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临床表现1
记忆口诀记住神经系统 的总论部分

记忆口诀记住神经系统的总论部分一.常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1.感觉障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
(1)疼痛局部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放射痛如椎间盘突出,病变在椎间盘,却放射到坐骨神经扩散性疼痛从一个神经扩散到另一个神经(2)感觉过敏(3)感觉异常2.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1)周围神经损伤后表现为手套和袜子感(2)脊神经后根脊髓前面管运动,后面管感觉(记忆:男人在前面运动,女人在家睡觉),后面出问题了那是感觉障碍,所以表现为剧然的根性疼痛。
(3)脊髓横断后表现为横断面以后什么运动感觉都没有了。
(4)脑干以脑桥为代表,记住交叉瘫。
交叉性瘫痪八个字“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的感觉障碍记忆:TMDQQ(tong mian dui);(5)内囊对侧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都障碍)(6)皮质大脑分前后: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管感觉,受到刺激就表现为感觉性癫痫,如果受到破坏,就会表现为对侧单瘫二.运动系统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之间靠脊髓皮质束连接。
周围性瘫痪的典型病:小儿麻痹症。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解剖生理2.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3.定位诊断(1)皮层:记住"对侧单瘫" 表现为对侧的一边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
刺激性病灶还可以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称为杰克逊癫痫。
想一下杰克逊的舞蹈。
(2)内囊提到内囊想到三偏(3)脑干担到脑干想支交叉瘫。
八个字“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还有个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4)脊髓脊髓有两个膨大:颈和腰颈膨大以上病变出现四肢硬瘫颈膨大病变出现上肢软瘫瘫、下肢硬瘫。
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
1、帕金森综合征
症状包括局部僵硬、肌肉不随意收缩、抽搐、震颤等。
2、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收缩
表现颈项部扭转性痉挛,动眼危象,角弓反张,呼吸急促,发音困难,步态怪异等。
3、情绪反应及自主神经症状
4、迟发性运动障碍
又称迟发型多动症,是一种不可逆的锥体外系反应,长期使用甲氧氯普胺的患者可能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
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多见于长期(1年以上)接受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患者,在减量或停服后最容易发生。
迟发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某一肌群的不自主的节律性重复运动,包括口-舌-颊三联症;肢体不自主的重复运动或抽动;以及躯干肌运动不协调等。
复方氨酚烷胺片致锥体外系症状1例

复方氨酚烷胺片致锥体外系症状1例复方氨酚烷胺片不良反应为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皮疹等。
本文介绍因感冒自行服用”复方氨酚烷胺片(新秀)2片”后外出活动时突发全身不自主抖动,实属罕见,给予停服复方氨酚烷胺片,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杏丁)输注5 d后症状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出现的锥体外系症状副反应可能与特异体质或体敏感性有关。
一旦有该症状,应立即停用药物,避免锥体外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复方氨酚烷胺片;锥体外系症状1临床资料患者高龄男性,83岁,本次因”全身不自主抖动1 d”入院。
既往无锥体外系疾病。
患者因感冒自行服用”复方氨酚烷胺片(新秀)2片”后外出活动时突发全身不自主抖动,抖动时感头昏、头晕,头昏主要表现为头部昏沉感,头脑不清爽,自诉抖动发作与转动头颈部关系不大,坐下休息后上述症状稍有减轻,回家路上症状反复发作5~7次,持续时间数秒到数分不等。
立即就诊我院急诊科行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及脑电图均正常,颅脑CT排除了脑血管病变。
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及糖尿病”病史。
内科及神经科检查均无阳性体征。
入院后诊断考虑为服用复方氨酚烷胺片导致的锥体外系症状。
2讨论复方氨酚烷胺片(新秀)该药物为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药品批号:131124,生产日期:20131112;有效期:201610。
它由对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马来酸氯苯那敏、人工牛黄、咖啡因等组成,主要用于缓解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咽痛等症状,也可用于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治疗。
其不良反应为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皮疹等。
本例在服用复方氨酚烷胺片出现全身不自主抖动,实属罕见,可能与复方氨酚烷胺片中的咖啡因成分有关,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在摄取后45 min 内被胃和小肠完全吸收。
