Anhui, China;4. Xi^an Center o f Goloyical Survey, China Geologcal Survey, Xi^an 710054, Shaanxi, China;5. Qinghai Geological Survey, Xining 810001, Qinghai, China;6. China Geologcal Survey, Beijing 100037, China摘要:混杂岩是造山带内最常见的地质体和最基本的大地构造相单元,是由多种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可作为一定比例尺(1:25000或更大)的地质填图单元,并由块体和基质共同构成的内部无序的岩石混杂体。
构造_蛇绿混杂岩工作方法_研究途径及填图单位划分

与剪切基质的关系及地质组成 , 对构造 —蛇绿混杂岩进行恰当的地层单 位划分
是十分必要的 。
依据构造 —蛇绿混杂岩的组合特征及填图单元划分原则 , 作者结合东昆仑祁
漫塔格构造
—蛇绿混杂岩地区特点 , 对构造 —蛇绿混杂岩提出如下地层划分方案 : 构造 —蛇绿混杂岩的物质来源不同 、构造环境和变形特征差异 , 可以划分 出刚性构造块 体和剪切基质两部分 , 前者主要表现为韧脆性剪切破裂 , 后者主 要表现为韧性剪切变形 。 ( ) 根据《国际地层指南》 : “杂岩是由一种或几种不同类型的 沉积的 、岩 浆的 、变质的岩石组成 , 并以构造高度复杂 、组分岩石的原始顺序模糊不清为 特征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 。 当这个术语处在岩石或级别术语的位置时 , 可以当 作一个正式的名称杂岩的级别相当于 一个群 , 一个组 , 或一个段 。”显然构造 —蛇绿混杂岩属于杂岩 , 其单位级别相当于岩群 ; 根据杂岩物质来源 、变形特 征 、岩石面貌不同 , 划分为刚性构造块体和剪切基质两部分 , 分 () 别相当于亚 岩群级地层单位 。构造 —蛇绿混杂岩刚性构造块体包括了蛇 绿岩及伴生的深 海沉积物 , 以及基底岩块 、火山岛弧岩块和外来岩块等 , 根据 其物质成分 、岩石演化系列可 ( 分别建立杂岩体组合 , 对蛇绿岩那样有固定的物质组成的刚性构造块体可以 建立杂岩体 地 ) ( ) 名 + 代表性岩石名称 + 杂岩体、对其它刚性构造块体可以建立岩片 块单位 [ 地名 + 代 () 表性岩石名称 + 岩片 块 ] 。 剪切基质有古大陆边缘的各类陆源碎屑岩 、洋盆闭合前的基底岩块及同构造 期的火山岩 () 等多种复杂成分以及消减的洋壳残片 蛇绿岩 , 其是充分混杂的物质场 , 为了充分反映其 () 混杂后物质组成的复杂性 , 可用 地名 + 代表性岩石名称这种非正式构造 地层单位来表 示 。
新疆阿尔曼太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图 2 阿尔曼太基性侵入岩碱性率图解
重稀 土 亏损强 烈 的表现 型式 。 变安山岩 、 变英安岩 、 变余闪长岩 、 变石英闪长岩 、 变 重 稀土 分馏 不明 显 ,
角闪辉石 闪长玢岩 、 变余砂岩 、 变余含砾砂岩等 。橄 榄岩及相关玄武岩构成 蛇绿 岩组合 , 但未见完整层 序 。块体大小 混杂且差异 悬殊 , 大者 为宽约 O . 5 k m 的岩 片 , 小者为数十厘米 的岩块 。岩块含量在不同 地 区表现不一 , 西北部少 于东部 , 但 总体呈 “ 多块体 少基质” 的特 点 , 为典 型 的混 杂 堆 积 ; 变 形 基 质 主 要
由构造 片岩 、 强片理化变余 细砂岩 、 千枚岩 、 沉凝灰 岩等组成。块体与块体之 间 、 块体与基 质之间均为
透人 性流 劈理 或小 型韧性 一 脆韧性 剪 切带接 触 。
2 岩石地球化 学特征
2 . 1 超基 性岩 的岩 石化 学 、 稀土及 微量 元素特 征 图 1阿尔曼太基性、 超基性侵入岩稀土配分模式图
其特征为 : ① 蛇纹岩与超基性岩维氏值 ( 1 9 6 2 ) 相比
较, s r 、 B a 、 G a 、 N b 、 T a 、 Z r 、 H f 、 T h 、 V、 S c 、 U均 高于 维 氏
值, R b 、 C o 、 N i 小于维氏值。② S d Y b 值为 1 2 . 1 7 , 属非 常低 s r 高Y h 型侵入 岩。③ Z d H f 值为 3 5 . 1 ; B g S r 值 为2 . 4 5 ; R b / S r 值为0 . 0 7 ; 反 映其物 质属性 具 幔源特
地幔 ; 根据 S m — N d 同位 素示 踪分析分析结果计算 获得的初始值( ” S r / S r ) i 值为 0 . 7 0 5 8 8 4 5 7 1 , < O . 7 0 6 , 而£ N d ( t ) 值 为6 . 4 6 5 8 6 4 4 3 2 , > 0 , 也证 明其物
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的基本特征与构造演化

第3 0卷
第 2期
东
华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o. No 2 130 .
