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余庆 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

合集下载

田姓的来源姓田的名人有哪些

田姓的来源姓田的名人有哪些

田姓的来源_姓田的名人有哪些在宝宝起名这件大事中,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姓氏的百家姓起源,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百家姓中田姓的来源,姓田的名人有哪些。

一、来源有二1、出自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

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

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就是妫姓。

周武王灭周后,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孙)。

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2、出自黄姓所改。

明朝初年有辅佐惠帝的黄子澄,因废削诸藩之权,而引起了靖难之祸,京师不久便被各诸侯攻破,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改名换姓为田终。

后子孙也以田为姓,称田氏,多在北京附近。

二、迁徙分布田氏最初发源地是今山东省境。

自秦国吞并齐国后,田姓最初是向西、北之地迁播。

汉初,田氏贵族,曾先后裂地称王,但不久均被灭掉。

为了清除各地反叛势力,维护汉朝统治,汉高祖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属陕西),田氏贵族也就不得不迁入此地。

再后,田氏族人又有迁徙至北平(相当今河北、天津一带)。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段时间里,田姓的郡望又有信都(今属河北)、范阳(今属河北)、颖川(今属河南)、汝阴(今属安徽)、并州(今属山西)、易州(今属河北)、汾州(今属山西)、衮州(今属山东)等地。

可见,汉至隋唐之际,田姓已基本上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宋时,田氏南迁繁衍于今福建、广东等地。

据有关资料所载,田希圣为田氏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4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2传至滋茅,徙居福建长丁;芝英迁广东兴宁。

田滋茅子松岗,于宋末迁广东海阳,后徙达埔,为大埔开基始祖。

明清之际,田姓便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

总之,从历史上看,田姓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清初湖广填四川此次移民运动中,原居于湖广麻城孝感里的田玉美一脉族人迁居至四川东道重庆府合州金子沱田家河坝居住,后人遍布今重庆合川市境内以及四川、重庆等地。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败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败的原因

青春岁月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

起初世家大族通过察举制,依靠乡举里选,熟读经书入士升迁。

随着其自身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选拔官吏开始与世家大族紧密联系,如东汉思想家仲长统说:“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门阀,一俗”。

所谓“族姓”,便是指世家大族。

三国时期魏国建制的选官制度——“九品官人法”以及西晋时期对此选官制度的沿用,维护了门阀士族政治层面的“权益”。

九品官人法起初主要以德识才学和门第高低为标准。

但到曹魏后期,政权旁落于世家大族司马氏集团手中,选才标准不再是德才和门第并重,而是门第标准远远超过了德才标准。

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官人法变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为门阀士族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永嘉之乱后,西晋王室渐为灭亡。

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帮衬下,建立了东晋。

在朝中,除皇帝之外,王氏兄弟掌握内外大权。

因此,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语。

至此门阀士族之势达为鼎盛。

门阀士族的势力如此雄厚,以至于东晋时期,可以与皇帝“共天下”,那么为什么之后走向衰落的残局呢?一、政治因素造成门阀士族崩溃的政治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士族之间关于争夺权力的政治内斗;另一种是士族自身的堕落腐化,昏庸无能。

1、士族间的政治斗争士族集团内部的权利斗争,是造成本身崩败的一个政治因素。

这种用阴谋或武力来相互摧残的政治斗争,是某一世族势力遭到另一世族势力排挤,甚至是被杀的一种政治手段。

虽然说,通过政治斗争,某一世族势力在朝内获得了极为强大的权力,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世族集团的整体势力在被削弱。

最终使整个世族集团走向崩败。

从晋初的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到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都是大规模的世族斗争。

至南北朝后,这种世族间的争斗显得尤为频繁。

刘裕代晋,徐献之、傅亮二人有辅佐之功,后掌握朝权。

而文帝时,徐、傅则被诛杀。

构成其事者,则为王华、王昙首两世族。

孝武帝时,王僧达与颜竣的先后被诛,也是由于他们彼此间的互相攻讦与陷害。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晋门阀政治》由田余庆东著,是一本讲述中国晋朝阀政治的历史著作。

读完本书,我对
晋时期阀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从中受到许多启发。

首先,通过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晋朝朝廷的政教官员一直努力加强
阀门的联系,并利用赏赐、招官等政策调节阀族间的关系。

