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事件091013

合集下载

氧化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氧化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2 12 R S对 血 管 平 滑 肌 细 胞 ( S C) 殖 的影 . . O VM 增 响 VM S C和成 纤 维 细 胞 的迁 移 、 殖 与 其 他 几 种 增 血管壁 细胞 相互 作用 、 互影 响共 同参 与 完成 了 A 相 S 的病 理过 程 , V MC的迁 移 与 增 殖 在血 管 损 伤 中 而 S 起 中心作用 。有 实 验证 明 V MC的迁 移 和增 殖 反应 S 是 以 R S依赖 的方 式完 成 的 。Shoe 等最 近研究 O crdr 证 实 , 本 成 纤 维 生 长 因 子 ( F F 通 过 R S和 基 bG ) O
2 1 R S对血 管壁 细胞 的损 伤 . O
2 11 R S .. O 导致 内皮细胞功能失调
血管的损 伤
始于 内皮 细胞 (n o e a cl , C ) 能失 调。 edt ll e s E s 功 h i l R S产生增加 和/ O 或抗 氧化能力 降低时 , 引起 E s C 膜稳定性和通透性平衡失调 、 C 内分泌 和旁分泌 Es
N S 1 。新 。 A P 氧化物歧化酶( O )过氧化氢酶 ( A ) 谷胱甘肽 J K途 径介 导 V MC的迁 移 l 。 的 N D H氧化 SD 、 CT 、
酶抑制剂 V S80可消除 P G ( A 27 D F 血小板生长因子) 诱导 的 V MC 的 迁 移 , 示 V MC迁 移 需 N D H S 提 S A P 氧 化 酶 诱 导 的 R S参 与 l O 1 诸 多刺 激 因子 , ¨。 如
功 能受损 、 附分 子表 达增 加 , 而血 管舒 缩功 能 和 粘 继 抗血 栓形 成 功 能受 损 及 血 管 重 构 等 级 联 反 应 l 。 4

氧化应激应激

氧化应激应激

NADPH氧化酶 髓过氧化酶 细胞色素P450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 过氧化亚硝酸盐 黄嘌呤氧化酶 血浆铜蓝蛋白 脂氧化酶:体内/外
15
OxLDL的致AS特性
促进SMC增殖
抑制内皮细胞的血管舒张
具有免疫原性
细胞毒作用:破坏血管内膜完整性
(炎症因子和炎症介质)
T细胞趋化因子
MMP,影响斑块稳定性
LDL-C
?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修饰
ROS可导致脂质、蛋白质和DNA的修饰
<#>
8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学说
• 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Daniel Steinberg 提出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学说,认为与天然LDL 相比,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更容易被巨 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奠定了ox-LDL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缺乏,LDL无法通过LDL-R途径被巨噬细胞摄
取,但是该类患者或动物模型动脉粥样硬化的
发病率几乎是100%。
?
<#>
4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理论的提出
2
体外试验中,即使将单核-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 胞和浓度非常高的LDL血浆共同培养后,也并
不能诱导胆固醇在细胞内的聚积。
?
<#>
5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理论的提出
<#>
9
氧化应激的概念
有害刺激
抗氧化
自由基
Reactive
机体
Oxygen
Specis (ROS) 氧化
应激
组织损伤
<#>
10
ROS的作用
机体防御 细胞内第二信使,参与 正常生理功能 过量,导致病理损伤

氧化应激和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新进展

氧化应激和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新进展

氧化应激和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新进展
郝阳;郭晓辰;张军平
【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年(卷),期】2017(25)4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大、中动脉的多因素、多步骤失调性病变,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和自噬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氧化应激通过直接氧化损伤和间接信号介导损伤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自噬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双重作用;二者又有错综复杂的交联关系。

本文分别从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氧化应激和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交联作用三方面展开论述,为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7页(P404-410)
【关键词】氧化应激;自噬;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郝阳;郭晓辰;张军平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63
【相关文献】
1.活性氧介导氧化应激在心血管应激及运动中对心肌线粒体和自噬作用的新进展[J], 原阳;潘珊珊
2.氧化应激和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J], 李超;姜枫
3.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J], 骆莹莹;姚树桐;王大新;秦树存
4.氧化应激与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J], 薛万华;杨婷
5.氧化应激-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J], 陈瑗;周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氧化应激_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_陈瑗

