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一个短命王朝50年的治国失误

合集下载

西晋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启示

西晋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启示

西晋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启示作者:胡箫南胡阿祥来源:《唯实》2018年第07期从公元265年十二月到316年十一月,是中国历史系列中的西晋王朝。

西晋既是中国历史上道德形象最差、社会风气最坏的王朝之一,又是历时52年就结束的一个悲惨的王朝。

西晋王朝的兴衰成败,留给我们今人的是深刻的历史教训与丰富的治国启示。

我们先说西晋王朝如何道德形象差、社会风气坏。

西晋的王公大臣,是以奢侈、浪费、残忍著称于史的。

比如王恺和石崇斗富,王恺拿着皇帝送的两尺高的珊瑚树到石崇家炫耀,石崇不屑一顾,随手拿起铁如意将它打得粉碎,然后让奴婢取出六七株色彩鲜艳、高达三四尺的珊瑚树,请王恺随便挑,弄得王恺目瞪口呆。

石崇喜欢摆酒宴,酒宴上又总让家养的美女劝酒,客人若不干杯,就杀劝酒的美女。

有一次,王敦故意不饮,石崇竟然连杀三女。

王公大臣们如此,那么皇帝怎样呢?西晋主要的两任皇帝是司马炎、司马衷。

开国皇帝司马炎是荒淫无度的典型,他的后宫佳丽竟然超过3万人。

面对3万佳丽,司马炎无法选择,每晚就坐着羊车,随它拉到哪家是哪家。

盼着有个出头之日的可怜的佳丽们,为了得到皇帝的一夜宠幸,就在路上抛洒羊爱舔的盐巴,门口插着羊爱吃的竹叶。

等到家家户户都这么做了,羊也不知去哪家为好。

接替司马炎的皇帝司马衷更是个白痴。

他听见蛤蟆叫,问左右这是为官叫还是为私叫;手下报告天下灾荒,百姓大批饿死,他发出了千古一问:“何不食肉糜?”意思就是没有饭吃,干吗不吃煮成肉糜啊?帝王将相如此,西晋的社会风气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

西晋社会流行着金钱崇拜风、生活奢侈风、任人唯亲风、阿谀奉承风、趋炎附势风、清谈虚浮风。

以金钱崇拜风为例,当时有位鲁褒写了篇奇文《钱神论》,讽刺世人把钱当神崇拜,文中说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

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爱如兄,字曰‘孔方’。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

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在西晋王朝‎建立过程中‎,司马懿是奠‎基者。

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大‎权,中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

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研究西晋的‎兴亡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低调展才华‎司马懿赢得‎曹操信任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有多种形式‎,如,有的王朝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也有以和平‎的方式--禅代,后者将前者‎赶下台。

所谓禅代,实则宫廷政‎变,乍看是和平‎交接,却是经过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赢家稳操胜‎券,败者体面下‎台而已。

司马氏取代‎曹魏,就是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才打败‎政敌的。

其历程可谓‎惊心动魄,血雨腥风。

司马氏是河‎内温县远近‎闻名的大族‎,世代为官,司马懿的祖‎父辈,三代(钧、儁、防)均为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可谓高门望‎族,远近闻名,属于士族阶‎层。

司马家族有‎一定的文化‎传承。

“伏膺儒教”,其家风受礼‎教影响较深‎。

司马防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把家庭当作‎模拟朝廷,“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

司马氏显赫‎的家世与宦‎官之后的曹‎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司马家‎族中有的人‎与曹操关系‎不错,但从内心深‎处而言,司马氏家族‎不少人是看‎不起曹操的‎。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历史的悲剧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大乱之后的王朝大都延续了“短命”的悲情色彩,西晋王朝便是既短命而亡的秦帝国之后,又一个“朝生夕死”的王朝,“冬,十一月,乙未,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

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帝亦悲不自胜。

”(1)晋愍帝留给我们的除了昏庸无能的斑斑劣迹可能就只有他群臣们悲伤的背影。

而探究其灭亡的原因,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原因有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

