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
瓜蒂豉汁赤小豆, 痰涎宿食峻吐求, 胸痰痞硬呼吸差, 寸脉微浮余脉休,
丁麝葱解呕不止, 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 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 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 少腹硬满热如狂, 小便自利无湿热, 身黄沉结淤血亢,
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
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
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
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热痞便不爽, 按之无物软不痛, 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 芩连黄泡煎附子, 下寒怕冷出汗补, 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呕泻干姜甘枣参, 寒热交结心下痞, 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 黄连芩夏枣甘尝, 水热互结痞食臭, 腹鸣下利散水强.
虻蛭三十炒去脚, 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 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 脉沉结. <内经> 淤血在下使人发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 胸痹气短咳痛当, 阳虚畏寒夜卧甚, 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 再加附子. 如果脉促, 桂枝汤去芍药, 不加附子)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 干姜夏枣会人参, 寒热互结胃虚痞, 肠鸣呕烦降胃行.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是一个记忆口诀,用于帮助学习中医六经辨证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版本:
风寒湿热行,火毒与湿邪,六经为基础,六淫入体内。

少阳为表里,阳明为表穴,太阳与少阴,太阴表病穴。

太阳阳明寒,表里应相干,阳明太阴湿,里外相对串。

阳明湿与热,表里不同病,太阴与少阳,表里反流行。

阳明胃为病,寒湿肠内蓄,少阴心为病,火热向外走。

厥阴肝为病,寒湿气郁滞,太阴与少阳,里外相反治。

这个口诀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中医六经辨证的要点,帮助学习者记忆和理解六经辨证的基本原则。

请注意,口诀仅作为记忆工具,具体的中医诊断和治疗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和专业知识进行。

1/ 1。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2018-02-20 都峤转自赵医生D医馆修改微信分享:我的经验用好桂枝汤走进太阳篇。

太阳乃膀胱经也。

桂枝汤是张仲景的群方之首,张仲景以桂枝配方81方风寒病治愈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张仲景对桂枝是多么重用。

可荡净世界,人人难免受空调、风扇、摩托车、电瓶车、冷饮、凉啤酒、冬天不穿棉袄之苦,病在眼前,医生的临床不能小题大作,舍近求远,大胆用方,桂枝汤症百分之七十以上人人都有。

医者不用桂枝方盲人瞎马夜无光仲景治病六大法:仲景写下伤寒论,六经辩症是总纲;伤寒就是诊断学,留给后人做临床;三百九十七法症,一百一十三个方;良医诊断去找病,辨清病源找处方;庸医拿药去找病,这种医生不能当;错误用方医生罪,苦不堪言病人伤;开鬼门洁净腑去腕陈坐:仲景治病六大法,六法牢记胸中藏;第一大发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良;第二大法洁净腑,顺水行舟要清肠;去腕陈坐第三法,热结膀流攻下良;第四大法滋补肾,辨清寒热回肾阳;第五大法实脾土,温胃健脾莫用凉;第六大法调营卫,调和营卫桂枝汤;六经辩症:仲景写下六经辩,六经辩症是提纲;第一写下太阳病,太阳病上桂枝汤;二阳阳明有表症,发汗解表葛根汤;三经本是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汤;而阳并病有表症,柴胡桂枝各半汤;四经本是太阴病,桂枝加芍太阴方;五经本是少阴病,少阴没有桂枝方;尺中脉迟禁发汗,要用桂枝建中汤;读者回忆想一想,哪篇没有桂枝方;八十一方篇篇用,哪有医圣不效方;仲景写下太阳篇,桂枝治病是群方;太阳中风表不解,桂枝解表第一方;桂枝加减用的好,随心所欲百病良;桂枝症:当今世界生活好,空调风扇把人伤;可乐冷饮凉啤酒,不用棉花常受凉;摩托电车太普遍,汗后常常受风凉;十人七个桂枝症,医生临床不要忘;素问骨空论。

大风刮倒无根树,骨空传伤壮年人。

长江无水河流干,脊椎无髓五脏完。

骨空与一椎二椎:骨髓不能贯顶,温度不能保护大椎,常常受寒,引起脊髓空虚,颈椎强直,不能自如(原文:致如)。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口诀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口诀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口诀张仲景这位大医师,真是个传奇人物。

