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系、锥体束、锥体外系及锥体外束的区别
锥体外系

此外,在内髓板内有板内核,在第三脑室室周灰质内有
正中核,在背侧丘脑外面有丘脑网状核。
狭义上的锥体外系主要指纹状体,包括纹状体( 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底丘脑
核,总称基底节。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主要包括:
1、皮质一纹状体系 2、皮质一脑桥一小脑系两个系统。
纹状体系
大脑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皮质细胞发出的纤维,直
接地或通过背侧丘脑(丘脑)间地终止于尾状核和豆
状核壳核。锥体系也发侧支至这两个核。尾状核和豆状
核壳核壳发出的纤维终止于苍白球。苍白球发出的纤维 终止于红核、黑质、底丘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
由红核发出纤维,左右相互交叉后形成红核脊髓束;由
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有一部分交叉至对侧,其余的走
在同侧,组成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直 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 后经脊神经到骨骼肌。
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 精细的随意运动。锥体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协
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
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腹中核
腹后核
丘脑
丘脑被“Y”形纤维板——内髓板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 侧核3部分。其中外侧核又可分为背、腹两层: 腹层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中间核(又称腹外侧核)和腹 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
脑桥一小脑系
由大脑皮质额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额桥束;由顶、枕、
颞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顶枕颞桥束;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
、大脑脚底的两侧,进入脑桥终止于同侧脑桥核。脑桥 核发出的纤维越过中线,经对侧小脑中脚进入小脑,主
神经系统检查:椎体外系

黑质 苍白球 豆状核 纹状体 基 底 神 经 节 壳核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肌 高 | 运 少 征
帕 金 森 病
尾壮核
杏仁核 古纹状体 屏状核
肌 低 | 运 多 征
舞蹈症 手足徐动症
谢谢!
• 椎体外系在不同阶段损伤其症状不同。内囊以 上的病变常与锥体系病变不易区分。基底节 病变产生震颤麻痹和不自主运动。 • 震颤麻痹:肌张力增强-运动减少综合症: “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苍白球和黑质) • 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 综合症。(尾状核和壳核)
• 舞蹈样运动:(壳核)为面部肌肉及肢体的快速、 不规则、无目的的、不对称的不自主运动,表 现为作鬼脸、转颈、耸肩、手指间断性伸曲、 摆手和伸臂等舞蹈样动作,睡眠时可减轻或消 失。 • 手足徐动:(尾状核)为手指或足趾的一种缓慢持 续的伸展扭曲动作。 • 偏侧投掷运动:(丘脑底核)表现为一侧肢体 大幅度、有力的活动。见于风湿性舞蹈症、肝 豆状核变性。
锥体外系
•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 持和调整体态姿势和进行习惯性及节律性动作 等。
基底神经节
基底神经节
• 一.纹状体:包括 • 1.尾状核:呈“c”形弯曲,分头、体、尾3部分, 围绕豆状核和背侧丘脑,延伸于侧脑室前角、 中央部和下角的壁旁。 • 2.豆状核:位于尾状核和背侧丘脑的外侧,岛 叶的深部。在水平面呈三角形,底向外侧,尖 向内侧。豆状核被白质分成3部,外侧部最大 称壳;内侧的2部合称苍白球。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
锥体系
锥体系:主要司骨骼肌的随意运 动,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 上运动神经元:是由中央前回的 锥体细胞组成。 • 下运动神经元:为脑神经运动核 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运动传导路(Moterpathway)

