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制度书评

合集下载

读《东晋门阀政治》读书有感

读《东晋门阀政治》读书有感

读《东晋门阀政治》读书有感对比西晋和东晋的政权,我们可以发现西晋历经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皇权不振,军权大多还在皇室宗亲手中。

然而,皇室成员为了争夺皇权利益,互相厮杀,给北方氐族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契机,继而引发了中原地区的混战。

而东晋则偏居一隅,皇权更加旁落,外姓手握兵权的将领常常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威胁着皇权的统治。

在东晋时期,官僚集团的身份较为复杂。

除了皇室宗亲、江南本地的望族外,还有北方南下的豪门、安置流民的流民帅以及海贼水盗等。

这些势力为了自身家族的利益,在政治舞台上展开了一场尔虞我诈、近乎疯癫的生杀大戏。

而决定这场戏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门阀政治本身利益的得失。

同时,谁拥有关键的军事地理位置,谁拥有强大的兵力和将领,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治的导向。

在东晋时期,统治疆域相对较为固定,沿长江一线成为了东西军事战略博弈的关键。

荆州和梁州(不包括襄阳)位于国都的最上游,可以顺江而下,对下游地区构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江州和豫州位于荆州和京畿之间,起到了政治和军事缓冲的作用。

石头城和台城则是建业的门户,拱卫着京畿的安全。

而建业之东位于江北的徐州和兖州,更是京畿之钥,成为了平衡荆江势力的重要砝码,并逐渐形成了北府兵,在晋末成为了一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军事力量。

纵观魏晋南北朝整个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东晋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变态。

司马睿在皇室中血统本不醇厚,既无实力,又无功劳,更无威望。

然而,他却被司马越派遣到江南,以稳定政权。

同时,他也成为了南渡流亡士族所拥戴和利用的一个所谓“正统”的旗帜。

加之吴性士族也需要江左政权来维持其本地势力,因此,东晋成为了门阀政治的土壤。

在这个过程中,皇权得到了门阀的支持得以延续,而门阀的利益也通过利用皇权的表达得以壮大。

同时,北方民族政权的不断兴起对南方的军事压力,在一段时间内削弱了江左政权内部门阀势力之间的相互倾轧的局势,使皇权得以暂时喘息和抬头。

我们可以看到,江左政权中外镇的军事力量往往依附于两三个名门望族。

《东晋门阀政治》阅读感想

《东晋门阀政治》阅读感想

《东晋门阀政治》阅读感想《读〈东晋门阀政治〉有感》田先生在书中清晰地阐述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过程。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司马睿在王导的辅佐下建立东晋,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士族先后执政,他们与皇权相互依存,共同掌握着东晋的政权。

这种门阀政治的形成,既是当时政治形势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动荡时期,士族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支持司马睿建立东晋;而司马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不得不依靠士族的支持。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门阀政治得以形成并延续。

田先生对东晋门阀政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族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们开始与皇权产生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士族试图打破门阀政治的格局,如桓温、刘裕等。

然而,他们的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是因为,门阀政治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分配,还涉及到士族的利益、文化和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

因此,任何试图打破这种格局的行动,都会遭到士族的强烈反对。

田先生对东晋门阀政治的消亡进行了探讨。

随着刘宋政权的建立,东晋门阀政治宣告结束。

田先生认为,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士族势力的衰落和皇权的加强。

在刘宋时期,士族的势力已经大大削弱,而皇权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门阀政治已经无法继续存在下去。

此外,田先生还指出,东晋门阀政治的消亡,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

在门阀政治时期,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士族手中,而皇权相对较弱。

随着门阀政治的消亡,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逐渐向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为我们深入了解东晋一朝的政治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还可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更深入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为田先生扎实的史料、严谨的论证和深刻的分析所折服。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我之前对门阀政治的认识,仅停留在其名,不明其意,且对此持负面看法,认为门阀政治的存在阻碍了寒门士子的晋升之路,对社会发展不利。

然而,本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赋予了其丰富的语境,使我对门阀政治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在书中对每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门阀士族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包括对郗鉴历史作用的探讨(包括对京口政治地理的研究)以及桓温的发迹过程。