想想看,古时候没有现在的医疗设备,他却能用自己的智慧给人们带来健康,简直是个活神仙啊!你要是研究一下他的六经辨证,就会发现,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他的理论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医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身体和疾病之间的微妙关系。

说到这,真想给张仲景点个赞,他的六经辨证法可谓是中医的“终极秘籍”。

咱们得聊聊“经”这个概念。

经,就是经络,通俗说就是咱们身体里的“交通线”。

当这些交通线通畅的时候,人就能活得滋润,身体不出毛病。

但要是堵了,那可就麻烦了,身体的各个部分可就得不到养分了,活该受罪呀。

张仲景把这些经络分成六个类型,像是给我们的人体做了个大分类,真是用心良苦。

而这六经呢,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太阳经,像是冬天的阳光,温暖但有点刺骨,主要跟外感风寒有关。

如果你突然感冒,鼻子流涕,咳嗽得厉害,那多半是太阳经的问题。

你看看,张仲景就是这样把症状和经络结合起来,真是“步步为营”啊。

再说少阳,这个有点调皮的经络,常常跟胃肠道的情况挂钩。

吃东西不消化、腹胀肚子疼,都是少阳经在捣鬼。

你想啊,少阳就像个孩子,肆意张扬,但也能带来快乐。

阳明经呢,就像个“大力士”,一旦发力,整个人都感觉被灼烧,发热出汗,真是让人受不了。

不过只要调整得当,阳明经也能帮你排毒,恢复元气。

太阴经则像是温柔的妈妈,照顾着脾胃。

胃口不佳、乏力无力,太阴经来解决。

就像在家里,吃得太少,身子骨自然也虚弱。

而少阴经就像个深藏不露的高手,控制着肾脏和心脏的功能,情绪低落、乏力、怕冷,都是少阴经在发声。

你看,张仲景真是把人身体里所有的微妙关系都梳理得清清楚楚。

最后是厥阴,真是个“高冷”的经络,常常让人感觉手脚冰凉,甚至面色苍白。

身体出现这些状况,就得留意了。

厥阴经在提醒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让自己太累。

张仲景通过这六经辨证,把我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搞得明明白白,实在是太厉害了。

