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西晋和东晋
西晋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
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266年司马炎登基,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
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
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
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西晋是历史上比较短暂的王朝之一,从280年灭掉东吴统一全国开始算,西晋仅仅存活了不到37个年头。
西晋之所以如此短暂,大部分原因是跟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有关。
晋武帝像司马炎死的时候是55岁,跟他的父亲司马昭一样。
他父亲死于中风,而司马炎死于纵欲过度,导致恶病缠身,最终不治身亡。
晋武帝司马炎一共有18个皇子,但其中8个都夭折,这夭折的皇子中就有嫡长子司马轨。
嫡长子去世后,二儿子司马衷就成为嫡长子,可惜司马衷为白痴,司马炎在立司马衷为太子的时候,还受到不少争议,最终司马衷成为西晋的第二个皇帝晋惠帝,这也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司马炎的儿子有这些:武元皇后生的司马轨、司马衷、司马柬;审美人生的司马景、司马玮、司马乂;李夫人生的司马允、司马晏;徐才人生的司马宪;匮才人生的司马袛;赵才人生的司马裕;庄保林生司马该;陈美人生司马遐;诸姬生的司马谟;程才人生的司马颖;武悼皇后生的司马恢;王才人生的司马炽;赵美人生的司马演。
司马炎因嫡长子继承制、杨皇后阻挠等多种原因,最后立白痴二皇子司马衷为皇帝,自己撒手人寰后,给国家留下一堆烂摊子。
晋惠帝司马衷没有治国能力,祖父杨骏在太后杨芷的支持下独揽大权,司马衷的兄弟自然都对皇位虎视眈眈,一心想除掉杨骏。
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又矮又丑还阴险狡诈,也想获得皇权。
晋朝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谥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 (原北方世族),压抑江东世族。然而,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 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 东晋一朝未能统一中国。
晋和东吴在长江上游的备战形势晋武帝施行了一系列进步政策增强国力,发展生产。此时孙吴局势混乱,吴 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民心不附 。
270年河西鲜卑领主秃发树机能叛 ,次年匈奴刘猛也随之出关。
272年司马炎又派何桢招降李恪平定刘猛叛乱。
274年陆抗去世,275年司马炎释放奴婢替代士兵屯田,树机能归降,拓跋部沙漠汗出使晋朝,马循平定鲜 卑 。为了防御吴国,司马炎派羊祜镇守襄阳与吴将陆抗对峙 ,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
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于321年派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各军守寿阳,镇西将军祖逖不愿隶属其下,修 武牢沿黄河防御,又得知朝廷内部王敦和刘隗矛盾重重,忧愤而死。王敦因为祖逖去世而不必顾虑遂叛变 。祖 逖军由其弟祖约率之,最后也随苏峻叛变。由于晋朝内部矛盾,失地得而复失。晋成帝时则由庾亮、庾翼兄弟主 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但是因被抵制,所以没有实现统一。庾氏兄弟相继去世后,朝廷先 后由褚裒、殷浩、谢尚、桓温、司马勋等多次北伐 。
至此贾后夺权成功。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此时关中羌氐叛,294年匈奴郝散 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郝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叛变。299年齐万年之乱平定。江统和 郭钦都曾建议将胡族强制迁离,他所著《徙戎论》提出更完整的主张,晋室施行了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代替过 去的强制迁徙,但是没有对有野心的分裂贵族采取迁徙和防范措施。
西晋和东晋的历史

西晋和东晋的历史
⼀、西晋。
司马懿的孙⼦,司马昭的⼉⼦——司马炎在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建⽴晋。
在280年,灭孙吴,建⽴起统⼀政权。
但好景不长,只维持了51年。
⼆、⼋王之乱。
西晋皇族骄奢淫逸,世家⼤族互⽐奢侈,外族不断内迁,各种⽭盾激化,最终导致⼋王之乱。
涉及⼋王分别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三、东晋。
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建⽴起来的朝廷。
东晋为偏安统治,中国⼜陷⼊长期分裂的局⾯。
四、⼗六国。
也被称为五胡⼗六国,五胡⼀般指匈奴、鲜卑、羯、氐、羌,范围⼤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
⼗六国具体指“五凉”(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西秦、后
秦)、“⼆赵”(前赵、后赵)和北⽅的夏政权,南⽅的成汉政权。
五、南朝。
相对于同时期的北朝,⾃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共同特点是时间较短,汉族政权。
这⼀时期也是我国经济重⼼南移的开始时期。
六、北朝。
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
北朝结束了西晋⼋王之乱后中原地区150余年混战局⾯,如北魏基本统⼀了黄河流域。
这⼀时期也是民族⼤融合时期,五胡与汉族通婚、互相学习习俗、先进的⽣产技术相互交流借鉴。
中国古代的西晋东晋

