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门阀制度的兴衰
浅谈士族与门阀的兴衰史

浅谈⼠族与门阀的兴衰史中国历史上⼠族与门阀掌握朝廷命脉有⼏百年之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的⼀笔。
⼠⼈的出现⾃夏商周以来,只有国⼈能接受教育,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的。
随着春秋时代的到来,各诸侯国相互征伐,礼乐崩坏,⼀些有⽂化的⼈开始到处讲学,平民百姓开始接触教育。
就⽐如孔⼦周游列国讲学,弟⼦⽆数。
这些平民接受教育之后就想出仕,从⽽提升⾃⼰地位。
这就是第⼀批⼠⼈的出现。
春秋各诸侯国争霸不断,君主与⼤卿极⼒笼络⼀批⼠⼈为⾃⼰效⼒,诸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等,⼠⼈机会不断增加。
⼠⼈转化为⼠族,开始影响朝局刘邦建汉后,采取与民休养政策,经济发展,到汉武帝时期,采⽤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官员选拔上采⽤察举制,⼠⼈不⽤为出仕⽽到处奔⾛,逐渐发展出家族与经济基础,具有深厚的社会根基,不再以个⼈⾝份在社会上活动,⽽是靠背后整个家族势⼒的⽀持。
除此之外,⼀些地⽅豪强也仗着⾃⼰家财雄厚资助本家⼦弟读书⼊仕。
西汉末期,王莽篡权,因政策不得⼈⼼各地揭竿起义,汉室宗族刘秀在地⽅豪强与⼤⼠族的⽀持下建⽴起东汉政权。
东汉的⼠族不仅在家族本⾝,更在于外围依附的⼈,即所谓的门⽣故吏,门阀的雏形已然形成。
⼠族的壮⼤东汉末年,全国⼤乱,各地⽅豪强与⼤⼠族形成割据⼀⽅势⼒,后经不断征伐最终形成三国⿍⽴局⾯。
曹丕篡汉后采⽤陈群的新的官员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族在朝廷⾥的地位得以确定。
此项选⼈制度所评选对象只限于⼠⼈,⽽⼠⼈⼜是出⾃⼠族⼤家。
所以九品中正制保障了⼠族⼤家的世代地位。
曹魏后期,司马懿在⼤⼠族的⽀持下推翻了曹魏统治,后建⽴起统⼀的晋朝。
但经永嘉之乱,⼠族开始分化南北两部发展,⼀部随晋室“⾐冠南渡”,⼀部留下与胡⼈融合。
南渡⼠族拉拢南⽅固有⼠族稳定东晋统治,曾⼀度威胁皇权,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失去活⼒变得腐朽不堪。
到南梁武帝时期,经候景之乱,南⽅门第⼠族遭受致命打击,从此⼀蹶不振。
反观留在北⽅的⼠族,胡⼈统治汉⼈需要他们这些⼠族的帮助,胡⼈君王极⼒拉拢这些⼠族为⾃⼰效⼒,但是北⽅是胡⼈建⽴的国家,少数民族贵族在朝廷中还是有⼀定权威的,造成少数民族贵族与汉⼈⼠族的⽭盾。
中国历史上的门阀怎样衰落的

中国历史上的门阀怎样衰落的中国的历史上所谓的门阀,士族到底在当时是怎么的一个盛况?是怎样兴起?又是怎样衰落的?因为经常看到所谓的汉朝,三国,魏晋什么的讲门阀势力,士族势力,甚至说很多时候皇帝都需要屈服于这种势力,那么有人能详细的讲述这种看似很玄幻小说的存在么?1 条评论分享张益德、林文楷、其文蔚等人赞同第一次旗帜鲜明的反对前面的「士族亡于唐宋」的说法!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门阀则是其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回到问题本身,简单粗暴来说,「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就是门阀士族,OK,下面就不简单粗暴地说说。
萌芽:王莽篡位,为此制造舆论,说王氏出于帝舜,意思是说老子家里也是王孙贵族,并用法律手段公开宣称他们的王姓是天下最高的望族大姓。
于是,门阀士族的玄幻传说就这么开头啦。
确立: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势力。
东汉政权也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于是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在东汉时期,当官主要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被举荐的才能做官,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
然后官僚与自己的门生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所以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
这些人都是当地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以门阀的两个特点我们就很明白了,「世」和「大」!也就是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
在这个基础上,为了拉拢士族门阀,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就是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了。
代表:四世三公袁氏杨氏袁绍袁术的高祖袁安通过察举进入官场,官拜司徒;袁安的的儿子袁京官拜司空;袁京的儿子袁汤更牛逼,司空、司徒、太尉都干过;袁汤的儿子袁逢亦至司空,甚至袁逢的弟弟袁隗亦至司徒、太傅。
是为四世三公。
以袁安为起点,袁氏就此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唐代的门阀大族是如何在10世纪迅速衰亡的?