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乃曹魏权臣司马炎夺权篡位所创。

晋武帝前期,西晋南有孙吴之患,北有匈奴、鲜卑之危,司马炎或许是于形势所迫,尚能做到矜矜业业,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勤俭节约,由此也带来了“太康之治”的繁盛局面。

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国家的安定,后期的晋武帝一改节的俭朴素之风,好大喜功,在朝廷内外掀起一股奢华之风,自上而下遍及群臣。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惘然自失。

”(2)晋武帝帮助晋朝权富王凯与石崇斗富的经过便是最鲜明生动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晋武帝在最重要的立储之事上听信谗言,犯下致命的错误,立痴傻的司马衷为太子,由此埋下了西晋此后历代君主或昏庸无能或浮华奢侈的祸端。

由是观之,作为西晋的“第一任领导人”,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开不正之风之先河,而且在几次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决策中屡屡犯错,他的表现可能就已经注定了西晋短命而亡的悲剧命运。

“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难变继起”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3)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晋武帝开创的奢华腐败之风并没有随着武帝的离世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而沿用了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起了对波助澜的作用。

以晋武帝执政之失为例,浅谈西晋急速衰亡的原因

以晋武帝执政之失为例,浅谈西晋急速衰亡的原因

以晋武帝执政之失为例,浅谈西晋急速衰亡的原因晋武帝司马炎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晋,在东吴衰弱之时一举统一全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

晋武帝执政之初花费十多年时间让百姓休养生息,此时的晋朝已经具备了长期发展的基础,司马氏也得到士族阶层的普遍支持。

西晋的统一可以说是顺应了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完全可以建立起一段可以汉朝比肩的朝代,然而西晋王朝却只维系了短短51年就分崩离析了,单从表面上看西晋是灭亡于晋慧帝时期的皇室内斗,实际上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晋武帝后期执政混乱,西晋奢靡之风四起,外戚专权、宗室乱政导致的。

一、居安忘危,纵奢贪逸晋武帝在位25年,搜史君以公元280年为界,在平定东吴前,晋武帝时励精图治、勤勉理政。

从晋武帝称帝以后到东吴灭亡之前这16年间推行的一系列发展生产、稳定社会、充实国家的举措。

《晋纪总论》记载:“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但是东吴被平定以后,晋武帝看着在自己手下四海归一,形式一片大好,就失去了勤勉执政之心,执政举措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晋书·卷三·帝纪第三》记载:“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旧臣不得专任,彝章紊废,请谒行矣。

”平吴后的晋武帝怠于政事,转投于游玩猎色的富贵温之乡,并决定要扩充自己的后宫。

《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记载:“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

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

”晋武帝的各种迹象表面现在的他早已远离了英明神武的形象,很多倒行逆施的政措为这个年轻的朝代蒙上了一层“暮色”。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记载:“(何)曾侍武帝宴,退而告(何)遵等曰:‘国家应天受禅,创业垂统。

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兆也。

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此子孙之忧也。

晋朝是最垃圾的朝代

晋朝是最垃圾的朝代

晋朝是最垃圾的朝代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被一部分历史学家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垃圾的朝代之一。

在这一历史时期,晋朝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以及军事失利等问题频繁出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晋朝的政治腐败是这个朝代被称为垃圾的重要原因之一。

才子佳人云集、纷纷揽权,世族势力异常强大,相权贵族势力斗争激烈。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以得罪世族和夹起太子为代价,使得朝廷内部失去公正和稳定,政治腐败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高宗时期,宦官干政、世族势力反抗、宫廷阿谀逐渐成为常态,朝政混乱,导致国家治理效果极差,最终导致了晋朝的灭亡。

此外,晋朝社会的动荡和民生困境也是其被认为是垃圾朝代的因素之一。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治腐败,晋朝社会安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降低,民生危机重重。

封建礼教盛行,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和压迫更是愈演愈烈。

在晋代,官僚威权显著增强,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级矛盾严重,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方面,晋朝也遭受了严重的衰退。