【朗朗上口学经典】伤寒六经病状歌诀

【朗朗上口学经典】伤寒六经病状歌诀

【朗朗上口学经典】伤寒六经病状歌诀太阳发热脉浮紧,头痛身疼背恶寒。

阳明目痛并鼻干,脉必浮洪痛额前。

少阳半表脉弦数,耳聋胁痛口苦干。

太阴身温脉渐沉,腹满吐利身不安。

少阴发热手足冷,脉必沉细话懒言。

厥阴逆冷脉微缓,唇青舌卷腹胀痛。

阳证面唇皆红活,身转饮水口舌干。

目开喜言声洪亮,口鼻气热手温然。

爪甲红活小便赤,大便或秘硬如鞭。

言神言鬼语谵妄,目赤口燥心自烦。

阴证面色多青黑,虚阳赤浮不时间。

唇色青紫不仁活,舌上白苔滑不干。

口发燥渴不思饮,或饮热汤便喜欢。

病人身重难转侧,倦卧欲寐向壁眠。

不欲见人常闭眼,气短声微话懒言。

口鼻之气往来冷,爪甲青紫溺如泉。

小便青色或淡黄,大便不实或泻焉。

或时身热按无热,阴盛冷透手指间。

阴症不分身寒热,不论面赤与唇鲜。

不怕浮沉脉大小,脉来无力是真铨。

按之全无阴症的,误服凉药丧黄泉。

定服五积加参桂,寒热服药有妙玄。

身中畏寒药温服,身中作热药凉餐。

阳证似阴身反凉,热结旁流反泻焉。

脉沉有力或燥热,小便赤色大便坚。

扬手掷足语有力,阳盛拒阴使之然。

或服柴胡或白虎,承气下之病自痊。

阴证似阳水似大,浮阳於外生热烦。

皆因肾虚内冷极,渴不喜饮是的端。

言语郑声气短促,平日旧事不时言。

大便不通小便黄,或兼呕逆自利焉。

总之脉数不鼓指,阴盛格阳假阳旋。

虚阳上泛或咽痛,舍症从脉方能全。

人参四逆皆可用,节庵当年用益元。

即是姜附参草艾,麦冬五味知黄连。

生姜葱白红枣引,水煎温服病体痊。

此是伤寒辨阴阳,长寿秘诀欲传方。

六经条文辩证顺序口诀

六经条文辩证顺序口诀

六经条文辩证顺序口诀阳明经证跟着来,这就像是太阳下山后月亮慢慢升起来啦。

阳明病的时候啊,发热可就比较厉害了,就像身体里住了个大火龙,呼呼地喷火呢。

汗出也特别多,就像刚洗完澡一样,身上总是湿漉漉的。

大渴啊,就感觉嘴巴里像沙漠一样干干的,想喝好多好多水。

脉呢是洪大的,就像大河里发大水,水流又急又猛。

阳明病还有腹满的情况,肚子鼓鼓的,就像吹起来的小气球。

这些症状就告诉我们可能是阳明经出问题了,就像信号灯亮起来告诉我们这里有状况啦。

少阳证啊排第三,就像走在路上第三个看到的风景。

这个少阳病呢,口苦咽干目眩是最明显的啦。

口苦就像吃了很苦很苦的药一样,舌头都难受。

咽干呢,就感觉喉咙里像有小沙子在磨,痒痒的又干干的。

目眩就是看东西会晕乎乎的,就像坐在旋转木马上看周围的世界。

往来寒热也很特别,一会儿觉得热,像在太阳下晒着,一会儿又觉得冷,像走进了冰窖里。

这就像天气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样多变呢。

少阳经的这些症状,我们也要好好记住呀。

太阴证来啦,这是第四个要记的哦。

太阴病主要是肚子方面的问题比较多呢。

腹满而吐,肚子满满的,还老是想呕吐,就像小肚肚里面装了太多东西,要把多余的吐出来才舒服。

食不下,就像小嘴巴罢工了,不想吃东西,看到好吃的也没兴趣。

自利益甚,肚子老是咕噜咕噜响,然后就拉肚子,就像小水管漏水一样止不住。

时腹自痛呢,肚子会时不时地疼一下,就像有个小虫子在肚子里捣乱。

太阴病的这些症状,就像小暗号一样,我们要能识别哦。

少阴证排在第五喽。

少阴病可有点复杂呢。

但咱们可以简单地想,少阴病会让人没什么精神,就像小花朵没浇水一样蔫蔫的。

脉微细,但欲寐,脉摸起来又细又小,就像小丝线一样,而且老是想睡觉,就像小懒虫一样怎么都睡不够。

还有可能会怕冷,就像冬天的小松鼠躲在树洞里还觉得冷。

有的时候还会心烦,就像心里有只小蚂蚁在爬来爬去。

少阴病的这些症状,就像小谜语一样,我们要仔细分辨才能知道是少阴经出了问题呢。

厥阴证是最后一个啦,排第六呢。

伤寒六经辩证:六经各有表证,里证,凭脉可辫

伤寒六经辩证:六经各有表证,里证,凭脉可辫

伤寒六经辩证:六经各有表证,里证,凭脉可辫太阳经见证法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恶心,是足太阳膀胱经受证。

假如先起恶寒者,本病。

已后发热者,标病。

若有一毫头痛,恶寒身热,不拘日数多少,便宜发散,自然热退身凉,有何变证?辩证法表虚自汗者,为风伤卫气,宜实表。

表实无汗者,为寒伤荣血,宜发表。

诊脉法脉浮紧有力,为伤寒。

脉浮缓无力,为伤风。

用药法冬月正伤寒,用升阳发表汤。

(即加减麻黄汤。

)冬月伤风,用疏邪实表汤。

(即加减桂枝汤。

)春秋无汗,用羌活冲和汤发表;有汗,用加减冲和汤实表。

夏月无汗,用神术汤;有汗,用前加减冲和汤。

阳明经见证法目痛,鼻干不眠,微恶寒,是足阳明胃经受证。

假如先起目痛,恶寒身热者,阳明经本病。

已后潮热自汗,谵语发渴,大便实者,正阳明胃腑标病。

本宜解肌,标宜急下,只看消息用之。

辩证法目痛鼻干,微恶寒,身热,病在经。

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便实,不恶寒,病在腑。

诊脉法脉见微洪,为经病。

脉见沉数,为腑病。

用药法微恶寒,自然目眶痛,鼻干不眠者,用柴葛解肌汤。

(即加减葛根解肌汤。

)渴而有汗不解者,如神白虎汤。

(即加减白虎汤。

)潮热自汗,谵语发渴,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斑黄狂乱,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者,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选用,俱在秘方六乙顺气汤内,加减治之。

