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趣的直译与意译浅谈翻译

合集下载

英语翻译中直译和意译之初探

英语翻译中直译和意译之初探

英语文书的表达和写作要符合英语习惯,那么翻译是否一定要符合英语习惯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

从古到今,无论中国的翻译家,还是外国的翻译家都提出过很多种翻译标准,如“信”、“达”、“雅”等,其中都强调了译文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因此我们想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应熟练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

本文论述的是翻译方法中的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i.e.word-for-word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结构形式;所谓“意译”(i.e. free translation) ——在忠实原文内容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

一、直译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

以下谈谈直译的益处。

1) 尽可能忠实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

例如:“as timid as a hare”与“ 胆小如鼠”的意思是不完全吻合的,不能简单猎取现成的中文成语加以对应。

“胆小如鼠”在中文里是个贬义词,带有蔑视“懦夫”的涵义,比较接近英文里的“coward”。

而英文里的“timid”和“hare”都没有那么强的贬义;timid只是一种带有羞怯或腼腆涵义的“胆小”,而hare并不像老鼠那么令人讨厌,所以不宜译成“胆小如鼠”。

即使译成“胆小如兔”,还是容易让中国人联想到“胆小如鼠”。

鉴此,还不如“羞怯如兔”更加忠实,究竟如何理解,由读者自己去领悟吧,译者就不必越权预设解读立场了。

又如:“full cup, steady hand”,完全可以直译成“杯满手稳”,时间长了将会像“火中取栗”、“一石二鸟”、“化剑为犁”一样成为洋为中用的成语。

为什么最好直译成“杯满手稳”呢?因为这句英语谚语在逻辑上是双向的,因此需要挑明的是“杯满”与“手稳”的关系。

这样,翻译在避免越权方面也算尽了职,而译文也并不影响理解。

2) 尽可能保持原话的文化特征,以利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作者:苏越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2期摘要: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中英对译时,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可直译,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时必须在译文上作些调整或变动,即:采取意译,才可以使翻译作品达到“信”和“达”的标准。

文章在对直译与意译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就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萧红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进行分析,具体探讨直译与意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直译;意译;散文一、直译与意译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张培基等 1980:13)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范仲英 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见 Shut-tleworth&Cowie1997:62-63)。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资料讲解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资料讲解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一)、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异化法 foreignization )Free translation 意译(归化法 domestication)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着雷同和差异,翻译时有时用直译,有时用意译。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忠实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把忠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要求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同(无限接近)。

直译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1.1)直译的应用:(1.1.1)某些习语和短语的翻译,例如cold war 冷战 hot line 热线 spicy girl 辣妹black market 黑市 paper tiger纸老虎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The heart is seen in wine. 酒后吐真言(1.1.2)含义广为流传,读者较为熟悉的短语、习语等, 直译可以丰富译语语言。

例如:A.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and then wiped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那鳄鱼的眼泪。

B.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today extended the olivebranch to the Clinton Government by pleading for cooperation indeveloping foreign policy.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今天向克林顿政府伸出了橄榄枝,要求在发展外交政策上合作。

从有趣的直译与意译浅谈翻译

从有趣的直译与意译浅谈翻译

从有趣的直译与意译浅谈翻译第一篇:从有趣的直译与意译浅谈翻译从有趣的直译与意译浅谈翻译【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语言逐渐在青少年中盛行开来,其中一些传统的英文翻译更是完全被颠覆。

How are you?怎么是你?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You have seed!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你有种!给你点颜色看看!Brothers, together up!哥们儿,给我上!虽然这些翻译有点荒唐,但不可否认,这也让很多青年人记住了这些英文。

而到底此类现象的发生对翻译这个领域甚至是文化的交流到底有益还是有害呢?诚然,如此的翻译会带来很大的乐趣,但久而久之是否也会抹杀了它原本的意思呢?这也就引出了两个概念“直译”和“意译”。

