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_第四代教育评价_理论完善高校教学工作的评价

合集下载

自学考试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网络堂答案

自学考试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网络堂答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一、教育测量的含义(33分)本节测验题:智力测量属于A. 物理测量B. 心理测量C. 生理测量D. 社会测量二、教育测量的特点、教育评价的含义(35分)提出“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命题的是谁?A. 麦柯尔B. 孟子C. 桑戴克D. 孔子三、教育评价的特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35分)现代教育评价产生的标志是A. 《比纳.西蒙量表》B. 科举考试C. T.B.C.F制D. “八年研究”四、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30分)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创立者是A. 枯巴和林肯B. 比纳和西蒙C. 桑代克和麦柯尔D. 泰勒与布鲁姆五、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30分)我国教育法规定的两项基本教育制度:一是教育督导制度,二是A. 教育评价制度B. 教育考试制度C. 教育测量制度D. 教育评估制度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一、信度概述(31分)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越接近,说明测验的信度A. 越低B. 无法判断C. 越高D. 需要验证二、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同质性信度(一)(35分)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先后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是A. 等值性信度B. 等值稳定性信度C. 分半信度D. 重测信度三、同质性信度(二)、评分者的信度(一)(31分)若2个评分者评阅N份试卷,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可用A.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公式B. 斯皮尔曼-布朗公式C. 积差相关系数公式D. 肯德尔和谐系数公式四、评分者的信度(二)、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33分)估计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需要预先确定A. 淘汰的人数B. 达标的比例C. 通过的人数D. 决断的分数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效度一、效度概述、内容效度的含义(30分)下列适合于内容效度的测验是A. 能力倾向测验B. 成就测验C. 人格测验D. 性格测验二、内容效度的估计方法、结构效度(38分)下面哪种测验的效度不属于结构效度?A. 智力测验B. 焦虑测验C. 动机测验D. 学科测验三、效标关联效度(44分)效标关联效度也称为A. 实证效度B. 预测效度C. 同时效度D. 逻辑效度第四章教育测量与评价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一、难度及其计算、区分度及其计算(一)(40分)最适宜的难度系数是A. 0.50B. 0.00C. 1.00D. -1.00二、区分度的计算(二)、区分度与信度和难度的关系(31分)难度系数越接近何值,题目的区分度越大?A. 0.50B. 1.00C. 0.00D. -1.00第五章教育测量与评价分数的整理和转换一、教育测量与评价分数的整理(32分)被试者只有连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不同测验取舍分数线,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第四代评价对教育评估问题的破译与破解.doc

第四代评价对教育评估问题的破译与破解.doc

第四代评价对教育评估问题的破译与破解【摘要】教育评价的理想是要理想地解决教育评价问题。

问题因其诊断的视角不同而不同,从范式的视角看,教育评价存在常规问题和范式问题。

为了解决第一、二、三代评价中存在的“管理特权化、价值模糊化和方法迷信化”等范式问题,第四代评价以建构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提出了响应式评价和诠释辩证法的评价观。

第四代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新冒险,但值得一试。

【关键词】第四代;教育评价;教育评估;问题;破译;破解教育评价的理想是要理想地解决教育评价问题。

问题因其诊断的视角不同而不同,从范式的视角看,教育评价存在常规问题和范式问题。

什么叫范式问题?举例来讲,“南辕北辙”在“天圆地方”信念里是一个问题,在“椭圆球体”的信念中根本不是问题。

古巴和林肯以范式为分界线,将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代,即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和建构时代。

第一代评价信奉两个“凡是”,即“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第二代评价拓展了教育测量的边界,“评价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①第三代评价强调判断,教育评价成为价值判断的过程;②第四代评价则遵循建构主义的方法论,聚焦利害关系人的主张、焦虑和争议的一种评价形式。

③前三代评价的信仰基本属于实证主义阵营,第四代评价属于建构主义范式。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前三代评价遭遇了同类范式问题。

一、传统教育评价遭遇的范式问题1. 传统信念的危机。

20世纪,实证主义等传统信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实证主义哲学信条的基石动摇了。

至少有三种现象让传统范式摊上了大事:(1)波粒二象性现象。

光究竟是什么?1803年,光被证明是一种波;1905年,爱因斯坦论证了光由微粒组成,于是光被称为光子或量子。

现在的观点是,光实际上什么都不是,它完全依靠检测仪器来表现它的特点。

波粒二象性现象强有力地挑战了实在论的实体观,存在不是实体的存在。

(2)不确定现象。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讨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讨

