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

合集下载

简明人体解剖学锥体外系名词解释

简明人体解剖学锥体外系名词解释

简明人体解剖学锥体外系名词解释锥体外系,也称为锥体外侧系统,是指人体中控制意识运动的一组神经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侧束。

它负责人体的意识运动、精细运动、协调运动和平衡等重要功能。

1.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人体最高级的神经结构,位于脑的外层,由灰质组织组成。

它是我们思考、记忆、学习、感知和意识的中心。

在锥体外系中,大脑皮质主要负责意识运动的控制和协调。

2.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是一条连接大脑皮质和脊髓的神经纤维束。

它起源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域,穿过脑内并在中脑、脑桥和延髓等结构中交叉,然后沿着脊髓向下延伸。

皮质脊髓束通过传递神经冲动,将大脑的运动指令传达给脊髓,从而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实现人体运动的精细调控。

3.锥体外侧束:锥体外侧束是连接大脑皮质和脊髓的主要神经纤维束之一。

它也起源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域,沿着脑内向下延伸,经过中脑、脑桥和延髓,最终与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相连。

锥体外侧束通过传递运动指令,控制和调节人体肌肉的运动,包括肌张力的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松弛等。

锥体外系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的正常运动至关重要。

当锥体外系受损或发生疾病时,会导致各种运动障碍。

例如,锥体外系病变可能引发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震颤、肌肉僵硬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行动困难或瘫痪。

锥体外系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治疗与运动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都与锥体外系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研究锥体外系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锥体外系是人体中控制意识运动的重要神经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侧束。

它对于人体的意识运动、精细运动和协调运动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锥体外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与运动相关的疾病,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
1、帕金森综合征
症状包括局部僵硬、肌肉不随意收缩、抽搐、震颤等。

2、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收缩
表现颈项部扭转性痉挛,动眼危象,角弓反张,呼吸急促,发音困难,步态怪异等。

3、情绪反应及自主神经症状
4、迟发性运动障碍
又称迟发型多动症,是一种不可逆的锥体外系反应,长期使用甲氧氯普胺的患者可能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

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多见于长期(1年以上)接受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患者,在减量或停服后最容易发生。

迟发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某一肌群的不自主的节律性重复运动,包括口-舌-颊三联症;肢体不自主的重复运动或抽动;以及躯干肌运动不协调等。

《锥体外系临床表现》课件

《锥体外系临床表现》课件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医疗保障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确保锥体外系疾病的治 疗与康复得以顺利进行。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检测
对于具有家族遗传性的锥 体外系疾病,基因检测可 以帮助确定病因。
04
CATALOGUE
锥体外系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
通过阻断乙酰胆碱受体,抑制锥体外 系反应,主要用于治疗震颤麻痹和痉 挛状态等。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左旋多巴
一种多巴胺前体物质,可透过血脑屏 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补充纹状体 中多巴胺的不足,改善帕金森病的症 状。
肌肉松弛无力,影响姿势维持和 运动控制。
姿势步态异常
姿势不稳
患者难以保持平衡,容易摔倒。
步态障碍
患者行走困难,步伐僵硬或颤抖。
语言和吞咽障碍
语言障碍
患者说话不清、语速变慢或语音高低 不一。
吞咽障碍
患者难以进食或饮水,可能导致营养 不良和脱水。
03
CATALOGUE
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
认知障碍。
03
扭转痉挛
扭转痉挛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的不自主扭曲、旋转和舞蹈样动作等症
状,与锥体外系疾病有相似之处,但扭转痉挛通常无肌张力障碍和运动
协调障碍等症状。
相关辅助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MRI等影像学检 查,可以观察到锥体外系 疾病的脑部病变情况,有 助于诊断。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可以检测到锥 体外系疾病相关的生物标 志物,有助于诊断。
了解疾病知识
01
了解锥体外系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信息,有助于更

锥体外系和小脑

锥体外系和小脑
日常生活能力 4. 出现明显的姿势反射障碍,劳动力丧失,日常生
活及活动能力严重受到影响 5. 需他人帮助起床,限于轮椅生活。
(二)少年型帕金森病(Juvenile Paekinson’s Disease, youngonset ~,YOPD)
又称进行性苍白球萎缩或进行性苍白球变性。
在40岁以前发病,是一种少见的家族性遗传性基底节变 性疾病,于1917年由Ramsay Hunt首先描述。其病理 变化与PD不同,主要为豆状核萎缩,苍白球的大细胞 减少,神经胶质增生,壳核、尾状核、黑质及丘脑底 核的损害较轻。无脑炎病史。
尾状核--------------------------
(新)纹状体
壳核(putamen) ----
豆状核
外侧部
苍白球 (外节)
(旧纹状体) 内侧部
基底节
(内节) GPi-SNr复合体
网状部--------------
黑质
致密部
丘脑底核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
• 传导通路: 与锥体束不同,锥体外系的通路较短,相
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
肌强直: 伸肌和曲肌的肌张力均升高,因此,
进行被动运动时,各方向所遇到的阻力 是一致的,称为铅管样强直。当伴有震 颤时,则为齿轮样强直。
注意与锥体束受损时的折刀样痉挛鉴 别。
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 Disease)
又名震颤麻痹,是1817年Parkison首先描 述,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 统变性病,主要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尤其是 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缺失,而使多 巴胺含量明显降低,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临床 表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症状群,其 病理上的主要变化是:在黑质纹状体变性的 残留神经元胞浆内出现特征性的嗜酸性包涵 体,即Lewy小体。

