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V1.0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4部分:CM-IMS业务对SIP的要求V1.0.0概要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C-018.4-2011中国移动C M-I M S会话初始协议(S I P)技术规范第四部分:C M-I M S业务对S I P的要求C M-I M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 S e s s i o nI n i t i a t i o n P r o t o c o l(S I P)P a r t4:S I P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 C M-I M S S e r v i c e s版本号:1.0.02011-7-27发布2011-7-27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概述 (2)5. CM-IMS业务对SIP消息头域及参数的要求 (3)5.1.From头域 (3)5.1.1.业务需求 (3)5.1.2.使用方式 (3)5.2.Privacy头域 (3)5.2.1.业务需求 (3)5.2.2.使用方式 (3)5.3.History-Info头域 (4)5.3.1.业务需求 (4)5.3.2.使用方式 (4)5.4.Alert-Info头域 (4)5.4.1.业务需求 (4)5.4.2.使用方式 (5)6. CM-IMS业务对SIP信令流程的要求 (5)6.1.前转流程 (5)6.1.1.业务需求 (5)6.1.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5)6.2.等待流程 (6)6.2.1.业务需求 (6)6.2.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6)6.3.早媒体协商流程 (7)6.3.1.业务需求 (7)6.3.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7)6.4.REFER流程 (8)6.4.1.业务需求 (8)6.4.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8)流程 (9)6.5.1.业务需求 (9)6.5.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9)6.6.没有媒体成分的媒体协商流程 (10)6.6.1.业务需求 (10)6.6.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10)7. CM-IMS业务对SIP协议的扩展原则 (10)8. 编制历史 (11)前言本标准依据IETF、3GPP以及ITU-T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相关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1部分:SIP的总体要求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C-018.1-2011中国移动C M-I M S会话初始协议(S I P)技术规范第一部分:S I P的总体要求C M-I M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 S e s s i o nI n i t i a t i o n P r o t o c o l(S I P)P a r t1:C o m m o nR e q u i r e m e n t o f S I P版本号:1.0.02011-7-27发布2011-7-27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 (1)4. SIP协议概述 (2)4.1. SIP协议简介 (2)4.2. SIP协议功能介绍 (3)5. SIP协议结构 (3)5.1. SIP分层架构 (3)5.2. SIP使用的传输协议 (4)5.3. SIP协议中的逻辑实体 (4)5.3.1. UA (4)5.3.2. Proxy (5)5.3.3. B2BUA (5)5.4. 会话、对话和事务 (6)5.5. SIP路由机制 (6)5.5.1. 请求消息的路由 (6)5.5.2. 响应消息的路由 (6)6. SIP协议在CM-IMS中的应用 (6)6.1. CM-IMS体系结构 (6)6.2. SIP协议相关的CM-IMS接口和网元 (8)6.2.1. 接口 (8)6.2.1.1. Gm接口 (8)6.2.1.2. Mw接口 (9)6.2.1.3. ISC接口 (9)6.2.1.4. Ma接口 (9)6.2.1.5. Mi接口 (9)6.2.1.6. Mj接口 (9)6.2.1.7. Mg接口 (9)6.2.1.8. Mx接口 (9)6.2.1.9. Cr接口 (9)6.2.2. 网元 (10)7. SIP的能力集和支持的CM-IMS业务 (10)7.1. 能力集 (10)7.2. SIP协议支持的业务 (11)8. 编制历史 (11)前言本标准依据IETF、3GPP以及ITU-T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行业标准和中国移动相关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而制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核心网设备、接入设备及终端设备的研发、引入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CM-IMS_SIP GW设备规范 v1.0.0_20091225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C M -I M S S I P 网关设备规范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C M -I M S E q u i p m e n t s _S I P G W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 QB-╳╳-╳╳╳-╳╳╳╳目录前言................................................................................................................................... I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组网 (2)5. 