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质博物馆

合集下载

参观地质博物馆作文500字400字300字200字

参观地质博物馆作文500字400字300字200字

参观地质博物馆作文500字400字300字200字参观地质博物馆作文500字400字300字200字篇一:参观地质博物馆周六,我和妈妈去参观地质博物馆。

我们坐地铁到西四站下,从D口出来,一下就看到了地质博物馆的大楼。

进入大门,买完票,我迫不及待地冲进去。

一楼是地球厅,门口就放着一个地球模型。

从左面进入,第一个展示的是地球在银河系的位置,地球的形状不是圆的,是椭圆的。

再往里面走是关于地震的,有个实验,用积木搭房子,第一次搭的刚6级地震就塌了,后来我吸取教训,又搭了一次,把前后都多搭些,变得很厚,这次8级地震都拿我的房子没办法,只掉了一个顶端的积木。

旁边是地震的模型,还有个问题,当地震发生时,躲在哪里?上了二楼,先到了宝玉石展厅,里面全是玉石钻石,还有块狗头金的矿石,里面大部分是金子。

然后到了矿物岩石厅,里面有给测验哪种是岩石的机器,我答对了,有陨石、大理石等等。

矿石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

三楼是史前生物展厅,里面展示了鱼龙化石、中国安琪龙化石、翼龙化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恐龙灭绝。

后来我跟随四中的同学们听讲解员老师介绍矿石,我问了老师8个问题,他们还夸我爱学习。

我觉着这次参观非常有收获,但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

参观地质博物馆今天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好天气,我和弟弟胡嘉骐去参观了地质博物馆,一进去,我们就看见了一个迷你的地球和几颗行星,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是太阳系中维一一颗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的星球,也是维一一颗有生命的星球。

地球以没秒29.8千米的速度沿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小时9分9.5秒。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轴平面斜交成66°,地球因此有了四季。

走过了迷你的地球,便出现了一张蓝色的纸,纸上写着前言两个大字,下面还有几行白色的小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她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地球的演变产生了生命,生命的进化又改变着地球。

生命的进化如同一部有声有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自然历史剧,演绎着从起源、辐射、绝灭到复苏直至人类诞生的螺旋式进化历程。

安徽地质博物馆 500字

安徽地质博物馆 500字

安徽地质博物馆 500字
安徽地质博物馆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是一座集地质科普、科研、教育和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独特,展示内容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石雕,雕塑上刻有“安徽地质博物馆”几个大字,气势磅礴。

踏入馆内,人们被各种形态的石头所吸引。

在主展厅中,展示了安徽地质的发展历程和地质特点。

这些展品包括各种矿石、化石、岩石等,通过模型、图片和文字的展示,生动地向观众介绍了安徽地质的演化过程和丰富的地质资源。

在展厅的角落里,还有一些体验设施,让游客亲身感受地质的奥妙。

例如,可以通过触摸屏幕了解石头的种类和特点,也可以亲手操作模拟挖矿的机器,体验一下当地矿工的辛勤劳动。

安徽地质博物馆还开设了一些专题展览,每次展览都有不同的主题,涵盖了地质学的各个方面。

这些展览以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示,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和地球的奥秘。

除了展览,博物馆还举办了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如讲座、讲解、实验等,吸引了许多学生和家长前来参观。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观众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对地质学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安徽地质博物馆作为一座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不仅向公众普及地质知识,还为地质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博物馆设有一些实验室和研究室,科研人员可以在这里进行实验和研究,为地质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安徽地质博物馆是一座集地质科普、科研、教育和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促进了地质知识的传播和地质科研的发展。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观后感对于一个对地理学和地质学充满好奇和热爱的人而言,参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这个博物馆以其广泛且丰富的地质藏品和精湛的展示技艺而闻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建筑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

整个博物馆的设计融合了现代化的元素和传统的文化元素,给人一种宏伟而庄严的感觉。

走进展厅,我被布置得井井有条的陈列方式所吸引。

每一个展品都被精心地安排在展柜中,清晰可见,使得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它们的独特之处。

在博物馆的展示区域,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地质标本,涵盖了地球历史的方方面面。

我被各种不同类型的岩石、矿物和化石深深地吸引住了。

无论是世界著名的玛瑙、晶石,还是珍贵的化石标本,都展示了地质学的魅力和无穷的奥秘。

通过观看这些标本,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地球演化的历程,以及地质学在解释自然界现象中的重要性。

除了标本展示外,博物馆还设有多媒体互动展示区和实地模拟体验区。

在这些区域,我可以通过触摸屏和虚拟现实技术来与地质过程进行互动,使得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我还参与了一次“化石挖掘”的模拟体验,亲身感受了考古学家在挖掘过程中的辛勤劳动。

