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针刺治疗偏头痛

合集下载

针刺为主治疗偏头痛48例

针刺为主治疗偏头痛48例

针刺为主治疗偏头痛48例偏头痛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以头部发作性疼痛为主表现的一种常见病。

其病因复杂,多见于青年人,疼痛的部位多见于一侧或双侧颞部,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视觉紊乱等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偏头风”,“脑风”,“头痛”范畴。

2004~2010年以针刺为主治疗偏头痛患者48例,颇有心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8例,女35例,男13例;年龄18~55岁;病程1个月~10年。

诊断标准:根据《实用内科学》,临床见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间隙期一切正常,体检正常及有偏头痛家族史。

排除丛集性头痛,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性及颅内压增高等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头痛或偏头痛。

治疗方法:①主穴选取风穴、完骨、太阳、曲鬓、百会、率谷,其中风池、完骨为一组连接电针,太阳、曲鬓为一组连接电针,选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②触压最明显的痛点为阿是穴,选用一组连接电针,使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③选用头痛同侧的外关,阳陵泉穴,直刺1~1.2寸,采用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行针3分钟后,留针25分钟。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主要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②好转:头痛症状得到了改善,并延长了下1次发作间歇期;③无效:头痛无明显缓解,或头痛缓解轻微,发作间歇期未延长。

结果48例患者中,痊愈10例,好转3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

典型病例患者,女,45岁,2009年7月6日初诊。

主诉:右侧偏头痛3年余。

病史:2006年3月因大怒后出现右侧头部跳痛,呈阵发性,痛甚时恶心呕吐,经中西药治疗有所缓解。

近日因月经期再次受气头痛发作,遂来寻求针灸治疗。

诊见:右侧头痛,痛处固定,沿风池、率谷、太阳穴走向明显压痛,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为偏头痛。

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按照以上治疗方法治疗,1次/日,10次1个疗程,1个疗程后隔日1次治疗,巩固10次后,症状明显好转,基本治愈回家,随访半年无复发。

针刺治疗偏头痛 ppt课件

针刺治疗偏头痛  ppt课件
针刺治疗偏头痛
ppt课件
1
•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神经内科疾病,是一侧 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 WHO把其归类 为致残性最强的慢性疾病之一 。
• 该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根据美国的报 告,受偏头痛影响的主要为22~55岁、处于工作能 力最强时期的成年人。
美国受偏头痛影响的成人为2800万
ppt课件
22
头痛分类
IHS国际头痛协会(HIS)1988年版
1.偏头痛 2.紫张型头痛 3.丛集性头痛以及慢性发作性偏头痛 4.各种不伴器质性病变的头痛 5.伴头部外伤的头痛 6.伴血管病变的头痛 7.伴颅内非血管性病变的头痛 8.与原因物质或其戒断有关的头痛 9.伴随颅外感染的头痛 lO.伴随代谢障碍的头痛 I1.颅、颈、眼、耳、鼻、鼻蜜、齿、口以及其它面、颅组织引
新增了“l2. 因精神疾病的头痛”, 颅内感染被分类在“9.因感染的 头痛”,而新增了“l0.因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头痛”。此外,增加了 “睡眠时头痛”、“原发性霹雳头痛”、“持续性偏头痛”等新概念, “l3.17眼肌麻痹性偏头痛”被从“1.偏头痛”移到了“l3.颅神 经痛和中枢性面痛”。另外,还增加了“慢性偏头痛”。
每10万人
600
400
200
0
平均
ppt课件25-29岁
5
患病年龄
•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青春期患者为主,女性多在 更年期;
• 45~55岁后逐渐减少或消失;
• <10岁和>70岁患病率很低(42.6~59.3/10万);
• 25~29岁患病率最高(1927.4/10万),30~50岁之 间随年龄增高逐渐下降;
计算式为: 观察时间内发现的某病病例的总数
某病患病率=——————————————————× K 观察时间内总人口数