接口要求 (4)5.1. 用户侧接口 (4)5.1.1. 下行接口 (4)5.2. 网络侧接口 (4)5.2.1. 上行接口 (4)6. 业务功能 (5)6.1. 代理注册功能 (5)6.2. 语音业务 (5)6.3. 传真业务 (5)7. 设备功能 (6)7.1. 呼叫处理的要求 (6)7.1.1. 对DTMF 码的要求 (6)7.1.2. 对FSK 的要求 (6)7.1.3. 与IMS核心网交互完成呼叫业务 (6)7.2. 编解码要求 (6)7.3. 支持PPPoE要求(可选) (6)7.4. 媒体处理要求 (7)7.5. 业务实现保证能力 (7)7.5.1. IP 地址的获取 (7)7.5.2. 防火墙的穿越 (7)7.6. SIP GW安全要求 (7)7.6.1. 安全性要求 (7)7.6.2. 对于鉴权算法的支持 (7)7.7. SIP GW业务开通要求 (7)8. 协议要求 (8)8.1. 信令控制协议 (8)8.2. 媒体流协议 (8)8.3. 网管协议 (8)8.4. 其他协议 (8)9. 容量、性能及可靠性要求 (9)9.1. 容量要求 (9)9.2. 性能要求 (9)9.3. 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9)9.4. PSQM (10)9.5. PESQ (10)9.6. MOS (10)9.7. 语音间断比 (10)9.8. 时延指标(环回时延) (10)9.9. 媒体同时并发呼叫数 (10)10. 硬件要求 (11)10.1. 模拟用户接口的硬件要求(可选) (11)10.2. 信号音和铃流标准 (11)10.3. DTMF 的音频标准 (11)11. 软件要求 (12)11.1. 软件基本要求 (12)11.2. 软件功能要求 (12)12. 网管要求 (13)12.1. 网管接口 (13)12.1.1. 基本要求 (13)12.1.2.功能要求 (13)12.2. 统计与测量要求 (14)12.3. 本地操作维护要求 (14)12.3.1. SIP GW 的管理、排障和维护 (14)12.3.2. 维护管理的方式 (14)12.4. 日志管理 (15)12.4.1. 日志的内容 (15)12.4.2. 日志管理操作 (16)12.5. SIP GW 软件升级和配置修改 (16)12.6. 信令跟踪 (16)12.7. SIP GW 在线保障 (16)13. 环境要求 (16)13.1. 环境温、湿度要求 (16)13.2. 机房地面要求 (17)13.3. 防尘要求 (17)13.4. 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17)13.5. 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18)13.6. 安装应有抗地震措施 (18)13.7. 运输和仓储要求 (18)13.8. 噪声要求 (18)14. 电源及接地要求 (18)14.1. 电源要求 (18)14.1.1. 交流电压要求 (18)14.1.2. 直流电源要求(可选) (18)14.2. 接地要求 (19)14.2.1. 接地方式 (19)14.2.2. 接地要求 (19)14.2.3. 接地线截面积 (19)14.2.4. 接地电阻值 (19)14.2.5. 电源的冗余度(可选) (20)14.3. 过流过压保护 (20)14.3.1. 安全要求 (20)14.3.2. 雷电冲击线路设备 (20)14.3.3. 通信线路与高压线过近而产生感应电压 (20)14.3.4. 与电力线接触引起的过电压 (20)14.3.5. 过压自动恢复和过压告警 (20)14.3.6. 防电涌破坏 (21)14.3.7. 绝缘电阻 (21)15. 附录 (21)16. 编制历史 (21)前言本标准依据ITU-T和3GPP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其他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一、背景介绍应急广播系统是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重要工具,可以迅速传播警报、指示和救援信息,有效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基于目前社会风险增加和紧急事件频发的情况,建立健全应急广播系统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
二、系统组成1.广播接收器:负责接收各种广播信号,包括无线电、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广播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听的声音或可见的图像。
2.音响设备:包括音响放大器、喇叭等设备,用于将广播接收器接收到的声音信号放大并传播出去。
3.信号传输设备:包括有线传输设备和无线传输设备,用于将广播接收器接收到的声音信号传输到各个接收点。
4.显示设备:包括液晶显示屏、LED显示屏等设备,用于将广播接收器接收到的图像信号显示出来。
5.控制中心:负责控制整个应急广播系统的运行,并对广播信号进行监测和管理。
三、系统优势1.快速响应:应急广播系统具有快速响应的特点,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传播警报和救援信息,确保人员及时接收到相关指示。
2.全方位覆盖:应急广播系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全方位覆盖,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能够接收到广播信号。
3.可靠稳定:应急广播系统采用多重传输通道和备份设备,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使在网络故障或电力中断等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行。
4.信息共享:应急广播系统可以将各部门的救援信息进行整合和传播,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信息滞后和误传。
