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治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验方秘方
神经性头痛食疗偏方

神经性头痛食疗偏方
神经性头痛患者平时生活中,还可以采用食疗的办法配合,对治疗头痛大有裨益,下面几个可以提供参考:
远志大枣汤
[组成] 远志15g
[用法] 每天煎1次,每次需加大枣7个,像煎中药一样早晚煎服,晚上服药时把7个大枣吃掉。
[主治] 此方可治神经性头痛。
芹菜根汤
[组成] 芹菜根60g
[用法] 芹菜根加水煎煮,早晚各一次。
[主治] 适用与高血压头痛,高血脂。
丹地粥
[组成] 丹皮10g 丹参5g 山茱萸肉5g 熟地黄
10g 大米50g
[用法] 先将上述所有材料清洗干净,锅内加水取汁,去渣备用,大米放入锅内,加水熬粥,快熟时加入药汁,可以分次食用。
[主治] 对各类头痛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白菊花汤
[组成] 取白菊花200g
[用法] 加水2000ml,煎沸后,倒入脸盆内,趁热熏蒸头部。
将头部置于离水面适宜的高度,蒙盖毛巾(以防盆内热气外泄),至药汁温度降至体温以下为宜。
薰蒸后防止受凉,一般1次就可见效。
[主治] 此方可治神经性头痛。
枣仁煎百合
[组成] 鲜百合500克酸枣仁15克
[用法] 将百合用清水浸泡24小时,取出洗干净,枣仁炒后水煎去渣再加入百合煮熟,随意饮服。
[主治] 对失眠头痛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治头痛秘方1

治头痛秘方(方12首)2011-03-23 | 阅:转: | 分享治头痛秘方6.1 加味乌星散【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组成】制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各3克,菊花6克,冰片0.9克(研细,分2次冲服)。
【用法】先煎川乌、南星、细辛、地龙四味,后入菊花,稍煎即成,分2次服。
冰片临服时分各冲入1份。
服后稍事休息,头痛即止。
【功用】升清阳,化浊气,止头痛。
【方解】方中川乌、南星、细辛祛风散寒止痛;地龙通络镇痉;菊花疏风、清头目;冰片开窍清热止痛。
诸药合用,有通络止痛、疏风散邪之功。
药专力宏,取效颇佳。
【主治】慢性头痛。
悠悠戚戚,迁延不愈,或在一侧,或在巅顶,诸如生气、受风、感寒以及变化都能引起发作。
脉象往往沉细微弦。
可用于神经性头痛。
【疗效】屡用屡效,多1剂痛止而愈。
6.2 柔肝熄风方【来源】潘兰坪,《新编经验方》【组成】生地、熟地、天冬各9克,玉竹15克,黑芝麻12克,钩藤9克,白菊花6克,鲜莲克,羚羊角0.5克(研细,分2次冲服),苦丁茶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熄风,滋阴益血。
【方解】方用鲜莲叶、菊花、羚羊角、钩藤、苦丁茶清肝热,熄肝风;地黄、天冬、玉竹、黑滋肝益肾。
“此养肝体佐以清肝用法,阴虚火浮之头痛最宜。
即偏正头风亦可治。
叶案所谓育亢阳,柔润熄内风者以也”。
【主治】阴虚火浮之头痛,偏正头风。
可用于阴虚阳亢,血压上升引起的头痛。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6.3 头痛汤【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组成】连翘、菊花、霜桑叶、黄芩各9克,苏薄荷3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12克,藁本、各3克,荷叶边半张,鲜白茅根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2次。
【功用】祛风散热,通窍止痛。
【方解】方中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炒品;菊花、薄荷消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桑叶搜之风邪;黄芩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结热;荷叶边舒散邪热;鲜消除痰热,更使以白芷通窍散发表邪,引以藁本上升直达头顶。
治疗神经性头痛中医验方

治疗神经性头痛中医验方
神经性头痛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
那么,神经性头疼怎么治疗?接下来中华秘方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治疗神经性头痛中医验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治疗神经性头痛中医验方
