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技术可行性分析.

合集下载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其上游地区多山,水流湍急。

为了有效利用长江水资源,保障沿江地区的水利需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被提出,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本报告旨在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

二、技术可行性1. 水利枢纽规模:根据研究,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设计规模为年均流量3.5万立方米/秒,总装机容量为22.5万千瓦。

2. 工程建设:水利枢纽包括三峡大坝、船闸和发电站。

三峡大坝采用重力坝型式,高度为185米,长度为2.3公里。

船闸设计为五级船闸,以方便船只通行。

发电站采用水轮发电方式,装机容量为22.5万千瓦。

3. 工程安全:在设计中考虑了地质条件、洪水频率和地震等因素,采取了多项技术措施,确保水利枢纽的安全运行。

三、经济可行性1. 投资规模:根据初步估算,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总投资额为500亿元人民币。

2. 经济效益:水利枢纽的主要经济效益来自于发电和航运。

根据预测,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千瓦时,年发电收入为50亿元人民币。

同时,航运的便利性将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

3. 投资回报率:根据经济模型计算,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投资回报率为10%,预计在10年内实现投资回收。

四、社会可行性1. 水利保障: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将有效保障沿江地区的水利需求,提供稳定的供水和灌溉条件,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产量。

2. 航运发展:船闸的建设将改善沿江航运条件,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成本,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旅游资源: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将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五、环境可行性1. 水文影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将对水文系统产生影响,包括水位变化、水流速度变化等。

通过合理的调度和管理,可以减少对下游水文环境的不良影响。

2. 生态保护:在工程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

案例2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

案例2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

案例2: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一、三峡工程的背景1.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三峡工程实施之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十五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470亿元增长到1994年的43800亿元,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实际增长了261%。

可以预计到20世纪末,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可达到小康水平,年人均收入可达800~1000美元。

2.长江的自然状态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名列世界第三。

它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部的唐古拉山脉的主峰西南侧,干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大陆流入太平洋,全长6300余公里。

长江水量丰沛,有3500多条支流。

全流域集水总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大陆总面积的18.8%。

年入海水量近万亿立方米。

沿长江两岸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由长江干支流挟带泥沙长期淤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现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余万。

由于地面低于洪水位五六米至十余米,因此主要靠堤坝防御洪水,但如果暴雨形成的洪水超过了河道的宣泄能力,就会使堤坝溃决,造成中下游严重的洪水灾害,并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发展。

历史上长江曾多次发生洪水灾害,例如1954年的洪水,夺去了3万人的生命,受灾人口达1000万,受淹地区达300万公顷,使该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1954年大水以后,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开展了长江流域规划,通过流域总体规划的研究,认识到:防洪是综合治理开发长江的首要任务。

3.长江的防洪能力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的防洪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固加高堤防,建设并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进行了部分河道整治,并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防护作用的水库,防御一般洪水能力大大提高。

但是目前防护标准仍不高,特别是有些重点保护区防护标准与其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目前中下游各河段的安全泄量仍远比其上游洪水来量小:荆江河段的枝城站只能安全承泄约60000~68000立方米/秒,城陵矾附近的60000立方米/秒,汉口约70000立方米/秒,湖口以下约75000~80000立方米/秒。

三峡水库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可行性建议

三峡水库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可行性建议

三峡水库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可行性方面:1.技术可行性:三峡水库建设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随着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库建设的设计、施工、管理和运行都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

在三峡水库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和经验,确保工程的顺利建设和运行。

2.经济可行性:三峡水库建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过调节库容,可以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社会效益。

同时,水库建设可以促进水力发电、航运等产业的发展,为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资源可行性: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为三峡水库的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

通过水库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水资源,发挥其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作用。

必要性方面:1.防洪减灾:三峡水库的建设对于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节库容,可以削减洪峰,减轻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威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能源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三峡水库利用其丰富的水资源建设水电站,可以为国家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缓解能源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3.改善航运:三峡水库的建设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提高了航运能力,促进了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这对于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三峡水库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都非常显著。

通过三峡水库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发挥其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注意地质条件、生态环境影响和社会经济影响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确保水库建设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建设三峡工程的利弊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利方面:1.防洪减灾: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调节库容,可以削减洪峰,降低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威胁。