针刺配合贴耳穴治疗偏头痛4例

针刺配合贴耳穴治疗偏头痛4例
关键 词 : 偏 头 痛 针 灸 疗 法 耳 穴 疗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0 5 — 0 0 8 7 — 0 2 偏头 痛是反 复或周期性 发作的一侧 或两侧搏 动性 头痛 , 池穴压痛( + ) 枕部有明显压痛点。x光片示 : 颈部生理 曲度存
8 7
时 只 有 轻 微 的 疼 痛 感 ,之 前 肿 胀 、结 节 的症 状 得 到 大 幅 度 改 善, 压痛 、 后蹬痛减缓 明显 , 即可判断为治疗显效 ; 患者压 痛感 并未得到大幅度 的减缓 , 局部疼痛情 况有所改善 , 步态逐渐 开 始正 常 , 小腿 疼痛感程度 有所降低 , 即可 判断为治疗好转 ; 患 者经过 治疗后局部 肿胀 、 小结节 的症状并未消失 , 步态 异常 , 局部压痛 、 疼 痛程 度并 未下降 , 甚至有患者 出现病情加重 的情 况, 即可 判 断 为 治 疗 无 效 。 2结 果 针对患有胫 骨疲劳性 骨膜炎 的新 兵采取 活血祛瘀 、 穴位 推拿 、 针灸加 拔罐 三项治疗后 有 4 0例 ( 8 0 %) 均已痊愈 , 分别 有 9例( 1 8 %) 和 1 例( 2 %) 治疗显 效和好 转 , 达到 1 0 0 %的总 有效率 。
常伴 恶心 、 呕 吐, 发作前可有先兆 , 为临床 常见 的特 发性头痛 , 女性发病 较多… 。笔者 临床应用针刺 配合耳穴 治疗偏 头痛 , 取 得较好 的疗效 , 现举案例 4则如下。 1案 例 案 1 : 王某 , 女性 , 4 3岁 , 2 0 1 2年 5月 8日来诊 , 诉左侧太 阳穴 搏动性疼 痛 2年 , 伴 睡眠差易醒 , 经 常失 眠 , 近来头痛加 重, 枕部及左侧太 阳穴均痛 , 伴颈部不适 , 情绪烦躁 , 双上肢无 不适 。 查: 颈部肌肉僵硬 , 风池穴压痛 ( + ) 枕部可扪及明显压痛 点 。x光片示 : 颈部生理曲度变直 , 颈3 一 颈 6椎体骨质增生 。 诊 断为①偏头痛 ; ②颈椎病 。予针灸治疗 : 取 印堂 、 风池( 双) 、 太阳 ( 双) 、 颈夹脊( 左右各两穴 ) 、 曲池( 双) 、 外关 ( 双) 、 合谷 ( 双) 、 太 冲( 双) ; 刺法 : 患者伏 卧或 坐位 , 常规消毒后 , 取3 O号 1 . 5寸长 毫针进行针刺 , 印堂采用沿皮刺 , 针尖向鼻尖方 向 , 有明显 酸胀 感 留针 。 刺 风池 时 针 尖 向对 侧 外 眼 角 方 向刺 入 1 寸 得 气 留针 ; 刺颈夹脊时针尖 向椎体方向刺入 1 寸得 气留针 ; 太阳 、 曲池 、 外 关、 合谷 、 太冲采用直刺 , 得气 留针。 治疗 2 0 mi n后取针。 进行针 刺后配合贴耳穴 ,把医用胶布剪成边长 0 . 6 m m的正方形小块 , 把王不 留行籽粘放 在小胶 布中央 , 耳部常规消毒后 , 以探针取 肝、 胆、 肾、 神 门、 枕小神经 阳性反应后 , 用镊子揭取粘有王不 留 行籽的小胶 布块贴于 阳性反应点上 , 用手加压贴牢。针刺及耳 穴每天一次 , 耳穴两耳交替粘贴 , 治疗 1 次后患者诉 当晚安睡 , 头 痛情 况 缓 解 , 治疗 3 次 后 头痛 好 转 , 治疗 6次 后症 状 消失 。 案2 : 杨某 , 女性 , 3 8岁 , 2 0 1 1 年 9月 1 1日来诊 , 诉头痛 1 年, 每 日午后两侧太 阳穴如 电钻般 疼痛 , 起先持续 几秒钟 , 自 行好转 。近来持续 时间变长 , 发展到一小时 , 不堪 忍受。喜熬 夜, 颈部时有 酸胀不适 , 双上肢无不适 。查 : 颈部肌 肉僵硬 , 风

