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是怎么灭亡的
东晋的灭亡者是谁?楚王桓玄建立的桓楚

东晋的灭亡者是谁?楚王桓玄建立的桓楚本文导读:东晋在立国后的百余年间,虽然维持着形式上的统一,但实际上皇族缺乏威信,中央政府经常被架空,主要依靠门阀士族统治。
这就导致天下一直不太平:四川曾两次独立建国(成汉、谯蜀);士族膨胀容易谋反,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流民经常叛乱,如孙恩、卢循之乱。
本文要讲的这个神秘朝代,就发生在这么一个背景下。
读到标题,大家会疑惑:历史书上写的,东晋不是在420年被刘裕的南朝宋灭亡的?这只是正史的说法,而实际上,东晋曾经在403年被桓玄的楚国灭亡。
但由于后来史书把桓楚贬低成了一次叛乱,就不为人所熟知。
作为东晋中兴名臣的丞相桓温的儿子,桓玄出生后却家道中落。
经过艰苦的打拼,桓玄一步步接近了东晋的权力中枢。
东晋大亨元年(403年)十一月,集相国、太尉、扬州牧、楚王于一身的桓玄将自己的冠冕加至皇帝规格,以楚王妃为王后,楚国世子为太子,并逼晋安帝抄写禅位诏书,将帝位禅让给桓玄。
桓玄随后登位为帝,史称桓楚武悼帝,改元"永始",封晋安帝为平固王。
但桓玄即位后,由于急于打击政治对手,且主政冒失,导致民怨沸腾,各地的豪门士族纷纷心怀不轨。
永始元年(404年)二月,掌握东晋王牌军队北府兵的将领刘裕正式举兵,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历阳和建康四地一同举兵。
由于桓玄的统治根基不深、军队战斗力逊于北府兵,桓楚连战连败,一路西逃。
五月,桓楚大本营江陵骚乱,桓玄出逃四川,但在路上渡江时被杀,余部逐渐被平定。
作为东晋的灭亡者,桓楚立国不到一年,就倾覆了。
随后上台的刘裕把控着复辟的东晋政权。
历史惊人的相似,16年后,刘裕以相同的方式,夺取了东晋的政权。
东晋衰落原因揭秘

东晋衰落原因揭秘时间:2019-01-24 10:15:42来源:原创作者:猪在天上飞晋朝算是中国整个历史上,存在感比较低的一个朝代了,而东晋被提及的次数则更少。
317年,司马睿在南京正式建立东晋政权,只是当时的天下已呈四分五裂的局面,北方五胡建立了十六个国家政权,所以这段时期也被称为东晋十六国。
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趁势攻占中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西晋早已名存实亡,被东晋取代也只是时间问题。
东晋一共存在了103年,在这期间东晋其实是有机会收复全国的,但东晋的几代国君并没有把一统江山当做首要己任,完全是以偏隅一方的心态存活着。
虽然中间打了几次胜仗,但其中也包含不少运气成分,等运气用完后,东晋自然也是走向衰落。
其实东晋也曾多次北伐,想要完成统一,但内部一直不够团结,后来也没诞生一位有能力带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君王,实属可惜。
淝水之战,东晋仅依靠八万兵力,竟然战胜了前秦三十万大军。
虽然这其中肯定包含一定的运气成分,但说明东晋并不是一个毫无战斗力会任人宰割的政权。
在淝水之战开打之前,因为双方军队数量相差太过悬殊,东晋将领已经做好了当前秦俘虏的准备。
谁能想到后来东晋竟然靠着一个小聪明击败了前秦部队,此后前秦又被分裂成了数十个小国。
当时东晋面临北方最棘手的敌人,就这样消亡了。
不过我们也不用夸大淝水之战的作用,有没有发生淝水之战,此后东晋都会走向衰败。
因为东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就没想过收复国土,只要能维持现状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安心。
一个政权建立的初期,想的往往都是休养生息,而不是对外宣战,先安内才能攘外,但时间一长,北方政权看到东晋好像也没什么北上的计划,派人多次探查情报却发现一点动静都没有。
东晋错失了很多可以改革的机会,也是因为始终没能出现一位有能力的明君。
其实东晋对外没作为也是因为他们内部经常乱成一锅粥。
如果朝廷不能实现上下一心,所有计划到最后都没办法顺利实施。
祖逖是东晋最有能力的军事家之一了,东晋建立的头一年,祖逖就率军北伐,还得到了各地人民的支持,此后祖逖收复了大片领土,朝廷还封了他为镇西将军。
晋怀帝东晋的末代君主