5.可扩展性强:应急广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扩展和升级,满足不同规模和功能要求的应急广播系统搭建。
四、系统运行流程1.接收警报:应急广播系统接收到来自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紧急警报信号。
2.处理信息:控制中心对接收到的警报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警报的级别和紧急程度。
3.发布指示:控制中心根据警报信号的级别和紧急程度发布相应的指示和救援行动,并将其发送到广播接收器。
4.广播传播:广播接收器接收到指示和救援信息后,将其转化为声音或图像信号传输到各个接收点,包括动车、公交车、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区域。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紧急广播业务

R ADIO &TELE VI SION INFORMATIONCM M B Speci al Is sue//R ADIO &TE LEVISION INFOR MA TION RADI O &TELEVI SION I NFORMATION RADIO &TELEVISI ON INFORMATI ONCM M B 专题//广播电视信息R DIO &T L VI S I ON I NFORM TI ON 年月1引言紧急广播是一种通过广播通信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方式。
当国家或地区遭遇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时,可以向公众迅速通报紧急事件和应急措施,以便进一步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国外发达国家建设紧急广播系统比较早,比较有名的是美国的紧急警告系统(EA S :Em e r gency A l er t Syst e m )和欧洲的紧急通信(EM TEL ,Em er gency Tel ecom m uni cat i on)系统。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如建设部2000年发布的G B /T 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在大型公共场所必须安装紧急广播系统;国务院2006年1月8日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具体要求。
C M M B 是一种新兴媒体,是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可以通过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向各种小屏幕便携终端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
CM M B 作为由广电总局主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具有受众广、即时性强等特点,利用CM M B 开展紧急广播业务具有较强的优势。
国家广电总局已于2007年11月14日发布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第部分:紧急广播》的行业标准,并于月日起实施。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主要技术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未来应用趋势
5G技术的融合
随着5G技术的普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将能够提供更高清晰度 、更高质量的多媒体内容。
个性化定制
未来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提供个性化定 制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与物联网的结合
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将能够更好地与其 他设备和服务进行集成,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传输网络结构
1 2
单向广播网络
在这种网络结构中,数据从广播中心向移动设 备单向传输。它的优点是实现简单,但无法进 行双向通信。
双向交互网络
它允许移动设备和广播中心进行双向通信,提 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但实现复杂度较高。
3
分层网络结构
通过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层次,实现数据的分层 传输和处理,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 统的主要技术
2023-11-07
目录
•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概述 •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关键技术 •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传输技术 •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应用场景与实例 •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01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概述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定义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是指利用无线电波传输多媒体信号的系统,它能够向移动设 备提供音频、视频和其他数据服务。
传输方案
地面无线传输方案
此方案使用广播电视的无线电 波进行数据传输,适用于高速 移动环境,但易受干扰,需要
定期进行维护。
卫星传输方案