而今天要说的直译与意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侧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的翻译,而是将视野拓展到语言、美学、和文化等方面,基本等同于中国古代所提出的“信、达、雅”三个层次的翻译。

朱光潜曾说过,“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

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

‘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

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

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

……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

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而郭沫若也曾说过,“翻译是一种创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

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

”由此得知翻译工作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

我们先从一首古诗看起,李白的《静夜思》相信是每一个中国人小时候必背的古诗之一,而当李白的《静夜思》被引入西方时:例1.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bed,床前明月光,I wondered if it were the frost on the ground.疑是地上霜。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关键词:直译;意译;散文一、直译与意译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张培基等1980:13)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范仲英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见Shut-tleworth&Cowie1997;:62-63)。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正如张培基等学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

(一)、直译与意译的历史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中国古代就有。

从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到慧远的“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以及从以释道安为代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实践。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资料讲解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资料讲解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一)、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异化法 foreignization )Free translation 意译(归化法 domestication)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着雷同和差异,翻译时有时用直译,有时用意译。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忠实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把忠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要求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同(无限接近)。

直译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1.1)直译的应用:(1.1.1)某些习语和短语的翻译,例如cold war 冷战 hot line 热线 spicy girl 辣妹black market 黑市 paper tiger纸老虎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The heart is seen in wine. 酒后吐真言(1.1.2)含义广为流传,读者较为熟悉的短语、习语等, 直译可以丰富译语语言。

例如:A.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and then wiped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那鳄鱼的眼泪。

B.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today extended the olivebranch to the Clinton Government by pleading for cooperation indeveloping foreign policy.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今天向克林顿政府伸出了橄榄枝,要求在发展外交政策上合作。

英语直译与意译探索

英语直译与意译探索

英语直译与意译探索
直译在翻译学中被称为“字面翻译”,它忠实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并且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特点。

直译通常用于科技文献、法律文件等需要准确传达信息的领域。

它的优点是避免了对原文意思的歪曲或误解,保持了原文的风格和结构。

然而,直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和表达方式的差异,直译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言的句子结构不自然或不通顺,让读者感到困惑或失去兴趣。

相比之下,意译更加注重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旨在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意译通常用于文学、诗歌、广告等需要更加灵活和有创意的领域。

意译可以通过重新组织句子结构、转换词语的顺序、添加解释性的语句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它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同时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然而,意译也需要译者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以确保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会结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对于那些需要准确传达信息的领域,如科技文献和法律文件,直译可能更加适合。

而对于那些需要更好地表达文化内涵和情感的领域,如文学作品和广告,意译则更具优势。

总之,英语直译和意译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策略。

直译注重于对原文的准确传达,而意译注重于对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方法,以产生更好的翻译效果。

从直译与意译比较看意译翻译方法

从直译与意译比较看意译翻译方法

品位・经典语言文字从直译与意译比较看意译翻译方法O张语墨(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摘要】在翻译理论界,直译与意译一直都被认为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或策略,中外学者对这两种翻译方法展开了持续不断的争论。

中日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词语、语序、文化背景等方面,因此在翻译时应该慎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中日两国文化的近似性与差异性以及翻译的可行性和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来考虑应该选择哪种翻译方法。

笔者以一些具有特点的熟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总结在直译、意译翻译方法指导下该如何翻译,以中日翻译案例来佐证“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直译;意译;惯用语;熟语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的篇章材料替换为另一种语言(目的语)的篇章材料的过程,(Catford:1965:20),翻译只有在正确传达源语文本时才有意义,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此处以何种翻译方法才能正确传达原作者的想法,传达源文本的含义?”这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而其中较为常用的就是直译和意译。

宜译与意译在翻译界一直争论较多,这两种翻译方法也在不同时代占据主流。

单就“直译与意译”这一策略,可说是翻译界几千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珥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都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翻译出的文章需要符合目的语文化读者的需求,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原文文本,因此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对于翻译来说是重之又重。

