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痹病(颈椎病)诊疗2013

合集下载

2013项痹病

2013项痹病

2013项痹病第一篇:2013项痹病项痹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度)一、中西病名1、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2、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二、临床诊断与分型(一)、临床诊断本病诊断参照1990年出版的《国家中医病症诊疗标准》进行诊断。

1、主要症状:(1)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

(2)一侧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

(3)其严重的典型表现是:下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

(4)最严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5)常伴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

(6)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

(7)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聋、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

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

2、体征:(1)、椎旁或棘突压痛,压痛位臵一般与受累节段相一致。

(2)、颈椎活动范围即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的检查。

神经根型者颈部活动受限比较明显,而椎动脉型者在某一方向活动时可出现眩晕。

(3)、椎间孔挤压试验:让患者头向患侧倾斜,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掌轻叩击左手臂背侧,如出现根性痛或麻木则为阳性。

在神经根症状较重者则双手轻压头部即可出现疼痛、麻木表现或加剧。

(4)、椎间孔分离试验:对疑有根性症状者,患者坐位,双手托住头部并向上牵引,如出现上肢疼痛麻木减轻者则为阳性。

(5)、神经根牵拉试验.又称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转向健侧,检查者一手抵住耳后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牵拉,如出现肢体麻木或放射痛即为阳性。

(6)、旋颈试验又称椎动脉扭曲试验:病人坐位,做主动旋转颈部活动,反复几次。

若出现呕吐或突然跌倒,即为试验阳性,提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诊疗方案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慢性退行性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出现颈臂痛、头晕、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属于中医“项痹病”、“颈筋急”、“肩颈痛”等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M47.821二、疾病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项痹病2013年诊疗方案doc.

项痹病2013年诊疗方案doc.

2013年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1.风寒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等。

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龟板、牛膝、枸杞、鹿角胶、丹皮、天麻等。

5.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2013年项痹病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2013年项痹病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优化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根据1994-6-28国家中管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1)发病特点:急性或缓慢起病,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颈肩部酸痛、头晕头痛、一侧颈项不适等先兆。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诱因:病发多有诱因,每因劳倦、感寒而诱发。

(3)临床表现特点:以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等为主症。

(4)病因病机特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年老体衰、劳倦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项痹。

其病表实为多见,急症期以风、寒、湿等标实症状突出。

(5)实验室检查:X片、CT征象或磁共振检查可见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等影像学改变。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07》西医病名ICD-10编码为M50.302。

(1)诊断依据: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职业、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所致。

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

③患侧常有颈部肌肉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

(2)诊断原则: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②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③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④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⑤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颈椎病(神经根型)属于项痹的范围。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1.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颈椎病,也称项痹,是一种常见疾病。

中医病名为项痹,西医病名为颈椎病。

其病因可以是慢性劳损或外伤史,也可以是颈椎先天性畸形或颈椎退行性病变。

多发于4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颈椎病的症状包括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等。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

颈型颈椎病表现为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包括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2013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2013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或外伤,刺激或压迫临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交感神经及椎周软组织,并由此产生的颈、肩、上肢等一系列表现的疾病,属中医“项痹、眩晕”范畴。

一、诊断1、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关于颈椎病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2、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史。

(2)多发于30岁以上青年人,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多发于长期低头工作或习惯长期看电视、使用电脑者,往往是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者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5)X线正位片: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和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数字颈椎,CT及MRI对定性,定位有诊断意义。

3、证候分型(1)风寒湿阻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苔薄白,脉弦等。

(2)气滞血瘀型:颈、肩、上肢刺痛,痛有定处。

伴肢体麻木,舌暗,苔薄,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淡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苔少,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体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6)气虚血瘀型:颈部酸痛,头晕头痛,四肢麻木,倦怠乏力,遇劳则甚;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弦。

(7)气虚湿盛型:颈项酸痛,上肢沉重麻木,酒后加剧,以重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舌淡,苔厚,脉弦滑。

4、病理分型: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颈型、混合型六种类型。

(1)神经根型:临床表现为“疼痛”,如头痛、偏头痛、枕部痛,颈部痛、指端麻木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2013
项痹病(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xx年)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颈部受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椎动脉.脊髓及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
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一.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进行诊断。