通过卫星进行数据传输,覆盖范 围广,信号稳定,但需要较高的 硬件成本。
混合传输方案
结合地面无线和卫星传输两种方式 ,以实现对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 全面覆盖,同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和灵活性。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安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应急广播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向公众发布重要信息的功能。
本文将从应急广播系统的需求、技术方案和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需求分析应急广播系统是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等危机场合下进行信息发布的重要手段。
因此,应急广播系统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即时性:应急广播系统需要具备及时发布信息的能力,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第一时间将重要信息传达给公众,帮助公众采取相应的自救措施。
2.覆盖面广:应急广播系统应当具备较大的覆盖面,能够在范围内的各个地点都能收听到广播内容,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覆盖效果。
3.稳定可靠:应急广播系统需要具备稳定可靠的特点,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完整地传递给公众。
4.互动性:应急广播系统应当具备互动功能,使公众在收听广播的同时能够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情况或咨询解决方案。
5.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应急广播系统需要支持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包括语音广播、文字显示、图像传输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获取需求。
二、技术方案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应急广播系统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1.多频道传输:应急广播系统可以通过划分不同频道来实现多种信息的传输。
不同的频道可以用于发布不同类型的信息,方便公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关注的内容。
2.覆盖范围扩大:应急广播系统可以采用多种传输方式,包括卫星广播、网络广播和电磁波传输等,以扩大覆盖范围,确保广大地区的公众都能够收听到广播内容。
3.智能终端应用:应急广播系统可以结合智能终端的应用,通过手机、电视、电脑等设备进行广播内容的传输。
公众可以通过下载相应的应用程序,随时收听和获取相关信息。
4.定位服务:结合定位技术,应急广播系统可以实现根据地域进行信息发布。
在特定地区发生灾害或紧急事件时,系统可以通过定位服务将相关信息推送给当地公众。
三、应用场景应急广播系统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自然灾害:当地区发生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应急广播系统可以及时发布疏散指南、救援信息等,帮助公众迅速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应急广播系统解决方案

应急广播系统解决方案应急广播系统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向公众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用于传递警报、紧急通知、天气警报等信息,以便公众及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保障安全。
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因素和要求,下面是一些建议的解决方案。
1.建设具备全国覆盖能力的广播网络:应急广播系统应该覆盖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地区,包括城市、农村和边远地区。
为此,需要建设一套全国性覆盖的广播网络,包括中央主干网和地方分支网络。
中央主干网可以利用卫星和地面传输等技术,实现广播信号的传输,而地方分支网络可以利用无线电和有线电视网络等传输手段,将信号传输到各个地区。
2.建设多媒体广播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无线电广播。
现在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技术,在多个媒体平台上进行广播。
应急广播系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建设一个多媒体的广播系统,可以在电视、手机、电脑等终端上进行播出。
这样可以提高广播系统的灵活性和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能够收到紧急广播信息。
3.建设紧急广播预警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在紧急情况下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发出警报和预警信息。
为此,需要建设一个可靠的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发出警报。
预警系统可以利用国家气象和地震局等机构的数据,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发出警报。
