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合集下载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是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世族制度,即以世族为中心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由世族集团统治并垄断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力量。

门阀制度的形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这个时期的朝廷执掌的政权非常频繁地更迭,君主的权力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而世族则通过建立门阀制度来保障自己的家族利益。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世族为了拓展自己的家族势力,建立了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家族内的世族组织。

世族由一个家族的成员组成,通常由家族的祖先或创始人所创建。

世族内部会制定一系列的家族规则和传承制度,包括继承权、族规族约以及家族成员的选拔机制等。

这种组织结构下,世族成员相互支持,保持着共同利益和目标,形成了一个团队的力量。

第二个层面是世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他们通过联姻、亲属关系和地域控制等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利益。

世族之间会建立互助会、家族联盟等组织,通过互助、扶持、合作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集体力量,同时也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家族势力,争夺更多的资源。

门阀制度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世族集团在政治上成为了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通过世族之间的联姻、亲属关系和地域控制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家族的政治扩张。

另一方面,世族集团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构成了社会的经济中坚力量,从而使得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受到了世族集团的影响。

此外,门阀制度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门阀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精英阶层对普通民众的控制力越来越大,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其次,门阀制度导致政治腐败的问题,世族集团通过门阀制度来获取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容易出现权钱交易、官员贪污等不正之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为什么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会出现门阀制度,并前后存续了数百年?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

根据这一理解,再进一步探讨其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和规律。

一、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家族与宗族、以及儒学三者相结合之统一体,其形成与发展,是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前提。

如所周知,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农村公社逐渐瓦解,奴隶制宗旌。

氏族大量没落以后,到西汉初为止,社会上涌现出来的是无数个体小农,以及伴随土地兼并相继形成的一些中小地主。

至于大土地所有者,虽然有,数量还很少,且因多与六国贵族、官僚、豪杰身份相结合,往往与封建皇朝发生矛盾、冲突,在秦及西汉前期不断受到压制、打击①,不能稳定地延续下去。

另一面,封建皇朝的主要支柱是功臣、贵族、官僚。

为了换取他们的全力支持,除了经济方面的优遇,西汉皇朝在政治方面也赋予不少特权,如其子弟可以“父兄任”出仕,公卿以“武力功臣”为之,形成“以列侯为丞相”的惯例等②。

可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这些功臣、贵族、官僚家族在政治上同样不能稳定地延续下去。

子孙或者骄奢淫逸,“多陷法禁”,丢掉官爵;或者统治才干很差,在职“备员而已”③。

所以,从汉武帝开始,为了巩固统治,被迫适应上述社会条件,在全国范围内,主要按德、才标准,从“布衣”,包括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出身的士人中,选拔人才,实行经由“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

从此,整个两汉,公卿大臣,郡国守相,基本由此出身。

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不是某些显赫家族,天生贵胄把持朝政,而是力图把大权交给有德、才的贤士掌管,用沈约的话,这种局面便叫做“以智役愚”。

可是后来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导致了这一局面的破坏。

第一,随着土地兼并的进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发展起来。

这些大土地兼并者,有在野的“强宗豪右”,也有原为一般“布衣”,依察举制仕进,又飞黄腾达而成的朝廷显贵。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
魏晋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门阀制最为兴盛和发达的时期。


阀制度是指特定的家族宗族,通过世代传承而形成的固定的社会等级
和阶层,其成员担任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导职务,通常形成一种封
闭的社会结构。

门阀制度在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汉晋时期的宗室贵族掌控权力。

汉朝末年,随着宗室贵族的
势力日益壮大,王室逐渐失去了政权的掌控力。

这种情况在三国时期
和西晋时期更加明显,宗室贵族成为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主导力量。