他们努力促进睦邻友好,让各
阀门之间更加和谐。

其次,晋朝朝廷尊重社会身份,各阀大名互相尊重,制定出各阀门之
间联系的政策,以此稳定晋国的政局。

通过本书,我还认识到,晋朝各个阀大名和连繁晋门阀都秉持着朝纲朝轨,以追随晋朝朝
廷为重要原则,以改革提高内政质量,以打击外族骚乱者为目的,全力维护晋朝的稳定。

随着不断发展,晋朝的阀政治有力地承载了晋朝的国家兴衰,也让晋时期的社会安定繁荣。

读完本书,我觉得,晋门阀政治是保护安定的重要政策,至今仍有可取之处。

当下,我们
应该继续传承晋朝维护社会安定和繁荣的精神,继续努力促进各族民众之间的和谐,进而
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本书《晋门阀政治》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文献,其中更有让我们深思的道理,结
合当下社会状况,可取之处不少。

这本书充分展示了追随朝纲朝轨的精神,为社会和谐繁
荣打下了实践的基础,十分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探索。

田余庆:谈《东晋门阀政治》中的缺憾——温峤与江州[宝典]

田余庆:谈《东晋门阀政治》中的缺憾——温峤与江州[宝典]

田余庆:谈《东晋门阀政治》中的缺憾——温峤与江州《东晋门阀政治》最近一次再版时,田先生本想增补一章《温峤与江州》,由于健康原因,最后并未如愿完成。

此次访谈中我们特别请田先生谈了谈这部分未能问世的内容,希望略补此憾。

以下为《东方早报》对田先生的访谈:在最新版的《东晋门阀政治》后题记中,您说本来还要写一章“温峤与江州”。

按照您的归类,温峤似乎不是第一流的东晋门阀士族,为什么要加入这一章呢?田余庆:关于温峤,我初探东晋门阀政治时已有较深印象。

以他平庸的条件,过江不久就得到执政诸高门的接纳和信任,平苏峻后立即获取东晋地缘政治中配置给他的江州地盘,这中间必有特殊的理由。

只是他在江左生存只有十二年时间,其间居江州之位不过三年,既无众多的宗族部曲相随,更无出色的子嗣继承,所以江州局面未因他的开辟而稳定下来。

我留意温峤与江州一事,主要是探究温峤能在江左走红的缘故和在江州留下的影响,填补东晋门阀政治和东晋地缘政治的一点空阙。

原来您是从东晋权力格局中的荆扬对立、荆扬平衡的角度来看位处中游的江州,因而关注温峤历史作用的。

田余庆:十年前,我得见“代王猗卢之碑”残拓及柯昌泗题记二则,推断碑为刘琨立于公元316年3月至11月之间。

此碑对于两晋政权嬗变极具象征意义。

立碑年份也很关键。

一、316年,拓跋部败于石勒后一蹶不起,长期龟缩代北,未豫北方纷争,刘琨则逃奔冀州段部,西晋在中原的旗号不复存在;二、苟安于长安的晋愍帝,同年降于匈奴刘聪,西晋更是名实俱亡,胡、羯完全占有长江以北;三、建康与长安原本是分陕而治的状态,此时司马氏政权在建康独存,为西晋遗臣瞩目,但缺晋朝法统与帝号。

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刘琨以他所具西晋所授大将军、司空、都督并幽冀诸州军事的旧日名分,与他在冀州所靠的鲜卑段部段匹磾共同领衔,派遣温峤出使建康劝进,使司马睿称帝获得重要的推动力,温峤从而进入东晋历史舞台。

温峤并非一般的避难南渡人士,他是代表西晋末年的重要人物刘琨的,而刘琨的支持与建康朝廷的顺利建立有密切关系。

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相尚为庄老玄虚。北方士族处异族统治之下, 既不能澄清驱攘,只有隐忍合作,勉力功业 以图存全,故相尚为经术政务。故南方士族 不期而与王室立于对抗之地位,对国事政事 之心理,多半为消极的。北方士族乃转与异 族统治者立于协调之地位,其对国事政事之 心理,大体上是积极的。
因此南方自东晋以至南朝,历代王室对士族
武帝之后:察举选士制度
1,岁举孝廉
2,举贤良方正
3,选用博士子弟
Hale Waihona Puke 4,辟除制 荐举由各郡长官负责,容易形成权力勾结,
把持选举过程。 两汉通过察举孝廉方式入仕者,75.6%出身 官僚贵族家庭,平民仅占8.7%。 东汉出现身份性地主,即士族门阀,世代为 官,‚累世公卿‛,逐渐成为名门望族。 弘农杨震一家‚四世三公‛ 汝南袁安一家‚四世五公‛