针刺后溪穴治疗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参考模板

针刺后溪穴治疗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参考模板

针刺后溪穴治疗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以针刺后溪穴为主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方法以针刺后溪穴为主配合随症配穴以及手法、电针刺激和透穴治疗偏头痛40例。

结果总有效率90.0 %,且通过临床观察表明,病程越短疗效越好,越不易复发。

结论本疗法近期与远期疗效均显著,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后溪穴针刺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偏侧或双侧发病,呈搏动性头痛,属于祖国医学“头风”、“偏头风”、“偏头痛”、“少阳经头痛”范畴。

由于该病发作时疼痛剧烈,病情迁延难愈,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且严重地影响其生活和工作,故被历代医家视为疑难病症,加之发病率又高,因此对该病治疗的研究也愈显迫切。

笔者近年来运用后溪穴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偏头痛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为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门诊病人,均经神经内科检查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并确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10年;疼痛部位以一侧为主。

1.2诊断标准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判定标准拟定。

具有反复发作病史,每天持续数十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发作时在一侧或双侧,其性质属跳痛、胀痛、针刺样疼痛等,疼痛剧烈时可伴恶心呕吐;发作前可有眼前闪光、发黑等先兆症状;结合脑电图、脑血流图以及实验室检测等。

全部病例符合中医偏头痛诊断标准,且经脑电图及头颅多普勒(TCD)检查,均提示脑血管紧张度增强及脑动脉供血不足。

2治疗方法主穴:后溪穴(患侧或双侧)。

配穴:阿是穴。

以颞部疼痛为主加角孙透率谷;以前额疼痛为主加头维透阳白;枕部疼痛明显取风池穴向对侧沿皮横刺;疼痛剧烈者,配合耳背刺络放血。

操作方法:后溪穴,握拳取穴。

针具选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深度为直刺0.8~1.2寸,针刺手法取平补平泻。

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

针刺治疗偏头痛30例

针刺治疗偏头痛30例

数小时或数日恢复 , 一般不超过 24h。②多在青春期前 后发病, 呈周期性发作。 每次发作相似 , 发作间歇期如 常人。 ③可有家族史 , 或紧张、 劳累、 睡眠不足、 经期、 颅 脑外伤后、 某种饮食等诱发。 ④需注意排除颅脑肿瘤、 高血压、 癫痫和青光眼等所引起的头痛。 ⑤脑阻抗血流 图: 头痛前期呈低血容量型, 头痛期呈高血容量型。 治疗方法 针刺组: 所选穴位常规消毒, 针具选 用 1. 5 寸毫针 , 神庭穴: 针尖方向刺向百会, 沿皮刺, 施 捻转平补平泻; 百会: 直刺 0. 1 寸, 捻转平补平泻; 头
[ 2] 准》 诊断标准: ①头痛为发作性, 开始于一侧颞部呈 搏动性痛。 常伴有恶心呕吐、 面色苍白、 肢冷等, 持续
维: 针尖方向向后沿皮刺 , 捻转平补平泻; 太阳: 针尖方 向向后斜刺, 施捻转泻法; 率谷: 针尖方向向后沿皮刺 , 施捻转平补平泻。每日针刺 1 次, 每次留针 30m in。不 同证型配穴: 肝阳上亢型加刺太冲 ( 捻转提插泻法 ) , 血 虚型加刺 血海 ( 捻转补 法) , 痰浊 型加刺丰隆 ( 捻转泻 法) , 肾虚型加刺太溪 ( 捻转补法) , 瘀血加刺膈俞 ( 捻转 泻法 ) 。对照组: 口服予尼莫地平片, 40m g�次, 3 次 �d, 共服用 30d。疼痛发作时服用麦角胺, 每次口服 1m g, 总量每日不超 6m g。 疗效标准 即时疗效: 临床控制: 经治疗头痛及 伴随症状消失。 显效: 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 , 但仍有轻 微疼痛或隐痛 , 伴随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 疼痛轻能忍 受者 , 伴随症状减轻。 无效: 疼痛变化不明显 , 伴随症状 仍存在。远期疗效: 按 1988 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头痛 程度分为 4 级。 � 级: 不痛; � 级: 轻度痛, 不影响工作 及日常生活; � 级: 中度痛 , 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 � 级: 重度痛 , 不能参加活动, 并需卧床休息。 远期疗效判 断标准参照 1995 年卫生部制定和发布的 《中药新药临 床研究原则》 拟定。 临床痊愈: 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 随 访 3 个月未复发; 显效: 疼痛强度减轻 2 级 , 伴随症状 减轻 , 或发作次数 , 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 2�3 以上; 有 效: 疼痛强度减轻 1 级, 或发作时间间隔延长, 或头痛 持续时间 缩短不 足 2�3; 无 效: 疼 痛强度 减轻 不足 1 级, 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 1�3, 或疼痛加重 , 或持 续时间延长。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上下配穴法和远近配穴法为主及耳穴贴压联合治疗偏头痛患者198例。