2. 门阀重臣的兴起。

随着王朝逐渐衰落,门阀重臣开始兴起,
门阀制度也开始更加完善。

这些门阀家族,通常以参与历朝政治、法律、军事等事务并获得世卿、郎中等品级官职为代表标志。

他们与王
族贵族一同组成了当时执政的主要力量。

3. 士族的兴起。

在唐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大量的平
民士族开始通过科举和军功加官晋爵等方式逐渐跻身于权力中心,而
非继承官爵。

这种趋势为唐代官僚制度的完善带来了新的动力。

士族
成为政治的主要力量,同时也引发了土地等经济资源财产的大批量流
通和转移的时期。

总之,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推动了中国
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但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阶级
分化、社会不稳定以及官员贪污、等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
障碍。

论魏晋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官僚士族

论魏晋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官僚士族

魏晋门阀制度及官僚士族研究09060202 09法学2班 XXX摘要门阀士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权阶层。

门阀制度起源于两汉, 在魏晋时期获得了较快发展,经西晋至东晋达到其鼎盛时期, 东晋末便开始转向衰落,到唐中叶以后最终在历史上消失。

本文通过研究门阀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官僚士族的代表王谢家族的兴衰,大略的了解门阀政治与官僚士族对社会政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魏晋门阀制度王谢家族兴衰一.魏晋门阀政治的发展史1.魏晋以前的分爵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分封爵位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

据相关资料记载,自禹建立夏朝,开启了奴隶社会的新纪元,就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的爵位。

商朝改设公侯伯三等,及至西周时期,周王分封天下,复设五等爵位。

先秦时期的分爵制基本延续了这一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一般实行赐爵分君制,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君子就是该项制度的产物。

后秦国统一了六国,实行商鞅变法。

该变法对分封爵位的制度经行了改革,基本废除了原来的五等爵位,新设二十等爵制,意在奖励军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汉朝的特点是大分同姓王,加强家族的统治力。

各王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独立征税,发行自己的货币,设立一般等级的官员,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后来这些王的实力逐渐壮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在汉武帝时期又通过实行“推恩令”,再次分封土地,改王为侯,削弱了地方的势力。

从而形成新的封王制度①。

2.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曹魏时期已经正式废除了二十等爵制,转而实行分封列侯制。

后来司马氏能够推翻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士族的支持。

为了维护士族利益,巩固统治,司马氏重新启用五等封爵制,同时通过实行分封同姓王的措施,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士族大家的经济政治利益。

这种经济政治的优势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制度——门阀制。

3.门阀制产生发展的条件门阀制在两晋时期发展到顶峰,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两晋时期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设立中正官,对各地的士人的家世,行状进行考察,从而确定任职品级的选官制度。

试论对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理解

试论对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理解

试论对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理解门阀政治的核心在于认识到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演变的产物。

首先,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掌握教育、文化、政治权力等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些门阀家族通过婚姻、结盟等方式巩固自己的地位,形成了类似“家族网络”的结构。

其次,门阀政治的演变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私有制和庄园经济得到了发展,这为门阀家族提供了经济基础。

同时,门阀家族通过掌握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实现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最后,门阀政治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落,地方豪强并起,这为门阀家族提供了政治机会。

同时,门阀家族通过掌握地方政治权力,干预中央政权,形成了特殊的政治格局。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演变的产物。

门阀家族通过掌握资源、巩固地位,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这种结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姓名:班级:历史学院学号:门阀士族是我国历史上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

魏晋时期并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东晋时期曾发展到了顶峰。

它的整个演变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

门阀制度的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第一:门阀制度的萌芽时期(东汉)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第二: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其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西晋的“二品系资”。

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

可是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

换言之,如果资不够,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

这是门阀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资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来衡量。

由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品第经司徒府批准后,与吏部铨选上个人仕进升迁的迟速,官位的高下相一致,因而实行“二品系资”之后必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只有据有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

第三: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制度的时间

门阀制度的时间

门阀制度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第一,门阀制度确切的开始时间是在东汉,东汉末年随着大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一部分世代官宦的家族,势力逐渐膨胀。

