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之丹毒
丹毒

疼痛护理
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者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环 境,减少外界刺激。操作时动作轻柔、迅速。
3.了解病人既往疼痛的处理办法及效果。指导分散注意力,鼓励 参加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听音乐等。
4.遵医嘱给予物理治疗。如局部湿敷、紫外线、红外线照射、超 短波及音频电疗等。 5.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 需要积极寻找面部口腔
面部丹毒 等处有无病灶
消除 诱因 • 由足癣引起的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 需积极治疗足癣,防止
再发
相关护理
护理评估
了解患者健有康无史引起机身体体抵状抗力降低的疾病 况
皮肤情 心理-社 况 会状况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A
B
C
了解患者既往的不 良行为:如抠鼻、 掏耳、搔抓皮肤等
有无外伤及感染: 有无皮肤皲裂、放 如口鼻、咽耳、脐 射性损伤、接种、 部、下肢及足部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心理-社会状况
单击添加段落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3、本病可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患者可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 绪,不利于配合治疗
护理诊断
A 体温过高: 与局部感染及炎症有关
游走型丹毒
复发型丹毒
发生特点 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大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脓疱者 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并引起皮肤坏疽者
皮损一边消退,一边发展扩大,呈岛 屿状蔓延者 于某处多次反复发作者
诊断及相关疾病鉴别
实验室检查
血抗链和血白细胞
中医外科学——丹毒

中医外科学——丹毒1、丹毒的主要病因病机是A、风温夹痰凝结经络B、风温湿热蕴结肌肤C、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E、暑湿热毒流注肌间2、下列哪项不是丹毒的临床特点A、病起缓慢,恶寒发热B、局部皮肤焮热肿胀,迅速扩大C、局部皮肤忽然变赤D、好发于小腿部E、容易复发3、发于小腿足部的丹毒是A、抱头火丹B、内发丹毒C、流火D、流注E、赤游丹毒4、内发丹毒的治法是A、疏风清热解毒B、清肝泻火利湿C、利湿清热解毒D、凉血清热解毒E、清热解毒透脓5、丹毒风热毒蕴型的主方是A、普济消毒饮B、阳和汤C、托里消毒散D、五神汤E、犀角地黄汤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风温夹痰凝结经络的病位在经络,丹毒病位在肌肤(A错)。
风温湿热蕴结肌肤,若加之脏腑蕴毒,可形成有头疽(B错)。
丹毒为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C对)。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多形成各种外科疾病的肿块(D错)。
暑湿热毒流注肌间可形成流注(E错)。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A对)。
丹毒可见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C错)。
表现出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B错)。
丹毒挟湿热者好发于下肢小腿部(D错)。
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E 错)。
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A错)。
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B错)。
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C 对)。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E错)。
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内发丹毒发于躯干,多为肝脾湿火证,症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当清肝泻火利湿(B对)。
5、【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普济消毒饮适用于丹毒风热独盛证(A对)。
阳和汤适用于阴证疮疡(B错)。
丹毒-360百科

丹毒-360百科1 症状体征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
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erysipelas vesiculosum or erysipelas bullosum),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erysipelas gangrenosum)。
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
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多见。
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局部淋巴结肿大。
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
2 用药治疗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
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
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
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4.中医疗法(1)辨证用药及方剂:①风热毒蕴证: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
方剂:普济消毒饮加犀角地黄汤:双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牛蒡子10g、蚤休15g、丹皮10g、生地15g、赤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一、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L03.1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皮肤,并迅速相四周蔓延扩张,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型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肿大。
