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全过程
合集下载
简述呼吸的全过程

简述呼吸的全过程
呼吸是生命的重要过程之一,它通过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来维持身体健康。
呼吸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吸入空气:当我们吸气时,肺部扩张,胸腔内部容积增大,空气进入呼吸道。
2. 气道传导:空气进入鼻腔或口腔,通过喉咙和气管到达肺部。
3. 气体交换:在肺泡中,氧气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进入肺泡,准备被呼出。
4. 呼出空气:在呼气时,肺部收缩,胸腔内部容积减小,空气排出呼吸道。
这些步骤构成了呼吸的完整过程,它们的顺序和正常功能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或其他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照顾呼吸系统,保持身体健康。
- 1 -。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6-
6.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1)肺泡数量 多 。 (2)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 毛细血管 。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 一 层扁平的上皮细胞。 7.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 血液循环 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 细胞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 氧气 含量减少,
A.曲线ac段表示吸气过程 B.曲线ce段表示吸气过程 C.曲线bc、cd段表示吸气过程 D.曲线ab、de段表示吸气过程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20-
4.[赤峰中考]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氧含量发生变 化,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 D )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8-
2.下列关于人体气体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吸气时,胸廓缩小,外界空气进入肺 B.呼气时,胸廓扩大,肺内气体排出体外 C.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D.肺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19-
3.如图是肺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D)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17-
1.体检时连续三次测得小明的肺活量值分别是2700毫升、 2600毫升、2800毫升,则小明的肺活量是( A ) A.2800毫升 B.2600毫升 C.2700毫升 D.8100毫升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初中生物 呼吸的过程

肺的位置
膈
肺
:
位
将
于
胸
胸
腔
腔
腹
腔
分
开
胸廓的组成
胸骨 肋间肌
膈肌 肋骨
胸椎
呼吸过程—肺通气
肺通气:(肺 )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 吸 道
肺泡
小活动
请将双手轻放于两肋处,进行深呼吸感受胸廓变化!
吸气 :肋间外肌 收 缩 ,胸骨向前 上方 移动,肋骨 向上、 向外 移动。
呼气 :肋间外肌 舒 张 ,胸骨向 后下方 回落,肋骨 向下、 向内回落。
2.煤气中毒是什么原理呢?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 白的结合能力比氧 气与血红蛋白的结 合能力更强,造成 全身缺氧。
练一练
1.防溺水演练时,同学们把头伸入水中憋气30秒,然后抬头 呼吸。呼气时( D ) A. 膈肌收缩 B. 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C. 膈顶部下降 D. 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
2.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 量变化(C ) A. 增加、增加 B. 增加、减少 C. 减少、增加 D. 减少、减少
呼吸过程--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氧气
全身各处毛细血管
呼吸的实质和意义
氧气+有机物 组织细胞内 二氧化碳+水+能量 意义:在氧的参与下,细胞内的有机物不断氧化分解,释放能 量,给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
1.人进入贮藏菜窖时应注意什么?
