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三历史总复习专题测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一)注意“大一统”概念(必修ⅠP8):两个基本层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支配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开创者秦始皇,延续两千多年,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和价值判断。
(二)古代(封建帝制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措施)1、过程(1)秦代(综合必修Ⅰ专题一第二课和选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A、总体结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必修ⅠP9 或“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选4P5B、措施:第一、实现统一:攻灭东方六国+统一岭南+北击匈奴修长城+平定西南夷+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交通设施(灵渠、五尺道、驰道、直道必修ⅠP9+选4P6)第二、将郡县制遍及全国(注意南北边疆地区设置的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与县平级的“道”:ⅠP9+选4P5两地图)(2)西汉:秦汉之际,匈奴重新占领河套地区,西汉初被迫忍辱退让。
经过七十多年休养生息,西汉国力空前强盛。
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夺回河套地区,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联系必修ⅡP12)。
在反击匈奴的同时,又多次大修长城,向西延伸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汉长城超过一万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选修6P45(3)唐代(唐太宗)选4P10:A、总体结论: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B、措施:对东突厥军事讨伐+“战而后和”+羁縻府州;对西突厥(与今新疆有关)攻灭后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对吐蕃和亲(红山宫)+唐太宗后与吐蕃会盟(大昭寺)选修6P54-56(4)元代:A、总体结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措施: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中国、疆域空前辽阔——行省制度+宣政院+土司制度)必修ⅠP16、20(4)清代前期(康雍乾时期):A、总体结论:巩固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注意内外两个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近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高三历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足球竞彩分析推荐有体育
[单选,A型题]下列哪种药典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统一世界各国药品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的方法而编纂的A、《国际药典》Ph.IntB、美国药典USPC、英国药典BPD、日本药局方JPE、中国药典 [填空题]涂装的作用包括()、()、()和()。 [单选]透明球状夹杂物在()条件下可以看到黑十字现象。A、相衬B、暗场C、明场D、偏振光 [单选,A1型题]有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说法,下列不恰当的是()A.患者多数为男性,好发于青壮年B.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静脉,以动脉为主C.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慢性闭塞性疾病D.又称Buerger病E.以上都对 [判断题]对于心动过速、高热和甲亢病人,麻醉前用药选择抗胆碱药时,应选用东莨菪碱。A.正确B.错误 [单选]为了提高合成氨的平衡转化率,适宜反应条件为()。A、高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低压;D、低温、高压。 [问答题,简答题]请标出下图中的形位公差附加符号的意思: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A.基B.本C.楯D.根E.标 [多选]会计要素包括()。A.资产B.负债C.所有制权益D.收入E.支出 [单选]编制利润表主要是根据()。A.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B.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账户的期末余额C.损益类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D.损益类各账户的期末余额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旋转阳极启动的定子线圈安装在()A.控制台内B.球管内阳极端C.球管内阴极端D.高压发生器内E.管套中央部 [多选]筹资保证在建设项目筹资活动中可能实际运用的主要方式有()。A.建设方保证B.第三方保证C.施工方保证D.政府保证E.保险保证 [单选]一般情况下不易成为反弹式DDOS攻击的受害者的是()。A.公网上Web服务器B.内网Web服务器C.DNS服务器D.个人PC终端 [多选]小儿气管异物发生呼吸困难一般表现为()A.呼气性呼吸困难B.吸气性呼吸困难C.可出现喉鸣音D.有三凹症表现E.可出现潮式呼吸 [单选]《洛神赋图》是出自哪位画家之手()。A、吴道子B、顾恺之C、谢赫D、李公麟 [单选]王某因出国请自己的好朋友张某代为保管家传的一幅油画,后张某因急用钱而将该画卖给了吴某。问张某与吴某之间就油画的买卖合同效力为()。A.有效B.无效C.效力待定D.可撤销 [单选,A1型题]下列哪项不是臀位剖宫产的指征()A.骨盆入口轻度狭窄B.巨大儿C.软产道异常D.高龄初产妇E.第二产程、脐带脱垂、胎儿存活 [单选]()是美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A.绘画B.雕塑C.工艺美术D.书法 [单选]一条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由()子系统构成。A.光纤数字传输系统、数字程控交换系统、会议电视系统、通信电源系统、光电缆工程及通信管道工程B.光纤数字传输系统、数字程控交换系统、有线广播系统、通信电源系统、光电缆工程及通信管道工程C.光纤数字传输系统、数字程控交换系 [名词解释]单级水泵 [单选]反应力偶特征的量为()。A.力偶矩B.力系C.扭矩D.力矩 [单选]胶结类型是指胶结物在砂岩中的分布状况以及与碎屑()的接触关系。A、粗粒B、中粒C、细粒D、颗粒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灸法的主治作用是()A.蔬肝理气B.安神补心C.温经散寒D.益气养阴E.以上均不是 [填空题]在涂装生产中,一般采用低压电源为220V/380V的三相四线供电系统,照明电多采用()V,动力电多用()V,工频为()Hz。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29岁女性,7年前和3年前分别足月顺产一女孩和一男孩,1年前有一次宫外孕手术史,经咨询指导选择使用复方长效口服药避孕。关于复方长效口服避孕药,下列各项正确的是()A.复方长效口服避孕药是由炔雌醇和人工合成的长效孕激素组成的B.复方长效口服避孕药通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月经初潮是指()A.月经第1次来潮B.月经期的第1天C.月经第1天的出血量D.两次月经第1日间隔的时间E.