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3.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赤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红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3.下肢丹毒慢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孕妇、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不进入本路径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一、护理评估(1)皮损表现:皮损分布的部位、颜色、形态,有无灼热肿胀疼痛。
(2)了解患者体温、精神及饮食情况,以及生活方式Q(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风热毒蕴证。
证候:多发于头面部,恶寒发热,皮肤炊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睑肿胀难睁。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②湿热毒蕴证。
证候:多发于下肢;除发热等症状外,局部以红赤肿胀、灼热疼痛为主,亦可发生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
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③毒邪内攻证。
证候:红斑迅速发展蔓延,如燎原之势扩散;壮热神昏,烦躁遭语,呼吸急促,头痛剧烈,恶心呕吐,便结漫赤。
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患者衣裤宜宽松,以免增加局部皮肤疼痛感。
(3)医护人员勤洗手,正确处理器械和敷料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4)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颜面部丹毒者应取半坐卧位。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5)全身症状明显者,在发热期间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6)局部皮肤灼热红肿疼痛者,遵医嘱给予庆大霉素加生理盐水冷湿敷;无破溃者,可用消炎膏(由如意金黄散加蜂蜜调配而成)外敷;溃疡者,可外敷黄连膏或抗生素软膏。
(7)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皮损的颜色,红肿、疼痛的程度,有无水疱发生,做好记录,同时做好疼痛评分。
②观察患者全身不适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
③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澹语、恶心呕吐,为毒邪内攻之险症。
应立即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④颜面部丹毒者,注意观察眼睛及耳部、口腔的症状。
(8)积极治疗足癣及其他慢性病灶,以去除诱因。
13、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一、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 )》进行诊断(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皮肤,并迅速相四周蔓延扩张,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型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肿大。
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3.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赤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红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四)标准住院日为W 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3.下肢丹毒慢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孕妇、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不进入本路径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医学课件)丹毒

2023-11-05•丹毒概述•丹毒的病因与易感因素•丹毒的治疗与护理目录•丹毒的预防与控制•丹毒病例分享•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01丹毒概述定义与临床表现定义丹毒是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常在诱发因素刺激下导致细菌侵入并大量繁殖,继而引发本病。
临床表现患处皮肤突然出现一片红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并伴有疼痛、触痛、灼热感,边界较清楚,皮肤紧张,硬如板状,并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症状。
皮损表面紧张有光泽,局部皮温增高、红肿明显,病变区域皮温明显升高。
主要是由于皮肤或黏膜屏障破损,导致细菌侵入皮肤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常见诱因包括擦伤、刺伤、割伤、咬伤等皮肤外伤,鼻腔黏膜破损、龋齿、脚气等颜面部皮肤破损,以及慢性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
发病原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和皮下组织后,释放多种酶和毒素,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
发病机制丹毒的发病机制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丹毒。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鉴别诊断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蜂窝织炎、接触性皮炎、足癣感染、淋巴管炎等。
丹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02丹毒的病因与易感因素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通过皮肤或黏膜细微损伤侵入。
感染糖尿病患者、老年人、营养不良、慢性肾炎等患者易患此病。
免疫力低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容易发生下肢丹毒。
静脉曲张皮肤外伤、抓痕、刺伤等都可能成为感染途径。
皮肤外伤病因学03糖尿病、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从而引发丹毒。
易感因素01肥胖及皮肤炎症肥胖患者以及皮肤炎症患者,如痤疮、湿疹等,容易诱发丹毒。
02长期站立或坐位如服务员、厨师等职业,长时间保持站立或坐位,容易增加患丹毒的风险。
