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ESES)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阿立哌唑所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疗效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阿立哌唑所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疗效发布时间:2023-02-21T01:15:05.5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1期作者:毛源芳[导读]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阿立哌唑所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疗效。
毛源芳富顺县中医医院四川自贡邮编643200【摘要】目的: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阿立哌唑所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疗效。
方法:本文中,研究对象具体构成为:我院阿立哌唑所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需要分组后,组别为:对照组、实验组,指导依据为:电脑随机法,且2组患者总例数为78;其中,39例在对照组中收入,39例在实验组中收入,2组入院时间开始于2020年9月,结束于2022年9月,在治疗阶段,苯海索片为对照组提供,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为实验组提供,就2组患者最终疗效展开比较。
结果: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评分,治疗前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第4周、第8周,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不自主运动情况评分比较,治疗前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第4周、第8周,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治疗阿立哌唑所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患者,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关键词】阿立哌唑;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天麻钩藤饮;疗效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采取的常规药物是阿立哌唑,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能够发挥抗精神疾病的效果,还可以下调抗精神疾病药物所导致的机体糖脂代谢紊乱[1]。
研究发现,阿立哌唑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包括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疾病以及急性肌张力障碍,还包括迟发性运动障碍[2]。
需要针对阿立哌唑所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患者实施有效治疗方案探究。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探究实验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期间诊治78例阿立哌唑所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苯海索片为对照组提供,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为实验组提供。
锥体外系副反应(EPS)与迟发性运动障碍(TD)

锥体外系副反应(EPS)与迟发性运动障碍(TD)锥体外系副反应(EPS)与迟发性运动障碍(TD)‘锥体外系副反应(EPS)’:大脑顶叶有个运动区,在那里有很多比较大的神经细胞,样子像‘雪松’(上面小、下面大的圆锥体)那样的锥体,所以叫做‘锥体神经元’。
他们的功用是:启动某种动作。
举个例:我们想弯曲右侧肘关节,那就要大脑左侧顶叶的运动区、负责肱二头肌(上臂前侧的肌肉)的锥体细胞(神经元)发出命令,由神经纤维传达到肱二头肌,让它收缩。
但是,与此同时,必须由锥体外系的神经元(在左侧黒质—纹状体部位)发出命令,让肱三头肌(上臂后侧的肌肉)放松,否则弯曲右侧肘关节的动作就没法完成。
‘锥体外系’起的是动作协调作用,负责传送这种信息的、是多巴胺神经递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颜文伟精神分裂症的关键之一,可能就在于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太多。
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多巴胺受体(可以看作‘信箱’)被阻断,多巴胺发挥不了过多作用,精神症状就会好转。
在精神病态好转的同时,负责动作协调作用的‘锥体外系’的功用,也被阻断。
于是,患者就会出现动作不协调的现象,显得比较僵硬呆滞。
走路时,两手不会自由摆动,就像得了帕金森症那样。
可以称之为药源性帕金森症,也可称为‘锥体外系副反应(EPS)’。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锥体外系副反应是由于多巴胺系统的水平下降、相对地显得乙酰胆碱水平过高所引起的。
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是:用苯海索(安坦)降低乙酰胆碱水平,达到新的平衡。
苯海索本身会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口干、和视力模糊(由于瞳孔暂时放大),但不严重,停药就好,没有不良后遗。
有人说,长期应用苯海索,有可能影响记忆,看来这个‘长期’是指几年、十几年;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
轻度的锥体外系副反应,没有什么太大影响的话,可以不予处理;但是显得呆滞、不太好看。
比较严重的,甚至可能影响进食,那就必须处理,必须服用苯海索。
‘迟发性运动障碍(TD)’:可能的机制是,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后、机体对于多巴胺变得过敏。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的使用却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包括锥体外系反应。
本文将重点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一、什么是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干扰脑内多巴胺系统引起的一系列运动障碍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僵直、震颤、肌肉强直或痉挛、口齿不清和运动迟缓等。
二、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病机制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从而减少多巴胺活性。
然而,这种作用也可能干扰其他神经递质系统,如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系统。
这些药物对这些神经递质系统的干扰最终导致了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
三、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类型1. 偏头痛样症状: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2. 环内动力不平衡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和直立性低血压。
3. 锥体外系肌肉症状:包括震颤、肌肉强直、痉挛和肌张力增高等。
4. 运动障碍症状:主要包括帕金森样症状,如运动迟缓、面部僵硬以及手脚震颤等。
四、锥体外系反应的防治措施1. 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锥体外系反应的风险是不同的,医生在开药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 使用适当的剂量:剂量过高是引发锥体外系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合理控制剂量可以降低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概率。
3. 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可以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来减轻锥体外系反应。
例如,抗胆碱药物可以减少肌肉症状的发生。
4. 注意早期干预:一旦发现锥体外系反应的早期症状,及时停药或减少剂量,有助于避免症状进一步恶化。
5. 心理支持与康复治疗:锥体外系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五、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但通过合理选择药物、控制剂量和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其发生的风险。
锥体外系反应的名词解释