吸收后它会分布于身体的所有器官之中,转化过程符合化学动力学一级反应。
有资料显示,长期服用可产生蓄积中毒,导致不良反应。
神经病学思考题1

思考题:1.颅神经及颅神经纤维的分类。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按照功能不同分为运动神经(Ⅲ,Ⅳ,Ⅵ,Ⅺ,Ⅻ)、感觉神经(Ⅰ,Ⅱ,Ⅷ)、混合神经(Ⅴ,Ⅶ,Ⅸ,Ⅹ)。
有些脑神经(Ⅲ,Ⅶ,Ⅸ,Ⅹ)中还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
2.12对颅神经损伤症状有哪些?Ⅰ、嗅神经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缺失、嗅幻觉与嗅觉过敏等。
Ⅱ、视神经损害视力障碍为最常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初期常有眶后部疼痛与胀感、视物模糊,继之症状加重,表现视力明显降低或丧失。
视野缺损可分为两种:①双颞侧偏盲②同向偏盲。
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外展神经:1.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向上外、上内、下内、同侧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头向健侧歪斜。
完全性瘫痪多为周围性,而不完全性多为核性。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不能向下外方向运动,伴有复视,下楼时复视明显,致使下楼动作十分困难。
头呈特殊位,呈下颏向下头面向健侧的姿势。
3、外展神经麻痹表现为眼内斜视,不能外展,并有复视。
Ⅴ、三叉神经痛:特别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放射性疼痛,性质剧烈,呈针刺、刀割、烧灼、撕裂样,持续数秒至1~2分钟,突发突停,每次疼痛情况相同。
疼痛发作时伴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涎。
偶有面部表情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
起初每次疼痛发作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以后疼痛时间渐加长面间隔时间缩短,以致终日不止。
2、三叉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咀嚼肌瘫痪,受累的肌肉可萎缩。
咀嚼肌力弱,患者常述咬食无力,咀嚼困难,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有时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同侧角膜反射的减弱与消失。
Ⅶ、面神经损害: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或表浅,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
锥体外系损害症状起因1

锥体外系损害症状起因
*导读:锥体外系损害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锥体外系损害症状的疾病有哪些?
锥体外系是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种系发生上属神经系统的古老部分。
主要功能是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掌管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如行路的双臂摆动、模仿、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某些防御性反应运动等)。
在完成复杂的运动功能时,锥体外系与锥体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肢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当的肌张力及协调的
条件下,锥体系才能支配精确的随意运动。
运动障碍及肌张力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在人脑内纹状体中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其中以
多巴胺和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醛酸(HVA)含量最高,还含有高浓度
的乙酰胆碱、γ-氨酪酸、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脑内有两个主要的上行多巴胺能神经通路。
最大的为黑质纹状体束,其神经元位于黑质致密部,主要功能与动作的发动、控制有关。
另一个为中脑边缘脑通路。
多巴胺是纹状体的乙酰胆碱系统抑制性介质,而乙酰胆碱呈纹状体兴奋性介质,两种介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若黑质发生病变,则上行多巴胺能神经通路阻断,多巴胺的减少或丧失使纹状体失去抑制作用,乙酰胆碱兴奋性作用相对增强,临床上表现震颤。
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
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锥体外系损害的病因,锥体外系损害怎么引起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锥体外系损害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锥体外系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锥体外系症状(Extrapyramidal Symptoms,简称EPS)是指一类由锥体外运动系统异常引起的症状,包括坐骨神经痛、震颤、肌肉僵硬等。
这些症状通常与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相关,特别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本文将对锥体外系症状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锥体外系症状是一类由神经递质异常引起的障碍。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发挥治疗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多巴胺功能缺陷,进而引发锥体外系症状。