长期战乱导致大量耕地荒废,经济基础严重受损。

由于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加上官员贪污腐败,导致税收损失严重。

同时,晋朝政府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压制与限制,也使得经济无法健康发展。

这种经济衰退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整个国家陷入困境。

再者,晋朝的军事失利更是加剧了其被视为垃圾朝代的印象。

晋朝时期,数次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使得北方边境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

特别是晋怀帝时期,前秦的苻坚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占领了中原地区,使晋朝政权面临灭亡的危机。

总结而言,晋朝在政治、社会、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这使得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垃圾的朝代之一。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和军事失利等问题同时出现,严重阻碍了晋朝的发展和繁荣。

虽然晋朝在文化和艺术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这并不能掩盖晋朝在其他方面的失败和不足。

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外部的侵略,更是因为内部的腐败和动荡。

“短命”的西晋给我们的启示

“短命”的西晋给我们的启示

奢侈如 同不断扩散的癌 细胞 ,一步步腐蚀 西晋
的肌 体 ,逐 渐 演绎 成让 人 眼花 缭 乱 的权 力 争斗 。
息相 关。可惜的是 ,司马炎平吴后,不再励精 图治,而是沉
最终,“ 八王之乱”爆发,贵族王公 同姓相残,
大 动 干 戈 ,斗 争 形 式 由政 治 内斗 转 向 了大 规模 的军 事 杀戮 ,严 重 破 坏 了西 晋 的 统 治根 基 。 后 来 外 族 入 侵 ,攻 陷都 城 , 西 晋 灭亡 ,国 家 又进 入了 “ 五胡 乱华” 的混 战 时期。 奢 靡 之 风 抬 头 ,如 同衰 亡 种 子破 土 ,政 权 倾 覆 与 事 业 败 亡 往往 由此 而 生。 当前 ,我 们 持
西 晋 中后 期 ,全 国 上 下 沉浸 在 奢 侈 无度 的
氛 围 里。 正 是这 种 奢靡 世 风 ,最 终 导致 了政 治
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方面采取措施 ,促进农业生产,还在殿 前烧掉御医进献 的雉头裘以示节俭 。通过推行这些措施,西 晋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出现 了 “ 太康之治”的繁荣景象。
风气 日益败坏。《 晋书》对 当时社会描述道 : “ 纲
纪 大坏 ,货 赂 公 行 ,势 位 之 家 , 以贵 陵 物 , 忠 贤路 绝 , 谗邪 得志 , 更相 荐举 , 天 下谓 之互 市焉 。 ”
《 晋书 ・ 食货志 》称 : “ 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成安其业
而乐其 事 。H u I F A N G
“ 短命 ” 的西晋给我们 的启示
白广磊
在我 国历史上 ,西晋是 由 “ 分”到 “ 合”实现大 一统的 王朝之一,但也是一个 “ 短命”王朝,从晋武帝司马炎取代 曹魏称帝到最终亡 国,仅仅历经五十余年,若从司马炎灭吴 算起 ,只存在不到 四十年。为何一个结束 三国鼎立局 面的王 朝却如此 “ 短命”?统治阶级 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 盾是其灭亡的重要原 因,但从上到下蔓延开的奢靡腐败之风,

短命的西晋先腐后败

短命的西晋先腐后败

短命的西晋先"腐"后败短命的西晋先"腐"后败( 2021-12-20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说人解史任何陈规陋习都是人去打破的,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出色的政治家,能够超越时代局限,做出有魄力的选择。

然而司马炎却是个得过且过、偷懒懈怠,“不为远虑”的平庸政治家,这样一个人,又怎敢把根深蒂固的“九品中正制”推倒重来?倘仅从条文看,中国古代王朝中最重视反腐的,恐怕非西晋莫属: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四年,朝廷便公布了专门的反腐倡廉法规——《察长吏八条》。

《察长吏八条》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能否十条》,是考核地方官员能力、政绩的,第二部分也叫“察长吏八条”,则是具体针对廉政和贪腐问题的。