月经期下腹部的坠胀感 [单选]信息化建设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信息结构()等各个方法。A.信息建设B.信息量C.信息技术D.信息人才 [填空题]根据参与上课的人数,可以分为私人课程、小班课程和()。 [单选]以下哪项不属于专业建筑工程设计服务包括工程设计基本服务。()A.编制专业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文件B.施工图设计文件服务C.采用标准设计和复用设计服务D.参加试车(试运行)考核和竣工验收等服务 [单选,A1型题]室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杂音是()A.第2肋间Ⅱ级柔和的收缩期杂音B.第4肋间Ⅱ级柔和的舒张期杂音C.第2肋间Ⅱ级柔和的舒张期杂音D.第4肋间Ⅳ级粗糙的收缩期杂音E.第4肋间Ⅳ级粗糙的舒张期杂音 [单选]乳糖不耐症患者不宜吃()A.鸡蛋B.牛奶C.牛肉D.鱼E.兔肉 [多选]下列各项中,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有()。A.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净收益B.转让长期股权投资的净收益C.赔款收入D.盘盈存货取得的净收益 [单选]初孕妇,妊娠40周,既往产检无异常,今日B超提示羊水指数5cm,与1周前相比明显减少,此时的处理方法应选用()A.OCTB.NSTC.尿雌三醇测定D.立即终止妊娠E.B超行生物物理评分 [单选]车道称重系统故障无法提供称重数据时,应提前在车道显著部位告知过往车辆。已进入车道的车辆,应驶至正常工作的计重车道实施收费;确实无法驶离的,如何计费操作。()A.按合法装载的10吨车收费标准收费B.按合法装载的5吨车收费标准收费C.先驶离车道,以U型方式从其他称重正 [单选]消防装备的维护、管理包括()。A.专人保管B.按时检查C.按时鉴定D.定期更新 [单选]某建设项目的总投资为5600万元,年平均利润总额为1200万元,则该建设项目的总投资收益率为()。A.23.43%B.21.43%C.17.65%D.18.46%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与郁证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A.心B.肝C.脾D.肺E.肾 [判断题]可转换证券实贡上嵌入了普通股票的看跌期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将其列为期权类衍生产品。()A.正确B.错误 [单选]中版海图水深大于31m的,水上注记注至()。A.0.1mB.0.5mC.整米D.1cm [单选]安装井架底座时先把()划出来,找好安放底座的位置,用吊车将大梁逐件摆上,连接固定好。A.底座对角线B.井口中心线C.底座边线D.井场边界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精析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某某模拟)“然而,阵阵铁蹄踏碎了宋朝君臣苟且求存的美梦,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大帝国。
”该评论中的“统一大帝国”是()A.西夏 B.金朝 C.清朝 D.元朝D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灭掉宋朝后成为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大帝国。
2.(某某第一次统考)元朝时,某某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A.在某某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某某地区的机构C.在某某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B 元朝在中央设立了宣政院以加强对某某的管辖。
3.(海淀第一学期期中)元朝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对这一局面表述不正确的是A.对某某和某某进行有效管辖 B.汉族人民移居、开发边疆地区C.促进各民族平等和谐发展D.中华民族增加了新成员C 元朝统一后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
4.(某某11月联考)元朝行省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C.各族人民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D.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C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特点”而不是“作用”,A、B、D都是“作用”的表现。
5.(某某11月联考)某某和某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其最早的历史依据分别是A.西汉没置西域都护、元朝设置宣政院辖区B.元朝设置某某行省、清朝设置驻藏大臣C.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唐蕃会盟D.清朝设置某某行省、明朝在某某建立卫所和僧官制度A 本题考察学生的记忆。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某某和全国的某某事务。
6.(莱芜期末)关于我国行省制度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B.有利于国家统一C.在全国各地均设行省D.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C 行省制度是元朝开始实行的一项重要地方制度,它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二、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
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1)三次大分裂时期:①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③五代、辽、宋、夏、金、蒙古民族政权并立。
(2)全国大统一:①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③西晋的短期统一;④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⑤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⑥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其中,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2)局部统一(在大分裂时期,有很多局部统一时期):①战国时期,诸侯大国“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②东汉后期,曹操对北方的局部统一;③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境内的局部统一;④十六国东晋对峙时期,东晋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短暂局部统一;⑤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对黄河流域的局部统一和宋、齐、梁、陈在南方的局部统一;⑥五代、辽、来、夏、金时期,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部统一,南宋在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⑦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在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等等。