中国古代的西晋东晋中国历史上的西晋东晋时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前身,跨越了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晋东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西晋东晋的历史背景西晋东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西晋建立于公元266年,由司马炎统一中国,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动荡局面。
东晋则建立于公元317年,由司马睿创建,奠定了南北朝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政治权力的转移和对外族群的侵袭。
西晋东晋的政治制度西晋东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王朝为基础,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
中央政府设有各级官员,并实行士族世袭制。
地方政府由州县构成,地方官员也是由士族出身。
这样的政治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但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西晋东晋的经济发展西晋东晋时期,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农业仍然是主要经济活动,但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所进展。
手工业主要以铁器、陶瓷、丝织品等为主,商业则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了繁荣的商品交流网络。
此外,西晋东晋时期还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与西亚和印度的联系。
西晋东晋的文化成就西晋东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诗歌、文学和绘画方面。
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有陶渊明的田园诗和陆机的骈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绘画方面,以画册《洛神赋》等作品脍炙人口。
此外,西晋东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如王羲之、郭璞等,他们对书法、篆刻等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西晋东晋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西晋东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基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商业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西晋东晋时期的历史价值不可忽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西晋-东晋-南北朝的发展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
三国时期,司马懿作为曹操的军师与吴、蜀交战,因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指挥才能,连续辅佐曹丕、曹睿、曹芳三帝,成为魏国的实权人物。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卒,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司马昭权势极大,自封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太子,开始准备取魏而代之。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昭卒,其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该国号为晋,都于洛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由于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自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一直处于“五胡十六国”割据的混乱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国后,北方才从脱离了东晋名义上的统治,使局势逐渐安定起来。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开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岁登基,二十四岁正式接替文明太后执掌政权,执政伊始,他便开始了“文治”政策。为了加强同汉族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势力相对弱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
梁(公元502—557年)
西晋到东晋的演变过程

西晋到东晋的演变过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西晋成立于公元265年,当时的年号是太康。
西晋的建立是在三国时期结束后,通过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了北方的政权。
在西晋的统治下,政权十分稳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这使得西晋成为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代。
然而,西晋的统治并不长久,它只存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
在西晋后期,由于内部政治腐败和外部民族压力的加大,西晋开始走向衰落。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取而代之的是东晋。
东晋是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东晋成立于公元317年,当时的年号是建武。
东晋的建立是在西晋灭亡后,由刘裕发动起义,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刘裕自称为楚王,建立了东晋朝廷。
刘裕统治下的东晋,政权相对较稳定,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
然而,东晋的统治并不长久,它只存在了约160年的时间。
在东晋后期,由于内部政治斗争和外部民族侵略的加剧,东晋逐渐走向衰败。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南朝宋。
西晋到东晋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西晋在建立初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走向了衰落。
东晋在建立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样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也走向了衰败。
这种演变过程反映出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变化,也为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西晋到东晋的演变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朝代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
这种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不仅有政治斗争、军事征战,还有人民的生活、文化的传承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构成了一个朝代的历史图景,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
通过阅读这样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变迁。
两晋南北朝简史

两晋南北朝简史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公元279年,晋将杜预、王濬等人出兵伐吴,280年3月,吴国君主孙皓投降,天下三分归一统,结束了自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分裂割据的局面。
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嫡孙,司马昭的长子。
孙吴平灭之后,历史能给他的评价是“奢侈、荒淫”,先看奢侈这一条,当时社会奢侈和贪污成风,就有代表性的就是石崇与王恺斗富,极尽浪费之能事,晋武帝虽提倡节俭,却不以身作则,非但如此,还用宫的财物借与王恺,让其拿去和石崇比宝。
再看荒淫,司马炎在273年下令,全国禁止婚姻,就为先让他挑选宫女,灭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宫女尽数纳入后宫。
司马炎坐着羊车,任羊前行,让拉车的羊为他挑选宫女。
除了这些,司马炎还公开卖官,卖官之钱尽入自己私囊,以供挥霍。
这样一看,似乎晋武帝司马炎全是缺点,但是在历史上他还是有一点功绩的,第一个,就是前边说的平灭孙吴,统一全国。
第二个就是在全国刚统一后,制定了发展经济的“户调式”的经济制度,在统一全国的初年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公元290年,司马炎死,第二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这个历史上出名的白痴皇帝登场了。
为什么说他是白痴皇帝呢,先不说他任内的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先说两件小事。
有一天,惠帝和从人到园林内游玩,听见青蛙的叫声,惠帝觉着奇怪,就问随从,这些呱呱叫的东西是为官家叫还是为私人叫的,随从听了,感到好笑,又不得不答,就说,在官家地里的为官家叫,在私家里的为私人叫。
第二件,有一年闹灾荒,饥民遍地,情况上报到惠帝这里,惠帝又觉着奇怪,问道,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所以,这样的皇帝被后宫干政也就不奇怪了。
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其父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下令杀死魏主曹髦之人,其贾充功高位显,所以贾南风这位又黑又矮又丑的女人得以入后宫为皇后。
贾后主政后,成功得将政局带进了“八王这乱”的时代。
贾南风杀掉晋初“三杨”之一的杨骏后,谋求废掉太子,立自己的养子为太子,引起了司马宗室的不满和反对。
东晋和西晋的知识点总结