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 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 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 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 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举秀 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 (《新唐书•柳冲传》)
滞留北方不能南避者,门望皆较次。 南渡衣冠,借拥戴王室之名义,□削新土, 视南疆如殖民地。北方士族则处胡虏压逼之 下,不得不厚结民众,借以增强自己之地位, 从而也博得异族统治者之重视。故南土借上 以凌下,北族则附下以抗上。情势既异,其 对各方态度也全不同。
南方士族处于顺境,心理上无所忌惮,其家
门阀政治局面形成于西晋时期
门阀政治的形成

两汉时期的土地制度与大地主庄园经济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董仲舒《限民名田疏》: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伯, 贫者亡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 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 兼之路。 [师古曰:‚名田,占田也。各为立限, 不使富者过制,则贫弱之家可足也。‛](《汉 书· 食货志》)

评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

评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

评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一部史学著作不但需要有宏观方面的理论概括和创造性见解,而且需要有微观方面的严谨处理与史料的细致考证和巧妙运用。

前者欠缺,后者便易流于饾饤、烦琐;后者单薄,前者又会失之空洞、缺乏说服力。

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

一作者在自序中说:所谓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这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它的主要理论意义所在。

自秦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就开始出现皇权政治,从此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理论上,皇权至高无上。

体现在制度上,便是全国任何重大政务,未经皇帝首肯、批准,便不能决定、执行。

所以作者指出:“不但宗族力量处在皇权控制之下,而且一切其它力量都处在皇权控制之下,不可能与皇权平行,更不可能超越皇权”(第340页)。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能基本掌握大权,推行皇权政治;但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出现其他政治、社会力量平行于皇权,以至超越皇权的现象。

以上两种情况互有联系。

由于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在实际社会中,绝大多数皇帝,包括很大数量的驽钝之才,也可以推行或维持皇权政治。

一些政治、社会力量,在特定条件下尽管控制皇权、觊觎皇权,仍然不敢不打着皇帝旗号,“假皇帝之名行事”。

他们的权力,来自皇权政治,“只是对皇权的窃取,而不是对皇权的否定”(第340页)。

然而,以上两种情况又有区别。

一个是理论上、制度上的皇权或皇权政治,一个是实际中的皇权或皇权政治。

不能因为理论上、制度上皇权至高无上,就认为实际社会中也全都如此;也不能因为在特定条件下,皇权受人操纵,就认为皇权政治已被否定。

只要社会经济基础不变,皇权政治始终起着支配作用。

断定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变态”,它体现了理论上、制度上皇权、皇权政治,与实际社会中皇权、皇权政治的辩证关系。

皇权政治的变态-东晋门阀政治

皇权政治的变态-东晋门阀政治

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政治《东晋门阀政治》读书报告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学者历来见仁见智,并无统一的理解。

‚本书所指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不同于中外学者多倾向于认为门阀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了好几个世纪之久,田余庆先生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代。

为什么把门阀政治称为皇权政治的变态呢?书中后论三中田先生认为:‚从理论上说来,在皇权政治格局下,不但宗族力量处在皇权控制之下,而且一切其他社会力量都处在皇权控制之下,不可能与皇权平行,更不可能超越皇权。

‛然而东晋居高位的士族,其权势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

据《晋书》载,王敦叛乱,王师败绩,‚帝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敦收周顗、戴若思害之。

以敦为宰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邑万户,使太常荀崧就拜,又加羽葆鼓吹,并伪让不受。

‛王敦叛乱攻入建康后,皇帝竟无可奈何,打算回琅邪,王敦的结果却是加官进爵。

皇权衰落、士族权势熏天显示得淋漓尽致,皇权的变态可见一斑。

门阀与皇权‚共天下‛,是东晋门阀政治的最基本的特征。

由皇权的变态会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问题,变态的原因是什么呢?换言之,出现门阀政治的原因是什么呢?本书的后论中,田先生认为形成条件是以下三个:‚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