一个最出名的例子就是袁绍袁术兄弟,袁家四世,五人位至三公。

第二,门阀制度的发展时期,是在魏国建立后魏文帝曹丕的时代,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其实就是以人的主观意志去挑选德才兼备的人做官。

这种选才的方式有太多的主观性。

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层出不穷。

第三,门阀制度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比如说琅邪临沂的王氏除王导、王敦、王彪等几人外,梁国阳夏的谢氏除谢安、谢玄等外,其余这些门阀子弟在军事经济文化方面几乎都一无所长。

但是这些门阀依旧把持朝政,占据高位。

甚至出现过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第四,门阀制度的衰落在唐朝时代,南方的士族在经历过侯景之乱后,已经不成大气候了。

在唐宪宗之前的驸马没有士族,中晚唐的公主有大龄方婚者。

当时五姓七望,大部分都看不起唐朝皇室鲜卑族后裔的出身,拒绝与唐朝皇室结亲。

唐朝依旧是个门第观念很强的朝代,而出身门第的高低
不仅仅取决于拥有的权势,还取决于门阀家族的文化传统,门风家风和社会名望等。

最后,门阀制度的消亡随着唐朝灭亡而消失,唐朝实行的科举制度虽然改变了门阀政治,但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寒门的进士极少,而士家子弟拥有更好的教育,而且士家子弟当官可以不依靠科举考试。

直到黄巢起义后,杀入长安城后,天阶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后梁太祖朱温灭亡唐朝,屠杀大臣,才彻底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历时800年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
制 度 有 一 个 萌 芽 、形 成 、充 分 发 展
故姓 族之 门不 与王侯 婚 者 ,不 以其 五 品 ( 常)不 和睦 ,闺门不 洁盛耶” 。可 见 仲长统 虽反 对选 士论族 姓 ,却仍 赞
许姓族之 门风。这种 “ 姓族 ” ,王侯 愿 与通婚 ,而它竞加以拒绝 。 士族 制度 的政治基 础是 九 品 中正 制 ,自品官荫 户和 占田制 度这 些对 门 阀地 主至关 重要 的制 度推 行之 后 ,门 阀 势 力 巩 固并 掌握 了政 权 。
学 术 研 究
XUE s H U Y AN 羽 U
魏晋 南北朝 时期 的门阀制 度
中牟县教师进修 学校

朱松琴
要 :魏晋 南北朝 时期是 中国历 史上最动 荡不安的时期 ,也是 门阀制度盛行 的时代 ,形成 了士族权利 和皇权 两股并行的力量。但 由于
士族 自身的腐朽 ,士族制度最终消亡。
之意 。 “ 伐 阅一 语 ,就是 蔑历 一语 的 变异” 。中 国中古 的门阀制度 ,整 体看 来 ,最主要 的特 征在 于按 门第 高 下选
东 晋 时 土族 制 度 得 到 充 分 发 展 , 进入 鼎盛 阶段 。原 因是 东晋 王朝依 靠
南北 士族 的支 持才得 以存 在 。东晋 政 权是 司 马氏皇权 和 以王 、庾 、桓 、谢 诸大 姓为代 表 的北方 土族 以及 处于 非 主流地位 的江南吴姓土族 的联 合专政 , 这种 政 治 格局 一 直 延续 到 东 晋末 年 ,
日圣童 ” 。 ( ( 群书治要》 卷 四五引 《 昌
说得 更清 楚 ,王侯 子弟 “ 生 长于 骄 溢之 处 ……其行 比于 禽兽 也 。 ……
度 时代 ,形成 士族 权力 和皇 权两 股并 行 的力量 ,士族 的权力来 源于其 自身 , 皇帝 没有 绝对 的政 治权 利 ,士族 结成 群体 ,轮 流执 政 。从 历史 上 看 ,土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东晋及南北朝前期是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高门”、“次门”、“役门”等长时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