菜窖里面贮藏的蔬菜不停的 呼吸,使菜窖内二氧化碳含 量增时通加,氧气减少。因 此进入菜窖前及风或进行灯 火实验。
呼吸
二、呼吸的过程
学习目标
■ 1.呼吸的过程 ■ 2.概述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的关系 ■ 3.了解呼吸的实质与意义
第五章呼吸ppt课件

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0g/L以上,口唇、甲床呈 青紫色
常表示机体缺氧
(二)氧解离曲线
1.定义:血Po2和Hb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2.生理意义: S形曲线
Po2范围
曲线形态
意义
曲线上段 60~100mmHg
较平坦
Po2适当降低 ,不致于发生明 显的低氧血症
曲线中段 40~60mmHg
较陡
随血液Po2降低,有较多O2被释 出供组织利用
通气/血流比值 概念: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 平均值:0.84 表示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相匹配 肺换气效率最高 比值增大: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 (部分肺血管栓塞) 比值减小: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哮喘发作)
(二)组织换气 组织内Po2低于动脉血 ,O2由血液向组织细胞扩散 Pco2则高于动脉血,CO2由组织细胞向血液扩散 体循环内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反射过程
肺扩张反射:吸气→呼吸道扩张→肺牵张感受器兴 奋→迷走神经→延髓→抑制吸气神经元→使吸气转 为呼气
肺缩小反射:呼气→肺缩小→肺牵张感受器刺激减 弱→吸气抑制被解除→吸气再次发生
3.生理意义 肺扩张反射:防止吸气过深和加快呼吸节律 人对肺扩张反射敏感性很低,平静呼吸无作用 深呼吸(潮气量>0.8L)时,或病理情况下 (肺充血、肺水肿、肺炎等)才引起该反射 肺缩小反射: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 平静呼吸的调节中意义不大
生理意义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 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大小可用顺应性来度量 顺应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扩张的难易程度 顺应性与弹性阻力呈反变关系
肺弹性阻力 来源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1/3) 肺泡表面张力 因肺泡内液-气界面存在而形成 使肺泡趋于缩小
呼吸全过程

的
气
体
交
换
笔记落实
例题演练
实
验
︓模
拟 膈 肌
(1)吸气与呼气过程
的
运
动
肺 泡 与 血 液 的 气 体 交 换
肺
知识精讲
与
外
界
的
气
体
交
换
实 验 ︓模 拟 膈 肌 的 运 动
肺 泡 与 血 液 的 气 体 交 换
笔记落实
例题演练
17
肺
知识精讲
与
外
界
的
气
体
交
换
实 验 ︓模 拟 膈 肌 的 运 动
肺 泡 与 血 液 的 气 体 交 换
膈 肌
B.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
的
运 前后径和左右径由大变小
动
肺 C.B点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
泡 与
此时肺内气体全部排出体外
血
液 的
D.C点是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瞬间,
气
体 交
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换
肺
知识精讲
与
外
界
的
气
体
交
换
笔记落实
例题演练
实
验
︓模
拟 膈 肌
二、模拟膈肌的运动
的
运
笔记落实
例题演练
肺
知识精讲
与
外
界
的
气
体
交
换
实 验 ︓模 拟 膈 肌 的 运 动
肺 泡 与 血 液 的 气 体 交 换
笔记落实
例题演练
肺
知识精讲
与
外
界
的
第五章 呼吸

总容量。 1.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的量称为潮气量
(TV),约为400~500ml。 2.补吸气量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
(IRV),又称吸气储备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500~ 2000ml。 3.补呼气量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
(ERV),也称呼气储备量。正常成年人约为900~ 1200ml。 4.残气量 最大呼气末存留在肺内不能再呼出的气量称为残气量
(RV)。正常成年人约为1000~1500ml。
(二)肺容量
肺容量是指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 的联合气量。
1.深吸气量 从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时所能 吸入的气量为深吸气量 (IC)。它是衡量最大通气 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功能残气量 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量称为 功能残气量(FRC)。正常成年男性约为2500ml,成 年女性约为2000ml。功能残气量代表了吸气肌处 于松弛状态时的肺容量,肺弹性降低、呼吸道狭 窄致通气阻力增大时可使功能残气量增加。
(跨肺压即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在肺充血、肺水肿及肺的纤维化等病 变情况下,肺组织比较坚硬,弹性阻力增 大,肺的顺应性减小,此时吸气必须更加 用力,产生更大的胸内负压,才能有足够 的肺通气量
肺的弹性阻力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肺的弹性阻力增大时,肺顺应性降低, 出现吸气困难。如:肺充血、肺组织纤维化、
5.肺总容量 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称 为肺总容量( TLC),它等于肺活量与残气 量之和。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为5000ml, 女性约3500ml。
六、肺通气量
(一)每分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最大通气量: 只测10s或15s。
(TV),约为400~500ml。 2.补吸气量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
(IRV),又称吸气储备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500~ 2000ml。 3.补呼气量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
(ERV),也称呼气储备量。正常成年人约为900~ 1200ml。 4.残气量 最大呼气末存留在肺内不能再呼出的气量称为残气量
(RV)。正常成年人约为1000~1500ml。
(二)肺容量
肺容量是指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 的联合气量。
1.深吸气量 从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时所能 吸入的气量为深吸气量 (IC)。它是衡量最大通气 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功能残气量 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量称为 功能残气量(FRC)。正常成年男性约为2500ml,成 年女性约为2000ml。功能残气量代表了吸气肌处 于松弛状态时的肺容量,肺弹性降低、呼吸道狭 窄致通气阻力增大时可使功能残气量增加。
(跨肺压即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在肺充血、肺水肿及肺的纤维化等病 变情况下,肺组织比较坚硬,弹性阻力增 大,肺的顺应性减小,此时吸气必须更加 用力,产生更大的胸内负压,才能有足够 的肺通气量
肺的弹性阻力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肺的弹性阻力增大时,肺顺应性降低, 出现吸气困难。如:肺充血、肺组织纤维化、