这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变化,都会导致江左门阀政治的相应变化。

对于第一个条件,书中阐释颇多。

八王之乱的结果是东海王司马越胜利,然而司马越并不具备皇室近属的名分。

他力求联络关东的士族名士,以求支撑自己的统治,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影响力之大。

西汉时部分豪强大族由通经入仕,政治地位上升,演变为东汉时的世家大族,即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

另一部分魏晋士族多属乘势而起的新出门户,他们的政治地位在魏和西晋迅速上升,入东晋后更为突出。

东晋门阀政治历史书评范文

东晋门阀政治历史书评范文

东晋门阀政治怎么样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被公认为研究魏晋历史的名著。

自1989年出版以来,历尽3次改版。

一本专业历史著作能够如此畅销,不仅是因为其文笔的简洁流畅,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及视野的独特。

本书论述从公元四世纪初年至五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

政治的阶段性。

第八部分的《后论》之作,一方面将前面各题的论述加以贯通以阐明本书脉络,另一方面对东晋门阀政治的内涵外延作了补充说明。

在序言中,田先生便明确地提出了其所谓“门阀政治”的概念:“本书所指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它的存在是暂时的。

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本书虽然定名为《东晋门阀政治》,但并不是截取历史上门阀政治的一个段落加以研究。

它认为皇权政治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历史的常态,其他政治都是变态,是暂时的、过渡的。

就士族政治或门阀政治而言,“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

标准就是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平行于皇权或超越于皇权” ;“控制皇权,操纵政柄” 。

以此衡量,前于此的三国西晋不是,后于此的南北朝也不是。

陈苏镇先生在《东晋政治史研究的新成就——读》一文中,阐释了“门阀政治”这一概念的创新意义。

士族内部存在门阀(或高门)士族和次等(或低级)士族两个阶层,门阀士族只是士族集团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门阀政治”不等于“士族政治”。

“事实上,田先生所说的‘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强调的是士族的权力状况;而学界习用的‘士族政治’则是指‘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的政治作用’,强调的是十足的政治功能。

” 祝总斌先生曾说,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仅仅有格调极高的主题思想,还必须通过高超笔触,对无数细节进行细腻描绘,然后各种类型人物方能栩栩如生,作品方能具有强大感染力。

史学著作中史料的考证、运用,细节的安排、分析,对全书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些类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田余庆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
导语:世家大族和士族,都不是确定而不可移易的名称,史籍中所使用的称谓本来非常混乱,论者钩稽,竟得二十余种之多。

本书选用这两个名称,一是为
世家大族和士族,都不是确定而不可移易的名称,史籍中所使用的称谓本来非常混乱,论者钩稽,竟得二十余种之多。

本书选用这两个名称,一是为了求得用词的一致,一是由于这两个名称反映现实比较准确。

东汉著名的宗族,特点是“世”和“大”,即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

他们在地方有实力,不论是居官或不居官,社会影响都比较强大。

但是,居官者即令是累世公卿,在朝廷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实权。

而魏晋士族,其特点是世居显位。

士者仕也。

[1]只要他们权势在手,濡染玄风,而又慎择交游,取得名士[2]地位,就算士族。

反过来说,士族身分又可以巩固权位。

当然,士族权位的轻重也因时而异,在魏和西晋,士族还得依附于皇权,而东晋居高位的士族,其权势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

世家大族和士族,我们以汉魏之际作为分界线。

世家大族的发展处在一个相对和平安静时期,他们崇尚儒学,沿着察举、徵辟道路入仕,罢官则回籍教授。

至于士族,则或以乱世经营而得上升,或预易代政争而趋隆盛。

他们一般以玄风标榜,沿着九品官人之法出仕。

当然,这也只是大体言之,并非每个宗族的发迹都如此整齐划一。

就魏晋士族而言,他们在两晋之际,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之中和以后,又出现了一次大分化。

他们有的死守北方旧居,有的播迁江左。

大体说来,真正根深抵固、族大宗强的士族,特别是旧族门户,往往不肯轻易南行,例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等等。

甚至于与司马睿关系甚深的河东裴氏,都宁愿留在北方,甘冒风险。

也有少数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