锥体外系疾病ppt课件

锥体外系疾病ppt课件
锥体外系疾病
锥体外系疾病
1
一、锥体外系的组成
• 纹状体、红核、黑质、丘脑底核,总称 为基底节。
• 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壳核、苍 白球);尾状核和壳核称为新纹状体; 苍白球又称为旧纹状体。
锥体外系疾病
2
锥体外系统结构
基底节
尾核 豆状核 壳核
新纹状体 纹状体
苍白球 外侧部 旧纹状体
内侧部
黑质
红核
• 延缓或阻止病情发展 • 控制症状,改善功能 • 避免或减少副作用
锥体外系疾病
31
(一)药物治疗
增加多巴胺的量,减少多巴胺的丢失,降低乙酰胆碱 的活性
锥体外系疾病
32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
➢ 多巴替代疗法
➢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 促多巴释放剂
➢ 单 胺 氧 化 酶B 抑 制 剂(MAOI-B)
➢ 儿 茶 酚- 氧 位- 甲 基 转 移 酶 抑 制 剂(COMTI)
•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 Hypokinetic disorders
帕金森综合征 Parkinsonism (震颤麻痹; Paralysis agitans)
锥体外系疾病
13
常见疾病
帕金森病 小舞蹈病 肝豆状核变性 肌张力障碍 其他运动障碍疾病
▪特发性震颤 ▪Huntington舞蹈病 ▪抽动秽语综合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
锥体外系疾病
27
八、鉴别诊断
(一)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
✓ 感染:甲型、乙型脑炎、CJD.
✓ 中毒:Co、Mn、MPTP.
✓ 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吩噻嗪类(如氯丙嗪)、丁酰苯 类(如氟哌啶醇)
降压药:如利血平、甲基多巴。

锥体外系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锥体外系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锥体外系的名词解释解剖学锥体外系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扮演着传递运动指令和调节运动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对锥体外系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一、什么是锥体外系?锥体外系又被称作运动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它由大脑皮质中的锥体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位于大脑的额叶和顶叶。

锥体外系是人体进行运动的主要调节系统,通过传递运动指令来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二、锥体外系的解剖结构1. 锥体细胞:锥体细胞是锥体外系的核心单元。

它们位于大脑神经皮质的第五层,并在运动皮质的面积较大。

锥体细胞的细胞体较大,具有长的轴突,可向下延伸至脊髓。

锥体细胞的轴突被称为皮层锥体束。

2. 皮层锥体束:皮层锥体束是锥体细胞的轴突束,它们通过穿过大脑的白质束,向下延伸至脊髓。

皮层锥体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胼胝体束和脑脊髓束。

胼胝体束通过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将左侧大脑的运动指令传递给右侧身体部位,将右侧大脑的运动指令传递给左侧身体部位。

脑脊髓束则通过脊髓,将大脑的运动指令传递给身体各部位。

三、锥体外系的功能1. 运动指令传递:锥体外系起到传递大脑运动指令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想要进行肌肉运动时,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被激活,它们通过皮层锥体束传递运动指令至脊髓。

然后,脊髓将这些指令传递给相关的肌肉,从而引发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2. 运动调节:锥体外系不仅负责传递运动指令,还参与对运动的调节。

例如,当我们需要进行精细运动时,锥体外系可以精确调节肌肉的紧张程度,以实现精准的动作。

此外,锥体外系还参与到肌肉的协调运动中,使多个肌肉协同工作,以完成复杂的动作。

3. 运动控制失调:锥体外系的功能紊乱会导致运动控制失调。

例如,帕金森病就是一种由于锥体外系退化而引起的运动障碍疾病。

在帕金森病患者中,运动指令的传递和调节受到了影响,导致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减少等症状。