2.如果仅仅损伤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或延髓锥体(即单 纯锥体系),则临床表现除病理征(+)和晚期肌萎缩(废 用性)外,其余表现则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软瘫体征 一致。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随意运动瘫痪:
(2)经过内囊后肢下行。 (3)躯干肌受双侧支配,肢体肌受对 侧支配。 (4)皮质脊髓束有易化浅反射的作用, 若受损,则浅反射消失。 (5)皮质脊髓束抑制原始反射。正常 人:病理征阴性(2岁前可阳性);若 皮脊束受损,则病理征(+)。
3.皮脊束受损后的表现: (1)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如脑溢血、
脑血栓时): 对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消失,腱
2.躯干肌和大部分头面部骨骼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 配,但肢体肌、面神经核下半及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 侧大脑皮质支配。
3.运动传导路两级神经元之间多有中间神经元,只 有支配精细运动(如肢端肌)的上、下运动元之间才为 单突触直接联系(约占20%)。
(四)锥体系的功能
1.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易化浅反射:刺激皮肤或 粘膜,引起相应部位的肌肉产 生收缩的现象称为浅反射。如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 射。 当锥体束损伤后,易化浅反 射的作用消失,则浅反射减弱 或消失。
早期出现 (营养性)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36岁,自述“半身不遂”,看东西有两
个像,检查结果为:①右侧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 高,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②右侧腹壁反射和提 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③左眼向下方斜视,眼 睑下垂;④左眼瞳孔较右眼大;⑤发笑时口角偏向左 侧、面肌不萎缩;⑥伸舌时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 ⑦全身感觉及其他无明显异常。
锥体系是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
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
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质脑干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质脊髓束。
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
目录1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编辑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1.锥体系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是大脑皮层4区,10%~20%的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
锥体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发动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的协调性。
2.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系。
主要作用是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词条标签:椎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
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狭义上的锥体外系主要指纹状体,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总称基底节。
快速导航词条图册中文名锥体外系总称基底节包括纹状体外文名Extrapyramidal system 狭义指纹状体种系古老目录1锥体外系2词条图册1锥体外系编辑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损害如何鉴别7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损害如何鉴别7
(1)锥体系损害的病变在锥体通路上,表现有瘫痪,精细的随意运动功能丧失。
这在手、指和面部
最易发现。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
其肌张力增高表现伸屈肌不一致,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增高分别占优势,检查呈折刀状。
无不自主运动.体征比较恒定。
(2)锥体外系损害的病变在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包括
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 考医网
红核、黑质和丘脑底核。
表现为屈肌和伸肌的肌张力增高一致,检查时呈齿轮状或铅管状。
通常不伴有瘫痪,病理反射阴性。
可有不自主运动如静止性震颤、舞蹈症、手足徐动症和扭转痉挛等。
体征变化不恒定,不自主运动常在睡眠时消失。
原文地址: /neike/shenjing/32331.html。
锥体系、锥体束、锥体外系及锥体外束的区别

锥体系、锥体束、锥体外系及锥体外束的区别锥体系锥体系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
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
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质脑干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质脊髓束。
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
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
锥体系与椎体外系对比1.锥体系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是大脑皮层4区,10%~20%的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
锥体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发动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的协调性。
2.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系。
主要作用是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锥体束锥体束是下行运动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两种。
因其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故称为锥体束。
锥体束在离开大脑皮质后,经内囊和大脑脚至延髓(大部分神经纤维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对侧,而进入脊髓侧柱),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病损时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麻痹(亦称中枢性麻痹或强直性麻痹)及锥体束征等。
锥体外系1.简介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锥体束名词解释