5.建设应急广播演练和培训机制:一个好的应急广播系统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为此,需要建设一个应急广播演练和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广播系统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操作技能。
演练和培训活动应该包括系统操作、信息发布、应急响应等方面,以确保广播系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顺利运行。
以上是一些建议的应急广播系统解决方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当然,应急广播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要求,同时还需要政府、相关机构和公众的配合和支持。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建设起一个高效、可靠的应急广播系统,以保障公众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V1.0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12月目录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 (3)3.1 术语和定义 (3)3.1.1 紧急广播 emergency broadcasting (3)3.1.2 电视广播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3)3.1.3 声音广播 radio broadcasting (3)3.1.4 数据广播 data broadcasting (3)3.1.5 可扩展协议封装 extensible protocol encapsulation (3)3.1.6 业务 service (3)3.1.7 复用帧 multiplex frame (3)3.1.8 复用子帧 multiplex sub-frame (4)3.1.9 内容 content (4)3.1.10 节目 event (4)3.1.11 编排 schedule (4)3.1.12 数据文件 data file (4)3.1.13 加扰/解扰 scrambling/descrambling (4)3.2 缩略语 (4)4 约定 (5)5 业务概述 (5)6 紧急广播系统的两种实现方式 (6)6.1 方式一:采用“自动触发+图文视频”的方式 (6)6.2 方式二:采用“自动触发+CML图文”的方式 (7)7 紧急广播系统架构 (8)8 中央紧急广播与地方紧急广播同步方案 (9)8.1 中央到省到地市的CML图文数据同步接口协议 (10)8.1.1 紧急广播同步请求EbInfoSync.REQ (10)8.1.2 紧急广播同步应答EbInfoSync.RES (10)9 紧急广播前端系统 (11)9.1 紧急广播文字播出前端 (11)9.2 紧急广播图文视频播出前端 (14)9.2.1 图文视频编辑器 (15)9.2.2 图文视频审核器 (15)9.2.3 图文视频编码器 (16)9.2.4 与紧急广播平台的同步 (16)9.3 CML图文播出前端 (16)9.3.1 紧急广播业务管理平台 (17)9.3.2 数据广播平台 (21)10 紧急广播信息发布业务终端实现 (21)10.1 紧急广播信息发布业务终端功能模块 (21)10.1.1 紧急广播自动触发 (21)10.1.2 紧急广播提示 (21)10.1.3 紧急广播图文展现 (22)10.1.4 紧急广播消息查询 (22)10.2 紧急广播信息发布业务终端实现流程 (22)10.2.1 方案一 (22)10.2.2 方案二 (24)10.3 紧急广播信息发布业务终端参数配置 (25)附录1 EBINFOREQSCHEMA (25)附录2 EBINFORESSCHEMA (26)附录3 各省代码 (26)1范围本技术方案描述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紧急广播业务平台。
主要解决紧急广播的发布,以及全国与地方的同步问题。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或注明版本号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本规范的使用者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1] GY/T 220.5-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5部分:数据广播》[2] GY/T 220.4-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4部分:紧急广播》[3] GY/T 220.7-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7部分:接收解码终端技术要求》;[4] 《CMMB基于浏览器数据业务应用技术规范》[5] 《CMMB推送业务技术规范》3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3.1 术语和定义3.1.1紧急广播emergency broadcasting一种利用广播通信系统迅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业务。
3.1.2电视广播television broadcasting包含视频与伴音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3.1.3声音广播radio broadcasting仅包含音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
3.1.4数据广播data broadcasting以文件、流方式展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数据业务。
3.1.5可扩展协议封装extensible protocol encapsulation可扩展的、能对多种协议数据进行封装的协议。
3.1.6业务service在广播者的控制下,可以按照时间表分步广播的一系列节目。
3.1.7复用帧multiplex frame封装了业务或控制信息的数据帧,不同标识的复用帧使用不同的物理层逻辑信道来发送。
3.1.8复用子帧multiplex sub-frame复用帧的基本组成单元,承载一个业务或者一个控制信息表的数据。