论长江三峡修建高坝的可行性

论长江三峡修建高坝的可行性

论长江三峡修建高坝的可行性黄万里北京清华大学水利系资深教授1. 三峡大坝工程本身的可行性问题2. 三峡工程对上游河床环境的可能影响3. 关于修改三峡高坝设计的建议在有关方面作出修建长江三峡高坝的决策前,笔者曾三次上书中央,建议勿修此坝;筑坝开始后,又曾三次上书,建议停工。

多年来也曾一再请求,希望中央责成工程当局公开讨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可惜始终未被接纳。

因此,只能在学报上展开技术性争论。

美国总统曾来函咨询此事,我在致答时说明了此坝永不可修之理由,承其回函表示同意并致谢。

各国有四个通讯社先后对我作了录象采访,除我国外已在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

长江三峡大坝不可修,首先是因为建坝工程本身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不成立;其次是因为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有严重损害,一旦建坝蓄水后,将使金沙江和四川境内长江上游河槽中的砾卵石和部份悬沙在长江重庆段沉积下来,形成水下堆石坝,堵塞重庆港,其壅水将淹没合川、江津等城镇。

指导拦河坝工程的基础学科是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结构和水力学,水利工程规划涉及治河原理,其基础学科则是水文学。

水文学始于1930年,是适应研究水资源利用和洪水定量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其基础是水文地理学(包括水文气象学、水文地貌学和水文地质学)和水文计算学。

中国管理水利工程的决策者中,很多人习惯于从单纯土木工程的观点来看待洪水控制和治河方法,他们不懂水文学却轻视或排斥水文研究的结论,显然有很大的片面性。

笔者虽毕生治水文之学,至年愈古稀,犹恐才疏学浅,唯虑尚在门外,居常孜孜学习,亦曾将对三峡工程后果的学术研究结论写成“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一文,刊载于1993年、1994年及1995年的《水利水电学报》上,求教于世之学者。

现再择其要简述之。

1. 三峡大坝工程本身的可行性问题所谓的工程本身(Infrastructure)包括大坝的全部工程,以及对上游库区及下游泄流河槽进行保护的必要工程,而不包括保护上游和下游环境所必须的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引言概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以提供决策者参考。

一、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1.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至重庆市的三峡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1.2 该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适宜水利工程建设。

1.3 三峡地区地质构造稳定,适合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

二、水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2.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满足灌溉、供水、发电等多种需求。

2.2 水利枢纽的建设将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

2.3 水利枢纽的发电效益显著,可为周边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3.1 水利枢纽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可通过生态补偿和保护措施进行调节。

3.2 水利枢纽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大,需合理规划和管理,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

3.3 水利枢纽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

四、工程技术及安全保障4.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一项复杂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需充分考虑工程技术可行性。

4.2 水利枢纽的安全保障是建设的重中之重,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

4.3 水利枢纽的运行管理应科学规范,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五、可行性分析及建议5.1 综合考虑地理、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具有可行性。

5.2 建议在水利枢纽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影响评估和管理。

5.3 水利枢纽的建设需充分考虑工程技术和安全保障,确保工程质量和运行安全。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地理、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运行。

愿本报告对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推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研究和实施。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和重庆市巫山县之间,是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

本报告旨在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考虑。

二、背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位于长江上游,是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由三峡大坝、五级船闸和发电站等组成。

该水利枢纽的建设旨在解决长江上游地区的洪水问题、提供水电能源、改善航运条件等。

三、技术可行性1. 工程设计: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采用了先进的工程设计方案,结合了国内外的经验和技术,确保了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 施工条件: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适宜工程施工,有利于工程发展和质量控制。

3. 水电发电: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发电站具备良好的水电发电条件,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

四、经济可行性1. 投资回报率: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投资庞大,但通过对水电发电、航运和旅游等方面的经济效益评估,估计可以实现良好的投资回报率。

2. 经济增长: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就业增加,对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3. 节约能源: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水电发电能够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五、环境可行性1. 生态保护: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2. 水质改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善长江上游地区的水质状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3. 水资源管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以对长江上游地区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六、社会可行性1. 航运改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将改善长江上游地区的航运条件,提高航运效率,促进区域贸易和物流发展。

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三峡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兴建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

其建设规模庞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在进行这样一项工程之前,负责项目的部门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的背景、方法和结果。