少阳经见证法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是足少阳胆经受证。

假如先起恶寒身热,耳聋胁痛者,本病。

已后呕而舌干口苦者,标病。

缘胆无出入,病在半表半里之间,只宜小柴胡一汤加减,和解表里治之,再无别汤。

(本方自有加减法。

)此经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

若治之得法,有何坏证?常须识此,宜当审焉。

辩证法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舌干,便属半表半里证,不从标本从乎中治。

诊脉法脉见弦数,本经证。

用药法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舌干者,用柴胡双解饮。

(即加减小柴胡汤。

)太阴经见证法腹满自利,津不到咽,手足温者,是足太阴脾经受证。

假如先起腹满咽干者,本病。

已后身目黄,标病。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决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决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决、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伤寒经病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太阳病证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腑证气分血分淤, 气分蓄水血淤肠,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长,蓄血淤热小便利, 桃核承气抵当汤, 太阳犯胸分两类, 虚烦结胸水热亢,虚烦栀子豉汤用, 结胸大陷胸丸汤, 结胸类证有脏结, 热入血室太少阳,心下痞证脾胃堵, 五泻心汤用之康, 太阳温病不恶寒, 发热伤阴口渴强,风温脉来浮不紧,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阴清热勿汗泻, 银翘散类治无仿,发热恶寒发于阳, 宜攻发外桂枝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 温里宜用四逆汤,太阳少阴两经病, 四逆汤可救急慌, 太阳阳明必自利, 面赤额痛葛根汤,太阳少阳半表里, 大小柴胡桂枝汤, 咽淋疮衄血汗寒, 不可发汗汗则伤,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太阳病八特点: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8. 变证—观脉随证治疗.此外, 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 和中风及伤寒不同, 温病是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热伤津液, 伤阴, 所以口渴. 风温比温病严重, 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 如银翘散类. 不可发汗泻下. 祖传秘方大公开Q:1457858072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可从太阴合治.结胸—实热证,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欲不好, 或便秘, 寸脉浮, 关脉沉, 舌苔黄. 是热邪侵.脏结—虚寒证, 如结胸, 但不是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脉浮, 关脉细小沉紧, 白舌苔, 滑者难治, 也有痛, 脏结无阳证, 和腑无关, 不可攻, 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 是寒邪侵.虚烦—烦者热也, 热郁于胸, 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 虚烦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卧不宁.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则为实证, 是大陷胸汤证结胸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一:人总共有十二经络为何伤寒论只有六经辨证??六经辩证是后人编的,因为张仲景有三阴三阳,所以后人就编出个六经辩证,其实,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应该叫做六气,气是运气里面的气,不是六经的意思,经只不过是气的一个运行通道,经络也是气生的,而六气也包含人体脏腑之气,也就是脏腑的所有功能,所以张仲景的六气,是对于人体整个身体而言的,后世的六经,只针对经络,是错误的。

你要清楚一点,就是脏腑经络的气化,也就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就是六气,所以身体所有的疾病,统统可以归到六气上来,所以伤寒论不是一部治外感的书籍,他是一部研究人体所有气机气化的一部书籍二:您好,Goodfree先生,就十二经络手足三阳经的区分,想问您太阳和阳明哪个强,有时真的糊涂了。

谢谢!三阳经,阳明经的阳气最盛,其次是太阳,最后是少阳三阴经,太阴经的阴气最盛,其次是少阴,最后是厥阴四:清代是否有名医?是那位?每朝每代都有名医,好多位呢。

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邵兰荪、黄退庵、计南、毛对山、刘一明、王清任、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人。

有本叫《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的书。

最出名的叫“喜来乐”哈哈这个是开玩笑五:古代中医是怎么衡量什么药该用多少药量的呢?中药离不开实践,至于汤剂的形成是伊尹之后,方剂的形成也是在不断尝试单味药的基础上开始尝试配合使用,比如内经里产生的十三方,还有最早的五十二病方。