20 0 7年 6月
J OURN OF E T CHI I AL AS NA NSTI TUTE OF TECHNOL OGY
Jn 0 7 u .2 0
俯 冲方 向不 同 。西段蛇 绿 岩 以班公 湖 、 果错 及 洞 拉
南亚 带 为原班 公 湖蛇绿 混杂 带 的 主体 部 分 , 呈
错 为代 表 , 岩体 群 构 造 侵 位 于木 嘎 岗 日群 中 , 被 并 早 白垩世 郎 山组 灰 岩 不 整合 覆 盖 。蛇绿 岩 可 能形
成 于 中 、 侏 罗世 之 前 , 历 了早 中侏 罗世 与 晚 白 晚 经 垩世 二 次构造 侵位 作用 。本 文 在西 藏项 目 1 2 : 5万
过程
蛇绿 岩层 序 以西藏 日土 县嘎公 拉 钦娃 剖 面 ( 图
2 出露 较 全 , 过对不 同类 型 的蛇绿 混 杂 岩片 按正 ) 通
常蛇 绿岩层 序 重新组 合排 列 , 复 的蛇绿 岩 层序 综 恢
收稿 日期:0 7 )—1 20 4 1 4
基 金 项 目 : 国地 质 调 查 局 “ : 5万 日土 县 幅 、 纳 幅 ( 内 部 分 ) 域 中 12 喀 国 区
题 调研 的重 点 区段 。
邦 多 区幅 、 麦 区幅 、 纳 幅 、 措 喀 日土 县 幅 、 多 幅 填 羌
图成 果 ( 国刚 ,0 4; 谢 2 0 曹圣 华 ,0 4) 2 0 的基 础 上 , 分 析 了班 公湖 蛇绿 混杂 岩带 的 时空 结构 特 征 , 并探 讨 了班公湖 一怒 江结 合 带 西 段 的 中特 提 斯 构 造 演 化
构造地质学—— 韧性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特征
韧性剪切带的两个基本结构要素: 剪切带的两盘(壁)和两盘所限制的强塑性变形带;
大多数韧性剪切带边界是近于平行的,沿每个横断面的 位移相同;
韧性剪切带的边界可以沿走向收敛或发散。
韧性剪切带内的岩石变形
糜棱岩(mylonite)
糜棱岩这一术语是Lapworth于1885年提出的,用以描述沿断层发育 的一种细粒的、具强烈面理化的断层岩。
Z X
Y
二、鞘褶皱
鞘褶皱是形态类似刀鞘的一种褶皱,被认为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构造之一。将鞘褶皱 的长轴(平行运动方向)定为x轴;平行剪切面垂直x轴的方向为Y轴,垂直XY面的方向为 z轴。在不同方向上鞘褶皱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垂直x轴的剖面上(YZ面),常为眼球 状、封闭椭圆形;在垂直Y轴的剖面上(XZ面),多为不对称或不协调褶皱。矿物沿x轴 拉长,发面),褶皱 不明显,仅显示长条形或舌形,矿物拉长线理发育。
脆性剪切带
Photo: Martin Miller
韧性剪切带
韧-脆性剪切带
S形雁列脉
剪切带的一般特征
所有剪切带都代表一个狭 窄的变形集中带,或应变 局限化带(strain localization)。
剪切带中应变是不均匀分 布的:剪切带中心应变量 最大,向两侧岩石应变量 则减小。
不同性质的剪切带在空间 和时间上有紧密的联系, 可以相互转换或过渡。
糜棱岩的四个基本要素: 1、与原岩相比,粒度显著减小; 2、具增强的面理或线理; 3、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 4、变形岩石中至少有一种主要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
根据糜棱岩中细粒化基质的含量将糜棱岩系列的岩石划分为初糜棱 岩、糜棱岩和超糜棱岩。
初糜棱岩
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pdf

第五章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第一节变质岩的基本概念及产出特点一、变质岩的基本概念变质岩是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经受变质的原岩包括沉积岩、火成岩以及曾变质过的岩石。
地壳中先成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由于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发生的矿物和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的改造与转变叫变质作用。
最主要的变质作用有变质结晶、变形和变质分异3种类型。
把变质岩按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可分为区域变质岩类、热接触变质岩类、接触交代变质岩类、动力变质岩类、气液变质岩类、冲击变质岩类。
上述各类中,区域变质岩出露面积最大,约占大陆面积的18%。
由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为副变质岩,由火成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为正变质岩。
二、变质岩的特征及产出特点1.变质岩的特征变质岩的最大特征是继承性与新生性共存。
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与原岩的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变质作用的特点有关;在基本没有发生交代作用的情况下,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决定于原岩成分和变质条件;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取决于岩石的变质程度;变质岩具有成分的复杂多样性和产出位态的多样性,因而地层单位系统也具有多重性;变质改造有多期性和多阶段性,变质岩的产出具有多层次叠加性。