背景:三峡工程位于中国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洪水和旱灾,这促使了政府对长江治理的紧迫需求。

在当时,有几个提案被提出,其中之一是在三峡地区修建一座大坝,以解决洪水和发电问题。

可行性研究方法:可行性研究是用来评估一个项目是否值得实施的一种方法。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评估: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研究主要关注于工程的技术实施方面。

这种评估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技术可行性评估包括了详细的地质勘探、渗流模拟、结构设计和建设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经济可行性研究主要关注于项目的经济效益。

这种评估需要考虑到项目的投资成本、运营维护成本、发电量和水利效益等。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经济可行性评估包括了初步、中期和最终的经济效益评估,以及风险分析和灾害评估等。

社会可行性研究主要关注于工程对当地和全国社会的影响。

这种评估需要考虑到工程对环境、生态系统、居民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影响。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社会可行性评估包括了环境影响评价、居民搬迁和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可行性研究结果:技术可行性方面,研究表明三峡地区的地质条件适合修建大坝。

工程的渗流模拟结果也表明了大坝的结构设计是可行的。

施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也证明了项目的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方面,研究表明三峡工程的投资成本很高,但其发电量和水利效益能够得到明显的回报。

其中,发电产能可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同时减少了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三峡工程也能够提供水利灌溉、航运运输和旅游业的发展机会,对当地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峡大坝经济可行性分析

三峡大坝经济可行性分析

三峡大坝经济可行性分析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于长江三峡地区,其经济可行性对于评估该项目的成果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三峡大坝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先,从能源生产的角度看,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年发电量约为800亿千瓦时。

这可以为中国电力供应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

从长期来看,三峡大坝的电力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该电站的发电量是可控的,可以根据需求情况进行调节,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国家创造大量的财富。

第二,从航运运输的角度看,三峡大坝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提高了船舶通行能力,缩短了航运时间,减少了运输成本。

大坝的通航能力达到了万吨级,能够满足更大型货船的需要,为国内外贸易和物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从洪水防灾角度看,三峡大坝具有很高的防洪能力。

在洪灾来临时,大坝能够通过控制水库蓄水量和调节下泄流量来实现洪峰控制。

从长期来看,减少了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节约了重建成本,提高了防洪减灾效益。

第四,从旅游产业角度看,三峡大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参观。

这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然而,虽然三峡大坝带来了很多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坝建设项目的成本极高,达到了1800多亿元人民币。

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和维护。

其次,大坝建设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水库蓄水后导致了大量的湿地消失,河道的水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综上所述,三峡大坝的经济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电力生产、航运运输、洪水防灾和旅游产业方面。