氧化应激_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_陈瑗

[文章编号] 1007-3949(2008)16-10-0757-06·专家论坛·氧化应激-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陈 瑗,周 玫(南方医科大学自由基医学研究所,广东省广州市510515)[作者简介] 陈瑗,原第一军医大学自由基医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四、第五届学科评审成员,自由基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自由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所在实验室被全国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知名实验室”。

获得面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以第一参与者获得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以第一或第二作者获得国家科学进步贰等奖、叁等奖以及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壹等奖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三项。

发表论文240余篇,S C I 收录论著39篇。

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的论文由于被引用频次数较多被授予中华医学杂志创刊90周年金笔奖。

先后主编专著四部:自由基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年);自由基医学基础与病理生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自由基与衰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和自由基-炎症与衰老性疾病(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氧化应激; 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摘 要] 氧化应激和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两个关键成分,是动脉粥样硬化从脂肪条纹形成到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这一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

本文从氧化应激在动脉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和细胞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炎症性质以及转录因子核因子κB 是活性氧诱导动脉硬化炎症反应的介导剂三个方面说明,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独立致病因子是相互调控共同存在,相伴而行的。

同时说明活性氧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发生的始动因素,活性氧及其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内皮损伤和诱导内皮细胞促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症分子表达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理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理

VS
高血压还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使其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积,进而加 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吸烟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进而 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还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液流动变得不顺畅,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其他因素
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也与 AS的发生有关。
02 血脂异常与动脉 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概述
血脂
指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等。
血脂异常
指血脂水平异常,通常表现为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 管疾病,特点是动脉内膜脂质 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和粥样 斑块形成。
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水平可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血脂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胆固醇:胆固醇水平过高可导致动脉 内膜脂质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 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 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增加心脑血 管疾病的风险。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水平过高可增加 血液黏稠度,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 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
氧化应激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进而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氧化应激可诱导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氧化应激还可诱导泡沫细胞的形成,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05 环境因素与动脉 粥样硬化
高血压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环 境因素之一。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皮 细胞受损,引发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 ,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应激的程度。
02
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氧化应激的程度,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03
药物治疗
一些药物如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等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脂
等方式来降低氧化应激的程度,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05
遗传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遗传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遗传背景
环境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寒冷环境
寒冷的环境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中的脂质和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 成。
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其他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可以减少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保护血管内皮,降低动脉 粥样硬化的风险。
诊断与治疗现状
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造影等。同时,血液检查也可帮助判断血脂水平、 血糖等危险因素。
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药 物治疗包括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等;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 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血管 ,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因
长期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 展。
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伴随氧化应激的加剧
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等过程会进一步加剧氧化应激的程 度。
氧化应激的干预措施
01
增加抗氧化物质的摄入
通过饮食或补充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以降低氧化

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事件

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事件
1000例缺血性CVD的病因
DSA结果显示 动脉狭窄438例 (43.8%) 动脉闭塞299例 (29.9%) > 73.7% 动脉粥样硬化58例(5.8%)
(血管壁不光滑,狭窄≤29%)
非粥样硬化性改变76例(7.6%) moyamoya病35例 大动脉炎 11例 动脉夹层 6 例 原因不明 24例 DSA阴性129例(12.9%)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事件明显缩短生命
Average Remaining Life Expectancy at Age 60 (Men)
20
16
-7.4 years
Years
12
-9.2 years
-12 years
8 4
0 Healthy History of Histor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f AMI History of Stroke
组织因子
中度狭窄的斑块 比严重狭窄的斑块更危险
狭窄程度
斑块存在的频率
每个斑块出现并发症的危险
所有斑块的总危险
Naghavi et al. Circulation. 2003;108:1664
颈动脉易损斑块增加脑卒中/TIA
J Am Coll Cardiol. 2003; 41: 15S–22S.
ox-LDL更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形成泡沫细胞
内皮 细胞 氧化和过氧化介质
Native LDL
产生
平滑 单核 肌细 细胞 胞
Cu2+,Fe2+,氧化 酶催化 结合慢
共轭双烯
ox-LDL
LDL-R
表达减少 功能下调
巨噬细胞
吸烟 运动 结合快 饮食 药物 SR-A 表达增加 血压