结果治愈51例,占25.8%;显效103例,占52.0%;有效33例,占16.7%;无效11例,占5.6%。

结论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针刺疗法耳穴贴压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脑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具有周期性、反复性、遗传性、女性多发,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病症。

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19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98例患者均为本院针灸科及康复科门诊患者,其中男82例,女116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28年。

依据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

先兆表现为疲劳感,精神抑郁或易激动,头痛多从额颖部或眶后部开始,逐渐加剧,并迅速扩展至半侧头部或整个头部,为刺痛、钻痛、胀痛、搏动性疼痛,或头角抽掣性头痛,反复发作,病史较长。

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头颅CT或MRI无异常,排除癫痈、高血压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按特殊临床表现分型为:①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发作时伴有眼肌的麻痹。

眼肌麻痹常在数日内恢复。

②内脏型偏头痛:发作时伴有消化道症状或盆腔内疼痛。

③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枕颈部的发作性头痛,伴有共济失调、眩晕、耳鸣、口舌麻木等。

2 治疗方法2.1 体针疗法处方:取穴分为六组,第一组取印堂、鱼腰、太阳;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相关节段内远隔部位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相关节段内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杼、风门、肺俞;第五组取足三里、太冲;第六组取三阴交、太溪。

第一组、第三组、第五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第六组穴位同时取用。

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印堂0.5寸,向后平刺太阳0.6寸;横向平刺鱼腰0.5寸。

针灸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9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48例,予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口服;研究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灸治疗。

结果:两组疼痛程度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比较,研究组由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治疗偏头痛可有效缓解疼痛,防止复发。

【关键词】偏头痛;针灸疗法【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361-02偏头痛近年发病率逐渐增高,常反复发作,发作时头痛难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精神心理、遗传及内分泌因素等有关。

目前本病治疗上方法较多,但疗效各异[1]。

而针灸疗法作为一种被《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推荐的一种疗法在临床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显著。

本研究通过对偏头痛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96例自2013年6月~2014年11月在本科治疗的偏头痛患者,按数字排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20~68岁,平均(37.35±8.17)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3.04±1.85)年;研究组48例,男18例,女30例,年龄19~66岁,平均(37.81±7.66)岁,病程6个月~9.5年,平均(3.13±1.92)年,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参照第二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Ⅱ)中偏头痛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排除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及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者;合并有头痛型癫痫及癫痫疾病者;精神性药物及乙醇依赖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精神障碍患者。