其他可能引起这些症状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药物、抗坐骨神经剂以及其他某些药物。
锥体外系症状的病因颇为复杂,包括多巴胺功能缺陷、抗胆碱药物影响、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运动控制中心的功能异常,从而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出现。
锥体外系症状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障碍。
震颤是指不自主的节律性肌肉收缩和舒张,通常在肌肉休息时出现,特别是肢体、头部和颈部。
肌肉僵硬则是指肌肉的过度紧张和抵抗感,最常见于四肢和面部肌肉。
运动障碍涉及到肌肉运动的协调和流畅性,表现为不协调的动作、肢体不稳定等。
处理锥体外系症状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药物治疗和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中可以考虑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或更换为低风险的抗精神病药物。
辅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行为疗法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和协调能力。
除了治疗方法,预防锥体外系症状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和剂量,以降低患者发生锥体外系症状的风险。
在用药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副作用的出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锥体外系症状是由锥体外运动系统异常引起的一类症状,在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中较为常见。
了解其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处理。
通过调整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预防锥体外系症状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氟桂利嗪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1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00期165投稿邮箱:sjzxyx88@·病例报告·氟桂利嗪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1例白雪,康蓓,杨谦(西安医学院,陕西 西安)1 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因“精神异常、全身不适5天”入院。
5天前突然出现精神异常,烦躁不安,感全身不适(性质无法描述),臀部发痒,行动缓慢,肢体不自主抖动,表情减少,无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无视物成双,无意识不清、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无记忆力减退,无胸闷、气短,休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症状持续存在。
门诊收住入院。
既往无上呼吸、消化道感染病史;否认CO 中毒史;否认颅脑外伤史;否认毒物接触史。
神经系统查体:精神烦躁,面具脸,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无呈齿轮样增高,慌张步态,运动迟缓,右侧病理征阳性,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NEU 0.75(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心肌酶谱:CK 376U/L ,LD 308U/L ,HBDH 194U/L ;肝功、铜蓝蛋白、血脂、自身抗体、风湿系列、体液免疫均正常;24小时视频脑电图、颅脑磁共振均未见明显异常;腰穿:脑压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病毒学、脑脊液抗酸染色、脑脊液一般细菌涂片、抗AQP4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均正常。
眼科检查未见角膜K-F 环。
住院后给予抗感染、抗病毒、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后,精神烦躁症状改善,运动症状无好转。
反复多次追问病史,患者诉入院前2月曾因头晕自行规律口服“氟桂利嗪 20 mg 2次/日”,入院前1天自行停药。
氟桂利嗪少见且严重不良反应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如运动徐缓、强直、静坐不能、口颌运动障碍、震颤等),以老年人较易发生,正常口服剂量65岁以下的患者开始治疗时可给予每晚10 mg 。
结合该患者目前情况,考虑其锥体外系症状与长期高剂量口服“氟桂利嗪”有关,给予加强补液、利尿等促进药物排泄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减轻,面部表情增多,行走时双上肢连带动作较前增多。
精神科护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精神科护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章测试1.现代精神医学史上最为重要的革命性事件是哪种药物抗精神病作用的发现和应用()。
参考答案:氯丙嗪2.美国第一位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先驱者是()。
参考答案:琳达.理查兹3.精神疾病的概念是()。
参考答案:以精神活动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下列不属于心身疾病的是()。
参考答案:神经症5.克雷匹林尔对精神医学的贡献是()。
参考答案:将精神疾病分类6.现代精神病学之父是()。
参考答案:克雷丕林7.我国最早建立精神病院的地区是()。
