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21ppt推荐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3张PPT)

三 国 两 晋 体南 特北 征朝 时 期 的 总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问题:通读教材,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
民族迁徙 友好交往 民族间的战争 统治者的改革
如何理解民族间的战争 促进民族交融?
西晋末年,“五胡”内迁
【名师批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 (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 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 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 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 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
手工业明显进步; 影响:促进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认识:我国此时经济重心依旧在黄河流域,南方经济 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名师批注】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
(1)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
(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
魏
西晋
(220-266) (266-316)
北朝(439-581)
蜀 (221-263)
吴 (222-280)
东晋 (317-420)
南朝(420-589) (宋-齐-梁-陈)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晋书》)
一、政治:短暂统一
2、西晋( 265-316 年)的短暂统一
西晋的灭亡:永嘉之乱 (307年—313年,历时7年)
五胡内迁:
(1)汉王朝的军事征服和招诱 (2)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
主要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政治:偏安一隅
1、东晋的建立(317-420年)
衣冠南渡
人,亦无千金之家。 ( ——《史记·货殖列传》)
手工业:纺织、 矿冶、陶瓷、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 船、造纸等有了
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明显进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
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商业:长江沿岸
,覆衣天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为活跃,外贸
——《宋书·列传第十四》)
重点3:民族融合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合称“十六国”。大多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 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典章制度等打乱原有族群布局,缩 小民族差异前秦一度统一,经淝水之战迅速崩溃。
重点3:民族融合
淝水之战 ( 383年)
草木 风声 投鞭 东山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 皆兵 鹤唳 断流 再起
重点1:士族制度
1、东晋的士族门阀政治
把持选官的权力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 品评的负责人。 品评内容:家世(家庭出身和 背景)、行状(个人品行才能 )、定品(确定品级)。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庶族名士:陶渊明
士
不与庶族通婚
族
其时士庶之见,深入人
名
心,若天经地义然。今所见
士 王
于史传者,事实甚显。大抵 其时士庶,不得通婚。 (吕思勉《大中国史》)
一、政治:短暂统一
2、西晋( 265-316 年)的短暂统一
西晋的灭亡:永嘉之乱 (307年—313年,历时7年)
五胡内迁:
(1)汉王朝的军事征服和招诱 (2)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
主要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政治:偏安一隅
1、东晋的建立(317-420年)
衣冠南渡
人,亦无千金之家。 ( ——《史记·货殖列传》)
手工业:纺织、 矿冶、陶瓷、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 船、造纸等有了
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明显进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
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商业:长江沿岸
,覆衣天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为活跃,外贸
——《宋书·列传第十四》)
重点3:民族融合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合称“十六国”。大多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 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典章制度等打乱原有族群布局,缩 小民族差异前秦一度统一,经淝水之战迅速崩溃。
重点3:民族融合
淝水之战 ( 383年)
草木 风声 投鞭 东山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 皆兵 鹤唳 断流 再起
重点1:士族制度
1、东晋的士族门阀政治
把持选官的权力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 品评的负责人。 品评内容:家世(家庭出身和 背景)、行状(个人品行才能 )、定品(确定品级)。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庶族名士:陶渊明
士
不与庶族通婚
族
其时士庶之见,深入人
名
心,若天经地义然。今所见
士 王
于史传者,事实甚显。大抵 其时士庶,不得通婚。 (吕思勉《大中国史》)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 魏国——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 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一、三国与西晋
司马懿出身于世族豪门,曹丕死后辅 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死时,托付曹爽与 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他死后,先后由其 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二、东晋与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 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 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
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 主持 ,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与 与 西 晋 01
政权更迭 江南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江南开发
02 东 晋 与 南 朝 03 十 六 国 与 北 朝
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 唯物史观
关系的发展。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 时空观念 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历史解释 。 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家国情怀 。
鲜卑
羌 (qiāng)
氐(dī)
鲜卑
匈奴
羯 ( jié)
五胡内迁
1.背景: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 及劳动力,强迫西、北 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 原;②少数民族自身经 济发展的需要。 2.影响: ①促进江南开发;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逐渐 封建化; ③促进民族融合; ④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 族矛盾。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7张ppt)

魏晋南北
宋辽
③促进了南方科技(如数学)和文先学秦艺秦术汉 (如田朝 园诗隋、唐五书代 法)金的发元展明 ; 清
④在南方经济开发过程中,许北多87山% 区76%的少61数% 民族6逐8%步与50汉% 族29交% 融26%;
南 13% 24% 39%
32%
50% 71% 74%
(2)消极:
C 山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定环境问题。
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成为东晋政权
的主要支柱。