针药并用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风)

针药并用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风)

针药并用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风)(2015-10-11 16:33:37)▼针药并用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风)概述:本病是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发生的,如刀割样、针刺样、阵发性剧痛。

属中医偏头风或脑风范畴。

它可因多种病引起,如内科、外科、肿瘤、耳鼻牙齿等等。

偏头风有内外两种因素引起,自外而得者多有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以风为先,风为百病之长,风挟寒者,阻遏脉络,卒然而痛;风挟火者,风化火,火生风,风火升腾,气血逆乱,清空受扰。

由内生者多为气血痰浊凝滞,脾胃湿热上冲;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阳亢生风,虚火上炎。

不管何种原因所致,大都属上实下虚之证,上实者面部经脉阻滞,不通则痛;下虚者乃阴不敛阳,邪随气逆,犯上作乱;亦可有肝胃实火,熏蒸清阳;或因久病入络,壅滞气血,不通则痛。

虽然是一种疼痛,但在中医辨证治疗中也颇为复杂,就笔者所知,有风寒,风火,胃热升腾,肝火上炎,痰火上攻,阴虚阳亢,脾胃气虚,久病入络等等,常见者以风寒,风火,阴虚,胃热较多,这里只谈笔者在临床上治验的几种证型。

一、风寒侵袭型证候:本证型由风寒外袭、稽留经络所致,其症有畏寒、怕冷、闭门不出,一旦冒寒或冷风吹袭,病情骤发,面部先有抽搐感,随即疼痛难忍,犹如刀割,常喜热烫,面颊怕风畏冷,多有鼻塞,流涕,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则:温经散寒,疏风止痛。

方药:防风20克川芎30克白芷20克细辛3克白蒺藜20克全蝎 8克蝉蜕10克露蜂房8克甘草 3克元胡10克勾藤15克方解:本方可温经散寒,疏风解痉,有较强的止痛效果。