它为中国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减少了洪灾损害,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大坝建设的高成本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在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需要继续研究和改善三峡大坝的管理和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可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设备和技术的难点 三峡船闸超出目前世界水平的技术难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输水系统的水位差, 需要解决输水廊道的阀门水力学问题,二是上阐首闸门的运行条件,在闸门 启闭时淹没水深较大。这两个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已有解决措施。同时我国还 有修建葛洲坝巨型船闸的实践经验因此结合科研工作精心设计在技术上是可 行的。 三峡升船机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升船机主要的技术难题是升船机的 安全问题、承船厢在悬吊状态下的动态稳定问题和大容量升船机的制造问题。 经过科研试验和国外考查均已有解决措施可以立足国内制造。 三峡工程规模 大总装机1768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68万千瓦属于70万千瓦等级相 当于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从世界水平看,制造高水平的三峡机组是 没有问题的。 关于最大水轮发电机组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能制造的最大水 轮发电机组未超过30万千瓦。由制造3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到制造60万千瓦花 了近 13年。我们目前的条件比美国当时的情况要好得多一是世界上已有成熟 的经验二是我国国内在制造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上已有相当水平三是有改革开 放政策便于与国外交流引进技术。因此三峡机组在国内制造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目前我国水轮发电机组制造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些差距。因此必 须通过科技攻关与国外合作迎头赶上。如经努力仍难达到必要时可以引进部 分设备与技术以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通过这些措施三峡机组不但能在国内 制造而且一定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长江概况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名列世界第三。它自西向东横贯中国大陆流入太平 洋全长6300余公里。长江水量丰沛有3500多条支流。全流域集水总面积为180 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大陆总面积的18.8%。年入海水量近万亿立方米。 沿长江两岸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口 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地面低于洪水位五六米至十余米,如果暴雨形成的 洪水超过了河道的宣泄能力就会使堤坝溃决造成中下游严重的洪水灾害并严 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发展。 历史上长江曾多次发生洪水灾害。例如,1954年的洪水夺去了3万人的生 命受灾人口达1000万受淹地区达300万公顷使该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受到 严重影响。1954年大水以后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开展了长江流域规划通过流 域总体规划的研究认识到防洪是综合治理开发长江的首要任务。
二.技术可行性 1.淤泥技术解决方案 通过科学计算三峡水库平均每年有约5.3亿吨泥沙进入水库。这些泥沙如全 部沉积在库内不到百年水库将被淤积成为远流河床,丧失水库的效益。减少 入库泥沙量的办法在于在坝址上游流域内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和在长江上游于 支流上建造大型水库以栏蓄部分泥沙。这两项措施虽势在必行,但估计在三 峡水库投入运行后的短期内尚难于明显见效。为此必须在三峡水库的运行调 度和枢纽工程布置方面采取增加排沙出库量的措施。 这样水库绝大部分的有 效库容可以长期保留并发挥调节作用。从远期看泥沙淤积坝区和库尾变动回 水区这对航道及港口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妨碍船舶的正常航行。采用“蓄清排 浑”的运行方式,绝大部分库容均可以长期保留其防洪和发电效益基本不受 泥沙淤积的影响。
3.其他技术难点 三峡枢纽工程主要包括混凝土大坝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除了 设备和相应的技术难点之外三8800万立方米填筑量310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 2700 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25.52万吨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安装26台。 施工强度高 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的年、月、施工强度也都超过国内外的水平。 施工 范围大左右岸施工同时施工的项目多、工序多、施工干扰多这些特点决定了 三峡工程施工是艰巨的。 虽然有上面的这些困难但修混凝土重力坝和坝后式 厂房我国有丰富经验早在50年代就开始修建三门峡这样的大型工程70年代开 始修建葛洲坝工程80年代修建与三峡大坝高度相当的龙羊峡工程坝高178米。 有了上述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经验相比之下90年代开始修建三峡工程是 完全可能的。
三.建设概况 1.1993年 施工工程准备开工 2.1994年12月14日 主体工程开工 3.1997年11月8日 成功实现大坝截流 4.2000年 三峡电厂筹建处建立 5.2003年6月10日 三峡工程蓄水达到135米 6.2003年6月16日 双线五级船闸试航成功 7.2003年7月10日 首台机组发电成功 8.2003年底 三峡左岸电站实现装机6台 9.2004年底 三峡左岸电站实现装机11台 10.2005年9月16日 三峡左岸装机14台70千瓦机组全部并网运行,提前一年实现 投产发电 11.2006年 三峡大坝建成
三峡工程可行性分析
主讲内容
三峡工程 慨况
经济背景 长江状况 建设概况
可行性分 析
必要性 技术可行性 对环境的影响 解决方案 三峡的效益
综合评价
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峡工程概况
一.经济背景 三峡工程实施之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经 济持续稳定发展。十五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从 1980年的 4470亿元增 长到 1994年的 43800亿元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实际增长了261。中国 经济正高速发展。
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1.防洪的需要
洞庭湖的一些地区高度低于长江洪水水位10余米,溃口的巨量洪水直泻而下,不 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会造成数以万计人口死亡,产生严重后果和经济影响,这是 长江中下游最突出的问题。
2.对电力能源的需要
三峡工程将给沿江的工业城镇和广大地区提供廉价而清洁的电力,这是三峡最主 要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是三峡建设的充分条件。建设三峡工程,将建成115米高的水 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3.改善航运,促进内河航运业的发展
由于三峡水库的建立,改善了峡谷河段的航道,万吨级的船队有半年时间可以直 达重庆,通航能力可以从每年的1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而且可以降低航运成本30% 到37%,这些都极大促进内河航运的发展。
4.巨大投资带动内需,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三峡工程投资巨大,必然要带动包括建筑,材料,机电,钢材等相关产 业的巨大发展,对经济有巨大拉动作用,也将促进这一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