另外产生了七方、八阵二十二门等制方原则,最后产生比较成熟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结构。

你提到的古代人研究中药、配置方剂的研究方法应该有很多种途径,从原始的口尝、亲身尝试到练习气功调息状态下体验药物的作用归经,如现不可考的《胎胪经》,就是在类似胎息状态下的道家内证体验,此外还有术数原理,从河图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术数里悟出的配药比例而研发出的六一散;以及直觉思维等的探索。

必须要说明的是,方剂里的用药量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值,这样,才可能为辩证论治和临证加减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一张一成不变的处方。

以上为自己手打,下面提供一点发展史另附一些资料,供您浏览参考:方剂的形成发展:方剂形成很早,具体是何时,何人所为,尚不能查。

从历料上看,方剂的发展至少在周以前,在发展药物治病后,积累经验,从单味发展为多味治病,在多味治病中逐步摸索出一些东西,知道了如何配伍治疗最好,这是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方剂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知识、工具,才能有方剂的产生,从生食到熟食,有这些条件为方剂的形成提供基础,在周休《礼记》“君有疾饮药,臣先偿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偿之”。

可见当时已药煎后饮用,也说明当时人们对药有无毒性,尝不明了,故先用人偿之。

《史记·仓公列传》及《流沙阴简》中见出有方,如长桑君教扁鹊以“禁方”,禁方乃自己的积累的方剂,不轻易传与人,扁鹊治病人假死时,用了“八”之剂和煮之,说明当时方剂已具备了一定的形式,也有一定的道理,证明这些方不将药物草率的堆切,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目的,更主要证明了这一问题。

在《内经》中,关于治疗原则、方法、方剂配伍组合的一些理论,都有很多记载,说明到了《内经》时代,方剂的理论已经成熟了,此处成熟并不意味完善,从开始到定形,已经把它当中经验的东西抽取出来,总结成为比较有系统的理论,所以说它是成熟的,在《内经》虽只记载了十个方,但这十三方还是相当原始的,有的还是单味药,有些方用药简单,从此可能会疑问,理论发展到这样地步,为什么没有方?因为古代著作,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出,它是分开的。

《内经》是医经,有七家,经方比它多,有十一家,所以在《内经》中少,还有更多的,虽没传下来,但有记载,在那里已积累相当的资料,形成了理论,在此以后,更进一步是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了相当多的方,有314方(除去重复及后世的附方),从方的数针对性强,换一药便是另一方名,加减一些剂量是另一方名,证有所不同,方便有了改变,而经过后人的研究,这些方的配伍当中,有相当的经验和道理,从方剂来说,它的立法、用药非常精练、严谨,针对性强,为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方剂提供了很宝贵的东西,后人不仅尊之为“医圣”,而且称其书为“方书之祖”。

从发病原因分析、探讨,对病因病机,隋代的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侧重谈病的发生、特殊症状,由于这样的发展,促进了临床各科的发展,促进了用药物治病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方就更多了,这是一方面,另一个是到了后来,在这些方书里有一些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是海外来的,如婆罗门,它不是咱们的名字,是南洋的,由于交通的发达,中外的交流,各种各样的文化、物产,也扩大交流,包括了外来的医药药方。

在祖国医学的遗产中,包括了一个部分是吸收了外来的东西在里面,在这些外来的东西不是拿来的,而是融......余下全文>>六经阴阳辨证用药金口诀卢医2017-03-02中医歌诀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

肾司二便之开合,少阴虚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长。

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莫分说。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

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饮冷真阳证,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阴证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

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阳证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不倦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

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

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有神烦躁不安宁。

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

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

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

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

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

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

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

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C增,西医只知杀白C,徒将阳气杀戮尽。

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显。

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

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六经阴阳辨证用药金口诀配伍和用药规则临证先分阴和阳,再把六经仔细详。