唐代的门阀大族是如何在10世纪迅速衰亡的?文|佳文在唐代政治舞台上活跃着许多门阀大族,他们彼此结为姻亲,家族多出高官。
但这些大族也随着唐朝的衰亡而走向衰亡,消失在10世纪的历史舞台上,那么他们衰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追寻大族衰亡之谜。
在唐代和宋代之间有不少学者认为经历了一场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大变革,而对于政治精英的构成来说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宋代大学者郑樵曾说隋唐及之前的朝代,任命官职和结婚都需要根据家谱族谱来确定身份地位,确保门当户对。
但自从五代以来,选拔人才和婚姻不问家庭地位高低。
”这正是中古时期精英构成改变的鲜明体现。
唐代在太宗和武则天时期都曾编订大族的谱牒著作,用来规范和限制大族的婚姻作为。
但大族们仍然有极大的威望和权力,如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
翻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唐代宰相中大半出自这些显赫的大族,他们也非常重视文化家系的纯粹,所以也排斥与其他庶族的往来。
安史之乱之后,河北地区的藩镇开始割据自立,俨然独立王国。
而这一时期的大族们却并没有因为部分藩镇自己征用人才而一蹶不振,反而他们更好地把持了中央的地位,同时也开始下放到地方藩镇做幕僚进行挂职锻炼。
那么对新变化适应良好的大族们为何会消亡匆匆,乃至于10世纪后的墓志的数量、规格难以与9世纪中前期的墓志相比较呢?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黄巢之乱。
发生在9世纪70、80年代的黄巢之乱的规模和范围波及很广,在前期黄巢一直在东南进行流动作战。
他所领导的数十万大军几乎横扫了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等大部分地方,而这些地区则是除了京城外大族居住分布较集中的地区。
最关键的是当黄巢部队进入了长安之后,对长安进行了大肆地破坏洗劫,许多门阀大族来不及逃亡,又不愿意和黄巢合作,于是纷纷被黄巢所部杀死。
大量大族的家产财富毁于战火,他们的同宗亲戚也大多非死即逃,四处零散。
这样一来本来集中分布的大族所依托的熟人关系网就彻底被撕破,没有了大量的故友亲戚,失去了多年积累的财富和声望的大族,逐渐开始了向地方迁徙逃难的过程。
士族门阀的兴衰-始于察举,盛于中正、亡于科举

士族门阀的兴衰-始于察举,盛于中正、亡于科举士族门阀的兴衰-始于察举,盛于中正、亡于科举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因此士族制度也称世族制度和门阀制度。
为了取得利益,把持权利,以血缘为纽带,家族为单位,门第为标准,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特权阶层。
在政治上,门阀士族拥有崇高地位,他们垄断了仕途,控制了中央政权,成为变相的世卿世禄阶层。
士族始于汉朝,发展于魏晋,盛于南北朝,衰于唐朝。
士族生活学习始于汉朝,汉朝时,选拔官吏主要靠两种办法,即征辟、察举。
这两种办法均无资历、出身的限制,所以,在西汉时期,还是有很多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甚至为王侯将相。
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就是典型代表。
这个制度在王朝强盛时期不会出什么问题,王朝一旦衰弱,很容易被大家族、大地主所把持控制,这样一世一代地累积下去,慢慢就形成了士族门阀;东汉中后期,最著名的门阀士族有两家,就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号称“四世三公”,“汝南袁氏”更厉害,四世出了五位三公,号称“四世五公”。
这两大家都是“门生故吏遍天下”,世代相袭。
而汉灵帝就是厌倦了士族把持朝政才宠信宦官,最后导致了黄巾起义。
九品中正制到了三国时期,士族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发展起来,当时的统治者几乎都得到了各大士族的支持。
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与士族妥协形成的产物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更是为士族壮大提供了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
简单来说就是选官中正的是当地的大族官员,定品也是按照门第定品,这样就形成了滚雪球,士族发展越来越好。
于是就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门阀制度衰弱

门阀制度衰弱门阀制度是指一种社会制度,其中权力、权威和特权由少数特定的家族或集团掌握和继承。
在这种制度下,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主要是通过血缘关系和家族背景来决定的,而不是通过个人能力和价值来评估。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门阀制度正逐渐衰弱。
这种衰弱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和社会变化等。
首先,经济发展是门阀制度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门阀制度下,少数家族或集团垄断了大部分的资源和财富,而其他人则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血缘关系来获取一定的利益。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个人能力和竞争力逐渐成为评估和分配资源的主要标准。
这导致了门阀制度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逐渐衰弱。
其次,政治改革也在推动门阀制度的衰弱。
过去,政治权力往往与家族背景和血缘关系密切相关,导致了权力的私有化和滥用。
然而,现代社会普遍倡导民主、公平和透明的政治体制。
政治改革的推动使得政治权力逐渐转变为公共权力,不再局限于少数家族或集团。
这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制度的基础,使得权力更加平等和公正。
此外,社会变化也为门阀制度带来了挑战。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交往的增加,人们对于个人能力和价值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相比于依靠血缘关系和家族背景来获取机会和资源,个人能力和付出更被社会认可和重视。
这使得门阀制度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和质疑。
