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论文 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
千古军师——张良(史记论文)

千古军师——张良(史记论文)千古军师——张良张良,字子房,汉族,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人。
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这是司马迁为张良写的《留候世家》中对其简明的介绍,其中张良的形象、性格特点一目了然,让这个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的名字,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
史上说张良貌若女子,长得眉清目秀,文文静静,但这具弱小的身躯下所蕴藏的能量却是惊人的。
他谈吐有加,大方沉稳,使得一向喜欢作弄读书人的刘邦也对他恭敬自如,两人一拍即和,结为知之。
正所谓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同生共仇也许就应当像张良和刘邦一样吧。
接下来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对他进行分析。
张良曾经因秦王的缘故而家破人亡,他立志成为了一名刺客,“秦皇帝东游,良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从这件事我们便可以知道其决心与毅力,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他后来的成功不是偶然。
《史记》中记载:“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这就是张良,一个有耐心,尊老爱幼,足智多谋的千古名人。
我相信在他身边还有很多个这样的小故事,这些有着大意义的小故事正是其帝师之路的开始。
(完整版)“汉初三杰”不同人生结局的启示

“汉初三杰”不同人生结局的启示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就是刘邦眼中的汉初三杰楚汉篇第二十后记楚汉战争历时三年多的时间,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宏大,战法韬略之繁复,均大大地超越了春秋战国时期,堪称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王刘邦出身平民,深知百姓疾苦,为人忠厚仁义,且自身姿态很低,亲和民众而又善于使用人才,其麾下韩信、张良、萧何等人具是当世英杰,在对楚作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被刘邦亲自称之为“人杰”的三个人,均功劳盖世,日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却大不相同。
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
究其原因,韩信手握兵权,而且攻齐之后又主动求封为齐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也不奇怪;萧何与刘邦同乡,在关中也是有着自己势力的,且深得民心,刘邦因此对他也一直放心不下;而张良则是跟在刘邦身边的,淡泊名利的为人使刘邦对他相对放心得多,而且张良是外来户,不象萧何的根深蒂固,这也是日后刘邦有不同方式处置“三杰”的主要原因。
萧何,西汉初期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之一。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慧眼识才,力荐韩信,韩信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了天下。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萧何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喜好"黄老之术"。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卒,谥号“文终侯”。
关于张良和范增的文学点评作文

关于张良和范增的文学点评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人物如同星辰般闪耀,其中张良和范增便是那格外引人注目的两颗。
张良,那可是个充满智慧和谋略的人物。
想当年,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虽然未能成功,但这份胆量和决心就足以让人惊叹。
后来,他遇到了刘邦,从此开始了一段辉煌的征程。
张良这个人啊,心思缜密得很。
他总能在关键时刻为刘邦出谋划策,而且那些点子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
就说鸿门宴那次吧,刘邦差点就被项羽给收拾了。
可张良呢,他不慌不忙,巧妙周旋,硬是帮助刘邦从那龙潭虎穴中逃了出来。
他观察局势的能力简直绝了,仿佛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别人还在云里雾里的时候,他已经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走向给摸得透透的了。
而且张良还特别懂得审时度势。
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不像有些人,一旦有点功劳就得意忘形,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刘邦建立汉朝后,张良并没有贪恋权势,而是选择了功成身退。
这份清醒和明智,可不是谁都有的。
再来说说范增。
范增那也是个厉害的角色,他是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
这老爷子眼光独到,一眼就看出刘邦是个大威胁。
他多次劝项羽要赶紧除掉刘邦,可惜项羽这愣头青没听进去。
范增为项羽出的主意,那可都是深思熟虑的。
但项羽有时候就是轴,不听劝。
就拿鸿门宴来说,范增多着急啊,一个劲儿地给项羽使眼色,让他动手。
可项羽呢,在那犹犹豫豫的,把大好的机会给错过了。
范增当时估计气得胡子都要翘起来了,心里肯定在想:“这小子怎么这么不开窍!”范增一心为了项羽,可无奈项羽不太争气。