阴证必用阳性药,阳证阴性药物商。

清升浊降分清楚,少阴少阳转枢忙。

五味归六经酸苦厥阴少阳经,咸苦少阴太阳经,辛甘淡太阴阳明经。

辨证用药金口诀太极中医辨阴阳,用药参合阴阳伤。

大便稀溏太阴伤,干姜温中健脾阳。

口渴引饮溲清长,此是坎中一阳伤,津不上承口和咽,回阳化气四逆汤。

四逆汤中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

生姜多汁入脾脏,辛热醒脾祛湿忙。

饥不欲食肝阴伤,一贯煎汤来煎尝。

燥实痞满四证现,急下存阴莫迟缓。

舌体胖大有齿痕,此是湿伤脾太阴,少阳枢机被湿困。

柴胡桂枝干姜汤。

苍术薏苡和半夏,燥湿健脾功堪夸。

食难求饱常常饥,湿邪困阻太阴脾,芳香化湿开太阴,此后肚腹会舒适。

肺为娇脏不耐寒,寒邪伤肺咳嗽连,宣肺散寒是关键,麻黄汤可急急煎。

肺为娇脏不耐热,热邪伤肺痰黄粘,宣泄肺热方法可,麻杏石膏汤煎喝。

发热无寒病太阳,宣肺散寒麻黄汤;汗出恶风营卫虚,桂枝汤方煎来嘘。

无热恶寒病少阴,附子姜草四逆汤,若兼咳嗽麻附辛,麻辛生姜四逆汤。

六经阴阳辨证用药论澄空药性论阴阳,辛甘发散热性阳,苦甘酸寒阴药商。

阴证就用阳性药,阳证苦甘寒药商。

太阴之病食不下,咳嗽腹满也是它,太阴湿土需燥化,苍术苡仁和半夏,少阳枢机要流转,重用柴胡开太阴,配合四逆升清阳。

湿重热轻用附姜,湿去热将无处藏;热重于湿四妙散,祛湿清热功来现。

阳黄小便必定黄,阳黄就用茵陈汤,阴黄小便要清长,阴黄再加术附汤。

少阴之病但欲寐,畏寒蜷卧脉微细。

少阴虚寒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

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

从阳化热渴燥烦,黄连阿胶汤来煎。

厥阴寒热药错杂,姜附椒柏乌梅下。

太阳寒水需温化,桂枝麻黄姜枣加。

发热无汗太阳病,无热恶寒病少阴。

恶风有汗桂枝汤,发热无汗麻黄汤。

太阳蓄水五苓散,蓄血桃核承气汤。

太阳寒水为何因,少阴虚寒气化亏。

少阳寒热要往来,小柴胡汤用应该。

或者当归四逆汤,鼓足阳气邪祛外。

阳明之病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

阳明经证便未结,白虎汤方去实热。

用药法则扶上之阳参桂芪,理中之阳砂蔻姜,乌附硫磺温下阳。

理中甘草干姜汤,中阳不足是妙方。

附子细辛真武汤,温肾助阳是好方。

胸胁胀满舌苔滑,食疗生姜白面煎。

肩背冰冷不出汗,咳嗽腹满流清涎,麻黄附子细辛煎,可加四逆增效验。

六经见症辨证用药大便稀溏太阴病,生姜干姜用之行;溲频清长少阴病,干姜附子要酌情;四肢青冷厥阴病,四逆柴胡引入经。

阴阳辨证用药总纲领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

元阴元阳藏肾中,肾司二便之开合,太阴虚寒大便溏,生姜干姜开太阴;少阴虚寒溲清长,四川附子配草姜;舌边齿痕太阴湿,少阳枢机不流利,柴胡气香升清气,味苦还能降浊阴,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茯苓泽泻饮,清升浊降湿邪飞。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生姜干姜汤;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增液承气用必效。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喜冷真阳证,知柏地黄可以用。

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通脉四逆柴胡汤。

六经病痛歌痛连项背及颈肩,病在太阳少阴寒;前额痛连眉棱骨,阳明病变无错误;痛在两颧及额角,口苦咽干目又眩,少阳病变仔细辨;头痛而重首如裹,太阴湿困莫啰嗦;头痛连齿少阴病,溲清便频寒入经;溲短口渴从热化,黄连阿胶煎可行;巅顶疼痛四肢青,厥阴阳虚吴(茱)萸汤。

气化论口诀阴阳合一地天泰,水火既济气化成。

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

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

寒热错杂饮邪留,少阴少阳枢机求,不必他山药石求,祖宗明训记心头。

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

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回阳化气冰解冻,春暖花开百病释。

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