锥体束名词解释
锥体束(Conebeam)是一种技术,用于生成三维(3D)图像。
它是x-ray技术的一种变种,采用一种特殊的x-ray传感器和计算机算法,可以快速生成3D图像。
锥体束技术可以应用于外科操作规划、牙科病例诊断以及治疗临床病例分析等多种医学领域。
首先,锥体束技术要求使用一种特殊的x-ray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是一个圆形靶,由一系列可移动的锥形束组成,它可以被旋转,从而获得不同角度的x-ray数据。
此外,这种传感器通常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x-ray设备组成,包括计算机放射术机(CT)、放射术机(MRI)和衍射术机(x-ray diffraction)等。
接下来,锥体束技术也需要使用计算机算法来处理x-ray数据。
计算机将每种不同角度的x-ray数据融合,以在三维空间中生成一组图像,这些图像称为锥体束图像。
锥体束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物体或器官的细微结构,例如脊柱结构、脑部结构、血管结构等。
锥体束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医疗领域。
在外科操作规划中,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解剖结构,以及外科操作的安全性。
在牙科病例诊断中,它可以更准确地显示牙齿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情况,以及牙齿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治疗临床病例分析,帮助医生精确地定位病变组织,便于更好地进行治疗。
总之,锥体束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快速生成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病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系统解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积聚的部位。
白质:在中枢部,神经纤维积聚的部位。
皮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分布的灰质称为~。
髓质:位于大脑、小脑深部,被皮质包绕的白质称为~。
2、神经纤维:神经元较长的突起常被起绝缘作用的髓鞘和神经膜包裹,称为~。
神经:位于大脑、小脑深部,被皮质包绕的白质称为~。
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积聚在一起称为~。
神经核: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深部积聚成团或柱,称为~。
纤维束(传导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合成束,称为~。
脊神经节:脊神经的后根在与前根汇合之前的膨大部分。
脑神经核:脑干内与第III-第XII对脑神经有直接联系的神经核。
3、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做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它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反射的形态学基础称为~。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脑桥小脑三角:在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延髓、脑桥和小脑的结合处称为~。
5、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在灰、白质交界处纵横交叉成网,胞体散在其中,称为~。
6、内侧丘系: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集中上升,称为~。
外侧丘系:双侧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发出的二、三级听觉纤维向上终止于下丘和内侧膝状体,称为~。
一侧外侧丘系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交叉到对侧,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称为~,又称三叉丘脑束。
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粘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
脊丘系:即脊髓丘脑束,是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的延续,两者在脑干内逐渐靠近,称为~。
内侧纵束:7、锥体:延髓腹侧面、前正中裂上部两侧的隆起称为~,主要由皮质脊髓束构成。
锥体束:主要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锥体细胞发出的轴突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体系、锥体束、锥体外系及锥
体外束的区别
锥体系
锥体系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
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
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质脑干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质脊髓束。
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
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
锥体系与椎体外系对比
1.锥体系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是大脑皮层4区,10%~20%的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
锥体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发动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的协调性。
2.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系。
主要作用是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锥体束
锥体束是下行运动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两种。
因其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故称为锥体束。
锥体束在离开大脑皮质后,经内囊和大脑脚至延髓(大部分神经纤维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对侧,而进入脊髓侧柱),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病损时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麻痹(亦称中枢性麻痹或强直性麻痹)及锥体束征等。
锥体外系
1.简介
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2.系统
锥体外系主要包括皮质一纹状体系和皮质一脑桥一小脑系两个系统。
1.皮质一纹状体系大脑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皮质细胞发出的纤维,直接地或通过背侧丘脑间接地终止于尾状核和豆状核壳核。
锥体系也发侧支至这两个核。
尾状核和豆状核壳核壳发出的纤维终止于苍白球。
苍白球发出的纤维终止于红核、黑质、底丘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
由红核发出纤维,左右相互交叉后形成红核脊髓束;由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有一部分交叉至对侧,其余的走在同侧,组成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直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后经脊神经到骨骼肌。
2.皮质一脑桥一小脑系由大脑皮质额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额桥束;由顶、枕、颞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顶枕颞桥束;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的两侧,进入脑桥终止于同侧脑桥核。
脑桥核发出的纤维越过中线,经对侧小脑中脚进入小脑,主要终止于新小脑皮质。
小脑皮质发出纤维,终于齿状核。
齿状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上脚经被盖交叉后终于对侧的红核和背侧丘脑的腹中间和腹前核。
由红核发出的纤维经被盖前交叉后组成红核脊髓束,下行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后经脊神经至骨骼肌。
由丘脑腹中间核和腹前核发出的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4区和6区),形成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
锥体外束
1.锥体外束
extrapyramidal tract 亦称锥体外路。
在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的运动性中枢神经通路中,其锥体束以外的通路总称为锥体外束。
其主要通路如下:(1)从中脑红核细胞出发,立即交叉,经桥脑、延髓,沿脊髓侧索中央下行,终止于该侧的前角细胞,称红核脊髓路径(tractusrubrospinalis)或摩那考束(德MonakowschesBündel),与平衡功能有关。
(2)以四迭体被盖细胞为起点,进行交叉,对侧向下,终止于该侧的前角细胞,称被盖-脊髓路径(tra-ctus tectospinalis)。
在人身上,与保护眼的上丘反射运动有关。
(3)由状结构出发,不交叉,沿同侧向下的网状脊髓路径(tractusreticulospinalis)。
(4)以Deiters 核作为起始核,沿同侧的侧索和前索向下的前庭脊髓路径(tra- ctus vestibulospinalis),与平衡运动有关。
所有这些通路的起始核(运动核)都接受来自大脑皮层的锥体外束区(特别是前运动区)、基底核、小脑的轴突,与具有使核相互之间联系的所谓内侧纵束(fa-sciculus longitudinalis medialis)一起,形成了整个锥体外路系统(extrapyramidal system)。
与其说锥体外束是和随意运动本身有关的神经通路,不如说是与伴随它的协调运动有关的神经通路,同时也相当于从小脑和额叶、边缘叶经丘脑下部的各种植物性活动的通路。
锥体外路受障碍时的(身体性)运动症状,根据障碍在神经通路中的部位,有不随意的姿势或动作、震颤、运动失调、运动麻痹等各种表现。
与锥体路的损伤相反,一般紧张亢进、运动麻痹为痉挛性麻痹。
在鸟类以下的动物,其运动是专通过锥体外束实现的,存在着明显的自发运动,人类的随意运动的一部分也可由这个路径发生。
2.锥体束
支配随意运动的神经纤维叫锥体束。
锥体束是自大脑皮质发出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一个复合下行纤维束。
它自大脑皮质发出后,经过中脑的大脑脚和脑桥,至延髓,至延髓上部的腹侧中线两旁聚为锥体。
(其中一部分纤维到脊髓,直接或间接至于前角运动细胞,称为皮质脊髓束,它与人体精巧运动有关;另一部分至于脑神经躯体运动核,称为皮质脑干(核)束,它是大脑皮质管理头面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路。
)
锥体束是下行运动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两种。
因其神经纤维主要起源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故称为锥体束。
锥体束在离开大脑皮质后,经内囊和大脑脚至延髓(大部分神经纤维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对侧,而进入脊髓侧柱),终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病损时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麻痹(亦称中枢性麻痹或强直性麻痹)及锥体束征等。
3.锥体交叉
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锥体束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称为锥体交叉。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