这八条中,前四条为“廉察”,即“在官公廉、虑不及私,正色直节、不饰名誉”,也就是说,当官要公正廉明,不徇私情,正直有节操,不沽名钓誉,如能满足上述四条,则会被归入“廉察”之列,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给好评”;后四条为“劣察”,即“身行贪秽、谄黩求荣、公节不立、私门日富”,也就是说,倘若当官的贪污腐败、私德败坏、靠巴结贿赂上司保住官位,职业道德败坏且有大量不正当收入,就得被归入“劣察”行列,照今天的话讲,就是要“给差评”了。

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皇帝,泰始四年是公元268年,也就是司马炎从曹魏末代皇帝曹奂手中抢得帝位后的第4年,而西晋消灭三国时代最后一国——东吴,则要再等上12年。

也就是说,帝位尚未坐稳,江山还没一统,开国皇帝便已着手反腐倡廉,照这样看,西晋应该是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清明政治时代了吧?才不。

西晋从265年建国到316年亡国,前后不过51年,倘从280年统一算起则更只有36年,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短命王朝。

而在唐朝初年编纂的《晋书》里,对这个短命王朝有言简意赅的评价:“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

看看,这是个贪腐受贿可以公然行事见怪不怪,官员选拔讲究利益交换,如同市场里做买卖那般平常的时代。

历史趣谈大一统西晋的王朝为何存在时间如此之短

历史趣谈大一统西晋的王朝为何存在时间如此之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一统西晋的王朝为何存在时间如此之短导语:西晋是大一统王朝之一,但是与秦国不一样的是,西晋的存在非常的短暂,仅仅存在了51年。

那么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曹魏的后期,由于西晋是大一统王朝之一,但是与秦国不一样的是,西晋的存在非常的短暂,仅仅存在了51年。

那么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曹魏的后期,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日益突出,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在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之际,司马懿在洛阳发动了政变,之后的曹魏政权实际上一直掌握在司马氏的手中。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了灭蜀汉之战并取得了胜利。

三年之后,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

自此之后,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之后,西晋先是灭了吴国,再是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国家也走上了发展之路。

那么西晋怎么就在短短的51年时间里就灭亡了呢?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但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晋惠帝继位之后,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

在“八王之乱”里,社会经济遭受了重大的破坏,人民的伤亡也非常严重,最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爆发。

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

但是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遭受着压迫,使得各少数民对西晋的统治者的痛恨深入骨髓,各地开始了反抗斗争。

最终在匈奴大军的攻击下,西晋走向了灭亡。

西晋灭亡后天下情况东汉之后,分成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西晋是在曹魏之后建立的,建立之后的西晋先灭蜀汉,后灭东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一个短命王朝50年的治国失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

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但十年之后,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在西晋王朝建立过程中,司马懿是奠基者。

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大权,中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

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研究西晋的兴亡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低调展才华
司马懿赢得曹操信任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有多种形式,如,有的王朝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也有以和平的方式--禅代,后者将前者赶下台。

西晋王朝所谓禅代,实则宫廷政变,乍看是和平交接,却是经过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赢家稳操胜券,败者体面下台而已。

司马氏取代曹魏,就是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才打败政敌的。

其历程可谓惊心动魄,血雨腥风。

司马氏是河内温县远近闻名的大族,世代为官,司马懿的祖父辈,三代均为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可谓高门望族,远近闻名,属于士族阶层。

司马家族有一定的文化传承。

“伏膺儒教”,其家风受礼教影响较深。

司马防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把家庭当作模拟朝廷,“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

司马氏显赫的家世与宦官之后的曹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司马家族中有的人与曹操关系不错,但从内心深处而言,司马氏家族不少人是看不起曹操的。

尤其是司马懿,他对曹操控制汉献帝,掌控朝政大权的行径十分不满,更瞧不起曹操的出身,“不欲失节屈从曹氏”。

但当时曹操势头正盛,在朝廷说一不二,为发展势力,他很需要得到司马氏这样有影响的家族的支持。

为拉拢司马懿,他软硬兼施,使司马懿感到恐惧,终于出山,来到曹操身边做官。

西晋王朝虽然曹操比司马懿年长20多岁,但司马懿“聪亮明允,刚断英特”,被誉为“非常之器”,其才干不在曹操之下。

当这两个强人一见面,矛盾便随之产生了。


说曹操曾做一梦,梦见“三马同食一槽”,这让曹操十分不爽,他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关于这个梦,虽然不排除有后人附会之嫌,但曹操见到精明的司马懿之后,在潜意识中产生防范戒备之心也是可能的。