虽然门阀制度正在衰弱,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在一些地区,特定的家族或集团仍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原则的普及,门阀制度将逐渐被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制度所取代。
总之,门阀制度的衰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和社会变化都在推动门阀制度的边缘化。
然而,门阀制度的消亡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只有通过公平、平等和透明的制度来确保资源和权力的分配,我们才能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
魏晋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门阀制最为兴盛和发达的时期。
门
阀制度是指特定的家族宗族,通过世代传承而形成的固定的社会等级
和阶层,其成员担任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导职务,通常形成一种封
闭的社会结构。
门阀制度在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汉晋时期的宗室贵族掌控权力。
汉朝末年,随着宗室贵族的
势力日益壮大,王室逐渐失去了政权的掌控力。
这种情况在三国时期
和西晋时期更加明显,宗室贵族成为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主导力量。
2. 门阀重臣的兴起。
随着王朝逐渐衰落,门阀重臣开始兴起,
门阀制度也开始更加完善。
这些门阀家族,通常以参与历朝政治、法律、军事等事务并获得世卿、郎中等品级官职为代表标志。
他们与王
族贵族一同组成了当时执政的主要力量。
3. 士族的兴起。
在唐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大量的平
民士族开始通过科举和军功加官晋爵等方式逐渐跻身于权力中心,而
非继承官爵。
这种趋势为唐代官僚制度的完善带来了新的动力。
士族
成为政治的主要力量,同时也引发了土地等经济资源财产的大批量流
通和转移的时期。
总之,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推动了中国
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但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阶级
分化、社会不稳定以及官员贪污、等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
障碍。
简述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影响

门阀制度的发展及影响1. 门阀制度的起源1.1 古代门阀制度的形成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和阶级分化的存在,门阀制度逐渐形成。
这一制度源于贵族阶层为了维护其特权地位,限制社会流动性而设立的。
2. 门阀制度的发展2.1 门阀制度的渐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制度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局限于贵族阶层,也涉及到了其他社会阶层。
3. 门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3.1 社会流动性受阻门阀制度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使得个人难以跨越社会阶层的界限,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3.2 经济发展受阻门阀制度导致人才无法合理流动,限制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3 社会团结脆弱门阀制度造成社会内部的壁垒,阻碍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导致社会团结脆弱,难以形成共识。
4. 各国门阀制度的不同表现4.1 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以家族为单位,通过择偶、家族联姻等方式维持其特权地位,成为社会中的核心势力。
4.2 日本的门阀制度日本的门阀制度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贵族家族通过政治联盟维持其统治地位,严重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5. 现代社会对门阀制度的反思与改革5.1 反思门阀制度的弊端现代社会对门阀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5.2 推动社会公平与流动性的改革现代社会通过推动社会公平和流动性的改革,努力打破门阀制度的局限。
这一改革涉及到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调整。
5.3 引导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现代社会通过引导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努力,减少阶级差距,提高社会整体的幸福感。
结语门阀制度的发展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门阀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改革和创新中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简述门阀制度的发展

门阀制度的发展一、门阀制度的起源1. 门阀制度的定义门阀制度是指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封闭性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家族联姻和资源互助来维护家族成员的利益和社会地位。
2. 门阀制度的起源门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为了保卫自身的利益和权力,形成了家族与家族之间的联盟。
这种联盟关系逐渐形成了门阀制度。
二、门阀制度的演变1. 门阀制度的早期发展在早期的门阀制度中,门阀集团主要通过世袭和内部婚姻来维持自身的势力和地位。
社会成员通过与门阀成员的婚姻联姻来获取资源和势力。
2. 门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门阀制度逐渐从农耕社会扩展到城市化社会。