北魏孝文帝也进一步接受这种门阀制度,广泛推行。

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有三:一、人品的评定由西晋“二品系资”,犹重德、才,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不在考虑之列。

即所谓“凡厥衣冠(冠族华胄),奠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恩幸传序》)。

因而后来便出现了“门地二品”之用语①。

官职的清浊,升迁之迟速,是否达到五品以上清官高位,全都与门阀或门地是二品还是卑庶相适应。

《晋书·王述传》:出身第一流高门太原王氏,“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官品七品清官)”。

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他不依德、才,而依门第辟人,自开一代风气。

《南史·谢方明传》:出身第一流高门陈郡谢氏,东晋末刘穆评他与另一著名高门济阳蔡廓曰:“谢方明可谓名家驹,及蔡廓,直置并台鼎人,无论复有才用”。

就是说单凭门阀,两人今后就有资格当三公(官品一品),何况还有才干。

总之,这个时期一般不再是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而是门品决定官品。

至南北朝,高级士族特权更加制度化。

南朝前期有“甲族(高级士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低级士族)以过立试吏”之格,见《梁书·武帝纪上》。

第一流高门依惯例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北朝前期魏孝文帝“制定姓族”,全盘接受并推行魏晋以来门阀制度,任用官吏,“专崇门品”,形成“以贵承贵,以贱袭贱”②。

二、户籍上的士庶界限,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

《宋书·宗越传》:“本为南阳次门(即低级士族,不服徭役)”。

东晋未地方长官赵伦之发觉户籍混乱,乃命长史范觊之加以整顿。

范“条次氏族,辨其高卑”,宗越被改定为“役门”,需服徭役。

后来宗越以军功升为“扬武将军(官品四品),领台队”,“启太祖(宋文帝)求复次门”,许之。

可见,“次门”、“役门”是按“氏族”血统“高卑”决定的;而且一般并不因家族中是否有人出仕及官位高低而变化。

否则,如果仍像西晋那样,依官位区分士庶,则宗越已有四品扬武将军军号,自可依军功升迁,荫亲属、荫客,何必请求皇帝批准改回“次门”,按特殊情况处理呢?请求皇帝特批本身,就表明按制度“役门”无法改变。

这也就是说,自东晋以后,按制度庶人凭才干虽能取得官位,却无法升为士人,家族在户籍上仍为“役门”。

三、在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即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①《宋书·范泰传》。

又《晋书·桓玄传》:“二品子弟”,亦门地二品。

②《魏书·韩显宗传》。

士族如与比庶人地位还低的工商杂户通婚,刘宋时曾规定“皆补将吏”①,即降为比“役门”还贱的兵户、吏家;北魏则规定“犯者加罪”,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②。

士族如与庶人通婚,虽打击没有这么重,也会成为门阀之玷。

南齐士族王源与寒族满氏联姻,竟遭到御史中丞沈约弹劾,请求免王源“所居官,禁锢终身”。

③《魏书·公孙表传》:表孙邃、叡乃堂兄弟,只因叡母出自高门渤海封氏,本人又为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之婿,而邃母出自雁门李氏,“地望县(悬)隔”,二人声望便大不相同。

以至善人伦的祖季真“每云:士大夫当须好婚亲,二公孙同堂兄弟耳,吉凶会集,便有士庶之异”。

所谓“当须好婚亲”,更重要的倒不在吉凶会集时人们礼遇高低,而在它涉及仕进升迁的迟速,官品的上下。

《魏书·韩显宗传》:称“朝廷每选举人士,则校其一婚一宦,以为升降”。

“宦”指官之清浊,“婚”就是看是否有“好婚亲”。

这和《晋书·杨佺期传》“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的记载,时间虽相差约一百年,精神可说完全一样。