锥体外系反应的名词解释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是一类精神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它们可以影响运动调节中的锥体外系统,导致肌肉僵硬、震颤和不自主运动等症状。
本文将对锥体外系反应的概念、类型以及相关治疗方法进行解释。
概述锥体外系反应是指尼古丁酸胆碱能受体阻滞剂(如抗精神病药物)对基底核和锥体外系统的抑制作用,导致与运动相关的一系列副作用。
人体的运动调节主要由皮质、锥体内系和锥体外系三者共同完成。
锥体外系由黑质、苦痛杆、苦痛核以及与黑质间接连接的乳头核组成,主要负责运动的协调和抑制。
当药物阻断了尼古丁酸胆碱能受体时,抑制性信号减少,导致锥体外系失去调节,出现各种异常症状。
类型锥体外系反应包括肌张力增高、震颤和不自主运动等多种类型。
其中,肌张力增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为肌肉僵硬、强硬和僵直。
震颤则表现为不自主的颤动,可以是静止性震颤或动作性震颤。
不自主运动是指未经意的运动,如舞蹈样动作、舞蹈样震颤和舞动性动作。
这些症状的出现程度和严重性因人而异,且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药物依从性。
治疗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调整药物剂量、联用抗胆碱能药物以及采用其他辅助治疗。
药物剂量的调整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个体化调整。
减少药物剂量可以减轻或消除锥体外系反应,但需权衡减少症状和保持药物疗效之间的平衡。
联用抗胆碱能药物可以帮助减轻肌肉僵硬和颤动,此类药物通过减少胆碱能信号的转导来缓解症状。
此外,物理疗法如按摩、理疗和运动疗法等也可帮助改善症状。
总结锥体外系反应是精神药物常见副作用之一,它们可以对运动调节中的锥体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肌肉僵直、颤动和不自主运动等症状。
治疗锥体外系反应的方法包括调整药物剂量、联用抗胆碱能药物以及采用辅助治疗,其中药物剂量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症状和药物疗效之间的平衡。
锥体外系反应的减轻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药物依从性。
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

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
副反应量表(TESS)是一种用于评估药物副作用的工具。
它将副作用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中毒性、意识障碍、兴奋或激越、情感忧郁、行为、毒性活动增加、活动减退、失眠、嗜睡、血象异常、化验、肝功能异常、尿液异常、肌强直、震颤、神经系统扭转性运动、静坐不能、口干、鼻塞、视力模糊、植物神经系统、便秘、唾液增多、出汗、恶心呕吐、腹泻、血压降低、心血管系统、头昏或错厥、心动过速、高血压、EKG异常、皮肤症状、体重增加、体重减轻、食欲减退或厌食、头痛、迟发型运动障碍和其他。
每个项目都有一个评分系统,包括S、R和T。
S表示严
重程度,分为0到4级。
R表示药物关系,分为0到4级。
T
表示处理,分为0到5级。
根据这些评分,可以确定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TESS评估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药物的副作用,
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EPS)是由于外界原因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椎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4种:1、急性肌张力障碍:为局部肌群的持续性强直性收缩,呈现不自主的奇特表现,如,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扭曲等等。
2、静坐不能:表现来回走动,情绪焦虑或不愉快,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原地踏步等。
3、帕金森病综合症:像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最初是运动过缓,写字越来越小。
严重者有协调运动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养脸,粗大震颤,流涎,皮脂溢出。
4、迟发性运动障碍: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为特征。
严重程度波动不定,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增加。
最早为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
氯丙嗪可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直接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大剂量时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由纹状体、黑质和丘脑底核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
锥体外系功能有赖于其调控中枢(黑质一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A )和乙酞胆碱的动态平衡。
当DA 减少或乙酞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如震颤麻痹综合征(静止性上肢震颤,口、舌或下领运动困难,反射亢进及其他帕金森综合征反应)、急性肌张力障碍(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躯干扭转或四肢强直性痉挛)、静坐不安(深部肌肉酸痛、极度不适、坐卧不安和焦虑不安)、迟发性运动障碍(运动迟缓、异常的不随意运动和偏瘫)等,此即为锥体外系反应。
有些药物能阻断DA 受体,抑制不同脑区DA 神经功能而引起锥体外系反应,这些药物有:( l )抗精神病药:此类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与药物的品种、剂量及用药时间有关,其长期大剂量应用的发生率依次为:三氟拉嗓( 100 % )、氟奋乃静(100 % )、氯丙嗓(95 . 3 % )、氟呱吮醇(92 % )、碳酸锉( 9o % )、奋乃静(82 % )、三环类抗抑郁药(29 肠)。
利培酮和氟哌啶醇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对照研究