作者独具慧眼,发现了在主流历史研究中被忽视的郗鉴,并认识到他对流民力量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他在琅琊王氏和颍川庾氏之间所起到的平衡作用。

此外,对桓温的描写也生动形象,他对官员的各种调度和心机算计,跃然纸上。

东晋门阀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平衡”。

例如,皇权与士族之间、士族各派之间、上层与流民之间以及南北之间都需要保持平衡。

正是由于这种平衡,东晋这个先天不足的政权得以延续一个世纪之久。

当找到平衡点时,会出现一段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然而,一旦平衡被打破,权力发生倾斜,要么会有新的历史人物登场,要么会引发战争。

历史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尽管会有反复,这也是作者所持的史观。

最终,刘裕能够代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撇开此书的专业知识不谈,我还有几点感想:其一,我从小只知道王羲之、谢安、谢灵运等文化名人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从未想过将这些人物置于政治漩涡之中,他们会有怎样的政治建树,或者会如何弄权。

阅读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

其二,我非常欣赏作者的研究方法,他不预设任何观点,而是对史料进行条分缕析,逐步揭示可能的事实。

这种研究方法让读者也能参与其中,产生成就感,犹如拨云见日,令人欲罢不能。

对于门外汉来说,阅读这本书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作者会引用大量的史书记载进行比对分析,以寻找事实依据。

然而,这种广泛征引的方法使本书考据翔实,治史严谨,非常值得推荐。

读《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读《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读《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阅读这样一本严谨的史学专著,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有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同时也对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门阀政治”是本书的核心概念。

田余庆先生认为,东晋一朝出现了一种中国历史中独一无二的现象——门阀政治。

在这种政治格局下,司马氏皇权长期沦为门阀大族的傀儡,王、庾、桓、谢等士族相继左右朝政,而士族之间又相互制约形成均势。

这种政治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特定条件下的变态,其形成的条件包括士族的成熟、皇统的丧失权威、民族矛盾的尖锐等。

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

在书中,作者对桓温的评价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中国传统史学中,桓温一直被视为奸臣。

然而,作者通过详细考证简文帝遗诏及相关情形,认为桓温篡位失败的深层原因,更在于其他门阀士族的制衡。

在缺乏军事力量的情况下,谢安作为诸士族利益集团的领袖,凭借在政治、经济上的权势,仍然能够让桓温不敢放肆。

这一观点让我对桓温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简单的“忠”、“奸”、“仁”、“义”绝不足以概括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此外,谢安的形象也让我印象深刻。

在我的印象中,谢安只是一位“风流名士”,他在面对淝水之战时的镇定从容,展现了他的名士风度。

然而,在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能够忍辱负重、未雨绸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形象。

他在谢氏门户利益岌岌可危的情形下,壮年出仕;他与桓温斡旋,挽救门阀政治格局;他组建北府兵,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他在功高未赏、屡受谗言的情况下,选择激流勇退;他垂训子侄,为太原谢氏的长期兴盛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智慧和才能。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史料的局限,作者无法详细考察门阀士族的经济情况,这可能会影响对门阀政治的全面理解。

此外,由于本书采用的是传统政治史写作方法,在经济与数字方面缺乏精确性,这也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是一部揭示东晋时期门阀制度对政治、社会深刻影响的力作。

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东晋门阀政治画面。

读完此书,不仅对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历史进程中的权力斗争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提到,“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东晋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焦点。

”这不由得让人思考,门阀制度为何在东晋时期得以形成并发展?田余庆先生认为,这与当时的地域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

门阀制度的出现,实际上是对皇权的一种制衡,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书中详细描述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兴衰过程,如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的崛起与衰落。

这些世家大族通过婚姻、政治联盟等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权力格局。

然而,这种格局并非铁板一块,内部的权力斗争、外部的压力都使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正如书中所言:“门阀政治是东晋政治的一个矛盾统一体,既有其稳定的一面,也有其脆弱的一面。

”读到此,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社会,尽管不存在门阀制度,但权力斗争、阶层固化等现象依然存在。