晋怀帝东晋的末代君主晋怀帝,原名司马炽,是东晋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他在位期间,面对内外困境和政治斗争的双重打击,最终导致东晋王朝的覆灭。
本文将从晋怀帝的统治背景、政治局势、失去政权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
背景介绍晋怀帝司马炽,生于公元330年,是晋成帝的儿子。
他在位时期称为东晋皇帝,年号义熙,共统治了13年,直到公元416年被刘裕推翻为止。
政治腐败与民众不满晋怀帝登基之初,王朝内外的局势已经非常不稳定。
王室内部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官员贪污腐化、奢侈享乐等丑闻频频曝光,导致朝廷失去公信力。
同时,晋朝在军事和经济上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加之频繁的战乱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抵触情绪逐渐积聚,成为了动摇晋朝政权的一大重要因素。
政治斗争与诸侯割据晋怀帝在位时期,政治斗争也是由日益激烈。
豪强势力崛起,各地军阀割据,导致王朝内部分裂。
这些军阀掌握实际的兵权和地方经济,甚至自称国王、皇帝,对中央政权产生巨大影响。
刘裕的崛起与晋怀帝的失位刘裕是东晋晚期举足轻重的军事将领,他积极参与地方军阀的军事行动,并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公元416年,刘裕发动政变,推翻了晋怀帝的统治,自立为帝,建立了刘宋王朝。
晋怀帝被迫退位,并被迫害致死。
结语晋怀帝东晋的末代君主,他执政时期面临了严峻的内外挑战。
由于政治腐败、民众不满、政治斗争和诸侯割据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晋朝的覆灭以及晋怀帝的失位。
晋朝的覆灭标志着南北朝时期的开端,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篇章。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怎么灭亡的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怎么灭亡的
司马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316年,长安失守,西晋被匈奴人灭亡。
西晋皇室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420年,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历史评价
在政治方面,晋朝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
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后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统一中国,施行的政策虽然造就了太康盛世的短暂和平繁荣,但没有彻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
在文化方面,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
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
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
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
边疆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晋朝的中华文化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东晋灭亡文言文翻译

晋室自永嘉之乱后,迁都建康,虽得江南之地,然国势日衰,内忧外患,终至灭亡。
今且述其事,以俟后人鉴之。
东晋之初,司马睿以晋室宗亲,南渡江左,建都建康,号曰元帝。
元帝虽能保全晋室,然其子司马绍即位后,国势已大不如前。
绍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成帝。
成帝年幼,朝政多由皇后王氏把持,内外臣僚各怀异志,朝纲紊乱,国事日非。
成帝之后,孝武帝司马曜继位。
曜幼年即位,朝政多由权臣司马道子把持。
道子擅权,排斥异己,朝中大臣多被排挤,朝政愈发腐败。
孝武帝晚年,司马道子病重,权势渐衰,而其子司马元显趁机掌握朝政,更加肆无忌惮。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司马元显擅自杀害忠臣殷浩,朝政更加混乱。
此时,刘裕崛起于江南,凭借其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
刘裕曾三次北伐,虽未能恢复中原,然其声威大振,江南百姓纷纷归附。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刘裕举兵伐司马元显,元显败走,刘裕遂掌握朝政。
刘裕虽为寒门出身,然其治国有方,礼贤下士,颇得人心。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刘裕灭桓温,进一步巩固了权力。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刘裕废司马德宗,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
刘宋建立后,东晋王朝名存实亡。
此后,东晋宗室司马德宗、司马德文等虽仍有势力,然已无法挽救晋室命运。
义熙二年(公元405年),刘裕灭司马德宗,司马德文逃至晋陵,被刘裕所杀。
至此,东晋王朝正式灭亡。
东晋灭亡,实为天意使然。
晋室自司马炎篡魏后,虽历四帝,然国势日衰,内乱不断。
加之江南地区百姓生活困苦,人心思变,刘裕崛起,乃顺应民心,遂取代晋室。
东晋灭亡,为我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然其教训亦深,足以令后人警醒。
夫国者,以民为本,以德为政,方能长治久安。
若贪图一时之利,忽视民生,必致民怨沸腾,国破家亡。
东晋之亡,可谓前车之鉴也。
愿后人以此为戒,共谋国家繁荣昌盛之道。
晋恭帝晋朝的末代君主