这些互动和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质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培养了我对地质学的浓厚兴趣。

此外,博物馆还举办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地质学讲座和活动,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地质学爱好者前来参与。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得以与知识渊博的专家交流,并对地质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我游览博物馆的过程中,我还发现该馆注重教育功能的开发。

博物馆内设有专门的教育区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质知识和实践经验。

此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我认为这种教育功能对于年轻一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激发他们对地学科的浓厚兴趣,并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做好充足的准备。

总的来说,参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经历。

这个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地质学的丰富知识和发展历程,还通过精心设计的陈列方式和互动体验区域为观众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和参与方式。

参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观后感《参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那真是一次超级有趣又涨知识的经历。

一走进博物馆,那种宏大而庄重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巨大的恐龙化石,看着那些巨大的骨架,我当时就被震撼到了。

我心里想,哇,这就是恐龙啊,原来它们是如此的庞大。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具恐龙化石,它的身姿好像还保留着奔跑或者觅食的形态,看到这里我感觉仿佛穿越回了远古时代,看到了恐龙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景象。

这让我想到电影里那些对恐龙活灵活现的还原场景,以前只觉得是电影特效制作,现在看着眼前真实的化石,才发现真实的恐龙可能比电影里还要壮观千倍万倍。

再往里走,有各种矿物质和宝石的展区。

那些五颜六色、晶莹剔透的宝石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有一块很大的紫水晶洞,从远处看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洞穴入口,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看到这个场景我就在想,如果我拥有这么一块,肯定像拥有了一个宝藏一样。

还有一些形状千奇百怪的矿石,有些矿石就像是小蘑菇,而有些则像是折叠起来的丝绸。

当时我对一块长得像山峦造型的矿石特别好奇,它是怎么在自然的作用下形成这样奇特的形状的呢。

我站在那里看了好久,还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虽然工作人员解释得很详细,但是我感觉大自然真的太神奇了,还有太多奥秘是我们难以完全理解的。

接着就是关于地质地貌的展览部分。

那些精密的地形地貌模型,把安徽各个地方不同的地形精确地呈现了出来。

我看到了黄山山脉的模型,看到山脉的起伏、悬崖的险峻,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为什么黄山能够吸引那么多的游客。

在看完整个地质博物馆后,我真的收获满满。

我明白了地球是一个巨大而神奇的存在,我们人类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

在它的怀抱里,经过无数年的演化,才有了所有这些奇妙的东西,有巨大的恐龙,绚丽的宝石,独特的地貌等等。

这次参观让我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尊重和热爱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了。

地质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地质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地质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作者:许兴春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28期摘要:地质博物馆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地学科普,讲解员则是地学科普的中坚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是地质博物馆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地质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地质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科普工作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地质博物馆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地质博物馆,他们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许多观众没有地质知识背景,他们来到博物馆,有的是来满足好奇心的,有的是来休闲旅游的,有的是陪着孩子丰富知识的,目的越来越多元。

讲解员是联系博物馆、展品、观众的桥梁。

虽然许多地质博物馆会租赁语音导览设备,探索开发微信语音介绍展品等,但比起讲解员生动形象地讲解,观众更倾向于选择讲解员的讲解。

因此,地质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 地质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概况地质博物馆属于行业博物馆,一般隶属于国土资源部门或高等院校,有些地质博物馆可能是由地质陈列室改造建成的,从功能上来讲更强调科学研究和收藏,而科普教育和宣传往往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地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明确要求中国地质博物馆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真诚服务青少年为重点,更好发挥地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

可以说,这也是所有地质博物馆努力的方向。

地质博物馆的讲解员活跃在展厅一线,面对观众进行讲解,是地质博物馆科普教育的中坚力量,也代表着地质博物馆的形象。

因此,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对地质博物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为例,该馆从2011年开始,陆续招录了一批讲解员,有事业编制的正式员工与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聘用员工混岗,大多数讲解员为女性,形象气质较好,年轻漂亮,富有朝气,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年龄集中在22~28周岁,专业主要为播音主持类、语言类、古生物专业等。

安徽地质博物馆介绍

安徽地质博物馆介绍

安徽地质博物馆介绍安徽地质博物馆是位于合肥市的一座地质类博物馆,是安徽省内唯一一家以地质为主题的博物馆。

该博物馆建立于1986年,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是集地质科普、展览、科研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安徽地质博物馆的展馆分为地质历史展厅、地球科学展厅、安徽地质展厅和特展厅。

地质历史展厅通过陈列地质标本、化石和岩石,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让观众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地球科学展厅则介绍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模型和实物展示,向观众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地球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安徽地质展厅主要展示了安徽地质的特点和资源,如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等,让观众了解安徽的地质背景和资源优势。