一、意译的要求及原则翻译学界对意译的概念一宜存在争议,在中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对意译的定义众说纷纭。

日本国语大辞典中这样解释意译:“原文①一語一語izh全体意味总<族取訳訳总结来说,意译【作者简介】张语墨,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般是指目的语文本内容与源语文本一致,但是形式发生改变的翻译方法。

冯庆华教授(2010)指出,所谓意译,是指只保持原文内容,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有趣的直译与意译浅谈翻译【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语言逐渐在青少年中盛行开来,其中一些传统的英文翻译更是完全被颠覆。

How are you?怎么是你?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You have seed!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你有种!给你点颜色看看!Brothers, together up!哥们儿,给我上!虽然这些翻译有点荒唐,但不可否认,这也让很多青年人记住了这些英文。

而到底此类现象的发生对翻译这个领域甚至是文化的交流到底有益还是有害呢?诚然,如此的翻译会带来很大的乐趣,但久而久之是否也会抹杀了它原本的意思呢?这也就引出了两个概念“直译”和“意译”。

而今天要说的直译与意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侧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的翻译,而是将视野拓展到语言、美学、和文化等方面,基本等同于中国古代所提出的“信、达、雅”三个层次的翻译。

朱光潜曾说过,“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

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

‘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

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

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

……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

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而郭沫若也曾说过,“翻译是一种创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

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

”由此得知翻译工作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

我们先从一首古诗看起,李白的《静夜思》相信是每一个中国人小时候必背的古诗之一,而当李白的《静夜思》被引入西方时:例1.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bed,床前明月光,I wondered if it were the frost on the ground.疑是地上霜。

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at the full moon; and then举头望明月,I dropp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away home.低头思故乡。

很简单明了的英文翻译,也确实是按照诗的意思表达的,但这符合原作的创作么?直译是直译了,总会觉得缺少了古诗的那种韵味。

而唐诗最精华的部分不也是那一份蕴含在诗中的意境么。

故而,翻译的“信”固然重要,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精髓而言,“达”和“雅”也一样重要。

而译者因为水平或是其他种种原因,不能完全表达原作者想表达的那种意蕴,这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

诚如所言,一个优秀的翻译家必定在国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而当其在引入一种文化或者推出一种文化时,必须同时对两个国家的语言环境,文化氛围等都有很深刻的理解。

如此才能更好的把握两种语言、两个民族的交流。

当然也有直译的正面例子,诸如“摊牌”译为“show one’s cards”、“揭开新的一页”译为“turn over a new leaf”、“纸老虎”译为“papertiger”、“丢面子”译为“to lose one’s face”、“留面子”译为“to save one’s face”等等,这些词语的用法被大家所认同,并能很好的运用在生活或是政坛中。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鲁迅先生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而为何他的译作却很少被提及?不是因为不忠实原文,而是太过于忠实原文,直译的太过于执着而导致了“硬译”,从而使读者很难去把握另一个民族的习俗及文化。

固然忠实原文是对读者一个负责任的态度,但不可太固执于原文,有时候创新,用自己本民族容易理解的语言来另说原文的时候也是一种必须的尝试。

施莱尔马赫曾指出, 对于不同的译者,一般存在两种翻译形式,“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前一种说法可以视为直译,需要读者自己做出大量工作去理解译者翻译出来的文字,而后一种说法则可视为意译,是译者通过自己对两个民族的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将其转化为本国文化,从而让读者较为容易接受和理解。

以译入语为中心的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 较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易于使读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最佳语境效果。

而对于读者这个群体的差异性也可以有不同的翻译。

如张谷若在翻译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 Tess of the d' Ur bervilles )时,对于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威塞克斯方言( Wessex dialect)的情况,张谷若用山东方言来翻译:例2.-Oh, thatps all! . said Tess.-You couldnpt ex pect her to throw her armsroundpee, an. to kiss and callpee all at once. .T ess looked out of the w indow.-I w ould rather stay here w ith father and you. ,she said.-But w hy?.-Ipd rather not tell you w hy, mother; indeed, Idonpt quite know w hy. . ( Har dy, 1994: 85- 86)“哦, 就是这几句话吗?”“怎么? 她哪能一下就把你抱上锅, 撮上炕的哪?”苔丝往窗外望去。