处方:川芎6克,白芷6克,细辛3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苍术10克,黄芩10克,菊花10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藁本10克,蔓荆子10克,蜈蚣2条。
水煎服,一日一剂。
7剂1疗程,服用2~3个疗程即可治愈。
功效:散风清热,通络止痛,平肝熄风,用于风热上扰清窍,清阳被遏之各种头痛,不论头痛新旧部位均可用此方加减治疗可获良效。
本方为清上蠲痛汤变方,该方出自明朝龚廷贤所著的《寿世保元》,以散风清热,通络止痛立论。
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巅顶之上唯风能到,祛风之药有羌活、独活、防风、藁本、白蒺藜、葛根等;头晕头痛,因于阴虚阳亢或肝阳上亢者应酌加疏散内风之剂,如天麻、钩藤、白僵蚕等;受外伤瘀血阻络者加丹参、制乳香、制没药、红花等活血化瘀药;顽固性头痛久病入络者加虫类搜风通络药,如蜈蚣,僵蚕、全蝎、地龙、土鳖虫、蝉衣等;脾胃亏虚,清阳不升,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者加升麻、柴胡、葛根、桔梗等升阳举陷药;低血压等心脑肝血不足者加党参、白术、黄芪、麦冬、五味子等益气滋阴药;痰湿阻络者加陈皮、半夏、胆南星、白芥子等祛痰药;如使用本方头痛未能减轻者,应去医院检查头颅CT,排除脑瘤等器质性病变。
以上就是“治疗神经性头痛中医验方”的介绍了,仅供大家参考!小编建议治病还是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
中医赵强治疗各种头疼的验方

中医赵强治疗各种头疼的验方头疼(1)细辛3克、元胡10克、牛蒡子10克、半夏10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煎服,一天一副。
头蒙:佩兰、菖蒲、白芷各10克。
痰湿头疼:生山楂10克、茺蔚子6克、红花5克、决明子10克,煎服。
(2)疼痛统一方:细辛3克、元胡10克、牛蒡子10克、半夏10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煎服。
(3治疗各种疼痛的药方:党参9克、吴茱萸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切碎,煎服。
(4)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疼、偏头痛。
四物汤加减,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元胡、牛膝各10克、前额和眉棱骨疼加白芷10克、蔓荆子10克,后脑连颈疼加羌活10克、葛根10克,太阳穴疼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头顶疼加吴茱萸5克、藁本10克,说不清什么地方疼就全部加上。
煎服。
(5)各种头疼的表现:(一)风湿头疼头疼如裹而重(二)肝阳上亢头疼(实证)用天麻钩藤饮(三)痰浊头疼是头疼昏重(四)血瘀头疼,头疼加针刺,固定不移(五)气虚头疼,头疼绵绵上午重,遇劳加重(六)血虚头疼,头疼如细筋牵引头部刺痛。
(6)治疗头疼的中成药:芬必得、安乃近、元胡止痛片、头痛宁胶囊加盐酸洛美利嗪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加尼莫地平片、紧张性头痛吃黛力新、养血清脑胶囊、补中益气丸、防风通圣丸、大黄苏打平、谷维素、镇脑宁胶囊、天智颗粒、正天丸、天麻钩藤胶囊、头顶蒙疼用蒙药顺气安神丸黄连上清丸、穿心莲片、龙胆泻肝丸、脑灵素、百服宁、血府逐瘀丸、太极通天口服液、愈风宁心片、镇痛宁颗粒、通窍灵胶囊、辛香止痛吸入剂、速效救心丸、天麻素注射液、银杏叶片。
前额疼吃附子理中丸。
西药治疗头疼、偏头痛:尼莫地平片加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7)偏头痛:(一)前额疼(胃经不通)白芷、木香、枳实各10克,三煮二。
(二)头两侧疼(胆经不通)脾气不好、性格内向、口干口苦,川芎、白芍、当归各10克,三煮二(三)头顶疼、头胀(肝经不通)葛根、羌活、独活各10克,三煮二(四)后脑勺疼(膀胱经不通,和肾有关系)葛根、桂枝、白芍各10克,三煮二。
神经性头痛的小偏方

神经性头痛的小偏方一:治疗头痛的13个简单偏方头痛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症状之一,想必每个人都经历过头痛吧,那种滋味很不好受。
在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必要时还是要及时就医,但是如果想要解决头痛这个问题的话,不妨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1、头痛时,把双手浸在一盆热水中(保持水温在60℃左右),一般约30分钟,头痛会减轻或至消失。