氧化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氧化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氧化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林燕;黄维义;李著华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
【年(卷),期】2004(028)007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至目前为止仍然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笔者就氧化应激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血管壁中ROS种类及来源,ROS检测及氧化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实验及在人体的研究.
【总页数】3页(P517-519)
【作者】林燕;黄维义;李著华
【作者单位】泸洲医学院病生教研室,四川,泸洲,646000;泸洲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泸洲,646000;泸洲医学院病生教研室,四川,泸洲,6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63.1
【相关文献】
1.关于氧化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J], 赵凯;杨万松
2.氧化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林燕;黄维义;李著华
3.氧化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J], 汪莲开
4.胰岛素抵抗在氧化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J], 张薇
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陈宝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m J Cardiol 2000;86:10-14. Atherosclerosis and Oxidant Stress :A New Perspective.2008;4:59. Current Drug Metabolism 2005;6:27-36. Yakugaku Zasshi 2007;127:1997-2014.
N Engl J Med.2005;353(1):46-57
ox-LDL与斑块复杂性和危险性正相关
Braunwald 分级是按照不稳定心绞痛的危险度进行分级
简单斑块 复杂斑块
Braunwald 分级
Circulation Journal . 2007;71: 681-687
ox-LDL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氧化应激
ROS physiological levels
氧化应激: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自由基的产生和抗氧 化防御之间严重失衡,导致活性氧在机体或细胞内蓄积而引起 的细胞毒性,从而导致组织损伤的过程。
ROS的来源与抗氧化防御系统
ROS
酶类
还原型辅酶Ⅱ NADPH) 还原型辅酶Ⅱ(NADPH) 氧化酶(NOX) 氧化酶(NOX) 黄嘌呤氧化酶 脂氧合酶
文 献
Watson, A.D. et al.J.Biol. Chem. 272, 135971359713607 (1997) Marathe, G.K. et al.J.Biol. Chem. 274, 283952839528404 (1999) Marathe, G.K. et al.J.Biol. Chem. 274, 283952839528404 (1999) Navab, M. et al. J. Clin. Invest. 88, 2039-2046 2039(1991) Navab, M. et al. J. Clin. Invest. 88, 2039-2046 2039(1991) Cybulsky, M.I. et al.Science 251, 788-791(1991) 788Sata, M. et al.J. Clin. Invest. 102, 1682-1689 1682(1998) Terkeltaub, R. et al.Arterioscler Thromb. 14, 47-53 47(1994) Murohara, T. et al.Am. J. Physiol. 267, H2441H2441H2449 (1994) Jimi, S. et al.Atherosclerosis 116, 15-26 (1995) 15Thorin, E. et al.Atherosclerosis 114, 185-195 185(1995) Brand, K. et al.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17, 19011901-1909 (1997) Rajavashisth, T.B. et al.J. Biol. Chem. 274, 1192411924-11929 (1999)
* P<0.01
402.2
*
276.6
* P<0.01
IMT<1.2mm
IMT: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1.2mm
Stroke. 2001;32:1953-1959.
ox-LDL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入组504例冠脉造影者,冠心病以冠脉造影50%以上管腔狭窄为标准,ox-LDL 按照不同水平分为4组。研究显示: ox-LDL高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远高于oxLDL低者,其风险比为1.95(≤60岁人群,风险比为3.12) ox-LDL
氧化应激 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件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 ——中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
心脏病 脑血管病 Malignant neoplasms Pneumonia and influenza Infectious diseases Malignant neoplasms 脑血管病 心脏病 Accidents Infectious diseases
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内在因素
(二)斑块内细胞凋亡
N Engl J Med 1997;337:365-72.
什么是ox-LDL?
O2- 氧化 O2多不饱和脂肪酸 双链断裂 ApoB LDL不再被LDLLDL不再被LDL-R识别 转而被SR-AI受体识别 转而被SR-AI受体识别 LDL表层