特展厅则定期举办一些特别主题的展览,如化石展、矿石展等。

除了常规展览,安徽地质博物馆还设有讲座和培训活动。

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地质科普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解一些热门的地质知识,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公众参与。

博物馆还开设了地质实验室,为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地质科研和教育培训服务。

安徽地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独特,展览陈列科学美观,设备先进完善。

馆内的展品丰富多样,有许多珍贵的地质标本和化石,使观众能够亲身接触到地质珍品。

通过参观安徽地质博物馆,观众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认识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安徽的地质背景和资源优势。

同时,博物馆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地质的场所,为学生和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安徽地质博物馆是一座集地质科普、展览、科研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活动,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地球科学和地质知识的机会,也为学生和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地质的平台。

欢迎各位前来参观和学习!。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观后感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怀揣着满满的好奇与期待,踏入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大门。

刚一进门,我就被那巨大的恐龙骨架给震撼到了。

它高高地矗立在大厅中央,仿佛在诉说着远古时代的辉煌。

我仰着头,张着嘴,呆呆地看着,心里不停地感叹:“这也太大了吧!”那锋利的牙齿,粗壮的骨骼,还有那长长的尾巴,无一不让我感受到恐龙的威猛与霸气。

沿着参观路线往前走,各种各样的矿石展现在眼前。

有的矿石晶莹剔透,像被精心雕琢的宝石;有的矿石色彩斑斓,如同画家笔下的绚丽画卷。

我凑近一块紫色的水晶矿石,仔细地观察着。

它的表面光滑而有光泽,里面似乎藏着无数的秘密。

我忍不住用手轻轻摸了摸,凉凉的,滑滑的,那种触感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它。

旁边的一块绿松石也吸引了我的目光,它那独特的蓝色,就像大海的颜色,深邃而迷人。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古生物化石展区。

这里的化石仿佛把我带到了亿万年前的世界。

我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它们小小的,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

我不禁想象着它们在古老的海洋里游来游去的样子,一定非常有趣。

还有鱼龙的化石,那修长的身体,尖尖的脑袋,让人不难想象它在水中穿梭的敏捷身姿。

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一块恐龙蛋化石,大大小小的恐龙蛋排列在一起,我仿佛能看到恐龙妈妈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它们。

在地球奥秘展区,我了解到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看着那些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如此的复杂和神奇。

从地核到地幔,再到地壳,每一层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特点。

还有那些展示板块运动的演示模型,让我明白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因。

我站在那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心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

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很多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一脸认真地听着讲解员的介绍。

他们那充满好奇的眼神,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

也是这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是问个不停。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我的腿都走酸了,但是眼睛还是舍不得离开那些展品。

这次参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参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观后感前几天去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超酷的体验,就像走进了一个装满地球秘密的大宝藏。

刚进馆,我就被那巨大的恐龙化石给震住了。

好家伙,那恐龙骨架高高地立在那儿,感觉它随时都会活过来冲我吼一嗓子呢。

我仰着头看了半天,心里就在想,这以前得是多威风的家伙啊,在远古的大地上称霸一方。

看着那些化石,就像看到了一部无声的电影,演着恐龙时代的故事,什么恐龙吃草啦,恐龙打架啦,全在我脑袋里过了一遍。

再往里头走,各种各样的矿石就像宝石大集合一样闪瞎我的眼。

那些矿石五颜六色的,有紫水晶,一块一块的,像一串串葡萄似的,晶莹剔透,我就琢磨着这要是我的该多好,能放在床头天天看。

还有方解石,形状特别奇特,有的像山峰,有的像花朵,大自然可真是个最厉害的艺术家,随随便便就能创造出这么美的东西。

博物馆里还有关于地球构造的展示。

我站在那个地球模型前面,就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巨人在看一个小地球仪。

原来我们脚底下的地球这么复杂啊,有地核、地幔啥的,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大机器在运转着。

我当时就在想,这地球在宇宙里就像一个小不点,但是里面的事儿可真不少,就像一个小盒子里装满了无数的小秘密。

而且这里面的讲解也特别有趣。

那些讲解员就像讲故事的高手,把那些枯燥的地质知识讲得跟评书似的。

我本来还担心自己会听着听着就犯困呢,结果越听越入迷。

他们一边讲还一边指给我们看,就像带着我们在地质的世界里探险一样。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好多小朋友。

他们一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

我就想啊,这博物馆可真是个好地方,就像一个知识的魔法屋,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像我这样的大朋友,都能在这儿学到好多东西。

从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出来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那些恐龙、矿石和地球的知识。