2、中国疆域的变迁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抵长城,南濒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考点揭示与大纲要求按照时期划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包括: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按照内容划分,它又包括:(1)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中央政府设置机构管理周边地区;(2)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如郡县制度、行省制度等,以及地方官员的设置,如北宋的知州、通判、转运使,明代的“三司”等;(3)民族关系的发展,如魏晋南北朝和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等;(4)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斗争,如清朝先后平定噶尔丹和回部贵族的叛乱,加强对某某和某某的管辖等;(5)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如戚继光抗倭、X成功收复某某等。
根据大纲要求,处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问题要注意如下几点:简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主要事实及其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意义;举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设置的主要事例,分析其实质,认识到这些举措都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知道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认识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人民共同缔造的;举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事例,认识到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知道古代历史上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认识其正义性和进步性。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涉及下列热点专题:(1)统一的问题。
中华民族是历史上由各民族长期融合、凝聚而成的,我国的疆域也是历史上由各民族的人民共同开拓的,统一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分裂是不得人心的。
虽然历史上几度出现分裂局面,但都终归统一。
所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大势所趋。
(2)全球反恐的问题。
恐怖主义已经构成对全人类的共同威胁,反对和打击恐怖主义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也是我国面临的严重问题。
恐怖主义是民族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的表现,打击恐怖主义有利于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和维护国家的统一。
高三历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 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创新训练解析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创新训练解析一、选择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秦以来,统一和民族融合是主流。
据此回答1~5题。
1.张骞通西域,使得西域( )①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的汇聚地③生产技术有较大进步④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 ②③④ D.①③解析: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是“西域都护”的设置,而非张骞通西域。
①可排除。
答案:C2.唐朝对待突厥的民族政策不包括( )A. 战争征服B.“全其部落,顺其土俗”C.设置都护府管辖D.和亲解析:唐与突厥的关系中,没有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在唐与吐蕃、回纥之间实行过。
答案:D3.下列制度和政策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有( )①郡县制度②行省制度③僧官制度④“改土归流”A.①②④ B.①②③④C. ②④D. ①②③答案:B4.下列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B.首先针对香港和澳门问题而提出C.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D.是一项大胆、创造性的战略决策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造,主要采取了( )A.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B.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封建制度C. 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共同发展繁荣的制度D.派出大批干部、技术人员支援少数民族地区解析:教材的表述为: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
民主改革通过和平的方式废除了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
答案:B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据此回答6~9题。
6.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
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从诗中可看出作者肯定昭君主要是因为( )A. 昭君出塞是为了个人幸福B.昭君不畏艰险C.昭君出塞是为了国家利益D.昭君出塞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解析:呼韩邪单于求婚汉宫,目的是为了加强汉匈友好往来,昭君是政治使者,确实是为了“国家利益”。
河北省高三历史总复习专题测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河北省高考专题综合测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分布在东北的少数民族是A.山戎B.东胡C.靺鞨D.女真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的是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④迁徙大量中原人到边疆A.①②B. 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C.一度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强大的匈奴帝国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4.张骞通西域,使西域①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的汇聚地③生产技术有较大进步④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5. 下列关于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史实,正确的是A.汉武帝设西域都护B.武则天设安西都护C.元设岭北行省D.清设伊犁将军6. 图①至④图的饮食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图①粽子图②玉米图③葡萄酒图④咖啡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③②④①7.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其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有①江南经济的开发②民族大融合③北方经济的恢复④制度革新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 唐朝对待东突厥的民族政策不包括A.战争征服B.“全其部落、顺其土俗”C.设置都督府D.民族分化政策9.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作法,而“服九族以仁”。