到最后,范增被项羽猜忌,气得他撂挑子走人了。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啊!一个忠心耿耿的谋士,就这么被自己辅佐的主公给气跑了。
要说张良和范增啊,他们都是有大才的人。
只不过张良遇到了能听进去话的刘邦,而范增碰上了刚愎自用的项羽。
这运气有时候还真是挺重要的。
张良的智慧和圆滑让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如鱼得水,最终得以善终。
而范增,空有一身本事和一腔忠心,却没能遇到一个真正懂他、信他的主公,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张良与萧何汉朝的谋臣与名相

张良与萧何汉朝的谋臣与名相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它的繁荣和稳定离不开一批杰出的谋臣与名相的贡献。
在这些谋臣与名相中,张良和萧何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两位人物。
他们都具备睿智卓越的智慧和杰出的才干,为刘邦的夺取天下和汉朝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张良。
他是刘邦最为重要的谋士之一,被誉为“良智”,不仅在积极参与策划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也为他提供了重要的智囊支持。
张良的才智超群,善于观察和思考。
他在刘邦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他的潜力,并主动出谋划策帮助刘邦。
在项羽力图称霸天下的时候,张良看出项羽的野心和不可信任性,因而提醒刘邦不要重用项羽。
这一预见性的判断成为了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因素。
在汉初,张良曾设伏献计,成功地瓦解了项羽的威胁,使得刘邦得以顺利崛起。
在汉朝建立后,张良仍然为刘邦提供了智囊支持。
他主张遵循仁义道德,依法治国,对于掌握政权的刘邦起到了稳定作用。
此外,他还主张重用贤能之士,鼓励科学家和文人的活动,推动了汉朝社会的繁荣发展。
与张良相比,萧何则是刘邦的名相,也是汉朝早期政治的主要幕僚之一。
他不仅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而且在刘邦登基后的治国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萧何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他具备出众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曾任刘邦的军师,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建议和智慧支持。
萧何的才智在楚汉之争的最后关头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成功促使韩信派兵助刘邦,最终为刘邦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汉朝建立后,萧何负责制定和推行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对汉朝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主张贤能为官,鼓励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他还积极支持农业发展,改革税制和土地制度,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外交方面,他善于处理朝鲜、匈奴等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了汉朝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张良和萧何作为汉朝的谋臣与名相,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议论文作文:《细说汉初三杰》读后感3

《细说汉初三杰》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不少书,但我觉得值得推荐的只有一本——《细说汉初三杰》。
书中主要描写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汉初开国功臣的故事。
这三人都是汉代初年杰出的人才。
《史记》中曾经记载:汉高祖刘邦曾这样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意思是:“运筹帷幄不如张良,治理国家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
”
然而,这三人因为性格不同,最终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
比如张良,为人处事比较低调,淡泊名利,不贪财,不争官,不居功自傲,尤其是汉代开国以后,他不问朝事,逍遥自得,不卷入朝中的政治之争,因此他最终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再如萧何,他的性格忠厚,人缘又好,碰到难题时,总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再加上他是文官出身,懂得治理国家的方法,因此他成为了光耀千载的汉初名臣。
而韩信呢,虽然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独步天下,但是他为人张扬、功高震主,刘邦对他并不放心,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他。
通过《细说汉初三杰》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
汉代初年的历史。
同时,也明白了张良、萧何、韩信三个开国功臣因为性格不同而导致了三种不同的结局。
【汉朝历史】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看千古兴亡英雄事

【汉朝历史】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看千古兴亡英雄事英雄,无论任何时代都总有点崇敬乃至憧憬的意味。