a-粉砂质泥岩夹砂岩(成层有序);b-矽线石石英岩(成层无序);c-深熔片麻岩(块状无序)图5—1 “假夹层假互层”和“假韵律”的形成(据杨振升,1988)a一早期顺层剪切变形的变质地层遭受后期强烈地褶皱和纵向构造置换改造的结果,早期地层的层序由新到老依次为:①大理岩;②透辉变粒岩;③石墨片麻岩;④石榴黑云片麻岩;⑤麻粒岩b一假单斜岩层剖面可能出现的“假夹层”、“假互层”和“假韵律”层序:I一由麻粒岩夹石墨片麻岩组成的“假夹层”组合;Ⅱ一由石榴黑云片麻岩和石墨片麻岩组成的“假互层”组合,其中的透辉变粒岩薄层可能被忽视;Ⅲ一由麻粒岩与石榴黑云片麻岩组成的“假互层”组合;Ⅳ一由石榴黑云片麻岩、石墨片麻岩、透辉变粒岩、大理岩组成的“假韵律”组合;V一由透辉变粒岩、石墨片麻岩、石榴黑云片麻岩组成的“假韵律”组合变质岩的产出特点,取决于原岩建造的性质和改造作用的程度,特别是岩石的变质程度、变形强度、变质作用类型和变质构造的改造等多个方面。
DD2001-02 1比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DD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二00一年六月八日前言"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改为按国际1:250000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1:250000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1976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等规范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1996-2000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A ~ D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及韧性剪切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第一节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一、蛇绿岩的主要类型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蛇绿岩形成于大洋中脊,随海底扩张向中脊两侧推移,并在俯冲带下沉到地幔,构成一个完整的对流循环体系。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缝合带中的蛇绿岩是外来移置的,常常与混杂堆积岩伴生,形成蛇绿混杂岩(Ophiolitic mélange)。
并认为现代大洋岩石圈与地质历史中的大洋岩石圈在岩石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性质方面都十分近似,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认为蛇绿岩均形成于洋中脊MOR(Mid—Ocean Ridge)。
但是随着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蛇绿岩研究不断深入以及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研究进展,表明大部分蛇绿岩的上部熔岩与现代大洋俯冲带上的火山岩相似,只有极少数与洋中脊一致,例如:塞浦路斯的Troodos、纽芬兰的岛湾等蛇绿岩的上部熔岩序列不同于洋中脊,而与现代俯冲有关的构造环境中的火山岩较为一致,因而引起有关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侵位方式及其地球动力学等各个方面的争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蛇绿岩的形成构造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①洋中脊(MOR);②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和弧后盆地等。
造山带中的蛇绿岩几乎全部产于构造带中,与外来岩块等共同构成“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图版Ⅵ—a),而“蛇绿混杂岩”是该带的主要成员和识别标志。
MOR型蛇绿岩的形成过程可概况为图7—1的模式。
图7—1 MOR型蛇绿岩形成模式(据Darig and Bird,1971)形成于俯冲带上的SSZ型蛇绿岩的上部火山岩为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和玻安岩等。
堆晶岩组成为纯橄岩、异剥橄榄岩、单斜辉石岩、二辉石岩和辉长岩。
地幔橄榄岩类型主要是方辉橄榄岩。
弧前盆地SSZ型蛇绿岩形成过程可概况为图7—2的模式。
弧后盆地SSZ型蛇绿岩形成过程可概况为图7—3的模式。
SSZ型蛇绿岩的形成与MOR型蛇绿岩的形成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岩石地球化学,岩石学等方面的不同,重要的是更多的SSZ型蛇绿岩并非大洋中脊的产物,就不能作为板块缝合带的标志。