率等情 况 ,由领导主体和社会 主体进行评价 。
在 教学 效果方面 , 目前 的教学 效果评价 以考试 成绩为主 ,没有考 虑课程对 学生后 续课程 的支撑 以及 职业 能力培养 的作用 。因此 ,除 了传统 的期末考试 成绩评价 和学生
主体 的打分 评价 之外 ,还 应 当对 学生学 习效 果进行 中长期跟 踪评价 。如在学生 后续学 习过程 中,甚至对 已毕业 的学生进 行回访评价 。 在特 色与创 新方面 ,对于 有特色及 创新 的课 程应 当给予一定 的加分 奖励 ,主要 由
用率 高,并且 能有效支 持实验任 务 ,主 要 由教师 主体和 学生主体进行 评价 ;实验任务
的设计和 安排应 当和理论 内容紧 密结合 ,能有效支 撑职业 素质培养和 岗位任 务需求 ,
由社会主 体和 学生主体进 行评价 ;而实验 与实践 的成效则 主要考虑 学生 的实 际动手能
力 、课程对 应或 相关 的职 业资格 证书或专 业技 能水 平证书 获取率 、相 应技 能竞赛 获奖
的差异性 。一刀切 的标准 不利于评价结果 的公平度和 说服 性 。
二 、新型高校教学质 量评 价体 系
( ) 学质 量评价 的内涵 一 教
教 学质量 评价是 教育评价 的主要 内容 ,有 “ ”和 “ ”两 方面 的评价标准 ,即 质 量 定性 评价和 定量评价 。定性评 价 以系 统 的教 学 目标体 系为依据 ,定量评价 则 以反 映教 学 目标达到 的程度 的具体指标 体系 为依据 。教学质量评 价应 当体现 学校 的人才培养 目 标 ;应 当有利 于 实施 素质 教 育 ;应 当能对 现 行 的教 学工 作及 教 改措施 进行 全面 、公 正 、客观 的评价 ;应 当能充分发挥教 学评 价在教育 中的正面导 向作用 。

第四代评价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启示

第四代评价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启示

Total.340February 2016(A)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40期2016年2月(上)第四代评价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启示周柔玲(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汕头515063)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4-0117-02作者简介:周柔玲(1988—),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工程教育。

摘要第四代评价理论为评价领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与方法,基于关注利益相关者和主张价值多元化,提出“回应、协商、共同构建”的建构主义方法论,启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要重视利益相关者,并在丰富评价理念的基础上注重对教师教学的质性评价。

关键词第四代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启示The Inspiration of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to Teaching Evaluation on Chinese College Teachers //Zhou RuolingAbstract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has provided a brand new idea and method for the field of evaluation.Paying attention to stakeholders and advocating value pluralism,it proposed the constructivist methodology based on "response,consultation and co-construction",inspiring that stakeholder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eaching evaluation on Chinese college teachers and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n teachers'teaching should be stressed based on enriching the relevant ideas of evaluation.Key words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teaching evaluation on teachers;inspiration所谓“第四代评价理论”是指由著名评价专家古贝(E-gon G.Guba )和林肯(Yvonna S.Lincoln )提出,并于20世纪80-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评价理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作者: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年第11期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文如下。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三)改革目标。

围绕“四个评价”展开课堂教学评价

围绕“四个评价”展开课堂教学评价

围绕“四个评价”展开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关切与焦点问题,是促进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与实践尺度,也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关键环节。

科学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则不仅可以深层次促进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落实,也将直接影响教育评价整体改革的进程与成效。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四个评价”也为科学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确立了总基调。

01课堂教学评价应对育人质量进行价值性判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教”与学生“学”交互作用的动态文化统一体。

在这个动态文化统一体中,必然蕴含课程内容的真善美对学生生命的激发与浸润,蕴含教师高尚的道德或良知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感召,也蕴含学生主体发展动能自觉而完满的释放与张扬。

毫无疑问,育人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评价应对课堂教学的育人质量做出总体价值性判断。

这里的育人质量即指课堂教学在促进每个学生在生命发展意义上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等方面的成效和水平。

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的育人质量必须依托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的育人功能以及学生的主体发展动能这三个要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得以实现。

因此,评价课堂教学的育人质量应涉及三个方面:学生主体发展的核心指标、学生主体发展的成效和水平、影响学生主体发展的相关要素的育人功能与成效。

因此,对课堂教学不应进行单一的、显在的、静态的、孤立的评价,而应进行整体性、发展性、动态性和综合性评价。

02“四个评价”是彼此呼应、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而“唯分数”和“唯升学”的倾向不仅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立德树人的要求,相反会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制约和消解因素。

“第四代评价”理论视阈下实战化教学督导分析

“第四代评价”理论视阈下实战化教学督导分析

“第四代评价”理论视阈下实战化教学督导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评价理论不断发展,第四代评价理论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第四代评价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的过程和个性化发展,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战性。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实战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督导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实战化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指导,教学督导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实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实战化教学督导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非常重大。

本研究旨在探讨第四代评价理论视阈下实战化教学督导的相关问题,通过分析实战化教学督导的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实践案例,旨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实战化教学的深入开展,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在第四代评价理论视阈下实战化教学督导的有效性和实施方式,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战化教学督导,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对实战化教学概念的解析和教学督导在其中的作用分析,旨在帮助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实战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要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旨在探讨实战化教学督导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为今后实战化教学督导的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讨论,旨在为教育领域的实战化教学督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第四代评价理论视阈下,实战化教学督导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和实施方式,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实战化教学督导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结果将为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推动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并经历了多次重要变迁。

这一制度的变迁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反映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提升。

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发展和重要变迁三个方面进行浅析,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全貌。

一、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

1985年,中国教育部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尝试性工作,但这次评估侧重于对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硬件条件的审核,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并不充分。

1993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开始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正式建立。

这一评估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正视教学质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提升。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办法》规定了教学质量评估的组织形式、评估内容、程序和评估结果使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自1993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办法》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和完善。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这一举措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进一步推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由最初的试点逐步向全国范围内推广。

在2004年、2008年和2013年,教育部分别颁布了《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办法》和《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测与报告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细化了高等教育评估的内容、程序和管理方式,使得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更加完善和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