这让我对历史与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使我认识到,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书中还提到:“门阀政治的衰落,预示着儒家思想的式微,也为后来的士族文化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这揭示了东晋门阀政治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东晋门阀政治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影响深远。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观点独特、论证充分、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书中对东晋门阀政治的剖析,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让人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汲取书中的智慧,以古鉴今,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第二篇范文《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读后感《东晋门阀政治》不仅是一部历史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深刻揭示人性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的书籍。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本书的研究视角独特,论证丰富、逻辑严密、以小见大。

作者从动态的政治斗争的角度,揭示了门阀士族是如何通过政治军事实力得以平行或超越皇权的。

本书主要以一些政治集团、人物、事件为框架,以这些门阀士族和皇权的关系为主线,串联全文。

作者认为,真正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不存在于南朝。

本书的结构清晰,主要分为序、目录、正文几部分。

在自序中,作者主要写了这本书与其他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书籍的区别,认为他们大多都受西方古史概念影响,较少从发展中考察门阀政治。

正文主要以一些政治集团、人物、事件为框架,以这些门阀士族和皇权的关系为主线,串联全文。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 第一章释“王与马共天下”:作者旁征博引,先说明王与马之间关系并不是由于民间流传而被夸张的,又接着说明了“共天下”指的不是土地的分裂,而是权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与一般的君臣关系不同,历史罕见,从而有力的说明了此时的政治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末世权宠和僭越。

接着说明为什么司马会选择和王结合,而不是其他大族,第一中间有个人情谊的因素,但是这点对长久的稳固的利益合作并不是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家族集团额利益。

但是田先生也在这样稳固的结合之中看出了其中冲突,那就是:“王与马共天下”并不是一种平稳的政治结合,而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出现的,又依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政治现象。

- 第二章论郗鉴——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作者通过郗鉴曾经做过的几件起到平衡作用的大事来证明郗鉴重要的平衡作用,其中一件就是郗鉴帮助司马氏平王敦之乱。

作者认为郗鉴起到了很大的折冲的作用,正是郗鉴向司马氏密谋提出利用流民之力这一计策的。

- 第三章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作者认为庾氏家族能在江左兴起的原因:联姻帝氏家族和庾亮出入玄儒的个人素质。

庾氏家族在江左兴起后,与琅琊王氏、桓氏形成了鼎立之势,共同维持了东晋的门阀政治格局。

- 第四章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的问题:作者通过对桓温身世的考证,认为桓温家族很可能是“孤微发迹”。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晋门阀政治》由田余庆东著,是一本讲述中国晋朝阀政治的历史著作。

读完本书,我对
晋时期阀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从中受到许多启发。

首先,通过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晋朝朝廷的政教官员一直努力加强
阀门的联系,并利用赏赐、招官等政策调节阀族间的关系。

他们努力促进睦邻友好,让各
阀门之间更加和谐。

其次,晋朝朝廷尊重社会身份,各阀大名互相尊重,制定出各阀门之
间联系的政策,以此稳定晋国的政局。

通过本书,我还认识到,晋朝各个阀大名和连繁晋门阀都秉持着朝纲朝轨,以追随晋朝朝
廷为重要原则,以改革提高内政质量,以打击外族骚乱者为目的,全力维护晋朝的稳定。

随着不断发展,晋朝的阀政治有力地承载了晋朝的国家兴衰,也让晋时期的社会安定繁荣。

读完本书,我觉得,晋门阀政治是保护安定的重要政策,至今仍有可取之处。

当下,我们
应该继续传承晋朝维护社会安定和繁荣的精神,继续努力促进各族民众之间的和谐,进而
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本书《晋门阀政治》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文献,其中更有让我们深思的道理,结
合当下社会状况,可取之处不少。

这本书充分展示了追随朝纲朝轨的精神,为社会和谐繁
荣打下了实践的基础,十分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探索。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东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以门阀政治为主导,门阀政治是指由少数大家族或宗族控制政治权力和资源的一种政治现象。

在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东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东晋门阀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是如何兴起的呢?在书中,作者指出东晋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是门阀政治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财富的集中,一些大家族逐渐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从而形成了门阀集团。