这一政策转变说明当时A.统治者放弃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民族一直比较和睦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10. 有关藏族首领八思巴的叙述,正确的是A.创制吐蕃文字B.被明朝封为法王C.被清朝封为达赖喇嘛D.创立蒙古文字11.元朝时辽阳行省的设立表明A.东北地区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B.行政长官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C.东北地区首次出现中央政府设置的机构D.东北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12.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管理②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③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民族矛盾空前尖锐④促进各民族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3.清朝前期,对天山南北地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B.设置省级管理机构C.政府永久驻军开发边疆 D.直接打击外来侵略势力14. 乾隆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高考专题综合测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分布在东北的少数民族是A.山戎B.东胡C.靺鞨D.女真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的是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④迁徙大量中原人到边疆A.①②B. 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C.一度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强大的匈奴帝国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4.张骞通西域,使西域①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的汇聚地③生产技术有较大进步④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5. 下列关于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史实,正确的是A.汉武帝设西域都护B.武则天设安西都护C.元设岭北行省D.清设伊犁将军6. 图①至④图的饮食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图①粽子图②玉米图③葡萄酒图④咖啡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③②④①7.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其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有①江南经济的开发②民族大融合③北方经济的恢复④制度革新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 唐朝对待东突厥的民族政策不包括A.战争征服B.“全其部落、顺其土俗”C.设置都督府D.民族分化政策9.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作法,而“服九族以仁”。
这一政策转变说明当时A.统治者放弃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民族一直比较和睦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10. 有关藏族首领八思巴的叙述,正确的是A.创制吐蕃文字B.被明朝封为法王C.被清朝封为达赖喇嘛D.创立蒙古文字11.元朝时辽阳行省的设立表明A.东北地区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B.行政长官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C.东北地区首次出现中央政府设置的机构D.东北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12.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管理②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③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民族矛盾空前尖锐④促进各民族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3.清朝前期,对天山南北地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B.设置省级管理机构C.政府永久驻军开发边疆 D.直接打击外来侵略势力14. 乾隆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
”当时的官员视察西藏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召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
”对于清朝上述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对少数民族采取歧视政策B.不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C.采用因地制宜的统治政策D.在边疆地区推广农耕经济15.下列著作中,注意研究我国西藏地区情况,建议清政府提防外来侵略的是A.《海国图志》B.《康輶纪行》C.《瀛环志略》D.《资政新篇》16.近代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在于A.外国势力的干涉B. 军阀混战C.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不平等条约的存在17.抗战时期著名的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有①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②大青山蒙古抗日游击队③冀鲁边区冀中回民支队④东北抗日义勇军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8.下列旨在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是①五四运动②一二九运动③抗美援朝战争④西安事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造,主要采取了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B.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C.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共同发展繁荣的制度D.派出大批干部、技术人员支援少数民族地区20.为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我国政府先后在西部地区投资建成了下列铁路,其先后顺序是①兰新铁路②成昆铁路③青藏铁路④宝成铁路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21.下列有关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首先针对香港和澳门问题而提出B.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C.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D.体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决策22.1989年,第十世班禅大师圆寂后,我国按照宗教仪规和历史定制对班禅大师的转世灵童进行了认真寻访。