然而当我们细细走进历史,去探究英雄的结局的时候,又未免不会发出阵阵的叹息。
西汉初创之际,汉初三杰身上则把这种故事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汉初三杰者,张良、萧何、韩信是也。
刘邦这位虽无赖但却也有自知之明的皇帝有一天就进行了一番自我剖解:“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物所以取天下也。
”其中有对这三位人臣的赞赏,但也不免充满了自我夸耀的成分。
先来说说张良,本习黄老之术传说中有桥下纳履的谦谦君子,本人生于韩国,一心做着贵族世袭的梦想,却被秦国的一统天下彻底击碎了。
带着无比仇恨,得知始皇出游的张良就有了一次冲动,古博浪沙一次锤击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他四处躲藏,后转身想要凭借自己的“太公兵法”投靠景驹,然而走到下邳的时候遇到了正发展义军的刘邦,两人一见如故,精明的有识人之明的张良选定了刘邦,处处为刘邦出谋划策。
佐策入关、鸿门斗智、暗渡陈仓、奇谋下邑、虚抚韩彭、劝都关中,一次次的成功,让刘邦终于得以最终走向真正的成功。
(图)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张良说到底是一个智者,他始终清醒地知晓范蠡退隐的故例,所以当刘邦建都关中,天下初定之后,张良就开始凭借着自己一直以来的体弱多病为由,开始多次称病不朝,甚至闭门不出。
他在汉初刘邦剪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极少出谋划策,而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也恪守了“疏不间亲”的遗训。
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有改易太子之心。
无计可施的吕后最终求救于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而天下初定,民心思安的现实,张良最终谋策与吕后,让请商山四皓出山,最终刘邦一看,无可奈何了,于是张良最终不但赢得了刘邦,甚至还有了吕后的敬重。
面对封赏,张良最终谦让,只留下了自己与刘邦相遇的留地,显然有故念的考量,这点不可谓不明智。
史记张良列传读后感

史记张良列传读后感《史记》是我国古代史书中最早、最全面、最权威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的《张良列传》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深入的人物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张良列传》,我深感张良这个历史人物的非凡智慧与卓越贡献。
在《张良列传》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张良的一生。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也是刘邦统一中国功勋卓著的人物之一。
他生于贫寒,却凭借过人的智慧和才华,在战乱的年代里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他才华横溢,不仅精通音律、天文地理,更有过人的智谋和眼光。
尤其是他在楚汉战争中,利用奇谋巧计,为刘邦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为刘邦积蓄了力量,最终使刘邦成功夺取了天下。
张良的智慧和谋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深知战争之残酷,懂得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他曾说:“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不战而庙算胜者,德算多也。
”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战争胜利在于靠智谋和策略的思想。
张良利用掌握的各种信息,善于分析形势,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计划,为刘邦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以自己的智慧,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良列传》中,还展现了张良的为人处世之道。
他不仅聪明智慧,也有胸怀高远的品质。
他是一个有着崇高目标和远大抱负的人。
在刘邦成功登上帝位后,张良没有选择权力和地位的奢华享受,而是选择了隐居山林。
他宁愿把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完全奉献给国家,为人民谋福祉。
这种高尚的为人和处世之道令人钦佩。
通过《史记》中的《张良列传》,我从一个不同的维度认识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他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洞察力,使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把握关键,为刘邦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的隐忍和谦虚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使得刘邦能够统一中国,建立汉朝。
在读完《张良列传》后,我对古代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对张良这位历史人物的影响力也更加清晰。
他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故事和智慧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张良运筹帷幄的启示作文

张良运筹帷幄的启示作文说起张良,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智谋和策略,那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想当年,刘邦和项羽争天下,那局势可是错综复杂,变幻莫测。
但张良就像是在这乱局中能看清一切的智者,总能想出绝妙的点子,帮助刘邦一次次化险为夷。