这些门阀集团通过亲族关系和人脉关系,逐渐渗透到政治和军事领域,最终控制了国家的政治权力。

另外,作者还指出东晋时期的政治制度对门阀政治的兴起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东晋时期,政府对门阀集团的监管不力,导致了门阀集团的不断壮大,最终形成了对政府的实际控制。

其次,东晋门阀政治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门阀政治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门阀政治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政府官员多是门阀集团的成员,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忽视国家大政,导致了政府的无法有效管理国家。

门阀政治还导致了国家的财政困难,大量的财富被门阀集团掠夺,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极度困难。

此外,门阀政治还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社会的阶级固化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最后,东晋门阀政治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在书中,作者指出东晋门阀政治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发展,导致了东晋政权的不稳定和动荡,最终导致了东晋的灭亡。

东晋门阀政治的失败也成为了后来政治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教训,后来的政治制度改革都试图避免门阀政治的再次发生,以保障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以现代历史学家独有的眼光,重新审视了门阀政治的产生、兴盛与衰败的全过程,并提出了严格的门阀政治仅存于东晋一朝的新观点。

全书以东晋几大门阀士族的兴衰为叙述基本,从中窥探门阀政治的内在模式与变化规律。

这几大士族包括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与太原王氏。

除了门阀士族,本书也大篇幅论述了京口重镇的经营与流民帅问题。

笔者于前几日浅读此书,自觉个中观点新颖前瞻,学术价值极高,故而著文以概述本书观点,并欲略谈笔者浅识。

本书从门阀政治的开端,即“王与马共天下”讲起,从两晋之间社会大背景出发,阐述了门阀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王与马共天下”的雏形形成于西晋八王之乱末期成都王司马颖与东海王司马越对峙期间司马越与王衍的结合。

东海王司马越与琅琊王衍的结合,既有地域相系的原因,又是政治结合的结果。

不过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此时的琅琊王氏只是司马越幕僚中重要士族之一,并未达到东晋“共天下”的局面。

而从司马越阵营中分化出的司马睿与王导的结合,才真正成为门阀政治的开端。

继之而起的是颍川庾氏。

以庾亮为代表的颍川庾氏是门阀政治的巩固者。

书中着重描写了颍川庾氏与琅琊王氏在地方与中央权力上争夺的激烈状况,焦点在于江州的争夺。

随后是谯郡桓氏和陈郡谢氏,这两者把东晋门阀政治推向高潮,着重表现为淝水之战的胜利。

孝武帝时期,门阀政治逐渐衰落,表现为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等皇族谋求皇权振兴并使皇权政治逐步走向正轨。

随着太原王氏的衰落,门阀政治走向了终点,北府兵将领刘裕和道教徒孙恩、卢循成为其掘墓人。

田余庆先生在书中始终强调,门阀政治存在的一大条件是皇权不振。

自琅琊王司马睿移镇江左,他急需依靠琅琊王氏在侨姓士族中建立声望,并且在吴地立住脚跟。

司马睿本身的声望较卑微,对门阀士族的依赖性就更深。

这就为东晋一朝皇权不振的局面买下了伏笔。

而门阀士族通过与皇族的合作,提高了社会声望,增强了社会影响,更助长了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

从这一点中可以窥见到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间微妙的关系。

田先生把门阀政治称为皇权政治的变态,总体上仍然把它归结于皇权政治。

这也是终东晋一朝皇权虽微,国鼎犹存的原因,门阀士族依然需要依靠微弱的皇权来维持家族地位。

门阀政治存在的另一个条件,即为士族专兵。

书中用一章的篇幅专门讨论京口重镇的经营问题,并且始终可以窥见荆扬交锋对东晋政局的巨大影响。

郗鉴经营的京口重镇成为士族之间全力争夺的焦点。

而流民帅出身的郗鉴也很好的起到了士族之间、尤其是荆扬士族之间的缓冲作用,成为拱卫建康京师最重要的武装力量。

而此后谢玄组织的、依靠京口兴起的北府兵,成为淝水之战的中坚力量,并且在刘裕的带领下成为晋朝的掘墓人。

此外,荆州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襄阳一带的流民武装,成为荆州与扬州中央相抗衡的重要砝码。