这是因为偏头痛是由脑血管充血,压迫脑神经产生。
当手部血管膨胀,血液流聚于手部,脑血管充血量就相对减少,血管膨胀也减少,压迫减轻,痛感便逐渐消失。
2、生白萝卜汁,每次滴鼻孔两滴(两鼻孔都滴),一日两次,连用4~5天,可根除。
忌吃花椒、胡椒。
3、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磨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该方适用于神经头痛。
4、用白萝卜皮贴在两面的太阳穴上,每晚贴20分钟,可治偏头痛。
5、干白菜跟1块,红糖60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服3次。
6、鲜丝瓜根3个,白芷10克,与瘦猪肉适量共煮,吃肉喝汤。
7、双勾30克,红枣60克,黑豆60克,生姜3片,鸡蛋2个,共煮服。
8、川芎6克,绿茶6克,红糖适量。
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饮用。
9、当归10克,川芎5克,白芷6克,葱白3根。
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剂。
10、辛夷花10-12克,鸡蛋2个,加清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
11、头痛时把苹果磨成泥状涂在纱布上,贴在头痛处,症状可减轻。
12、冰袋冷敷。
将冰块放在冰袋里或用毛巾包好,敷在头疼部位。
等冷却的头部血管收缩后,能够有效的缓解偏头痛。
13、菊花枕。
菊花干品1000克,川芎400克,丹皮、白芷各200克,装入枕套内,使药物缓慢挥发,具有活血行气、清热凉血、祛风解表、生肌止痛之功效。
由“头痛欲裂”就可以知道头痛时的痛苦,那么要想减轻这种痛苦,就需要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在头痛的时候就有用处了。
如果疼痛剧烈的,建议还是及时的就医,诊断病因,及早治疗。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

3头痛神效丹
【来源】陈宝田《时方的临床应用》
【歌诀】头痛神效头痛方,桃红四物鸡血藤,
防风白芷加二活,活血祛风效堪奇。
【组成】川芎15~20克,白芍10~2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6克,白芷10克,鸡血藤30克。
【功效】和血疏风,清热祛湿。
【方解】头为诸阳之会,其象应天,喻作清空,本方专治风湿热邪上壅头目而头痛年久不愈者,故名“清空膏”。方中川芎辛香善升,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头痛之要药;羌活入足太阳经而疏风除湿;柴胡入足少阳经而升散解热,合川芎以止偏正头痛;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渗湿,酒炒而用,且与升散之品相配,则能上至巅顶而除头部湿热;甘草益气安中,缓痛和药;茶叶清利头目。诸药合用,可使清气上升,浊阴下降,风邪湿热俱去,则经年头痛可除。
【主治】头部刺痛或跳痛或胀痛、或有头部外伤史、或遇心情不快、或月经前、或遇风寒则头痛发作或加剧、舌质淡暗或有瘀斑,但不必悉具。可用于血管性头痛、外伤后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强直性脊柱炎、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病症。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症灵活【加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方解】凡风热上攻头目,头痛目赤之症,治宜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故方用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疏风解表;川芎养血祛风止痛;菊花、薄荷、甘草清利头目;再加僵蚕、蝉蜕,以增强搜风散热之效;羌活善祛上部之风湿,可引药上达;甘草调和诸药。
【主治】风热上攻,症见头晕目眩、偏正头痛、恶风发热、目赤流泪、视物模糊。可用于头痛、偏头痛及多种眼科病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散风热,止头痛。