东晋和西晋的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背景东晋和西晋分别出现在中国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一直延续到589年,长达160年之久。
南北朝时期实际上是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其中南朝是以东晋为代表,而北朝则是以北朝为代表。
东晋的出现是由原西晋政权西迁南京后形成的政权,与北方的南朝政权不同。
东晋的国土主要是在长江以南地区,这也成为了以后南朝时期政权的主要基地。
而西晋则是在洛阳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总的来说,东晋和西晋的出现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国家分立、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是东晋和西晋时期的主要特点。
二、政治制度1. 东晋的政治制度东晋政治制度基本延续了东汉政治制度,主要有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两个层面。
中央机构主要有三公九卿等相活动,地方行政则以州县为主要单位。
东晋政治制度在地方行政方面比较注重地方官的任免和监督,可以说是对中央官员的一种限制。
2. 西晋的政治制度西晋政治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设立了各种官职和部门,构建了较为复杂的政治体系。
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治改革。
在行政管理方面,西晋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官员进行了编制,加强了地方行政的控制。
总的来说,东晋和西晋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稳定,但是也受到战乱、腐败等问题的困扰。
三、社会经济1. 东晋的社会经济东晋时期的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粮食、棉花、茶叶等农产品产量较高。
在手工业方面,织布、造纸、铁器等行业也比较发达。
2. 西晋的社会经济西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好,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西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水利灌溉的一些成果,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西晋时期也有了不小的发展。
四、文化艺术1. 东晋的文化艺术东晋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文学、绘画、雕塑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发展。
尤其是在文学方面,有王导和刘义庆等人的出现,他们为东晋文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西晋和东晋
第课西晋和东晋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讲授新课(板书)第课西晋和东晋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年)(板书).统一过程:(板书)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
(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年,统一是在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
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社会矛盾:(板书)①八王之乱(板书)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
危害:混战长达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
②内迁各族(板书)内迁各族,东汉魏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让学生看页《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记忆此图。
这些内迁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西晋政权却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为奴婢。
八王之战使西晋衰落,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又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结束:年被刘聪所灭。
(板书)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年,刘渊之子刘聪又率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强调)腐败的西晋王朝是刘渊的儿子刘聪灭亡的,而不是刘渊,时间是年。
思考: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引导学生从西晋灭亡原因和存在时间上分析: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
②西晋从建立至灭亡(年—年)共年,从统一至灭亡(年—年)共年,所以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
西晋灭亡后中国的情况怎样呢?二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板书).十六国:(板书)从四世纪初到五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让学生看页表,了解有哪些国家,各是由哪一族建立的,但不要求记忆。
十六国的多数政权都是少数民族首领建立起来的;二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东晋建立:(板书)东晋最大的特点是软弱。
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地主(王导为首)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当时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这几句话,就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
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
东晋统治者软弱,而南迁的北方人民却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恢复中原,祖逖就是当时恢复中原的杰出代表。
.祖逖北伐(板书)年,祖逖渡江北上,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教师指出)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随时准备报效国家,在北伐中又有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的坚强决心,这是他成为恢复中原的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
教育学生学习祖逖闻鸡起舞的精神,从小刻苦学习,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祖逖北伐最终没有获得成功,其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东晋建立后,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江南,阻挠和牵制祖逖北伐,所以祖逖忧愤而死。
东晋实力弱,但在淝水之战中却一举战胜了兵力十倍于己的前秦。
三淝水之战(板书).战前形势:(板书)(指《前秦东晋形势》图讲)经过五六十年,东晋在江南统治逐渐巩固。
北方经过长期混战,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国家强盛。
让学生看页引文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认识王猛和谢安这一南一北两位地主阶级的贤相,都有丰富的历史经验。
.战争经过:(板书)年,苻坚看到国势日强的情况,就不顾上下
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率领大军进攻东晋。
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派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带兵还击,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
让学生看《淝水之战形势图》,对比讲述交战双方的情况:前秦()东晋(万)苻坚谢石·谢玄骄傲(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破秦军前哨胆怯(草木皆兵)请秦军稍退失误(后撤)渡河决战溃败(风声鹤唳)收复失地(以上图示可事先在小黑板上写好,并和挂图同时挂出,边看图边讲解。
).战争结果:(板书)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东晋乘机收复黄河以南的许多失地。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为什么会失败?(教师首先指出)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从双方统治阶级内部对战争的态度和军队战斗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前秦方面:.内部民族矛盾严重,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反对打仗,因此决策者意见不统一。
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离散(如朱序反秦)。
兵虽多,战斗力不强。
.苻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
东晋方面: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
都主张坚决抵抗,军队数量虽少,但战斗力强。
.小结巩固:按板书小结并勾划重点;采取多种方式掌握重点。
如:识图,编顺口溜,黑板演示,填表。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三道练习题。
(三)教学建议本课内容较多,一般可不讲小字部分,(如八王之乱,祖逖北伐的内容),集中力量讲好西晋统一,内迁各族十六国东晋建立和淝水之战即行。
其他部分可根据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决定取舍。
第课西晋和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