门阀制度开始以家族企业和政治势力结合的方式出现,家族成员通过议会和政府部门的控制来扩大自身权力和利益。
3. 门阀制度的现代演变在现代社会,门阀制度的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门阀制度逐渐受到限制。
政治和经济的竞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门阀制度,个人能力和职业背景成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
三、门阀制度的特点和问题1. 门阀制度的特点1.1 血缘关系的重要性:门阀制度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通过内部婚姻和家族资源的共享来维持家族势力和地位。
1.2 封闭性和排他性:门阀制度具有高度封闭性,对外部人员的准入限制较为严格,往往形成固化的社会结构。
1.3 维护社会地位的动力:门阀制度通过维护家族成员的社会地位和利益来维持自身的存在和权力。
2. 门阀制度的问题2.1 社会不公:门阀制度会导致社会资源和机会的不均等分配,造成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平。
2.2 群体利益优先:门阀制度往往强调家族成员的利益,忽视了整体社会的利益,导致社会发展的偏颇。
2.3 社会流动性下降:门阀制度的存在会阻碍社会流动性,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四、对门阀制度的反思和改革1. 反思传统门阀制度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传统门阀制度所带来的问题,认识到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并积极寻求改革和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中国门阀制度的兴衰
作者:王瑜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3期
【摘要】在由群众推动发展的漫长中国千年文明中,门阀制度被历史当做一种大胆尝试存在于汉王朝末期至隋唐时期五六百年左右的时间里。
从东汉末期到隋唐初期中国经历着第二个大的动乱时期,门阀制度则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政治特征。
因此了解门阀制度有助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关键词】汉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制度士族世族兴衰
地主阶级在我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主阶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每个时期的地主阶级也并不相同。
所谓门阀,在史书中又称“士族”或“世族”。
称“士族”是指他们掌握知识文化。
称“世族”是强调他们世袭做官。
而这个有文化又有世代为官的门阀阶层掌握了从魏晋到唐前期的国家大权。
士族门阀由最初的豪强地主逐渐演变成掌握国家大权的世家大族到最后被王权与寒门碾压与其自身的腐败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就门阀地主的发展开叙述,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补充和指正。
一、萌芽和形成
西汉汉武帝以后,出现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开始成熟,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另一个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政府以儒家经典的经籍、礼法为标准,逐渐成为取士的定制。
人们以经籍为家学世代研讨,礼法也成为某些人家不变门风。
这样,一部分地主富室与礼法结合起来,“经明行修”,就可以累世为官,从而形成了门阀地主。
世袭为官的门阀在西汉晚期已见端倪,但到东汉中叶以后才普遍。
其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门阀势族依靠自己几代家族做官的资本累积了一定的威望,对乡举里选有了一定的控制权利,造成选拔官员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就是注重门第家室。
尤其是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巨室,会受到特别的重视。
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可优先。
二是选举的官员并非都是出自世家大族本族子弟,而是控制更多所选官员作为自己的心腹死党。
于是出现了以自身为中心,以众多门生故吏作为维护的政治格局。
因此,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又突出表现为门生故吏的政治关系网。
世家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表现出了垄断性质。
但汉末时皇权较强,世家大族对官员的选举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
所以此时的门阀制度尚处于萌芽时期。
二、发展及鼎盛
曹魏、西晋是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
世家大族势力大为膨胀,曹魏时期又确立了九品中正选官制。
形成了按血缘关系区分来选官的门阀制度。
在曹丕废汉前夕,北方政权已大体确立,由豪门士族陈群建议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即把东汉末年门阀士族控制选举的老办法加以改造、发展,使它更符合门阀地主的利益。
九品中正以著姓大族为各州郡的州都与大中正、中正,使其为搜集人才之事,以帮助中央政府选拔官员。
中央政府选用官员便根据中正的“品状”来定夺。
考定品位原本有“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的说法,但实际上因为州郡的大小中正都是为著姓大族所充任,所以确立品位的过程必然为世家大族所操控。
世家大族实际上控制了选官的主要途径。
九品中正制的确立极大的促进了世族门阀的发展。
到了东晋时期门阀制度已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并随着门阀无节制的膨胀出现了畸形发展。
东晋的选官制度延续了曹魏和西晋,并进一步发展。
人品的评定由西晋的“二品系资”,开始看重家族血统,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经不在考虑之列。
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的标准堵塞了大批次等寒门士族地主进入政治权利中心的机会,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在这种极端且单一的选官条件限制下朝廷政治失衡。