有一次,刘邦的军队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士气低落得就像霜打的茄子。
大家都觉得这局势简直是没救了,一个个垂头丧气的。
可张良不慌不忙,他那小眼睛一转,心里就有了主意。
他先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兵力和地形,然后悄悄地跟刘邦说:“主公啊,咱不能这么硬拼。
项羽那家伙兵力强,咱正面刚肯定吃亏。
但咱可以绕到他后面,给他来个出其不意。
”刘邦一听,眼睛都亮了,赶紧问:“那具体咋弄?”张良就凑到刘邦耳边,嘀嘀咕咕说了一大通。
原来,张良早就派人去打探了项羽军队的粮草存放地。
他打算派一支精兵,趁着夜色悄悄地摸过去,把项羽的粮草给烧了。
这主意听起来简单,可实施起来那是相当困难。
要躲过敌人的巡逻,还要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点火,稍有不慎,那可就是全军覆没。
可张良就是有这个胆子,也有这个信心。
他亲自挑选了一些身强体壮、机灵聪明的士兵,仔细地给他们布置任务,告诉他们每一个细节。
比如说,从哪个方向走不容易被发现,遇到敌人怎么应对,点火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那认真的劲儿,就好像他自己也要跟着去一样。
到了晚上,这些士兵就出发了。
一路上,他们提心吊胆,大气都不敢出。
有好几次差点被敌人发现,幸好他们反应快,躲过去了。
终于到了粮草存放地,他们按照张良的吩咐,迅速地点燃了火把,扔向粮草堆。
一瞬间,火光冲天,项羽的粮草就这么被烧了个精光。
项羽那边正等着粮草补给呢,结果等来的是一片火海。
这下可乱了套了,士兵们没饭吃,军心大乱。
刘邦趁机发起进攻,打得项羽是措手不及。
这一仗,刘邦终于打了个大胜仗,士气大振。
你看,张良这一招多厉害!他就是能在看似绝境的情况下,找到敌人的弱点,然后一击致命。
这靠的可不仅仅是聪明才智,还有那胆大心细的性格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有这样一本书——它是由一位为两千一百多年前生在黄河龙门的“倜傥非常之人”写就的,它是你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和热血铸成的,它记述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的五分之三,它使一个古老的名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它以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沃野旷畴。
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
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博大心灵跳动的节律,瞻仰到一位中国古代良史的楷模;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天才的语言艺术,领悟到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
让我们舒展宏伟的历史画卷,登上文史经典的殿堂,拜读不朽的名着——《史记》!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史记》中命运相近的一组人物:萧何和张良,讨论人物性格对人物命运所产生的影响。
(一)萧何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高帝十一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惠帝二年卒,谥号“文终侯”。
说到萧何,有句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话说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到了南郑,去见汉王刘邦。
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
因此他把张良的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并不交出来。
刘邦接见韩信时,见他身材瘦小,貌不赢人,说他手无扶戟之力,仍然不予重用。
韩信每天闲住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
虽然见过刘邦,但在刘邦的眼里,几乎没有这件事。
韩信千里迢迢来投汉王,并没有得到重用,心中很是不满,于是就发牢骚。
一日,与其他十三人喝醉了酒,酒后失言说:“人言汉王英明!我看他并不英明。
”不料被人听见报告了汉王。
汉王就要将这十四个喝醉酒的人一律处死,并派夏侯婴做监斩官。
夏侯婴将这十四人押赴刑场,已经杀了十三人,当要杀韩信时,韩信突然狂呼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么,为何杀壮士?”夏侯婴一听,立令停斩,一看乃是韩信,就跟他谈话,听后对韩信佩服得了不得。
夏侯婴就去报告汉王,建议重用韩信。
刘邦听了夏候婴的建议,就做个顺水人情,免去了韩信的死罪,封韩信为治粟都尉,即粮仓管理官,而不是管理员了。
传说韩信当治粟都尉,并不去向汉王汇报情况。
一天,刘邦忽然命人将韩信叫来,问他现有多少粮草,韩信不假思索,一口就答出了东西南北各库的稻谷、大米、小麦、玉米、草料等具体数字。
汉王派人翻仓查库,结果数目相符,斤两不差。
刘邦这才知道韩信真的有才,但仍旧相貌取人,加之韩信性情高傲,不善迎奉,依然不予重用。
唯独丞相萧何十分留意人才,听得此情,又召见韩信问话,果然发现大有才能。
就对韩信许愿说,要建议汉王任命他做大将。
韩信又等多日,仍不见汉王任用,大失所望,就收拾行装,另寻出路。
也不向丞相告辞,便趁一个月夜逃走了。
待萧何知道时,如失至宝,立即骑了一匹快马,加鞭急驶,去追韩信。
韩信骑马出了南郑城东门,拐了一个弯儿,向北进人了褒谷。
不料,这条道路非常难走。
恰巧这天夜晚,寒溪上游下了一场暴雨,溪中洪水暴涨,韩信到此无法渡过,急得在溪边团团转。
这时萧何骑马追赶上来跳下马鞍,双手拉住韩信,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韩都尉怎么不辞而别?你不是胸怀大志,要建功立业吗?今日除了汉王,还有谁能够统一天下?都尉还是跟我一道回去吧!”韩信看见萧丞相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脚上穿的鞋子也因马不停蹄,跑得太快而丢失,光着一双脚丫子,觉得萧何确有爱才之心,不好再说什么,就随萧何返回了南郑。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了。