不过在曹操当政之时,司马懿不显山不露水,做事低调,十分谨慎,这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的厉害。

司马懿工作勤恳,办事谨慎,尽量迎合曹操,讨曹操欢心。

司马懿在以下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第一,办事认真,尽职尽责。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他工作勤勉,夜以继日,甚至连割草放牧这样的小事,全都亲自过问,曹操这才逐渐放心。

第二,曲意迎合,以求好感。

曹操晚年,权势强大,代汉称帝时机日益成熟,可是曹操却坚持不称帝,这表现了曹操顾全大局,具有政治家的
胸怀。

因为他一旦称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其实曹操何尝不想称帝,他只是以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司马懿深知曹操的矛盾心理,便有意投其所好,以求好感。

有一年,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建议曹操顺应天命,代汉称帝。

曹操一眼看穿了孙权的真实用意,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显然,曹操骂孙权是从维护天下稳定这一大局出发的,而内心极力压抑当皇帝的欲望。

当时正在曹操身旁的司马懿也见到了孙权的信,立即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

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

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此话极力投其所好,让曹操高兴。

虽然曹操没有称帝,但司马懿却赢得了曹操的好感。

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与曹丕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第三,献计献策,展示才华。

司马懿是才华横溢之人,但他又很
清楚曹操的性格。

所以他尽量做到既展示才华,又不过分张扬,更不与曹操发生冲突,点到为止,不温不火。

这期间,有三件事他做得很漂亮,司马懿的才华也得以表现。

之一,得陇望蜀,具有战略眼光。

建安二十年,他随曹操征讨张鲁。

--张鲁原来在益州牧刘焉手下做官,后来被派往汉中驻守。

汉中在今陕西南部,是进入四川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张鲁到达汉中后,自以为羽翼丰满,便宣布脱离刘焉,建立了割据政权。

曹操认为,张鲁政权的存在对他是个威胁,决定进行征讨。

曹军逼近汉中后,张鲁见抵挡不过,便投降了曹操。

在张鲁决定向曹操投降的时候,司马懿向曹操建议,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

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

因此之势,易为功力。

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显然,司马懿是希望曹操乘胜进军,
一举夺取益州。

按当时曹操和刘备的力量对比,曹操是有可能趁刘备立足未稳拿下益州的。

即使打不下来,也可以震慑刘备。

但曹操似乎没有勇气继续南下攻占益州。

他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曹操没有听从司马懿的意见,司马懿也很知趣,不再坚持。

“得陇望蜀”似乎指司马懿贪心不知足。

但是司马懿的建议立足点高,认为得到汉中后,乘胜进军,以攻为守,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刘备,也可以重创刘备,以保汉中不丢。

从这点看,他具有战略眼光。

曹操没有采纳司马懿的建议,结果后来汉中得而复失,还损失了一员大将。

之二,兴办军屯,具有经济头脑。

军粮是军队的重要物质基础,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农民流散,土地荒芜,军队粮食奇缺,曹操为解决军粮问题,于196年实行屯田,把流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管理军队的方式组织生产,屯田当年就大见成效,是为民屯。

建安末
年,战争减少,司马懿又向曹操提出利用军队屯田的建议。

他说:“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

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且耕且守”就是军屯。

曹操采纳了建议,命令军队不打仗时种地,从事生产,“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建议实行军屯是司马懿对曹魏政权的一大贡献,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之三,利用矛盾,显示军事才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率军攻魏将曹仁于樊(湖北襄樊市)。

关羽引汉水淹樊城,驻扎樊城的于禁七支部队全被淹死,史称“水淹七军”。

此时关羽声势大振,威镇中原。

曹操担心樊城失守,许昌不稳,想迁都河北,以躲避关羽的锋芒。

司马懿时为曹操的军司马,他经过认真分析局势后,向曹操建议:“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

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

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
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