“我还是跟着你和爹在家里好。

”“为什么?”“我想我不必告诉你为什么, 妈。

说实在的,我自己也不十分清楚。

”( 哈代, 1957: 63)这几句翻译中带着明显的方言色彩,但读者并不会觉得低俗或者粗鲁,须知这是苔丝和她母亲之间的一段对话, 可以看出, 两人的语言有明显不同。

苔丝说的是标准英语, 因为她“跟一个伦敦毕业的女教师已经念完了六年级”; 而她母亲德北太太说的则是方言, 因为她“说的总是土话”, 她的语音很不标准。

这从“pee”和“an. ”等缩写形式可以看得出来; 她用的词汇也很特别, 用“hee”来指代第二人称, 而且念成了“pee”张译文中于是也用标准的汉语译苔丝的话, 而在她母亲的话里用了“抱上锅, 撮上炕”这个方言词汇。

山东方言的出现也正好体现了母女俩的对话特点,从而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说是一种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当然,翻译也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候意译表现不出原作者想要保留的语言特色,从而丧失了原作者想保留的色彩。

下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原文和中西译者根据不同翻译方法翻译的结果:例3.问从途。

曰:“南行十里即泰兴县城。

”(沈复, 1999: 164)I asked them for directions and they told me that I was to go straight south for ten li until I should reach Taihing City.(Lin Yutang, 1999: 165)I asked them the way ,“Go south about threemiles”, one of them directed me,“when you reachthe city of Tai - hsing . ”(ShirleyM. Black, 1959: 92)例4.秦仲义:不能这么说, 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 哈哈哈!庞太监:说得好, 咱们就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吧! 哈哈哈!QIN ZHONGYI: Not so, not so. What littleprestige I have pales in your presence. (Laughs heartily)EUNUCH PANG: Nicely said. Like the Eight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we each have our own strengths, eh? (Laughs heartily) (霍华译本: P49)Qin Zhongyi:Well, I wouldn’t say that. What little influence I may wield won’t go far in your presence. Ha! Ha! Ha!Eunuch Pang :Well said! Let’s both try our best, and see what happens. Ha! Ha! Ha! (英若诚译本: P41)例3出自《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自传,这两种翻译都能表达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林语堂直接按照原文,将“里”音译为“Li”,很好的保留了那种韵味,而布莱克将中国的里转化为英国的长度单位,剥夺了其原本的民族色彩。

例4出自老舍的《茶馆》,例子中老舍先生用到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

英若诚先生为了方便观众理解, 采用了意译手法, 省略了极具文化内涵的谚语, 把意思用英语中类似的词语解释给观众; 而霍华则尽可能地保留了汉语的文化内涵, 尽管外国观众可能需要仔细来了解, 但异域文化的新鲜及特点准确的传递到了西方。

可知翻译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直译和意译也并没有明确的限定,译者必须根据不同语境和文化环境,做出不同的翻译,同时也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更好、更准确的进行翻译工作。

在当今开放和交流的大背景下, 我们必须意识到保留异质文化特色的重要性, 因而对异质文化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 通过恰到好处的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法更好地去翻译,为文化之间的对话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1]朱光潜《谈翻译》(1946)[2]谈文学翻译工作(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郭沫若(1954.08.29)[3]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4]张谷若. 译者自序[ A] . 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M ] .张谷若译.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5. 1- 3.[5]Har dy, Thomas. Tess of the dpUr berv illes [M] . Beijing:Foreign Lang uage Press, 1994.[6]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M] . 张谷若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7]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8]董晖. 老到圆熟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文赏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3):11-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