晋恭帝晋朝的末代君主晋恭帝司马德宗(329年-376年),是晋朝东晋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晋朝历史上较为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在晋恭帝的统治下,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最终导致了该朝的灭亡。
一、晋恭帝登基及政策晋恭帝是东晋明元帝之子,原名司马奕,早年被封为广陵王。
晋恭帝登基时,正值晋朝内乱和分裂的时期,诸多割据势力崛起,国家疆域四分五裂,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为了稳定局势,晋恭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1. 文治政策:晋恭帝尊儒贤,推崇文化和教育,积极提倡儒家思想,重视官员的素质和才干。
他还招募了一批文人学士,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以治理国家。
2. 救灾政策:晋朝时期,连年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晋恭帝下令减免赋税,免除贫困百姓的债务,设立救济机构,为灾民提供粮食和救援。
3. 外交政策:晋恭帝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恢复失去的领土。
他与北方的北魏、南方的刘宋等国家进行外交联络和交流,试图寻求外援来保护国家的稳定。
二、晋朝的衰败与灭亡尽管晋恭帝在登基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晋朝的衰败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以下是导致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1. 内忧外患:晋恭帝在统治时期,国家面临着大规模的民变和叛乱。
各地的割据势力经常起兵抵抗,南方更是被不断入侵的刘宋国所困扰。
同时,北方的鲜卑族和匈奴等民族经常发动侵略,使得晋朝边境频繁战事。
2. 社会经济危机:晋恭帝时期,社会经济极度不稳定。
连年的灾害导致农田荒芜,百姓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银杏粮贵,并严重缺乏有效的纳粮机制,国家财政亏空严重,无法有效维持朝廷的运转。
3. 政治腐败:晋恭帝治下的朝廷充斥着腐败和贪污现象。
官员们为了谋取私利,纵容和容忍了各种腐败行为。
这使得朝廷无法高效地处理国家事务,失去了大部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4. 晋恭帝的无能与消极:晋恭帝在位期间,很少亲政,将大部分政务交给了亲信和宦官。
他对于国家的危机和困难表现得消极无为,无力应对乱世之变。
三、晋恭帝的去世与晋朝的终结晋恭帝统治晋朝约七年,最终在376年逝世,终结了晋朝的统治。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金品课堂(部编版)