参考答案:广州8.关于精神病学的学科地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9.下列有关行为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精神障碍病人一般属于无行为能力个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个人;十八周岁以上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个人;精神障碍病人因疾病影响,其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为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三种情况10.以下哪些属于精神障碍病人的义务()。
参考答案:损坏住院设施要赔偿;如实陈述病情;尊重医护人员;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第二章测试1.某病人总是抱着两个杯子,说一个杯子是她儿子,另一个杯子是她丈夫,她不能将儿子和丈夫丢下不管,该病人这种症状是()。
参考答案:病理性象征性思维2.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
参考答案:精神分裂症3.病人所谈内容大多为既往记忆残余,在提问者诱导下将其串联在一起,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其内容丰富、生动,甚至荒诞不经,常转瞬即忘,这是()。
参考答案:虚构4.下列不属于思维形式障碍的是()。
参考答案:牵连观念5.精神症状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症状的出现和消失不能自控6.患者感到地球上各种客体都比原来小,是属于()。
参考答案:知觉综合障碍7.与精神障碍发生有关的生物性因素不包括()。
参考答案:素质因素8.患者在进食中尝到一种特殊的味道,实际并不存在,这属于哪种精神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徐动症
手足徐动症
全身型肌张 力障碍(扭 转痉挛)
全身型肌张 力障碍(扭 转痉挛)
水平旋转型斜颈
因右侧丘脑底核损害致左半身投掷 运动(hemiballism)
三、临床常见锥体外系疾病
• 一、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 称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慢性 起病,渐发展,肌强直,运动减少及静 止性震颤,姿势步态异常和植物神经损 害。多在50岁以后起病,症状先从一侧 肢体开始,以后发展为同侧半身,再发 展到两侧,常呈“N”字型发展。
临床表现
• 男性略多于女。起病缓慢,症状常自一侧上肢 开始,逐渐波及同侧的下肢和对侧上下肢。 • (一)静止性震颤(tremor) : –肢体的促动肌与拮抗肌发生节律性收缩与 松弛引起。多由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节律性 抖动,每秒4-6次,静止时出现,精神紧张 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各 肢体和头部均可出现,发生于手时,表现为 搓丸样(pill-rolling action) 。
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
壳核及尾状核病变: 肌张力减低及舞蹈样动作。典型代表为舞蹈病, 不随意运动特点为无目的、无定型、突发、快 速和粗大的急跳动作,面部常有挤眉弄眼,扮 鬼脸。 扭转痉挛及手足徐动或指划动作,手、足间歇 的、缓慢的变曲的蚯蚓蠕动样动作,其特点为 肌张力时强时弱。
肝豆状核变性引起双手手足徐动症
2、舞蹈样动作常为双侧性,20%为一侧性。 • ①肢体:舞蹈样动作表现为一种极快的、不规 则的、无目的和急速的不自主运动。常先起于 某一肢体,上肢比下肢明显,远端重于近端, 上肢各关节交替伸直、屈曲、扭转、手指不停 地做伸直、屈曲、内收等动作,下肢表现为行 走摇晃,肢体舞蹈样动作睡眠时消失,安静时 减轻。 • ②躯干:表现为脊柱不停地弯、伸或扭转。 • ③面部:挤眉弄眼,撅嘴,做怪相。
临床表现
• 1、起病多见于35~40岁。 • 2、神经系症状: • ①舞蹈症:舞蹈动作常以近端关节与躯体部为 重,以致行走时因有较为明显的臂、腿部异常 运动而呈欣快步态。 • ②肌张力障碍与帕金森病:随疾病进展,舞蹈 不自主运动逐渐减少,但出现肌强直,动作缓 慢,姿势不稳等帕金森症状。由于5%的患者 一开始就无舞蹈动作而表现为少动-强直综合 征故Huntington舞蹈病又称为Huntington病。
• 二、肝脏症状:儿童期患者常以肝病为首发症 状,成人患者可有“肝炎”病史。肝脏肿大, 质较硬而有触痛,肝脏损害逐渐加重可出现肝 硬化症状,脾脏肿大,脾功亢进,腹水,食道 静脉曲张破裂及肝昏迷等。
• 三、角膜色素环:角膜边缘可见宽约2~3mm 左右的棕黄或绿褐色色素环,用裂隙灯检查可 见细微的色素颗粒沉积,为本病重要体征,一 般于7岁之后可见。
常见的不自主运动
• 震颤
• 肌张力障碍
• 舞蹈
• 肌阵挛
• 手足徐动
• 抽动症
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
黑质和苍白球损害:
典型者为Parkinson’s Disease,伸肌和屈肌 的肌张力均升高,因此,进行被动运动时,各 方向所遇到的阻力是一致的,称为铅管样强直。 当伴有震颤时,则为齿轮样强直。运动减少, 联合伴随动作减少,动作缓慢,表情呆板,言 语单调,静止性震颤(4-6次/秒)。
临床表现
• (二)肌强直(rigidity)
–促动肌与拮抗肌肌张力都有增高。关节被动运动时, 增高的肌张力始终均匀一致,称为“铅管样强直” –如有震颤,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 称为“齿轮样强直” –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 直,前臂内收,下肢髋及膝关节均略为弯曲。 –手指间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屈曲,手指内收,拇指 对掌
(三)抽动与其他多动症状的鉴别 • 抽动具有以下特点可与其他不自主运动相鉴别 • 1、抽动可暂时被意志抑制:而意志控制可使 肌阵挛加重,亦不能控制舞蹈动作。 • 2、抽动常在每次抽动发生之前先有异常感觉 体验或抽动先兆,而肌阵挛和舞蹈症缺乏这种 先兆。 • 3、不自主运动表现不同:抽动转为刻板,睡 眠时可存在,舞蹈动作则极不规则,睡眼时减 轻或消失。