此外,《南史·玉球传》:出身第一流高门琅邪王氏,任吏部尚书。

“时中书舍人徐爰有宠于上(宋文帝),上尝命球..与之相知。

球辞曰:‘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

’上改容谢焉”。

又说明士庶之际,私下绝不交往。

以上特点,也可以说是门阀制度确立、鼎盛的标志。

下面再就几个有关重要问题,作些说明、考证或推测。

高门、次门形成的原因按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其高门、次门的形成、固定,大概和长时期内一定的人品、官品在一个家族中反复出现有极大关系。

根据现有材料,我们看得比较清楚的高门甲族的形成与固定,便极大程度决定于几代人反复取得人品二品和官品一至五品这一因素。

上节已讲,“二品系资”之资,一般指的是五品以上官品,按制度德、才仍为当时定品极重要标准。

虽有资,如无德、才,仍无法评为人品二品以上,从而也就无法最后升至官品五至一品。

当然,刘毅、段灼所说的中正官对“势族”的逢迎、照顾,正在逐渐瓦解这种制度,但如果皇权伸张,这种瓦解过程必然较慢,或者说门阀制度不可能很快确立,因为从整个封建皇朝统治着想,迅速抛弃才德标准是十分不利的。

可是东晋以后出现了一个特殊环境,加速了上述制度的瓦解过程。

即由于种种机缘,东晋王朝君弱臣强,以北方一批“势族”为主,联合江南一批大族,把持了统治大权。

如果说西晋“二品系资”尽管对“势族”作了很大让步,着重考虑的仍是整个皇朝利益,所以定品不放弃德、才标准的话,那么东晋制度很大程度上考虑的便是各“势族”利益,皇朝利益必要时得服从这些“势族”利益。

于是定品注意德、才,拔擢寒素,自然也就越来越不合潮流。

相反,在君权不张情况下,“势族”子弟定品,要比刘毅上书之时受到更多的照顾。

估计东晋初期“下品无势族”现象一定更加突出,从而使“势族”子弟除早卒者外,升迁至官品五品以上的或然率更高。

①《资治通鉴》卷一二九大明五年条及胡注。

②见《魏书·高宗纪》和平四年诏、《魏书·高祖纪》太和二年诏。

③《文选》卷四十沈休文“奏弹王源”。

试看以下几个“势族”所达到最高官位的材料(均见《晋书》各传①。

每个“势族”只举显赫的一、两支。

1、2、3..各代表一代人,但不一定是父子关系):太原王氏:1.王昶:曹魏司空,一品(指官品,下同)。

2.王浑:西晋司徒,一品。

3.王济:西晋太仆,三品。

4.王述:东晋尚书令,三品。

5.王坦之:东晋中书令,三品。

6.王愉:东晋尚书仆射,三品。

琅邪王氏:1.王祥:西晋太保,一品。

2.王裁:西晋抚军长史,五品。

3.王导:东晋丞相,一品。

4.王洽:东晋中书令,三品。

5.王珣:东晋卫将军、都督,二品。

6.王弘:刘宋太保,一品。

颍川庾氏:1.庾峻:西晋侍中,三品。

2.庾琛:东晋会稽太守,五品。

3.庾亮:东晋司空,一品。

4.庾龢:东晋中领军,三品。

5.庾恒:东晋尚书仆射,三品。

谯国桓氏:1.桓颢:西晋郎中,六品。

2.桓彝:东晋散骑常侍,三品。

3.桓温,东晋大司马,一品。

4.桓玄:东晋太尉,一品。

陈郡谢氏:1.谢衡:西晋国子祭酒,三品。

2.谢裒:东晋吏部尚书,三品。

3.谢安:东晋太保,一品。

4.谢玄:东晋前将军、都督,二品。

5.谢混:东晋尚书仆射,三品。

6.谢弘微:宋侍中,三品。

泰山羊氏:1.羊忱:晋徐州刺史,四品。

2.羊权:东晋黄门郎,五品。

3.羊不疑:东晋桂阳太守,五品。

4.羊欣:宋中散大夫,四品。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第一,这些家族除个别人外,全都取得五品以上官品。