血管性头痛及顽固性头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血管性头痛及顽固性头痛的中医中药治疗血管性头痛属于中医学中的“头痛、偏头痛”的范畴。
头痛多呈胀痛或跳痛,重症时可出现剧烈疼痛,伴有头晕、视物模糊、畏光等症状。
疼痛多位于一侧的颞部,亦可出现头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特点。
方药:
川芎30g、丹参40g、红花10g、皂角15g
细辛5g、天竺黄15g、白芍20g、桔梗12g
泽泻12g、全蝎5g、党参20g、白术15g
茯苓20g
每日一剂,水煎服。
临证加减:
1、血瘀头痛:疼痛经久不愈,痛处经久不移,痛如锥刺
或有头部外伤史。
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加三
七5g、血竭1g、赤芍12g。
2、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痰涎,
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加橘红10g、制南星5g。
头痛剧
烈者加蜈蚣2条。
3、肾虚头痛: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
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加
山萸肉15g、沙苑子15g、枸杞15g。
4、血虚头痛: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淡白,头晕眼花,
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质淡脉细无力。
加当归15g、
黄芪30g。
引经药:
1、前额眉棱骨之阳明经头痛加:白芷10g。
2、头两侧连于耳部之少阳经头痛加:柴胡15g、黄芩10g。
3、巅顶连于目系之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6g。
4、头后部连于项背之太阳经头痛加:葛根15g。
5、
6、(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
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7、。
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中药治疗验方

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中药治疗验方
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中药治疗验方
【方名】辛芷六味汤。
【处方组成】细辛25克白芷8克熟地黄18克丹皮8克山药15克茯苓9克山茱萸9克泽泻9克怀牛膝9克珍珠母24克(另包,先煎)。
【适应证】血管神经性头痛。
【制法】上药除珍珠母外,用水浸泡30分钟,先煎珍珠母15分钟,再纳入诸药共煎,用水750毫升,煎至5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加减】头痛日久者,加川芎或蝉衣8克;伴头晕者,加钩藤5克或向日葵1朵;经期便秘者,加紫草茸10克。
【附注】①.本方适用于肝肾不足,肝阳上亢所致头痛。
临床以头痛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心烦易怒,舌红口干,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②.本方对阳虚头痛,痰浊头痛及外感头痛者不宜服用。
【注意事项】本方仅供参考,因个人体质不同,如有需要,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适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治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验方秘方
[通治方]
临床加减运用,治疗神经性头痛效果甚好,而对于其它顽固性头痛亦有良效,博粹堂中医介绍。
辛夷9克川芎30克细辛3克当归30克蔓荆子6克,水煎服,每日l剂。
伴头胀目赤者,加双钩30克、龙胆草6克、石决明30克;气虚神疲者,加生芪15克、党参12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生龙牡各15克;久痛不止,瘀阻脉络者,加水蛭3克、蜈蚣3条、全虫5克;寒呕者,加半夏10克、吴茱萸6克、生姜5片;热呕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10克。
芍药牡丹汤治疗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临床观察证明,效果颇为理想。