我觉得这一趟可太值了,就像给我的大脑来了一次超级充电。

我决定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说不定又能发现什么新的好玩的东西呢。

这博物馆啊,就是一个能让你和地球历史亲密接触的奇妙地方,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原来地球有这么多有趣的事儿藏着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现地球奥秘认识人类家园---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简介
2012年10月10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新馆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美丽的天鹅湖畔。

其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 陈列面积16500平方米;新馆设有:序厅、地球厅、生命演化厅、恐龙厅、矿物岩石厅、资源与环境厅六个常设展厅,附设中庭休闲区、4D科普影院、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临时展厅及室外景观区。

序厅位于南楼东一层入口处,面积480平方米,层高6.6米,此区域是各类参观人员集中分散的场所,空间高大开阔。

序厅进门中间位置摆放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天然水晶球,其直径达1.61米,重达5.7吨。

右手边是汉白玉浮雕墙,描绘的是地球生命进化简图;左手边是服务台,提供咨询引导服务。

地球厅位于北楼东一层,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厅前半部分层高10米,后半部分层高2.6米(包括二层休息区)。

地球厅以“地球——生命的摇篮”为主题,突出表现地球形成、构造、演化的过程,进而揭示地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生命起源和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厅进门以一个曲面LED地球(直径达4米,目前国内最大)动态的介绍地球的演化历史,并且四周以展板的形式辅以图片文字说明。

后半部分主要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场景的形式模拟火山喷发、风化运动、冰山运动等地球的内外动力作用,并以多媒体结合图片及文字说明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安徽大别山的造山运动和中国实时地震带分布图。

生命演化厅位于北楼西一层,面积约1800平方米,以生命演化为主题,地质时代为主线,采用实体化石标本、模型标本、图文展板、复原场景景观和互动多媒体等展示形式,按生命演化的各个阶段分别介绍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进程。

精选的651件化石珍品是本厅的展示亮点(其中蓝田生物群、巢湖鱼龙及带毛恐龙等化石尤其珍贵),不仅选择了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化石,而且在陈展中注意保持主要古生物化石群的完整性。

恐龙厅位于北楼西二层、西三层回廊、西四层回廊,布展面积4326平方米,大厅中央二——四为中空部分,层高近18米。

以“恐龙的世界”为主题,利用现代的空间美学元素将恐龙知识介绍、标本展示、生态景观复原和互动多媒体等有机结合分专题展示恐龙起源、进化、发展、灭绝的历史。

二层是恐龙基础知识、大型恐龙骨架和生态复原展区,大厅中央展示了有代表性的9具恐龙骨架;三层是恐龙专题知识展区,设置安徽寻龙、恐龙食性、恐龙生殖、恐龙飞向蓝天、恐龙近亲、恐龙灭绝事件等专题;四层是恐龙互动展区,设置恐龙大合影、恐龙复活大猜想、魔幻小屋、与恐龙赛跑、恐龙小乐队、画出我心中的恐龙等13种互动展项。

矿物岩石厅位于南楼西一层,面积935平方米,层高6米。

展厅分为矿物学基本知识展区、常见矿物展区、宝玉石展区、观赏石展区等几个部分。

展厅是以“精美的石头”为主题,以矿物岩石学基础知识的介绍为起点,从美学角度出发,让观众欣赏自然界中各种精美的矿物和岩石。

资源与环境厅位于南楼西二层,面积约1695平方米,该厅为跃层式分三个展示层面。

资源环境厅以“富饶美丽的安徽”为主题,重点围绕安徽省的国土资源和地质环境进行展示,突出展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测绘成果等安徽国土资源情况,以及安徽地质环境包括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地质灾害的情况。

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建立安徽省矿产、土地等资源的电子演示大沙盘(长约12.5米,宽约9.5米),集中展示安徽省地质、地貌以及矿产等。

附设中庭休闲区位于南北楼之间的公共区域,以断裂的岩层中裸露出的化石为设计理念,简洁的墙面石材装饰和精美的化石标本形成完美结合。

分为地面一层和地下一层,主要功能为休息等候和餐饮休闲。

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位于南楼西侧一层,面积529平方米,设置约273个座位,具有学术报告、会议、影院、小型演出等多项功能。

临时展厅位置位于南楼负一层,面积约1780平方米,展厅可根据实际展出需要进行分隔、组合,既可以和国内外同行做展览交流,接纳各类巡展,也可以配合各级政府和组织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做一些专题展览,目前馆内馆藏标本4万余件,汇集了省内主要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及奇石和宝玉石精品等,有皖南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足印化石,巢湖鱼龙化石以及有史料记载、降落在我省的两块天外来客——石陨石、铁陨石等。

为了提高科普展示效果,我馆以实物、图片、文字、场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系统展示地球结构、海陆变迁、化石奥秘、生物演变、岩石矿物、宝藏能源。

该馆先后被授予“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安徽省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

徐浩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