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部分:了解《枣儿》的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

文本的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枣儿”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4. 分析课文(1)分析文本的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讨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6. 随堂练习设计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结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的寓意的理解。

2. 答案:(1)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等;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情感真挚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3)“枣儿”寓意:象征家乡、亲情、童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相关作品,如作者的其它作品、类似主题的文章等;(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分析。

初三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初三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初三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三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枣儿》一篇。

文章通过讲述枣儿和养蜂人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和人性的光辉。

详细内容包括: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语言,理解课文主题,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把握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4. 品味语言: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朗读和品味,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儿》2. 人物关系图:枣儿、养蜂人、母亲、邻居等。

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

4. 重点词语:象征、人性、友情、社会变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和养蜂人之间友情的理解。

答案要点:友情是相互关爱、扶持、陪伴的过程,枣儿和养蜂人之间的友情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2.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如枣儿象征着纯洁的友谊,蜜蜂象征着勤劳、奉献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分析象征手法方面还有待提高。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教案精选: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为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

《枣儿》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枣儿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展示了农村人民的善良、淳朴和勤劳。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2. 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农村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枣儿》;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思考;4. 讲解解析: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小说中的难点内容;5. 实践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枣儿》人物:枣儿、母亲、父亲情节:枣儿的来历、枣儿的成长、枣儿的结果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主题思想:农村人民的善良、淳朴和勤劳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枣儿》中的人物形象;2. 请分析《枣儿》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请谈谈你对《枣儿》主题思想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1. 让学生进行农村生活体验,了解农村人民的善良、淳朴和勤劳;2.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枣儿》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农村生活中的一个温馨场景。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秀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秀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秀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4.重点理解全剧所利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5.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资料下载】1.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了解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明确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名家点评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

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

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

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

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

那枣儿不但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

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

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

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

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

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第1篇《枣儿》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三)、读课文,明冲突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四)、赏读片段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枣儿》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情感;学习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能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式。

2.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象征等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故乡、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学习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挂图。

3. 生词、短语卡片。

4.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境。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4. 例题讲解:讲解对比、象征等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其他类似的表达方式。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8.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词、短语及手法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课文大意、生词、短语、特殊句式、对比、象征手法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分析手法、体会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的文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组织学生开展以“家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枣儿》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三章“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枣儿》这出戏剧的文本阅读、情节分析、人物理解和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枣儿》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其关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戏剧语言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戏剧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枣儿》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枣儿》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例题讲解:分析《枣儿》中的人物性格,讲解戏剧语言的特点,如对白、旁白、独白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体会人物情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人物关系图:展示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3. 戏剧语言特点:对白、旁白、独白等4. 主题思想:亲情、友情、成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组织课后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枣儿》主题思想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要求。

2. 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讨论与分享环节。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a.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枣儿》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b.开展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融入作品中,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c.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与家乡、亲情相关的任务,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故乡》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诗歌的渲染,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故乡》,感受一下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学生朗读)
2.教师引导:家乡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亲爱的亲人和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枣儿》,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家乡、亲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二)讲授新知
3.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家庭、亲情和友谊有强烈的关注,容易受到情感教育的感染,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4.学生在表达与创作方面,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写作技巧,但文学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尚需加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枣儿》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枣儿》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知识层面:掌握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理解词语的含义,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气;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领会“枣儿”所起的作用。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二.作者简介
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

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蓦然mò翘首qiáo囫囵húlún踌躇chóuchú竹匾biǎn咀嚼jǔjué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翘首:抬起头来(望)。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2.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四.细读感悟
1.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
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
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
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
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3)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3.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老人请男孩吃枣;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
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这些都表现了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老人对男孩的疼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4.如何评价老人?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5.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
[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6.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五.文本探究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2.“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爱子女的亲情,因而在内容上又强化了剧中的情景,升华了全剧的思想内容。

3.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六.艺术特色
1.象征就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

2.“枣儿”象征什么?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生活的象征。

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

“枣儿”所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剧本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