从士族专兵中,我们可以看到流民帅与士族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

东晋最重要的武装力量来自流民,最重要的政治角色属于门阀士族。

士族为保持其在东晋朝廷的独特地位,必须手握重要兵权,因此有士族与流民帅的合作,如郗鉴与琅琊王氏的合作。

同时,掌握兵权的流民帅与士族并非完全一个阵线,双方也不属于同一社会阶层,在共同利益上毕竟有所出入,因此两者又有相互猜忌甚至敌视的情形,比如苏俊祖约的叛乱。

本书中也着重强调的一点是,门阀士族一个重要的原则在于各种力量的相互平衡。

构建这种平衡格局的关系主要包括皇族与门阀士族的关系,门阀士族与流民和流民帅的关系以及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

皇族衰微,却依然维持,门阀士族依然顾及晋朝名位的存在,这从门阀士族反对桓温篡晋可见一斑。

流民帅与门阀士族的平衡上文已简述。

至于门阀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一种对内的激烈竞争和对外的共同对敌。

内部的竞争体现为家族利益在国家政治格局层面中的矛盾。

外部的团结对敌表现在对待北方少数民族与国内其余有碍门阀政治的政治势力上,例如淝水之战下桓氏与谢氏的合作,以及士族门阀对王敦第一次叛乱的暗中支持。

如上所说的格局若有一条被打破,那么也就宣告着门阀政治即将走向终点。

这种迹象首先表现在皇族谋求振兴皇权打破了皇族与门阀士族之间的平衡,其次又有广大低等士族在政治舞台上的兴起冲击了门阀士族垄断的旧有政治格局。

东晋朝最后一个门阀士族——太原王氏成为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争夺的砝码,门阀与皇族主客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昔日荆扬门阀专兵的场面不复存在。

低等士族的代表刘裕与孙恩,一个依靠京口北府兵,一个依靠宗教,相继在舞台上崛起,最终结束了东晋门阀士族。

如前述,田先生把门阀政治称为皇权政治的变态,有其暂时性与过渡性。

门阀政治产生的条件有其外部民族原因,更是中华文明内部的一次过渡性整合。

中华文明的主线是皇权政治,门阀政治也是皇权政治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在特殊的历史际遇下出现了变形。

但是不论如何,门阀政治带给了古老的中国一种很有创新性的社会格局,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二]一部史学著作不但需要有宏观方面的理论概括和创造性见解,而且需要有微观方面的严谨处理与史料的细致考证和巧妙运用。

前者欠缺,后者便易流于饾饤、烦琐;后者单薄,前者又会失之空洞、缺乏说服力。

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

一作者在自序中说:所谓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这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它的主要理论意义所在。

自秦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就开始出现皇权政治,从此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理论上,皇权至高无上。

体现在制度上,便是全国任何重大政务,未经皇帝首肯、批准,便不能决定、执行。

所以作者指出:“不但宗族力量处在皇权控制之下,而且一切其它力量都处在皇权控制之下,不可能与皇权平行,更不可能超越皇权”(第340页)。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能基本掌握大权,推行皇权政治;但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出现其他政治、社会力量平行于皇权,以至超越皇权的现象。

以上两种情况互有联系。

由于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在实际社会中,绝大多数皇帝,包括很大数量的驽钝之才,也可以推行或维持皇权政治。

一些政治、社会力量,在特定条件下尽管控制皇权、觊觎皇权,仍然不敢不打着皇帝旗号,“假皇帝之名行事”。

他们的权力,来自皇权政治,“只是对皇权的窃取,而不是对皇权的否定”(第340页)。

然而,以上两种情况又有区别。

一个是理论上、制度上的皇权或皇权政治,一个是实际中的皇权或皇权政治。

不能因为理论上、制度上皇权至高无上,就认为实际社会中也全都如此;也不能因为在特定条件下,皇权受人操纵,就认为皇权政治已被否定。

只要社会经济基础不变,皇权政治始终起着支配作用。

断定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变态”,它体现了理论上、制度上皇权、皇权政治,与实际社会中皇权、皇权政治的辩证关系。