2.时间: 317年
3.建立者: 司马睿
4.都城: 健康(今江苏南京)
5.政权 特点:
王与马, 政治上依靠王导 共天下 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与马,共天下”
晋元帝在正月初一 举行朝贺礼时,拉着 丞相王导登上御座和 自己坐在一起,王导 坚决推辞,元帝更加 恳切地拉着他。
来坐坐! 甭跟我客气!
“王与马,共天下”
7.兴盛: 抵御北方军事威胁(淝水之战)
8.灭亡: 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祖逖是东晋率先北伐的将领,他曾经率军 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由于东晋内部出现纠纷, 朝廷又担心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结果没有 给予支持,以致功败垂成,忧愤而死,曾收复 的土地又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重新占领。
闻鸡起舞
不扫清中原,不再回江东
铁铧
铁钯
农业
农业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3.表现: ②手工业 A.有了快速的进步
B.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 ③商 业 A.农业和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B.南朝时的健康,是商业最活跃的大都市
手工 业
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材料: (江南)地广人稀,饭 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 千金之家。
西晋、东晋、南朝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西晋
司马炎
266—316年
洛阳
东晋
司马睿
317—420年
南
宋 齐
朝梁 陈
刘裕 萧道成 萧衍 陈霸先
420 —479年 479—502年 502—557年 557—589年
建 康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 宋、齐、梁、陈 2.都城: 健康
晋朝被哪个朝代灭了

晋朝被哪个朝代灭了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是被五胡所灭,东晋是被刘宋所灭。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
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
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
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扩展资料:
五胡乱华介绍: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
弱之际,“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
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西晋“八王之乱”,胡人趁乱反晋。
西晋灭亡后,出于避乱,晋朝皇
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
南渡导
致了经济重心南移。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
魏统一北方(439年)。
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中原沦陷”等。
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
581年隋文帝杨
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是怎么灭亡的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但是最后还是灭亡了,你知道东晋是怎么灭亡的吗?下面给大家说说东晋是怎么灭亡的,供大家阅读!
东晋是怎么灭亡的东晋这个政权颇有特殊性。
一切外来政权,想站稳脚跟,必须和当地贵族打成一片,这个是很多政治家都懂得的道理。
司马睿能当上皇帝,王导的贡献相当大,所以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由于王家功劳很大,所以王家的宗族受到了很大的礼遇,尤其是王敦。
后来这个王敦作乱,好在没有成功。
但是权臣问题,成为东晋很大的问题,有许多大臣,都是兼八州刺史。
也就是东晋所有州的刺史。
还有什么丞相、大、司隶校尉、录事尚书这种有实权的大官,往往都是一个人。
所以,接下来又出现了祖约、桓玄等等叛乱,桓玄还曾经短暂灭亡了东晋。
再后来就是刘裕,最终灭亡了东晋。
谢家也曾经当过权臣,不过还算老实。
这样,就出现了,南朝无论谁当皇帝,王谢两家都得吃香,否则你这个皇帝也当不踏实。
这种情况到了隋朝才有所好转,到了唐太宗时期,几次重修家谱,才最终使得王谢两家衰落。
东晋历史简介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
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
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进入南北朝时期。
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
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
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
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420年,刘裕篡夺帝位,取代东晋。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
至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中国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东晋疆域淝水之战前后东晋疆域变迁图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
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
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
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
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军北伐,
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成汉、谯蜀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
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带。
成汉占据四川,于347年被桓温灭。
桓温发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后败于前燕而止。
前秦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兖、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惨败。
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黄河、秦岭以南地区。
之后东晋内乱,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
刘裕崛起后攻灭谯蜀并发动两次北伐,收复四川、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
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夏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
此时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
东晋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等。
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士族,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等吴姓士族。
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
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
马,共天下”。
但晋元帝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恩、卢循之乱等。
统治阶层
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北方侨姓士族与世居江南的南方吴姓士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侨姓士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吴姓士族则一直被排斥。
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士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
后来江南士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
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
公元385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398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庾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侨置州郡
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
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
强大族所兼并。
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
后来,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
侨人单立户籍,称为侨户。
侨户最初享受不为国家纳租服役的优待,后来即使纳租调也比一般编户轻些。
侨州、郡、县的设置,主要是照顾南迁世家豪族的利益,一则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二则他们控制大量户口而又不纳租服役,其政治、经济利益都得到了照顾。
东晋是怎么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