3.1.9内容content一组包含视频、音频,或者由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组成的综合数据。
3.1.10节目event一组给定了起始和结束时间的内容。
3.1.11编排schedule业务当前和/或将来一段时间内待播放节目的时间表,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3.1.12数据文件data file文件模式数据业务的组成文件。
3.1.13加扰/解扰scrambling/descrambling加扰是指对音视频节目和数据加以一定扰乱处理,使未授权的接收端无法正确地呈现信息。
通常在广播前端的条件接收系统控制下通过改变或控制被传送业务的某些特性实现。
解扰是加扰的逆过程,在用户接收端的解扰器中完成。
3.2 缩略语BOSS (Business and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CAS (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 条件接收系统CML(CMMB Markup Language) CMMB可扩展描述语言CMMB (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S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内容管理系统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循环冗余校验FAT (File Attribute Table) 文件属性表FAI (File Attribute Information) 文件属性信息元素UI (User Interface) 用户界面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送协议bslbf (bit string, left bit first)比特串,左位在先uimsbf (unsigned integer,most significant bit first)无符号整数,高位在先4约定下列约定适用于本文件。
“必须”、“需”、“应该”、“应”、“要”必须达到或执行的必要条件“禁止”、“不应”、“不应该”必须达到或执行的禁止条件“可以”、“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实现或不实现的可选条件“例如”、“比如”、“如”包括但不限于随后所列出的条目的举例5业务概述紧急广播业务是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提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
紧急广播是一种移动多媒体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方式。
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时,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紧急广播系统可以提供一种迅速快捷的通告方式。
移动多媒体紧急广播系统具备以下特点:(1)在出现国家规定的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时,可以实现向用户提供紧急通告服务。
(2)紧急广播以文字信息为基本方式,扩展支持音频、图片、图像等方式,接收终端收到紧急广播信息时,必须强制切换。
(3)全国性的紧急广播消息通过卫星和地面覆盖网络向全国覆盖,地方广播网收到中央紧急广播消息必须立即转发。
(4)地方的紧急广播消息通过本地广播网覆盖。
(5)系统安全可靠,具有安全防范能力,能实现定期测试,以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国家在紧急广播领域发展的相关要求。
6紧急广播系统的两种实现方式按照上述的紧急广播整体系统方案,可分成两种方式进行实现。
方式一,采用“自动触发+图文视频”的方式。
方式二,采用“自动触发+CML图文”的方式。
6.1 方式一:采用“自动触发+图文视频”的方式自动触发:终端每5分钟自动触发一次解调芯片,接收紧急广播信息。
如有紧急广播,则显示文字提示的紧急广播简讯,经用户确认后切换到图文视频频道;如没有紧急广播,则进入下一次触发等待。
图文视频:主要包括和紧急广播简讯同步的详细图文资讯,以音视频流的形式播出。
此方式的前端实现由图文视频播出前端及紧急广播播出前端同步联合完成。
终端实现由具有自动触发、切换到图文视频频道的终端接收系统完成。
具体实现流程见5.2节。
图1“自动触发+图文视频”示意图6.2 方式二:采用“自动触发+CML图文”的方式自动触发:终端每5分钟自动触发一次解调芯片,接收紧急广播信息。
如有紧急广播,则显示文字提示的紧急广播简讯,经用户确认后切换到CML图文频道;如没有紧急广播,则进入下一次触发等待。
CML图文:主要包括和紧急广播简讯同步的详细图文资讯,以CML网页形式展现。
此方式的前端实现由CML图文播出前端及紧急广播播出前端同步联合完成。
终端实现由具有自动触发、切换到CML图文频道的终端接收系统完成。
具体实现流程见5.3节。
图2“自动触发+CML图文”示意图7紧急广播系统架构移动图3紧急广播系统架构图紧急广播系统的实现方案为:(1)紧急广播分为中央紧急广播和地方紧急广播,中央紧急广播消息面向全国播出,地方紧急广播消息面向本地播出。
紧急广播系统播出的紧急广播信息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数据封装与传送。
(2)中央紧急广播信息由国家应急办紧急广播播出前端播出,通过广播方式覆盖移动终端,确保处于开机、关机状态的各类移动终端有效接收到中央紧急广播信号。
(3)地方紧急广播信息由地方应急办紧急广播播出前端播出,地方紧急广播信息主要通过本地网络覆盖终端。
(4)中央紧急广播与地方紧急广播实现同步,按照优先级高低次序先后播出。
根据上图所示紧急广播系统主要包括紧急广播播出前端系统及紧急广播终端接收系统。
紧急广播播出前端系统分为中央紧急广播播出前端及地方紧急广播播出前端。
其中紧急广播前端系统包括三个部分:紧急广播文字播出前端、紧急广播图文视频播出前端、紧急广播CML图文播出前端。
8中央紧急广播与地方紧急广播同步方案同步方案目的:通过此构架能够实现,中央、省、市(地方)的紧急广播的发送,并且在无紧急广播时期,地方平台能播发的原有音视频或数据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