生白芍30克牡丹皮10克甘草10克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川芎6克桃仁l0克红花6克菊花10克钩藤12克,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方]
1、寒证
截头风,治偏正头风,百药不效,一服便愈。
香白正75克(炒)川苔(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30克,上药为末。
每服3克,细茶薄荷汤调下。
冒风或屡感风寒,客于脑腑,头痛屡发,病程较长,余常用川草乌各6克(病重者生用,轻者用制品),白芷18克,僵蚕18克,生甘草9克。
研细末,分6包,每日1包,饭后清茶调服。
曾治此类头痛10余人,诸药未效,投予上方l~2剂即愈。
硫黄丸,治头痛。
硫黄60克(研细)硝石30克,上水丸,如指头大。
每服3克,空心腊茶嚼下。
予中表兄病头风20余年,每发头痛如破,数日不食,百方不能疗,医田滋见之,曰老母病此数十年,得一药遂愈。
就求之,得l0丸,日服1枚。
10余日,滋复来,云头痛平日食何物即发,答云:最苦饮酒食鱼。
滋取鱼酒令您食,云服此药lO枚,岂复有头痛耶!如其言食之,竟不发,自此遂瘥。
2、热证
防风芍药白正汤,余在临床已应用数十年,结合具体病人,若能适当辨证加减,效果甚为满意。
防风30克生白芍30克白芷15克细辛3克菊花15克川芎15克薄荷10克蔓荆子15克生石膏30克连翘15克红花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前额痛甚,加入葛根、升麻;左侧痛甚。
加入柴胡"、黄芩;右侧痛甚,加入藁本、独活;后头痛甚,加羌活、麻黄;头顶痛甚,加胆草、珍珠母;头晕者,加入怀牛膝、夏枯草、黄精;伴失眠者,加入柏子仁、枣仁;伴多梦,加入夜交藤、合欢皮;伴烦躁不安,加入竹叶、莲子心;伴食欲不振,加入焦三仙、草豆蔻。
贴头痛风热病秘方。
大黄朴硝等分,为末。
用井底泥捏作饼,贴太阳穴。
3、虚证
四味芍药汤加味方是余多年来治疗因肝风上扰所致的头风、颜面痛、偏头痛、牙痛的一个有效方。
白芍30克生牡蛎30克丹参15克甘草15克葛根15克生黄芪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育阴潜阳汤,治血虚生风,半边头痛,痛甚损目,目起翳障,潮热口苦,心悸眩晕。
西洋参6克甘菊蕊9克丹皮12克玫瑰花6克制首乌15克当归身9克石决明24克冬桑叶9克(炒)蔓荆子6克东白芍12克朱茯神15克,水煎,每日l剂,2次分服。
后脑疼方,治后头疼痛。
当归12克山萸肉12克川芎9克生地9克白芍药9克玄参9克枸杞9克肉苁蓉9克玉竹6克天麻6克辽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l剂,2次分服。
头胀重有肝阳上亢、脑充血兼症者,加赭石、石决明(均先煎);头晕偏重者,加钩藤(后下)、菊花;失眠多梦,心悸重者,加枣仁、龙骨、夜交藤;健忘重者,加益智仁、石菖蒲;兼气虚,见气短、汗出较多者,加黄芪、党参、浮小麦;兼咽干口燥者,加石斛、麦冬;虑其久服碍胃者,加砂仁。
4、实证
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
此症得之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至半边头痛也。
其痛时轻时重,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
方用散偏汤。
白芍15克川芎30克郁李仁3克柴胡3克白芥子9克香附6克甘草3克白芷1.5克,水煎服。
毋论左右头痛,1剂即止痛,不必多服。
巴霜散外用,治痰涎壅盛,阻滞经脉所致血管性头痛。
巴豆15克百草霜3克
将巴豆去外壳,同百草霜共制如泥膏状,收瓶密闭备用。
用时取药泥如黄豆大,平摊于痛点中心部位(如此处有发,可将头发剪去),再取红枣l枚,剖开去核,使其枣肉面复盖药泥之上,勿使移动,后用绷带包裹固定,2~3小时后,即可将药泥取下,如局部皮肤起泡,乃为佳象,不必担心;如泡已溃,可涂少许紫药水防止感染。
若必要时可隔3~5日再用1次。
痛点多时,可先取最痛之点用药,后用它处。
孕妇、体虚者忌用。
不可入口、眼。
[食疗方]
石膏茶,治伤寒头疼烦热。
(热证)
石膏60克(捣末)紫笋茶(碾为末)适量,上以水1中盏,先煎石膏末9克,煎至5分,去滓,点茶服之。
黄牛脑子酒,治远年近日偏正头风。
(虚证)
用牛脑髓1个,薄切,白芷、川芎末各9克,同入磁器内加酒煮熟,乘热服之,尽量一醉,睡后酒醒,其疾如失。
鹅酒,治头风痛(虚证)
用飞鹅1只,去毛、翼、肠杂,以防风250克装放入腹内,缝合,以黄泥固济,炭火煅,去烟存性,取出为末。
每6~9克,热酒下,汗出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