5.肺总容量 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称 为肺总容量( TLC),它等于肺活量与残气 量之和。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为5000ml, 女性约3500ml。
六、肺通气量
(一)每分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最大通气量: 只测10s或15s。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

中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弹性阻力及气道通
畅程度)。
(4)肺总量 = 肺活量 + 余气量 男:5000 ml; 女:3500 ml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 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 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HbO2呈鲜红色, Hb呈蓝紫色
临床:发绀(Hb含量达5g/100ml),常表示缺氧。 例外:红细胞增多症;相反,严重缺氧和CO中毒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为紧密型 HbO2为松弛型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呼气末:-3 ~ -5 mmHg 吸气末:-5 ~ -10 mmHg
临床:气胸
胸内负压的作用:
①利于肺扩张, 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静脉血、 淋巴液回流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肺通气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肺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弹性阻力及气道通
畅程度)。
(4)肺总量 = 肺活量 + 余气量 男:5000 ml; 女:3500 ml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 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 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HbO2呈鲜红色, Hb呈蓝紫色
临床:发绀(Hb含量达5g/100ml),常表示缺氧。 例外:红细胞增多症;相反,严重缺氧和CO中毒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为紧密型 HbO2为松弛型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呼气末:-3 ~ -5 mmHg 吸气末:-5 ~ -10 mmHg
临床:气胸
胸内负压的作用:
①利于肺扩张, 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静脉血、 淋巴液回流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肺通气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肺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西医学概论_人体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

无效腔增大或肺动脉部分阻塞。 比值<0.84:可能肺通气不良,如哮喘发作─功能
性动-静脉短路。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血液O2和CO2的含量(ml/L血)
动脉血
静脉血
物理 化学 合 物理 化学 合 溶解 结合 计 溶解 结合 计
O2 3.0 200.0 203.0 1.2 152.0 153.2 CO2 26.2 464.0 490.2 30.0 500.0 530.0
呼吸性细支气管)。150ml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
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第二节 呼吸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 速率:= 扩散速率(D)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扩散距离×√分子量
Hb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三)氧离曲线
△ 概念: 表示血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
系的曲线。
△ 意义: 表示在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或结合
的情况。呈“S”型。
1.上段:PO28.0~13.3kPa (60~100mmHg) 坡度较平坦。
表 明 : PO2 变 化 大 时 , 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 高载氧能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 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
吸气
呼气
力差。
3.胸膜腔内压
(1)胸内压的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时,不 论吸气或呼气,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 压,又称胸内负压。
(2)特点: 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 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
(4)成因:
性动-静脉短路。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血液O2和CO2的含量(ml/L血)
动脉血
静脉血
物理 化学 合 物理 化学 合 溶解 结合 计 溶解 结合 计
O2 3.0 200.0 203.0 1.2 152.0 153.2 CO2 26.2 464.0 490.2 30.0 500.0 530.0
呼吸性细支气管)。150ml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
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第二节 呼吸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 速率:= 扩散速率(D)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扩散距离×√分子量
Hb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三)氧离曲线
△ 概念: 表示血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
系的曲线。
△ 意义: 表示在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或结合
的情况。呈“S”型。
1.上段:PO28.0~13.3kPa (60~100mmHg) 坡度较平坦。
表 明 : PO2 变 化 大 时 , 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 高载氧能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 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
吸气
呼气
力差。
3.胸膜腔内压
(1)胸内压的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时,不 论吸气或呼气,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 压,又称胸内负压。
(2)特点: 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 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
(4)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能是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症状呢?