• ④舌:舌不停地扭动,伸舌很难维持原位。软 鄂及咽部也有不自主运动,因此妨碍随意运动, 引起构音困难和吞咽障碍。 • 3、肌张力与肌力减退(肢体软弱无力),与舞蹈 样动作、共济失调构成小舞蹈病三联症。 • 若令患者紧握检查者第 2、3 指,可感觉患者 手时紧时松,称“挤奶妇手法(milkmaid grip)” 或盈亏征(wax-waning sign),膝反射减弱或消 失。 • 4、精神症状:可有躁动、不安,活动过度, 病态注意力分散,行为古怪痛苦、狂怒、谵妄。
• 慌张步态(festination):起步困难,迈 步后以极小的步伐前冲,越走越快,不 能及时停止或转弯。 • 后期吞咽困难,翻身障碍。
(四)植物神经损害 (Disorder of autonomic nerve)
• 出汗多、便秘。
• 皮脂溢出(脂颜)。
• 其它可伴有焦虑、抑郁和痴呆。
总
四、抽动
(二)抽动时临床表现 • 抽动的临床表现多样,因此有很多名称。 • 1.短暂性抽动:抽动症状未满一年。 • 2.慢性抽动:一年以上的持续抽动 • 3.单纯性(或简单性)抽动:单一肌群时孤立 急速不随意的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如单 一的眨眼或耸肩,或点头,或清嗓音,咕噜声, 耸鼻音,动物吼叫。
锥体外系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
唐山工人医院 神内一 李瑜霞
• 一、锥体外系的解剖 • 二、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 • 四、三、临床常见锥体外系疾病
锥体外系的解剖
• 概念: 广义的讲,除了锥体系以外,所有与运动有 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统称为锥体外系。临床上锥 体外系以纹状体苍白球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 锥体外系包括基底节(The basal ganglia) 豆状核及尾状核、丘脑底核、红核、黑质、小 脑的齿状核、脑干网状结构、延髓的前庭神经 核及下橄榄核等皮质下结构。
• 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 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 直,前臂内收,下肢髋及 膝关节均略为弯曲。
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屈曲,
手指内收,拇指对掌。
(三)运动迟缓(bradykinesia) • 面具脸(masklike face):面肌强直,运 动减少,面无表情,不眨眼,双目凝视。 • 联合运动丧失(早期症状)。 • 精细动作障碍。 • 小写症。
临床表现
• ③眼运动异常:表现为两眼快速扫视运动的速 度减慢、失准与不协调,继之可有垂直性及水 平性眼球活动障碍。 • ④构音障碍与吞咽困难。 • ⑤其他症状:手足徐动、肌阵挛,类似于抽动 一秽语综合征的抽搐(tic)及不自主发声,腱 反射亢进。
临床表现
• • • • • • 3、精神症状 ①情绪障碍:以抑郁为常见。 ②精神症:可出现精神分裂症样综合征。 ③自杀:自杀率为5.6%。 ④强迫症:与基底节及额叶病损有关。 ⑤认知障碍:注意力减退,记忆力降低,进行 性智力减退,计算、理解、判断均下降。
• 4.复杂性抽动:两个以上肌群的急速不随意运动 性抽动,或复杂的抚摸动作发声性抽动,前者表 现为定型的复杂协调动作,好像有目的的随意动 作,如踢球、跳跃或模仿他人动作。后者表现为 具有语言特征,如讲话,刻板的发出咒骂和淫秽 词句。 • 5.单一形式抽动:由单一肌群抽动构成,永远只 表现为一种形式的抽动如眨眼。 • 6.多形性抽动:由两个以上的肌群抽动而造成, 表现两种形式以上的抽动,如一直眨眼和转颈, 两者可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
尾状核-------------------------(新)纹状体
基底节
壳核(putamen) ---豆状核 外侧部 苍白球 (外节) (旧纹状体) 内侧部 (内节) 网状部-------------黑质 致密部 丘脑底核 红核
二、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
• 锥体外系病变的症状:肌张力改变和不自主运 动两大类。 • 肌张力改变: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减低、游走 性肌张力增强和减弱。 • 不自主运动:震颤、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 痉挛性斜颈、手足徐动症、肌阵挛等。
二、舞 蹈
• Ⅱ、亨廷顿(Huntington)舞蹈病
• 亦称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是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的缓慢进行性变性病,其相关基因位于 4号染色体短臂上4P16.3, • 主要病理改变是尾状核、壳核明显萎缩、核内 的小神经元广泛缺失、星形细胞增加。大脑皮 质、苍白球、丘脑、黑质、小脑上橄榄核、下 丘脑也发生变性。
三、肝豆状核变性
•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D),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Wilson 首先报道和描述,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 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 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
•
四、肾脏损害:因肾小管尤其是近端肾小 管上皮细胞受损,可出现蛋白尿、糖尿、氨基 酸尿、尿酸尿及肾性佝偻病等。
•
五、溶血。可与其它症状同时存在或单独 发生,由于铜向血液内释放过多损伤红细胞而 发生溶血。
• (一)抽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 抽动是一种突发、瞬间,反复出现,无节律的刻板不 随意动作, • 累及头面,四肢躯干肌群时表现为运动性抽动、累及 发声肌群时表现为发声抽动,在一定时间内,当注意 力集中,意愿控制时,抽动可减少或短时消失。 • 50%患者抽动可常有不愉快的感觉体验及这种一过性 异常感觉主要出现在头面部和额部,肢体较少发生, 患者为了减轻这种不愉快感觉而做出抽动动作, • 如果感觉异常刺激后咽喉位部则产生发声抽动,抽动 可使感觉异常暂时缓解,另有不少患者在抽动前常体 验到难以抗拒的抽动冲动,这种冲动可暂时被意志抑 制,但最后只能通过产生抽动使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