2.形成原因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
(1)历史根源/经济原因:
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 割据 (2)政治原因:
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 依赖士族的支持; 九品中正制是政治保障。
3.表现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要求】 通过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知识,了解此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 脉络以及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时间一轴、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东 汉
三 国 ( 魏 蜀 吴 )
水稻为主
小麦推广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
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东晋越窑小瓶
3.历程
魏晋南北朝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南宋
奠定基础
(南方开始发展)
唐安史之乱后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4.历史影响
(1)积极
B ①南方经济开发为六朝割据东南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形成江南经济区,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8张ppt)

(317-589)
1.东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 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 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曹魏政权开始采取的九品中正制,西晋时主要看重 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从而 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曹髦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263年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 完成统一
2.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材料1: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军队。 ——陈寿《三国志》
程不断修③筑北,富民源南也迁不断,开带发,来始先终进江南生的产经—济技—力摘术量编和趋自于邹丰壮纪富胜万。的《魏劳晋动南北力朝。史》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年)
1.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
建国 魏 220曹丕称帝 蜀 221刘备称帝 吴 229孙权称帝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国家分裂 社会动荡 政权更迭频繁
三国
北朝(439-581)
(220-280)
十六国 北 东魏 北齐
东 汉
221 220
蜀魏
(前秦统一北方) 魏 西
西魏
北周
隋
隋
晋 淝水之战(383年)
灭
朝
吴
222
(266 -316)
东晋
南朝(420-589)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A. 取代皇权政治
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 确保政权稳固
D.
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西晋的社会生产,五胡纷纷 起兵,最终推翻了西晋王朝(永嘉之乱)。
3、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衣冠南渡) (2)士族政治(门阀政治)
“王与马共天下” “谢与马共天下” “桓与马共天下”
……
实质:皇权与士族共同掌握政权
(3)南朝:由于东晋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腐朽不堪和寒门与武人崛起,420年,东晋武 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南朝均 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状态,它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各方面交往、 交流的增多,更多的是包容文化多元的心态和心境,一种对他文化的认可,即对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发展形态的认同。
----摘编自赵剑峰:《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时期的民族交融更多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 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1
(3)北魏: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 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在位时, 进行一系列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在 冯太后主持,重点在于制度创新。
原因 措施
内容
吏治 腐败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 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 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
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
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21ppt

西魏 北周
东 汉
魏 蜀 吴
十六国
西晋 东晋
北魏 东魏 北齐 隋 宋齐梁陈 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士族
士族又称世族、势族、世家、门阀等。东晋是士族势力发展的鼎盛时 期。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 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 的庄国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五胡内迁(匈奴﹑鲜 卑﹑羯﹑氐﹑羌)
灭 西晋 (316)
“十六国”(先后出现)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司马睿)
淝
(383)
水 之
战
“十六国” (先后出现) 4世纪下半叶, 前秦统一北方
(383)
淝 水
之
战
东晋
(司马睿)
东魏 北齐
{ 北魏(439,
统81
隋
南朝
(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 采取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 很贫困。
---《史记》
东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经 济
客 观
重
心
开
始 南 移
主 观
1、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向南方迁移(人口南迁) 2、北方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3、北方人民充实劳动资源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 制定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 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 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也则越来 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东汉 军阀割据
末年
朝廷内部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社会底层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统治集团
军阀割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本课时空坐标:
北朝(439-581)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9-280
吴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汉
◎三国鼎立形势图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的短暂统一(263--316)
(1)统一历程 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Hale Waihona Puke 史料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问题:阅读以上史料,试回答秦汉时期物资贫乏的江南到了宋 代为什么能成为国家的财富根本?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以东南为主的南方地区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 开始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时期 最终完成:北宋到南宋时期
质量的统一”,你如何看待?