阅读实例
联系生活实际或亲身经历共同分析和判断
如果你遇到了一位煤气中毒患者,你将怎么做呢?
(提示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或原理)
与同学讨论
(抬走煤炉、关掉源头、开窗通风、人工呼吸、打求救电话等)
学生自由发言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学到生物学知识,更希望你们将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指导自己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快乐!
(静脉血→动脉血)
学生代表回答,组间交流
总结肺泡处的气体交换
进入血液的氧气运向何方?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又是在哪儿产生的呢?
气
体
在
血
液
中
的
运
输
演示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动态模拟过程动画课件
(用鼠标指示,从氧气进入为起始点---二氧化碳排出,演示3到4次)
学生观看,联系学过的血液循环有关内容,建构整体的联系,思考上面问题。
1、2、3
在肺泡这里会发生气体交换还与气体的一个性质有关,什么性质呢?我说一件事你们就知道了。
走到学生中间生动而形象地讲述发生在愚人节的臭包事件---说明扩散原理
认真倾听老师绘声绘色的叙述,自然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
在肺泡这里气体交换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出示肺泡处气体扩散方向和结果示意图
初步观察,设想发生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
课例撰写:尹素莲(密云县第三中学)
年级:初一
专题:讲授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描述人呼吸的全过程;能够判断肺泡外的和组织处的气体交换
结果及血液成分变化;理解呼吸的实质及意义,学会应用其解释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片、视频的观察、分析和讨论等活动过程,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气体交换发生在哪儿?为什么会发生气体交换?气体扩散的方向是什么?
经过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我们来观看一动态模拟过程
演示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动态模拟过程动画课件
(学生满意示意老师停止演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课件中的各处示意---观看完整过程—观看逐步演示--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倾听学生的解释,给予有效的帮助或点明,组织交流过程,板书:
小
结
讨
论
利用幻灯片逐一演示呼吸的全过程:
出示讨论问题
1、呼吸全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
2、以你的理解,呼吸的全过程还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呢?为什么?
3、呼吸过程的其中一个环节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这说明了什么?
请自选任意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并回答。
巡视选题情况,以及结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生的分组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在“煤
气中毒”实例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常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教学资源:北京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学校的校园网学科资源库
中国基础教育网 采用教具:计算机 PowerPoint课件 flash动画
那么,依据扩散原理,在组织细胞处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组
织
里
的
气
体
交
换
演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动态模拟过程动画课件
问题:
气体交换发生在哪儿?为什么会发生气体交换?气体扩散的方向是什么?经过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肺泡处的气体交换的区别在哪里?
巡视和听取学生的反馈,进行个别指导
板书:
(动脉血→静脉血)
4、动态模拟课件的合理使用,较好地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整堂课中共用到多个FLASH动画,很好地将抽象的过程演示得生动而形象。尤其是可以结合学生的观察情况调整播放的节奏,这样很好地兼顾到全体学生。
另一方面,有效地处理教材,以上一节课的数据展示为切入点,展开以讨论为主的讲授式学习,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与交流中培养各种能力,掌握有关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使教师的讲授主要体现为语言的过度,讨论的组织等,真正体现了“导”,甚至是“服务”。
课后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新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我设计了本节课,并给以了较好实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1、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的活动伴行,在整个讲授过程中,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展开本堂课的探究,尤其是为使学生充分而有效的全员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设置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独自完成、有选择地完成、或自愿结合小组,寻求组员帮助完成;
总结:氧气最终要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在不断地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对于细胞而言,氧气地运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需要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这就是呼吸过程的第三个环节
板书: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说明运输方式: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碳主要溶于血浆)
倾听老师的讲解,梳理自己的思绪
联系已学知识,认识新知
应
用
出示问题:
煤气中毒我们都听说过,下面就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来分析:
一氧化碳(CO),俗称煤气,其性质:无色无味气体;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的200倍;不容易与血红蛋白分离;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含量很少不会造成危害。但如果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过高,人们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轻则头晕恶心,重则昏迷,甚至死亡。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பைடு நூலகம்察、实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课件出示呼出气体与环境中气体成分的数据比较表
气体成分
环境中(%)
呼出气体中(%)
氧气
21
16.4
氮气
78
78
二氧化碳
0.038
4.1
其他
0.9
0.9
请分析:人呼出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点滴了解,尝试说出自己的猜想和依据)
板书课题: 呼吸的全过程
1、肺的通气
人呼出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发生了变化,氧气减少了,而二氧化碳增加了,这种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这与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的结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新课:
肺
泡
处
的
气
体
交
换
板书: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演示文稿出示肺泡结构图
回忆肺泡的适应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总之,讲授式教学的过程不能只是教师的讲,学生的听,应该有学生的思考,有学生的实践,有学生的讨论,有学生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给予适当指导与组织,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高效完成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幻灯片逐一分析以上问题的答案。
学生转变角度理解和整理呼吸的全过程
学生自愿结合成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选择,并进行充分讨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呼吸的实质及意义,知道呼吸全过程的连续性。
显然,为了更好的理解,人们把呼吸的全过程进行了划分,实际呼吸的全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任意一个环节能否出现问题呢?假如出现问题会怎样?请看下面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认识课件中的各处示意---观看完整过---观看逐步演示--讨论以上问题
学生总结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的结果
综上所述,人呼吸的全过程失一个连续的复杂的过程,环境中的氧气最终要运输到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运输到肺部通过呼气排出体外。怎样将这一过程表示得更符合是一连续的过程呢?
2、
2、形式多样而富有逻辑性的过渡:本堂课采取问题、实例、课件展示等多种方式处理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使全体学生总是身处在一个有节奏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共同思考讨论,一起探究核心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参与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选择:一节好课一定要有学生的生活,这样能使讲授过程充满吸引力,学生更加关注课堂,关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人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变化的探究实验”、“愚人节的臭包事件”的讲述、“煤气中毒的原因及应急处理”等实际问题都很好地再现学生的生活,巧妙地切入教学主题,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将其各自能力得以展示。
阅读实例
联系生活实际或亲身经历共同分析和判断
如果你遇到了一位煤气中毒患者,你将怎么做呢?
(提示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或原理)
与同学讨论
(抬走煤炉、关掉源头、开窗通风、人工呼吸、打求救电话等)
学生自由发言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学到生物学知识,更希望你们将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指导自己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快乐!
(静脉血→动脉血)
学生代表回答,组间交流
总结肺泡处的气体交换
进入血液的氧气运向何方?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又是在哪儿产生的呢?
气
体
在
血
液
中
的
运
输
演示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动态模拟过程动画课件
(用鼠标指示,从氧气进入为起始点---二氧化碳排出,演示3到4次)
学生观看,联系学过的血液循环有关内容,建构整体的联系,思考上面问题。
1、2、3
在肺泡这里会发生气体交换还与气体的一个性质有关,什么性质呢?我说一件事你们就知道了。
走到学生中间生动而形象地讲述发生在愚人节的臭包事件---说明扩散原理
认真倾听老师绘声绘色的叙述,自然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
在肺泡这里气体交换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出示肺泡处气体扩散方向和结果示意图
初步观察,设想发生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
课例撰写:尹素莲(密云县第三中学)
年级:初一
专题:讲授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描述人呼吸的全过程;能够判断肺泡外的和组织处的气体交换
结果及血液成分变化;理解呼吸的实质及意义,学会应用其解释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片、视频的观察、分析和讨论等活动过程,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气体交换发生在哪儿?为什么会发生气体交换?气体扩散的方向是什么?
经过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我们来观看一动态模拟过程
演示肺泡处的气体交换动态模拟过程动画课件
(学生满意示意老师停止演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课件中的各处示意---观看完整过程—观看逐步演示--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倾听学生的解释,给予有效的帮助或点明,组织交流过程,板书:
小
结
讨
论
利用幻灯片逐一演示呼吸的全过程:
出示讨论问题
1、呼吸全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
2、以你的理解,呼吸的全过程还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呢?为什么?