丹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发病率较高。
丹毒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一种急性疾病,又称丹燥。
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之不同,中医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发生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生于下肢者,称流火或腿游风;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
本病西医也称为丹毒。
丹毒的诊断要点皮疹好发于小腿和面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发病急骤。
常见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骨楚,纳呆,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皮疹为略高于皮肤表面的红斑,掀热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放手后即恢复原状,表面紧张发亮,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常迅速向四周扩展。
严重者红斑表面可发生水疱或大疱,更严重者可发展成坏疽。
自觉局部灼热疼痛。
皮疹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较严重者可见高热持续不退。
若热毒内陷,则见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等证。
病程为急性经过。
可复发。
反复发作者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形成象皮肿(以小腿多见)。
本病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接触性皮炎有接触某种外界物质的病史,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皮疹多为在红斑上有密集的水疱(或有大疱),境界清楚,自觉灼热瘙痒而一般无疼痛感。
检查血象,白细胞常明显增高,分类常见嗜中性粒细胞增加。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清热凉血解毒,并宜结合外治法。
丹毒的辨证论治风热火毒型【证见】皮疹发生于头面部,伴有恶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纳呆,口渴,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佐以祛风。
【方药】1.主方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方,录自《医方集解》)加减处方:黄芩、牛蒡子、柴胡、玄参、牡丹皮各12克,黄连、桔梗、升麻各9克,连翘、板蓝根各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甘草5克,薄荷5克(后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色变化
鲜红 暗红 棕黄色 脱屑而愈
局部表现
水肿性边界清的片状红斑(鲜红色)。 迅速扩大 表面紧张光亮,灼热有触痛 严重时红斑可见水疱、大疱等。 鲜红斑-----暗红斑-----脱屑而愈
严重时
水疱 大疱 瘀点 瘀斑 皮肤化脓坏死
由于部位不同表现略有区别
颜面丹毒
下肢丹毒
慢性复发性丹毒
诊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表现 部位:下肢、头面部、新生儿游走性 皮肤黏膜损伤史 突然起病有全身症状 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预后较好 足癣和血吸虫感染引起下肢丹毒常反复发 作,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象皮肿
局部
红斑
特点
略高皮面 初色鲜红 迅速扩大 边界清楚
1.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史 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 局部痒而不痛 发病部位浅 无全身症状
蜂窝织炎
病位较深 损害中央红肿显著,边缘较轻,境界不明 多化脓
治疗: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辨证论治 1.风热毒蕴 头面部 治法 散风清热解毒 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 咽痛加生地、玄参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
2.湿热毒蕴证
下肢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组成 五神汤 银花 紫花地丁 茯苓 车前 子 牛膝 萆薢渗湿汤 萆薢 黄柏 苡仁 茯苓 丹皮 泽泻 滑石 通草
3.肝脾湿火证
胸腹腰胯部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3.胎火蕴毒证
丹毒
病例分析
李菊枝,女,20岁.有足癣史,两天前突然出现恶 寒发热T38.9℃,头痛,全身乏力,便秘溲赤,继则 出现左足背红肿胀痛.检查: 左足背皮肤色红如 涂丹,灼热,边界清楚,压之红色可褪去,放手即恢 复,左腘窝淋巴结肿大,压痛,第2、3趾丫湿烂, 苔黄腻、脉洪数 要求 写出诊断、证型、治则、代表方药及外 治法
学习目标
丹毒的定义、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丹毒是什 么) 丹毒的病因病机(为什么) 丹毒的治疗(怎么办)
丹毒
定义: 是指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性 疾病. 特点 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一般 中医称下肢丹毒为“流火”,面部丹毒为“抱 头火丹”,新生儿臀部“赤游丹” 西医称为丹毒
颜面部
颜面部
从一侧开始----形成蝶形红肿,扩大-----整个面 部红肿----眼睑肿胀。
受邪部位不同,扩肿不同
耳部破损 先肿于耳周,再肿头角 头皮破损 先肿头额,再肿及脑后
下肢
流火 大脚风
重症
新生儿 年老体弱者
辅助检查
血常规
鉴别诊断
病因病机
素体血分有热,外感火热毒邪,郁阻肌肤而发病, 或外伤染毒而成 上部 夹有风热 胸腹部 夹有肝火 下肢 夹有湿热 新生儿 胎热火毒
西医病因病机
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侵入所 致 下肢丹毒,多为糜烂型足癣继发链球菌感染引 起 一般蔓延较快,很少有化脓和组织坏死
丹毒发病部位
新生儿 治法 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外治
金黄散或玉露散外敷 鲜草药捶烂外敷 下肢丹毒,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浅刺,以放 血泄毒
西医治疗
抗菌药物为主 使用至全身或局部症状消退后3-5天为止,以免 丹毒复发
预防及调护
若有皮肤破损应及时治疗,以免染毒 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必须彻底治愈原发病,以 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