交联
共轭 双烯
修改LDL表面结构
J. Clin. Invest 1991; 88:1785-1792.
1286.9 1121.4 784.1 227.4 125 265.9 171.5 159.1 32.9 32.6 0 200 400 600 800
年龄 >65 岁 年龄 <65 岁
1000 1200 1400
N Engl J Med 2005;353:1124-34.
死亡率 (100,000 人/年) 年
脂核小,纤维帽厚 脂核小, 胶原纤维多, 胶原纤维多,平滑肌细胞多 基质金属蛋白酶少 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少 巨噬细胞、
一大一薄两多两少
脂核大,纤维帽薄 脂核大, 胶原纤维少,平滑肌细胞少 胶原纤维少, 基质金属蛋白酶多 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多 巨噬细胞、
Circulation 1995; 91: 2844-2850.
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
1 LDL-R缺乏患者FH或动物模型, LDL- 缺乏患者FH或动物模型,
LDL无法被巨噬细胞摄取 LDL无法被巨噬细胞摄取 但该群体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约为100% 但该群体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约为100%
?
FH:家族性纯合子型高胆固醇血症 FH:
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 2
合并高胆固醇血症: 60% 合并高胆固醇血症:<60% 血脂正常者:>40% 血脂正常者:>40%
?
动脉粥样硬化与ox-LDL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与原型LDL 与原型LDL (Native LDL)通过巨噬细 胞 LDL-R的摄取无明显相关关系 LDL与氧化修饰LDL(ox与氧化修饰LDL(ox-LDL)通过清道夫 受体(SR-A)途径的摄取呈明显正相关 (SR-
易损斑块的破裂导致心脑血管事件
Muller
1994 “易损斑块” 70%-80%的心脑血管事 70%-80%的心脑血管事 件是易损斑块破裂基础 上血栓形成而导致
J Am Coll Cardiol 2003;41:15S-22S.
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的特征
稳 定 斑 块 易 损 斑 块
一小一厚两多两少
ox-LDL与AS的关系 与 的关系
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键物质 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临床事件发生的 预测因子
Circulation. 2005;112:651-657
动脉硬化研究中两个重大发现
1994年Muller: 1994年Muller: “vulnerable plaque,脆性斑块”, plaque,脆性斑块” 即“不稳定斑块” 不稳定斑块” 2002年 2002年Daniel Steinberg: Steinberg: “Nature Medicine”动脉粥样硬化 Medicine”动脉粥样硬化 专刊发表专著 专刊发表专著 奠定ox-LDL的中心地位 奠定ox-LDL的中心地位
导致斑块破裂的因素
内 因
(斑块结构、生化因素)
外 因
(各种危险因子)
内因决定 能否破裂
斑块破裂
外因决定 何时破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0;2:207-209.
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外在因素
氧化应激 ROS↑
Am J Cardiol 1997;79:17. N Engl J Med 1995;332:1198. N Engl J Med 1995;332:481.
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正相关
逾5000名健康中年女性评估其早期颈动脉粥样病变与传统危险因素及非 传统危险因素(ox-LDL抗体)的关联,其中310名接受颈部IMT检测。 经多变量分析, ox-LDL抗体 抗体对于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比为2.9。 抗体
ox-LDL抗体浓度(Mu/ml) ox-LDL抗体浓度(Mu/ml)
抗氧化防御
酶类
SOD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GSH(谷胱甘肽) GSH(谷胱甘肽)
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 内皮型eNOS 内皮型eNOS
非酶系统
VC、VE、胡萝卜素 、 VC、VE、胡萝卜素 胆红素、褪黑素
陈瑗.自由基-炎症与衰老性疾病.科学出版社
氧化应激的检测指标
过氧化氢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抗ox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抗ox-LDL 抗体 丙二醛(MDA) 丙二醛(MDA) 过氧化氢脂质 F(2)F(2)-异前列烷
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作用
ox-LDL作用 ox-LDL作用
诱导单核细胞绑定粘附到内皮细胞 仿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用 仿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用 增强组织因子(TF)活性 增强组织因子(TF)活性 增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SCF)基因表达 增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SCF)基因表达 增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表达 增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表达 增强血管粘附分子-1(VCSM-1)基因表达 增强血管粘附分子-1(VCSM-1)基因表达 诱导脂肪合成酶(FAS)介导的细胞凋亡 诱导脂肪合成酶(FAS)介导的细胞凋亡 诱导IL诱导IL-1,IL-8表达 IL抑制一氧化氮NO释放及其保护内皮功能 抑制一氧化氮NO释放及其保护内皮功能 增加平滑肌细胞内胶原蛋白的合成 促进Ca 促进Ca++细胞内流 激活核转录因子(NF激活核转录因子(NF-κB) 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 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