由于东晋王室没有取得帝位的法统、实力,无法又有强力的皇权。
进而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在王权软弱的的情况下各大士族的互相夺权成了東晋时期最大的弊病,导致了门阀士族内部的分裂。
东晋门阀制度在淝水之战后开始出现转折。
三、渐衰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
由于东晋后期官员选拔标准单一,导致朝廷政治混乱,社会秩序不稳,南北朝时期选官又开始注重德才。
所以“清浊之分”[2]逐渐淡化以之消失。
寒族或庶族比重在各级政权中进一步增加。
由此皇权也开始加强。
自魏晋以来,士入都以文学相尚,不愿出力为政府事忙碌,把本职工作也交下层小吏去做,“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自然中放弃了政治治理的权利,“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终日,以次终年”。
完全脱离了封建管理活动。
由于士族优越的政治、经济地位能保证他们坐享一切,使得他们“不乐武位”,不肯“屈志戎旅”,这时那些寒门庶族乘机以军功为进身之阶开始显露锋芒,以庶族为代表的军入势力逐渐凌驾于世家大族之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朝的几代皇帝,他们都出身于庶族。
寒门,或称庶族,在当时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
他们不甘心位居朝廷底层,皇帝也企图用寒门士族打压门阀士族。
刘宋时期寒门士族发展尤为明显。
刘裕建宋,以军权夺天下,不少将帅多是领过兵打仗的寒门出身。
以至发展为“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3]。
这时的士族已是腐朽和愚昧的代名词,他们习于逸乐,“熏衣剃面、傅粉施”“褒衣博带、大冠高屐,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坐靠着斑纹丝褥,身边放着玩器,“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他们只知道贪婪地攫取物质财富,放纵地追求生活享受,完全成为一撮社会的寄生虫,以致“明经求弟,则顾人答策,三九公晏,则假手赋诗”。
梁朝的建康令王复出身士族,听见马叫,吓得要死,对人说:“正是虎,何故名为马呼?”这些入政治上不求进取,生活上贪恋安逸,“未尝目睹起一发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真正是肩不能担、手不能提,腹无半点文墨的一个白痴的阶层,成了社会的腐朽之木,已为时代的发展所不容,开始走向没落。
到南朝后期,世家大族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再也不可能像东晋那样与皇族共治。
四、消亡
到了隋唐时期门阀制度走向灭亡。
北周苏绰推行“擢良贤”的政策,他说:“今之选举,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厮养而为卿相。
”这是对九品中正制度的挑战。
但当时并没有将这一制度取消。
隋文帝即位后,继承了北魏的政策,实行“选无清浊”,后来又宣布推行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
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选官不再“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寒门庶族地主也能“位以艺升”,进入权利中心成为合法途径。
入唐以后,门阀地主开始走向崩溃。
这和唐太宗、特别是武则天打击门阀地主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首先,修谱籍和禁婚。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为打击山东士族,下令修以“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为标准的《氏族志》。
武则天则将《氏族志》改修为《姓氏录》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因此门阀士族的地位大大降低。
其次,着重产出关陇士族的政治力量。
武周政权建立后,奖励告密,重用酷吏。
在武则天诛除的门阀士族中大多以与李唐王室为首的关陇士族集团有着特殊渊源。
经过武则天的多次大屠杀,门阀士族,特别是关陇士族集团的势力,大大地削弱了。
再者,大力选拔庶族,培植庶族地主的政治势力。
武则天首创殿试,慎重甄选人才;有设武举,扩大选官范围。
使已经颓败的门阀毫无立足之地。
至此门阀制度在种种的打压之下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延续到唐末,终于在社会上消失,门阀制度也就完全退出了历时舞台。
从上面的发展过程看,士族制度萌芽在东汉,形成于魏晋,它的发展是南北朝时期,衰落于南朝末年,被废除是在隋唐时期,其势力被彻底扫荡是在唐朝末年:士制度是歷史的产物,它集中地代表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落后和腐朽,这就注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太宗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虽然在中国封建时期地主阶级一直处于统治阶级,但民众的力量仍然不可忽视,我国如今的社会则是最好的证明。
而在魏晋至隋唐初期的这段历史中门,阀制度不断地强大不断地将天下权利几乎尽收囊中,并且极端的追求家族地位,极力排斥寒门庶族。
这无疑是对皇权的挑战和对民众的无视。
最后被上下两层阶级共同铲除则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
用历史的眼光看,士族制度的衰落过程,也就是庶族发展并逐渐取得政治地位的过程。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任何落后和腐朽的势力都阻挡不了它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南朝]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孙永幸.试析门阀政治内涵的演变[J].郑州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3.12.
[3]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七七.传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八三.李义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