长期以来,史学界探讨魏晋南北朝史,也往往使用“士族(或贵族)政治”这一概念。

对它与皇权政治的关系,有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二者角度不同。

士族政治是就官吏主要成员的来源及推行主要代表士族阶层利益的政治而言,皇帝是他们的总代理人,彼此利益一致;而皇权政治则是就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一政治、社会力量都处在皇权控制之下而言。

所以二者互不排斥。

如果这样理解,与本书主旨没有冲突。

另一种理解是,推行士族政治代表士族利益,是与皇权利益对立的,从而限制、否定了皇权政治。

如果这样理解,除将窃取皇权作否定皇权,在理论上有扞格之处。

即士族参与政权,推行有利于自己的政治,究竟到什么程度算是士族政治,否定了皇权政治?如果只要是士族在政权中发挥作用,不论大小,一概看成士族政治,是不是太泛而不严谨呢?而本书则不同。

它认为皇权政治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历史的常态”(第270页),其他政治都是变态,是暂时的、过渡的。

就士族政治或门阀政治而言,“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标准就是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平行于皇权或超越于皇权”(第341页);“控制皇权,操纵政柄”(第264页)。

以此衡量,前于此的三国西晋不是,后于此的南北朝也不是。

二为了探讨门阀政治,本书对东晋几家大门阀士族的渊源、经济基础、文化面貌,特别是与皇权之间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上作了富于创造性的论述。

归纳起来,这些论述主要是就“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下(第358页),围绕建立并维持“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权模式”(第6页)这一门阀政治特点展开的。

(一)尊奉皇权,控制皇权士族政治自琅邪王导、王敦与其了侨姓士族拉拢南方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诱语时基本形成,其后虽经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而始终不变。

南渡之初,其所以必须尊奉司马睿为帝,除了历史上形成的王与马的特殊关系外,主要因为司马壑具备有利条件。

在西晋灭亡之际,武、惠、怀、愍诸帝已无合法继承人,司马睿虽是疏属,毕竟仍是宗室,这是他优越于其他任何士族的地方。

在北方胡族的强大压力下,门阀士族只有尊奉司马睿为帝,才有可能在江左建立新王朝,保护自己岌岌可危的政治、经济利益。

另一面,其所以必须控制皇权,自然同样出于门阀士族的家庭利益。

因为司马睿只是西晋皇室疏属,“在晋室诸王中既无威望,又无实力,更无功劳”(第341页),全靠门阀士族扶持方得登上皇帝宝座。

司马睿即帝位,命王导升御床共坐,这在历史上并无先例可援。

他作出这种姿态,正是门阀士族控制皇权具备可能性的有力证明。

虽然王导力拒,但门阀士族平和或超越皇权的气势已经造成,“王与马,共天下”之谚由此而起。

以后又经颍川庾亮的进一步努力,东晋的门阀政治才最后巩固了下来。

尊奉皇权,控制皇权,是不可分的策略。

不尊奉皇权,江左没有重心;而不控制皇权任皇权伸长,也就无所谓士族门阀政治。

只有二者结合,方可使“祭则司马,政在士族”这一对门阀士族最有利的政权模式得以建立和维持。

(二)门阀士族之间的联合与牵制。

门阀士族之间的联合是为了保持皇权与士族的平衡,使“政在士族”;牵制则是为了保持士族之间的平衡,使“祭则司马”得以存续。

陈寅恪先生高度赞扬王导功业,着眼点只在南渡这初击北士族的联合,共奉东晋王室,而于后来侨姓士族之间的联合与牵制的重要性则没有涉及。

其实,对南方士族加意笼络,只有东晋建国前后最为迫切。

但是,自孙吴灭亡起,经过西晋三十多年统治,江东士族的力量毕竟不大。

所以等侨姓士族在江东逐步立稳脚跟后,南方士族的分量便日益减轻。

侨姓士族之间的联合与牵制,便成为关键的问题。

本书用大量篇幅着力论述的,正在这一方面。

王敦第一次起兵,反对晋元帝伸张皇权,涉及的是能否维持皇权与士族的平衡问题,侨姓士族包括王导及部分南方士族全都支持,所以胜利了。

这便是联合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