二.治疗
(一)中医药辨证论治1.风寒袭络气虚寒凝症状:上肢
串痛及麻木,颈部活动不利,僵硬,怕风惧寒,四肢欠温,疲乏
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祛风散寒,益气,通络止痛。

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5~30日1个疗程。

2.痰湿阻络型可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宜除湿化痰,蠲痹通络。

方用温
胆汤加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5~30日1个疗程。

3.肝肾不足型可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治宜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5~30日1个疗程。

4.中成药:壮骨伸筋胶囊,每次0.3g×4#,每日2次。

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

5.使用β-七叶皂甙钠粉针20mg加入5%葡萄糖盐水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生脉注射液2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二)手法治疗:1.坐位单人旋转复位法以颈2棘突偏右为例。

患者端坐位,医者左拇指置于棘突右侧,右手置于头顶部,使颈部前屈35°,侧屈35°,右旋转45°,医者左手余4指置于右侧头颞部,右手换置于左侧面颌部,向右旋转时,瞬间稍加大用力,拇指同时用力向左侧轻推,常听到“咯”小声,手法完毕,颈部恢复原状。

2.点按法:常用穴位:风池.风府.耳门.太阳.鱼腰.肩并.肩寓.曲池.风外关.合谷等。

操作时用拇指垂直点按加压反复操作3~5分钟。

3.拿捏法:术者用双手或单手拿捏颈后.颈两侧及肩部的肌肉,反复3-5次。

4.疏理法:于颈.肩.上肢肌肉进行控拿.揉按.斜衮.分筋理筋反复操作3~5分钟。

(三)牵引治疗:牵引悬重从3千克开始,可增至6千克。

每次半小时,每日1~2次,15天为1疗程。

(四)烫疗疗法:采用本院烫疗药配合烫疗仪进行局部烫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五)针灸治疗:在疾病早期或手术康复期,为更好地恢复肢体的功能及肌力可予针灸治疗,由专业针灸医师负责实施。

(六)西药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2.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12.维生素B
1.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等。

(七)手术治疗症状反复发作及进行性加重的,有手术指征者手术治疗,行手术治疗,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八)辨证护理与调摄
1.颈椎病多因颈部劳损所引起。

因此,不宜长期伏案工作,半小时至一小时休息10-15分钟,活动颈部。

症状严重者,应戴颈托,甚至应用家用颈椎牵引带作牵引,以减轻神经根的刺激症状。

枕头不宜太高或太低,避免颈肌的劳损颈椎病患者需要适当的休息。

急性发作期应以静为主,以动为辅。

慢性期以动为主,特别是长期伏案工作者应注意休息。

2.饮食应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食物。

3.康复训练: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肌力康复训练,特别针对气血亏虚-脊髓型颈椎病尤为重要。

练习上肢展肩.曲肘.握拳运动;下肢髋.膝关节的曲伸运动等
【疗效评估标准】
疗效评估标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各疗法评估1.中药辨证治疗巩固疗效,减少复发:风寒湿阻证型多见于中年.体胖者,多伴有脾虚内湿停留,症状反复多变,缠绵难愈,患者顾虑多,应用中药健脾化湿,配合安神药,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肝肾亏虚证型患者多为老年人,或久治不愈者结合补肝肾中药内服,配合补钙.鲑降钙素等能巩固疗效。

2.手法治疗纠正错位,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从而加强局部气血运行,促进水肿吸收,减轻局部水肿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对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的颈痛.上肢皮肤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等评估,手法治疗对改善颈痛症状.消除手麻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3.牵引用手法或器械进行颈椎牵引,有利于充血.水肿的消退,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使颈椎间隙增宽,以扩大椎间孔,缓解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松解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并有利于向外突击的纤维环组织回纳。

主要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牵引可取坐位或卧位,一般宜取头微前倾,颈微屈曲位,可根据牵引时症状减轻的情况来调整牵引力线,按牵引时间的不同可分为间断性牵引和持续性牵引,症状较轻者可采用间断性牵引,症状较重者可用持续牵引,持续牵引可采用卧位或坐位。

4.烫疗疗法烫疗药物在温热环境中易为人体经皮肤吸收,药力直达病所,通过调整神经和血管的功能,扩张皮肤毛细血
管,改善循环和促进组织代谢。

还可降低骨骼肌.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

配合腰部烫疗法可提高疗效9%~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