就这么一个故事,充分的体现了萧何其慧眼识才,果断的不凡才智。
《史记》中《萧相国世家》中记载:“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
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召平者,故秦东陵侯。
秦破,为布衣,贫,种瓜於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
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
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这段材料中,司马迁运用简练又不失文采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萧何遇事能够冷静下来,仔细分析问题,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性格特点。
头脑冷静识人爱才谨慎小心善于自保深谋远虑……都是他的性格特点。
《史记》中运用大量传神的笔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萧何作为“汉初三杰”应该所具有的性格、才智、谋略。
(二)张良张良,字子房,汉族,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人。
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
传为汉初城父(《史记.索引》引《后汉纪》云:“张良出于城父”。
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姬。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
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
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
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
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汉朝建立,封留侯。
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
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子细。
”这是司马迁为张良写的《留候世家》中对其简明的介绍,其中张良的形象、性格特点一目了然,让这个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的名字,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
史上说张良貌若女子,长得眉清目秀,文文静静,但这具弱小的身躯下所蕴藏的能量却是惊人的。
他谈吐有加,大方沉稳,使得一向喜欢作弄读书人的刘邦也对他恭敬自如,两人一拍即和,结为知之。
正所谓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同生共仇也许就应当像张良和刘邦一样吧。
他在鸿门宴上临危不惧,虎口脱脸,使得他也列入了中华民族大智大勇者的光辉行列;他淡泊名利,杜门谢客,称病陷居,刘邦曾坦率的承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如张良,因此封张良“自择齐三万户”。
当群臣正争功不已,张良却坚辞不受,只选了一个小小的留县,被封为留侯。
“贪婪是人的本性”,我不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但张良却把他贪婪的种子埋在他心中的冻土中,严严实实,使它发不出种子来。
张良说过这样一段话:“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之第三者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有人说这足以成为他一生最好的总结,更有人说这完全可以成为他的墓志铭。
这不仅仅是像一个普通的成功者在叙述自己的一生,在字里行间,使我们更感悟到了一种精神和力量。
《史记》中记载:“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这就是张良,一个有耐心,尊老爱幼,足智多谋的千古名人。
总之,张良的性格是积极面对人生,勇挑重担,处事果敢。
对于形势判断准确,不在乎一时的得失。
萧何亦是如此,见识不凡,智慧过人,器量如海。
萧何的话毕竟有理,“知臣莫如主”。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为什么,这要从性格的定义谈起。
翻遍所有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会发现这样的定义: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良好的行为习惯构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坏习惯构成不良的性格品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未来发展当然有截然不同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性格决定命运是有一定道理的。
好习惯是一笔财富,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性格,无论我们做什么,好习惯都会让我们受用终生。
其实一个人的性格无所谓好坏,由此决定的命运也无所谓好坏,只能说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过最适合于他自己的生活,这对他而言是最好的生活,也是好命运。
最后张良归隐了,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但他们都是为大汉王朝做出最多贡献的人,正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让后人永远记住了这两个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