利培酮和氟哌啶醇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对照研究[摘要]目的:比较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锥体外系副反应(EPS)。
方法:8O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8周,应用修订Sampson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ESRS)对EPS进行评定。
结果:利培酮组出现EPS发生率为25.5%,氟哌啶醇组为4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92,观察期限8周[3-4],观察期间避免应用其它影响EPS的药物。
用药前查BPRS量表、血常规、肝功能、EKG、血K+、Na+、Cl-,结束时复查一次。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χ2检验、t检验分析。
2结果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临床疗效相当,40例患者中使用利培酮出现EPS有12例(25.5%),其中出现明显的EPS有3例(7.5%),9例(18%)出现轻度的帕金森或静坐不能;40例患者中使用氟哌啶醇出现EPS有18例(45%),其中出现明显的EPS有5例(12.5%),13例(32.5%)例出现轻度的帕金森或静坐不能,有统计意义(见表1、表2)。
由表2可见,在第3、4、5、6、7周末对照组ESRS评分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第2、8周末对照组也高于研究组,但两组间ESR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利培酮的锥体外系副反应(EPS)比氟哌啶醇低。
3讨论随着对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EPS的发生与多巴胺D2受体活性下降有关。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属于强5-HT2阻断/弱D阻断类型,比值较大,并且刺激DA从突触前膜向后膜释放,增加DA神经元间隙中DA的水平,从而减轻了EPS[5-6]。
利培酮是一种强的5-HT2A和相对弱的D2受体拮抗剂,5-HT拮抗的比值低,使D2和5-HT1a受体部分激动活性以及对5-HT2a受体的拮抗作用使之成为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EPS发生率极少的原因。
氟哌啶醇是丁酰苯类传统的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被称做抗精神病的金标准药,从实验结果表明利培酮的EPS发生率为25.5%,而氟哌啶醇的EPS发生率为45%,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利培酮的锥体外系副反应明显低于氟哌啶醇。
锥体外系反应名词解释

锥体外系反应名词解释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reaction,EPR),简称EP反应,是一种与锥体外系功能异常有关的药物副作用。
它是指一种由于使用某些药物而导致的神经肌肉系统异常反应。
这些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恶心药物、抗震颤药物等。
锥体外系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运动的神经通路。
它包括从大脑皮层到脑干的神经纤维,通过腹外侧纹状体通往脑干,进一步调节肌肉的运动。
当锥体外系功能异常时,就会导致不适当的肌肉运动,产生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的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失衡、不自主运动、面肌痉挛等。
常见的锥体外系反应有帕金森样综合征、震颤、肌肉僵硬、舞蹈病、扭转痉挛等。
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主要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异常有关。
大多数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原因是它们对多巴胺系统的影响。
抗精神病药物特别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因为它们能够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影响多巴胺信号传递的平衡。
锥体外系反应的严重程度从轻微到严重不等,有些反应可能会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行动障碍。
治疗锥体外系反应的方法包括停用或减少产生反应的药物剂量、添加治疗性的药物或进行物理治疗。
在给患者使用可能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之前,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过敏情况,并进行适当的评估。
一旦发现锥体外系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所使用的药物情况。
为了预防锥体外系反应,患者也应遵循以下几点建议:1. 从小剂量开始使用药物,逐渐增加剂量,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2. 长期使用药物的患者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
3. 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不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
4. 如果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由于使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神经肌肉系统异常反应。
了解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同时,患者在用药时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及时监测身体状况,以保证药物的安全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溪市精神病医院
锥 体 外 系 副 反 应 量 表( RESES )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床号: 诊断: 使用药物:
注意: 1 = 无 2 = 可疑
3 = 轻度 4 = 中度 5 = 重度
请根据在对病人进行检查或观察时的表现,进行判断评分!
日 期 内 容
1、步态
2、落臂
3、摇肩
4、肘强直
5、固定姿势或腕强直
6、腿的摆动
7、头颈部运动
8、眉间轻敲
9、震颤
10、流涎
总 体 评 分
检 查 者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