图7—2 弧前蛇绿岩的形成模式(据Bedard et al.,1998)图7—3 弧后盆地蛇绿岩形成模式(据冯益民等,1991)二、蛇绿构造混杂岩的主要组成“蛇绿混杂岩”主要由岩块和基质两部分构成(图7—4a)。
而“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蛇绿混杂岩”是主体,但其构造组成比“蛇绿混杂岩”的物质组成更为复杂(图7—4b)。
图7—4a 蛇绿构造混杂岩的主要物质组成及构造组成1尽管在多种构造动力学背景下都能形成构造混杂带,但以蛇绿构造混杂带最为重要,它是古大陆边缘弧盆系的残片,是深部热液上升通道,成矿有利部位,是重大地质界线等,因而是造山带区域构造研究和地质填图所关注的重点。
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分布与产出板块俯冲形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带大型推覆构造前锋带上的构造混杂带产于重大地质界线产于重要成矿带三、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地质填图单位根据图7—4中的组成可以看出,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地质填图单位应以物质组成为主,同时兼顾构造组成要素。
确保野外露头尺度的可识别性、可填性仍是建立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地质填图单位的基本要求。
为此,填图单位主要分为岩块和基质两类。
具体命名时以可识别的岩性作为岩块和基质的基本单位,如蛇绿岩岩块、灰岩岩块、泥质岩岩块、角闪片岩岩块等。
如岩块出露面积较大,在1∶5万比例尺度的地质图上还可细分,如蛇绿岩岩块可细分为堆晶橄榄岩岩块、变质辉长岩岩块、硅质岩岩块等,有时共生岩块岩性极重要,但限于出露面积等原因图面难以填绘时,可适当放大表示,或以岩性占主导的某种岩性岩块+重要共生岩性岩块命名,如“以玄武岩为主共生硅质岩岩块”、“以堆晶橄榄岩为主共生玄武岩和硅质岩块”等。
基质原则上主要用岩性来细分,如“泥质岩基质”、“ 硅质粉砂岩基质”等。
构造组成可用作细分和限定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地质填图单位,如“脆韧性变形泥质岩基质”、“韧性剪切硅质粉砂岩基质”等。
对于岩性混杂极复杂且各岩块体积(出露面积)很小时,采用组合岩性命名,如“碎裂大理岩变砂岩岩块”,同样对于复杂和岩性多样的基质部分,可用组合基质命名,如“片理化粉砂岩绢云石英片岩基质”等。
四、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方法1.调查与填绘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内部组成从整体上查明“蛇绿混杂岩”分布延伸范围的基础上,重点要对内部组成进行翔实观察记录,分别收集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两者各自的岩性、岩相和时代依据。
首先要从现存构成混杂岩各类基本构件——构造岩片(块)的物态(物质组成)、时态(时代依据)、相态(岩相特征)、位态(原始生成部位)和变形、变质调查入手,追寻其原始生成环境、时空结构和变位、变形、变质历程,从中恢复其造山带三维结构和揭示造山带形成机制及大地构造演化历程,科学地制定非史密斯地层系统等级体制,合理地厘定其填图单位及术语系统,这一主要研究途径和技术路线被称为“非史密斯地层体构造岩片裂解四维拼合复原方法”。
对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构造岩片或岩块,均需尽量详细圈定和填制。
其次还要对所夹岩片(块)赋存的“基质”进行系统的物质成分、时代、变形变质特点调查。
2.按基质和岩片(块)调查与填绘在混杂岩地层剖面或主干调查路线上要按基质和岩片(块)对内部物质组成进行详细描述,采集岩矿、古生物、岩相、构造定向、岩石地球化学、粒度分析等样品,选择代表性岩片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
3.准确表达“网结状”特征从整体上看,蛇绿构造混杂岩呈“网结状”产出,网眼为呈透镜状产出的岩块(平面和剖面均为透镜状),网绳是围绕岩块的基质(包括能干性较弱的细碎屑物和岩块改造物)(图7—5a,图版Ⅷ—a、b)。
因此在地质填图时,要特别注意岩片(块)与基质之图7—5a 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网结状构造表达示意图a—据索书田. 1993;b、c—据李荣社2间、岩片(块)与;片(块)之间(在混杂岩中,岩片(块)四周被断裂围限)接触关系(断裂)特征性质的调查与图面表达。
以达尔布特蛇绿构造混杂岩为例3,混杂岩带中以蛇纹岩、蛇纹石化橄榄岩为基质,混杂的岩块基本是蛇绿岩的组分,夹糜棱岩化泥质粉砂岩块、凝灰岩块等,岩块呈小逆冲岩片状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岩石均发育了强烈的构造蚀变,许多只保留了原矿物的残留和假象,主要岩性有橄榄岩、蛇纹岩、堆晶辉长岩、块状辉长岩、辉绿岩、块状玄3李永军、王军年等. 2009. 新疆托里县科尔巴依—野马井一带L45E014002(阿克巴斯陶幅)、L45E014003(野马井幅、L45E015002(协别克斯陶幅)、L45E015003(克尔巴依幅)4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李永军、王军年等. 2010. 新疆托里县白碱滩一带L45E014004(加甫沙尔苏幅)L45E014005(白碱滩幅)2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李永军,杨高学,孙羽等. 2012. 新疆托里县莫音托浪格一带L45E012005(莫音托浪格)、L45E013004(石棉矿)、L45E013005(新疆有色局铬矿)3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武岩及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等。