这种官品和人品二品的结合,并在这些家族中不断重复,不知不觉提高了整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于是同时逐渐出现一个显著变化:取得高官要职,不再仅看作个人德才杰出和资历深、功劳大的结果,而首先是看作家族血统高贵,秉赋异常的外在表现。

上引刘穆之评谢方明为“名家驹”,与蔡廓“直置并台鼎人”,便是反映这种观念之一例。

与这种观念上变化紧密相联系,大概也是同步形成的,则是制度上的人品演化为门品。

“门地二品”出现了。

自负“门地高华”、“膏腴之族”①的风气流行了。

就这样,高档次官品与人品的结合和反复取得,导致了高门甲族的形成与固定。

第二,同是五品以上官品,由于也有高下之分,这些家族又区别为第一流高门和一般高门。

如泰山羊氏,四代人的官位都徘徊在四、五品之间,所以只是一般高门。

据《世说新语·方正》,泰山羊氏与名族琅邪诸葛氏为“世婚”。

《世说新语·文学》,羊氏子还与琅邪王氏联姻。

这些都是羊氏为高门之证。

可是羊欣得罪司马元显,元显竟以他为“本用寒人”的后军将军府舍人以示侮辱,这又表明羊氏并非第一流高门,否则司马元显决不敢如此毫无顾忌。

①参见王伊同《五朝门第》下册,高门世系婚姻表。

①分别见《建康实录》卷十隆安二年九月、及《晋书·王国宝传》。

上举除羊氏以外的五大家族则不同。

他们多数达到官品三品以上,而且每个家族全有人取得官品一品,或主持国政,或立下辉煌功勋。

太原王浑在西晋有平吴之功。

琅邪王导为东晋开国元勋。

颍川庾亮及弟庾冰(中书监,三品;车骑将军,二品),先后与王导、何充分主国政。

谯国桓温不但很长时间(十九年)掌握“内外大权”,官居一、二品,而且西灭成汉,北伐中原。

陈郡谢安、谢玄淝水之战,以少胜多,阻遏了北方胡族之南下,立下不世功绩。

这些便大大提高了这些家族的声望,标志了其血统之高贵,使之成为第一流高门。

第三,同是第一流高门,由于达到三品以上特别一品官品时间有早晚,门阀形成时间也就不同。

太原王氏、琅邪王氏、颍川庚氏,都是在西晋或东晋初期使有人升至官品一品,并建立功勋,主持国政的家族,所以确立第一流高门地位也早。

而谯国桓温建立功勋,取得官品一品稍晚,陈郡谢安更晚,因而家族开始遭到一些轻视。

如太原王述不愿与桓氏联姻;谢氏被讥为“新出门户”①。

可是终究因为桓氏、谢氏官高功著,其第一流高门地位,谁也无法否认,太原王氏最后仍不得不与桓氏通婚。

陈郡谢氏进入南朝,更是后劲十足,与琅邪王氏一起,发展成两支并秀的甲族之甲族。

相反,颍川庾氏、太原王氏、谯国桓氏因在东晋稍晚和末年的激烈政治、军事斗争中几乎族灭,后人在南朝官位较低,很少取得三品官品,无一升至一品,所以尽管仍是高门,已从第一流宝座上跌了下来。

总之,在东晋君弱臣强的特殊环境里,以上几个“势族”,由于种种机缘,几代人中反复取得人品二品和五品以上官品,于是逐渐形成、固定为高门甲族。

其中较多取得三品以上,特别一品官品的“势族”,又形成、固定为第一流高门。

这样,由于个人官位显赫而形成的“势族”,通过家族几代人中的官位显赫,便起了质的变化,而发展成以家族血统高贵为标志的高门甲族、膏腴之族了。

《新唐书·柳冲传》:柳芳记北魏孝文帝定姓族云“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

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