一、三国与西晋
3、 八王之乱与少数民族内迁
(1)八王之乱
释义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 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 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 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 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 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末年
朝廷内部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社会底层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统治集团
军阀割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本课时空坐标:
北朝(439-581)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9-280
吴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汉
◎三国鼎立形势图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的短暂统一(263--316)
(1)统一历程 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Hale Waihona Puke 史料2: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问题:阅读以上史料,试回答秦汉时期物资贫乏的江南到了宋 代为什么能成为国家的财富根本?
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以东南为主的南方地区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 开始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时期 最终完成:北宋到南宋时期
质量的统一”,你如何看待?
一、三国与西晋
3、 八王之乱与少数民族内迁
(1)八王之乱
释义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 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 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 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 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 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魏 北周
东 汉
魏 蜀 吴
十六国
西晋 东晋
北魏 东魏 北齐 隋 宋齐梁陈 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士族
士族又称世族、势族、世家、门阀等。东晋是士族势力发展的鼎盛时 期。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 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 的庄国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宋--齐-梁--陈
(589)
灭
灭
统一
与吴﹑东晋都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故称“六朝”
知识拓展
建业与建康
南京在秦代被称为“秣(mo)陵”,,东汉末年, 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意谓将在此“建帝王之 大业”。西晋改“建业”为“建邺(ye)”,西 晋末又改“建邺”为“建康”,东晋与南朝(宋、 齐、梁、陈)均定都建康。
(6)改官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7)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 为以后北方统- -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
础
14.成功是别人失败时还在坚持。 50.总有些事,管你愿不愿意,它都要发生,你只能接受;总有些东西,管你躲不躲避,它都要来临,你只能面对。 97.在你渐渐迷失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的时候,记得这句话:千万不要因为走的太久,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58.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41.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你赢了时间,你就赢了一切。 89.很多时候人们不是因为失败而烦恼,而是因为失败之后找不到任何借口而烦恼。 14.成功是别人失败时还在坚持。 7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0.你现在的生活也许不是你想要的,但绝对是你自找的。 69.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79.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松下幸之助 85.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39.顺境时,多一份思索;逆境时,多一份勇气;成功时,多一份淡然;彷徨时,多一份信念。 41.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你赢了时间,你就赢了一切。 15.成功是分两半的,一半在上帝手中,那是宿命;另一半在自己手中,那是拼命。 24.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 39.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困惑谁都有,但成功只配得上勇敢的行动派。 98.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99.只要你想,这个世界就会有奇迹。 96.再多一点努力,就多一点成功。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 5、南方政局稳定,社会安定
表现:农业 手工业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 六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鲜 卑族,他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孝文帝从小就由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 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 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背 景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 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 融合已成为趋势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 制定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 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 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也则越来 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
更迭与民族交融
目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录 十六国与北朝
灭
魏(220 --266)(262 6) 司马炎
2
蜀(221
--263)
灭66 (263)
司马昭
吴(229 --280)灭 (2来自0)西晋统 一
263 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 称西晋。 司马炎即晋武帝。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 采取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 很贫困。
---《史记》
东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经 济
客 观
重
心
开
始 南 移
主 观
1、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向南方迁移(人口南迁) 2、北方人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3、北方人民充实劳动资源
五胡内迁(匈奴﹑鲜 卑﹑羯﹑氐﹑羌)
灭 西晋 (316)
“十六国”(先后出现)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司马睿)
淝
(383)
水 之
战
“十六国” (先后出现) 4世纪下半叶, 前秦统一北方
(383)
淝 水
之
战
东晋
(司马睿)
东魏 北齐
{ 北魏(439,
统一北方)
西魏
北周
北朝
581
隋
南朝
目 (1)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直接目的); 的 (2)加强对黄河流域(中原)的控制,巩固北魏统治(根本目的)
(1)迁都:把都城迁到洛阳;
(2)学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措 施
(3)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4)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5)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