橄榄石基本被蛇纹石、滑石和磁铁矿交代。
玄武岩覆盖在超镁铁岩之上,局部玄武岩枕状构造明显,且在玄武岩层之上覆盖着薄层硅质岩。
受后期构造破坏,岩石变质变形强烈,普遍纤闪石化、强蚀变碎裂岩化、糜棱岩化(图版Ⅷ—c、d)。
地质填图中,要注意网结状的表达方式,如图7—5b是传统的表达方式,对岩块与基质及构造带的相互关系表达不清,图7—5c突出了网结状及其与剪切带的关系。
图版Ⅵ—b是勉略带(陕西境内)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不同方式的表达(b—1图是1∶20万地质图的表达,而b—2图是采用网结状构造样式的表达),对比看出,正确的图面表达方式对于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至关重要。
4.系统建立“蛇绿岩”序列对“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特征,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研究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尽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
在“蛇绿岩”保存不好的“蛇绿混杂岩”地区,应着重查明有关岩浆组成的不同类型岩石的片块规模、物质组成、产状、形态、相互接触关系,以及伴生沉积岩的沉积岩相和构造变形特征,寻找古生物化石。
结合同位素年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建立对“蛇绿岩”形成环境和时代的认识。
五、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样品采集野外地质填图和露头尺度的综合调查最为重要,因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以及海相沉积物等,这些岩类的空间关系和地球化学的关联是确定是否属于蛇绿岩的关键。
剖面实测中应选择出露最好的露头,以大比例尺短剖面为主进行详细的各岩类相互关系的控制,逐一查明是侵入、韧性剪切断面、还是不整合等关系,这些需要以最小分层单位一一去查明,同时要有足量的针对性样品分析,如对于变形强烈的基质剖分,要有专门的定向岩组分析样品,对于火成岩类要取全取准全岩、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电子探针及稳定同位素(如εNd)等,但这些样品的采集一定要建立在查明接触关系的前提下进行。
对玄武岩类,一定要确定是蛇纹岩之上的还是之下层位的。
采样层位要明确,记录要准确。
剖面一定要在全面踏勘的基础上,在比较主要露头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对于各岩类之间的接触关系,一定要有清晰正确的素描和多角度的地质照片,重要样品要准确标定样品位置,以备复查和重采,剖面研究工作也要在地质填图中加以验证,若发现较之已实测剖面更好的路线露头,要及时做出补测剖面和样品的系统补采。
总之,野外露头尺度的调查极为重要。
室内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定年和综合示踪等多方面进行判断是成果的体现,但多数研究往往对超镁铁岩和堆晶岩不做详细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工作,就认为某些地区存在蛇绿岩,这样下的结论是不可靠的,从而影响某些地区构造背景的正确认识。
尤其对玄武岩的研究更是矛盾最多,原因主要是图解的“张冠李戴”或是对露头尺度样品标定不准确等等。
对典型蛇绿岩剖面要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对剖面中各组成单元之间要做系统的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示踪研究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不能以偏概全,这样容易造成蛇绿岩剖面的“张冠李戴”。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不仅要考虑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
第一,形成于洋中脊的MOR型蛇绿岩的上部火山岩一般为大洋拉斑玄武岩MORB。
堆晶岩组成为纯橄岩、橄长岩和橄榄辉长岩,即岩浆结晶顺序为橄榄石—斜长石—单斜辉石(而SSZ型蛇绿岩中的岩浆结晶顺序为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
因此,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等单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极重要,方法简单易行,但要重视该类样品的采集与分析),并且橄榄石的Mg#高于斜方辉石(斜方辉石的Mg#甚至低于74)和单斜辉石(甚至低于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