3、呼吸过程的其中一个环节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这说明了什么?
请自选任意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并回答。
巡视选题情况,以及结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生的分组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在“煤
气中毒”实例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常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教学资源:北京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学校的校园网学科资源库
中国基础教育网 采用教具:计算机 PowerPoint课件 flash动画
那么,依据扩散原理,在组织细胞处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组
织
里
的
气
体
交
换
演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动态模拟过程动画课件
问题:
气体交换发生在哪儿?为什么会发生气体交换?气体扩散的方向是什么?经过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肺泡处的气体交换的区别在哪里?
巡视和听取学生的反馈,进行个别指导
板书:
(动脉血→静脉血)
4、动态模拟课件的合理使用,较好地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整堂课中共用到多个FLASH动画,很好地将抽象的过程演示得生动而形象。尤其是可以结合学生的观察情况调整播放的节奏,这样很好地兼顾到全体学生。
另一方面,有效地处理教材,以上一节课的数据展示为切入点,展开以讨论为主的讲授式学习,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与交流中培养各种能力,掌握有关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使教师的讲授主要体现为语言的过度,讨论的组织等,真正体现了“导”,甚至是“服务”。
课后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新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我设计了本节课,并给以了较好实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1、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的活动伴行,在整个讲授过程中,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展开本堂课的探究,尤其是为使学生充分而有效的全员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设置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独自完成、有选择地完成、或自愿结合小组,寻求组员帮助完成;
总结:氧气最终要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在不断地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对于细胞而言,氧气地运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需要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这就是呼吸过程的第三个环节
板书: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说明运输方式: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碳主要溶于血浆)
倾听老师的讲解,梳理自己的思绪
联系已学知识,认识新知
应
用
出示问题:
煤气中毒我们都听说过,下面就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来分析:
一氧化碳(CO),俗称煤气,其性质:无色无味气体;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的200倍;不容易与血红蛋白分离;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含量很少不会造成危害。但如果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过高,人们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轻则头晕恶心,重则昏迷,甚至死亡。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பைடு நூலகம்察、实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课件出示呼出气体与环境中气体成分的数据比较表
气体成分
环境中(%)
呼出气体中(%)
氧气
21
16.4
氮气
78
78
二氧化碳
0.038
4.1
其他
0.9
0.9
请分析:人呼出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点滴了解,尝试说出自己的猜想和依据)
板书课题: 呼吸的全过程
1、肺的通气
人呼出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发生了变化,氧气减少了,而二氧化碳增加了,这种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这与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的结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新课:
肺
泡
处
的
气
体
交
换
板书: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演示文稿出示肺泡结构图
回忆肺泡的适应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总之,讲授式教学的过程不能只是教师的讲,学生的听,应该有学生的思考,有学生的实践,有学生的讨论,有学生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给予适当指导与组织,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高效完成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幻灯片逐一分析以上问题的答案。
学生转变角度理解和整理呼吸的全过程
学生自愿结合成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选择,并进行充分讨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呼吸的实质及意义,知道呼吸全过程的连续性。
显然,为了更好的理解,人们把呼吸的全过程进行了划分,实际呼吸的全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任意一个环节能否出现问题呢?假如出现问题会怎样?请看下面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认识课件中的各处示意---观看完整过---观看逐步演示--讨论以上问题
学生总结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的结果
综上所述,人呼吸的全过程失一个连续的复杂的过程,环境中的氧气最终要运输到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运输到肺部通过呼气排出体外。怎样将这一过程表示得更符合是一连续的过程呢?
2、
2、形式多样而富有逻辑性的过渡:本堂课采取问题、实例、课件展示等多种方式处理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使全体学生总是身处在一个有节奏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共同思考讨论,一起探究核心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参与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选择:一节好课一定要有学生的生活,这样能使讲授过程充满吸引力,学生更加关注课堂,关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人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变化的探究实验”、“愚人节的臭包事件”的讲述、“煤气中毒的原因及应急处理”等实际问题都很好地再现学生的生活,巧妙地切入教学主题,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将其各自能力得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