方中防风质润性缓,为驱风,解痉,止痛之良药,通治一切风邪,可治“三十六般风”,与蝉蜕、全蝎合用,能增强疗效。

川芎为血中气药,能活血搜风,开郁止痛,上行头目,为治诸头痛之要药,下行血海为通畅血脉之佳品。

白芷散风通窍,善治各种头痛,尤对阳明经在面部走行处的疼痛甚效(相当于三叉神经分布区)。

细辛串透开窍,驱风散寒,为治诸头痛之良药(用量不宜过大)白蒺藜驱风明目,平肝解郁,行气活血,善治目疾头痛,尤对三叉神经痛引起眼疾者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兆偏头痛患者 -- 2.88(95%的可信区间1.61-3.19) 无先兆偏头痛患者-- 1.83(95%的可信区间1.06-3.15) 偏头痛可能为诱发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尤其对于年轻 女性
12
偏头痛与中风关系主要参考文献
[1]Mahyar Etminan,Bahi Takkouche,Francisco Caamaño Isorna,et al. Risk of ischaemic stroke in people with migrain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BMJ. 2005 January 8; 330(7482): 63
采用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来揭示偏头痛和缺血性中风的相关 性;Chang CL [4] ;刘昌勤[5]等分别对不同年龄脑梗塞患 者进行偏头痛病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偏头痛与缺血性卒中有 明显相关性。
11
• 偏头痛患者患有中风的危险性增加[1] ,相对危险度为2.16 (95%的可信区间1.89-2.48)
%左右;
偏头痛与中风
•偏头痛是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 ——偏头痛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相对风险为2. 16 ——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偏头痛患者的脑卒中风险增加8.72
10
• 15~30% 脑梗塞患者--过去有过偏头痛发作[3] • 0 ~27% 青年卒中--与偏头痛有关[2] • Mahyar Etminan等[1]收集了1966-2004年6月的相关研究文献,
计算式为: 该期间新发生的某病病例数
某病发病率=——————————————————× K 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某病的平均人口数
7
2.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又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 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患病率可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分为期间患病率和时点患病率两种。时点患病 率较常用。通常患病率时点在理论上是无长度的,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而期 间患病率所指的是特定的一段时间,通常多超过一个月。 患病率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 45~55岁后逐渐减少或消失; • <10岁和>70岁患病率很低(42.6~59.3/10万); • 25~29岁患病率最高(1927.4/10万),30~50岁之
间随年龄增高逐渐下降;
• 在全部年龄段中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尤其是在 0~50岁之间更为显著。
5
男、女患病率比例
• 约6% ~8%的男性和12% ~14% 的女性罹患偏头痛。 • 在青春期之前,男性和女性偏头痛患病率均为5%左
•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神经内科疾病,是一侧 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 WHO把其归类 为致残性最强的慢性疾病之一 。
• 该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根据美国的报 告,受偏头痛影响的主要为22~55岁、处于工作能 力最强时期的成年人。
美国受偏头痛影响的成人为2800万 偏头痛发作时工作能力丧失,女性85%、男性82% 每年至少有6天不能工作 , 女性51%、男性38%。
右,35~45岁年龄段偏头痛发病率最高,女性和男性 之比为3:l。
6
发病率患病率的定义区别
1.发病率(incidence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 新发生某病的病例数。分子为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是可能会 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如传染病的非易感者,已 接种疫苗有效者)不应计入分母。 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易实现,当描述某些地区特定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时, 分母多用该时间段内特定人群的平均人口。如观察时间以年为单位时, 可为年初与年终人口之和的平均人口书或以当年7月1日的人口数表示。
[2]Bogousslavsky J,et al. Neurology 1988;38:223 [3]Bartleso JD. Stroke 1985;15:383 [4]对291例20~44岁女性卒中患者及736例对照。
Chang CL, Donaghy M, Poulter N, et al. Migraine and stroke in young women: case control study. BMJ,1999,318(7175):13 [5]对120例中老年脑梗塞患者(年龄>45岁)及168例对照。 刘昌勤,解翠红,孙圣刚.偏头痛、抗磷脂抗体与脑梗塞三者关系的 临床研究.脑与神经疾病杂,2002,10(1):19~ 26
3
患病率
• 欧美:10-20 % • 日本:3.5—8.6% • 中国: 0. 985%
25~29岁患病率最高,1.927%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平均
25-29岁
每10万人
4
患病年龄
•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青春期患者为主,女性多在 更年期;
13
14
外方:法国-新加坡分子针灸研究所(MASI)
项目负责人:David Picard(毕大为)
为了完成“分子针灸”的研究和开 发项目,经外交部推荐,法国 Molecular Acupuncture的董事长 Marc Vasseur及首席执行官毕大为, 于2003年拜访并聘任石学敏院士为 MASI公司的科学顾问,提供针灸 方面的专业指导及科研合作。
• 针刺镇痛临床疗效肯定,已被WHO认可,并在全 世界10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
10-20%
- 无先兆性偏头痛 8-15% - 有先兆性偏头痛 3-6% - 儿童占3-10%
• 50岁以前发作的病例占90% • 发作频率平均:1/ 月(中位数) • 持续时间: 18 小时(中位数)
计算式为: 观察时间内发现的某病病例的总数
某病患病率=——————————————————× K 观察时间内总人口数
两者关系:患病率(P)=发病率(I)× 病程(D)
(第三版《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2009年12月 主编 王家良 12页)
8
二、与中风病关系
9
偏头痛与高血压
• 偏头痛病人易致高血压,较无偏头痛者多1.7倍; • 15%~30%的脑卒中病人有偏头痛既往史; • 偏头痛作为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者占0~27%,平均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