1995年11月25日,经金瓶挚签和中央政府批准,认定额尔德尼·坚赞诺布为藏传佛教第十一世班禅。
可在此期间,达赖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对寻访工作进行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甚至公然擅自宣布认定转世灵童,达赖的阴谋最终归于破产。
十一世班禅被认定后,多次进京拜见国家领导人。
这些事实表明A. 宗教问题就是政治问题B. 宗教问题属于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政府不应该干预C. 我国政府尊重宗教习俗,但反对利用宗教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D. 达赖的活动主要是宗教活动,不涉及政治二、非选择题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
”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作,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
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
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不为悉矣”。
秋,遂平四郡。
材料二元起朔方,固已尚释教,乃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师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
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
(1)材料一采取了什么政策?其依据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3)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材料二“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与日本新闻记者的谈话》材料三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
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
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瞭望新闻周刊》材料四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
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康熙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什么?近代孙中山为实现国家统一作过哪些努力?(3)结合材料四,举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一例,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
25.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政策和制度。
(1)“蕃汉分治”是哪个少数民族创造的?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2)“一国两制”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它与“蕃汉分治”的异同点有哪些?(3)为促进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了哪些努力?有哪些成果?专题五一、选择题1.B2.C3.D4.C5.D6.C7.D8.D9.B 10.D 11.A 12.C 13.B 14.C15.B 16.A 17.D 18.D 19.B 20.C 21.A 22.C二、非选择题23.(1)安抚政策。
诸葛亮重视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巩固统治。
(2)元朝时,中央政府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启示:处理和对待民族关系,不能依靠武力。
应持平等友好态度,加强民族团结。
24.(1)①采取军事行政措施,加强对边疆及地方的控制,如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等。
②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等。
③反击外来侵略,维护领土主权。
如组织雅克萨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等。
(2)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形成因素: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
孙中山的努力:领导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谋求建立真正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国共合作,倡导国民革命运动,实现祖国的独立与统一。
(3)典型代表:贞观之治。
原因: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如举其他例子,言之成理也可) (4)国家统一是社会和谐的必要前提,社会和谐有利于国家统一。
25.(1)契丹。
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生产,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契丹族社会发展和进步。
(2)背景: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异同点:同:前提都是“一国”;在“一国”范围内实行不同的制度。
异:原因不同,前者提出是由于少数民族统治区各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巩固统治、发展生产,后者提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情况下,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目的不同,前者主要在于巩固统治,后者主要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两制”实质不同,前者主要是统治方式的不同,后者主要是社会制度的不同;意义和影响不同,前者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治,后者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圆满解决了港澳问题,推动了海峡两岸的关系的进展。
(3)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一国两制”;为解决港澳问题同英、葡的谈判等。
成果: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和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