四、与锥体外系相关的疾病除了帕金森病,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与锥体外系有关。

例如,脑卒中(中风)会导致锥体细胞受损,进而影响运动指令的传递。

锥体外系统

锥体外系统

2.与皮质、丘脑、脊髓的联系
锥体外系的传导束: 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 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 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 tract) 前庭脊髓束(Vestibulo条件:固定关节、维持肌型、调节肌张力、稳定 姿势。
特征: (1)肌张力增高呈强直性(rigidity),铅管样、齿轮样,所有 肌组皆呈均等性肌张力增高。
①面部肌张力增高——表情呆板(假面具样脸mask-like face) 少有瞬目。
②言语肌张力增高——言语不清(构音障碍dysarthria),重 时构音不能anarthria,声音小,象口中 含热白薯说话样。
新纹状体系统: 尾状核(caudate n.)、壳核(putaman n.)
旧纹状体系统: 苍白球( globus pallids)、 丘脑下部核(corpus Luysii)、 红核 (red n.)、黑质(substantia nigia)、 顶盖核(tectal n.)、内侧纵束核 (Darkschewitsch n.) 间质核 (Cajal 氏核)
②手足徐动Athetosis:肢的远端(指或趾)缓慢的蚯蚓状运动谓之 手足徐动。主要为尾状核病变,见于慢性核黄疸(chronic kernicterus)。
③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躯干徐动,行走时躯干扭转运动或呈螺 旋形运动谓之扭转痉挛。主要为壳核病变,见于肝豆状核变 性(Wilson氏病)与脑炎后遗症。
③联合运动消失——步行时两臂不摆动。 ④书写障碍——表现小写micrographia。
(2)运动减少,动作困难
①静止时好象僵于原来的状态,姿势特殊,屈其背、颈 弯向胸前,肘部、腕部与膝部皆稍屈曲。手指内收, 拇指对掌,躯干前弯,头部前倾。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的使用却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包括锥体外系反应。

本文将重点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一、什么是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干扰脑内多巴胺系统引起的一系列运动障碍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僵直、震颤、肌肉强直或痉挛、口齿不清和运动迟缓等。

二、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病机制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从而减少多巴胺活性。

然而,这种作用也可能干扰其他神经递质系统,如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系统。

这些药物对这些神经递质系统的干扰最终导致了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

三、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类型1. 偏头痛样症状: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2. 环内动力不平衡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和直立性低血压。

3. 锥体外系肌肉症状:包括震颤、肌肉强直、痉挛和肌张力增高等。

4. 运动障碍症状:主要包括帕金森样症状,如运动迟缓、面部僵硬以及手脚震颤等。

四、锥体外系反应的防治措施1. 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锥体外系反应的风险是不同的,医生在开药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 使用适当的剂量:剂量过高是引发锥体外系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合理控制剂量可以降低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概率。

3. 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可以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来减轻锥体外系反应。

例如,抗胆碱药物可以减少肌肉症状的发生。

4. 注意早期干预:一旦发现锥体外系反应的早期症状,及时停药或减少剂量,有助于避免症状进一步恶化。

5. 心理支持与康复治疗:锥体外系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五、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但通过合理选择药物、控制剂量和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其发生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在内髓板内有板内核,在第三脑室室周灰质内有
正中核,在背侧丘脑外面有丘脑网状核。
狭义上的锥体外系主要指纹状体,包括纹状体( 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底丘脑
核,总称基底节。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主要包括:
1、皮质一纹状体系 2、皮质一脑桥一小脑系两个系统。
纹状体系
大脑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皮质细胞发出的纤维,直
接地或通过背侧丘脑(丘脑)间地终止于尾状核和豆
状核壳核。锥体系也发侧支至这两个核。尾状核和豆状
核壳核壳发出的纤维终止于苍白球。苍白球发出的纤维 终止于红核、黑质、底丘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
由红核发出纤维,左右相互交叉后形成红核脊髓束;由
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有一部分交叉至对侧,其余的走
在同侧,组成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直 接或间接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 后经脊神经到骨骼肌。
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 精细的随意运动。锥体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协
调肌的活动等,在保持肌的协调和适宜的肌张力的情况
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腹中核
腹后核
丘脑
丘脑被“Y”形纤维板——内髓板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 侧核3部分。其中外侧核又可分为背、腹两层: 腹层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中间核(又称腹外侧核)和腹 后核。腹后核又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
脑桥一小脑系
由大脑皮质额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额桥束;由顶、枕、
颞叶起始的纤维组成顶枕颞桥束;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
、大脑脚底的两侧,进入脑桥终止于同侧脑桥核。脑桥 核发出的纤维越过中线,经对侧小脑中脚进入小脑,主
要终止于新小脑皮质。
小脑皮质发出纤维,终于齿状核。齿状核发出的纤 维经小脑上脚,经被盖交叉后终于对侧的红核和背侧丘
脑的腹中间核(又称腹外侧核)和腹前核。由红核发出的
纤维经被盖前交叉后组成红核脊髓束,下行终于脊髓前 角运动细胞,下达的神经冲动最后经脊神经至骨骼肌。 由丘脑腹中间核和腹前核发出的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 (4区和6区),形成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
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
大脑皮质 同侧脑桥核
对侧新小脑皮质
对侧丘脑的腹前、中核
齿状核
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对侧的红核
锥体外系
广义上的椎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
的传导通路,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在种
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 射性运动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 功能是协调一致的。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