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综述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综述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综述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综述

摘要:随着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及与移动技术的相互融合,中国的手机电视业务发展迅速。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在奥运会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现在的最热门话题。对CMMB手机电视业务的网络框架、标准、各种技术:信道传榆技术、信源编码和解码、时间分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CMMB的发展前景和优势,在不久的将来,CMMB移动多媒体技术必将成为中国主流的技术。

关键词: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STiMi,信道编码,调制,复用

Abstract:With the digitization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and the convergence with mobiletechnology,China's mobile TV service has been developeingrapidly.Mobile TV service supported by the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CMMB) technologyhad aroused great interest from users duringthe 2008 Beijmg Olympic Games.which has become a hot topic.In this article,the network framework,standards,a variety of techniques(transmission channel,source coding and decoding,time slicing technology)of CMMB mobile TV services tile described,and the prospects of CMMB and its advantages are discussed.It is believed that in the near future,CMMB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technology in China.

Key Words:multi-media broadcasting,CMMB,STiMi,channel coding,modulate,multiplexing 一、引言: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hina MobileMultimedia Broadcasting,CMMB),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七寸以下小屏幕、移动便携手持式终端的系统。它采用数字编码,经过无线发射,利用s波段和地面屯视广播频谱向终端进行点到多点的多媒体业务传送,实现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收视与信息服务。

CMMB是国家广电总局确立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确定了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技术(简称StiMi),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国的移动多媒体网络。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首先已经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了服务,具有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及时的赛事进展和结果的优势,奥运会期间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已在几个奥运城市和省会城市投入全面运营。

二、CMMB构成的体系框架

CMMB系统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传输环境复杂、东部地区城市密集西部稀疏、用户众多和业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立足我国国情,吸纳成熟先进技术而设计的“天地一体”系统。这一系统可以低成本、快速地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在全国的覆盖,促进东西部“数字鸿沟”的弥合。

它采用大功率卫星系统与地面同频增补网络相结合的技术体制,具体来说,是利用一颗高功率频带卫星覆盖中国的多数地区,然后用地面转发器形成波段将信号送达移动设备,再在信号接收不到的地区架设地面补点网络,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传输广播信号,卫星信号到达接收终端的时间与地面增补设备转发信号到达接收终端的时间一致,实现了地面增补网与卫星系统同步,进而实现全国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如图2.1所示

2.1 CMMB标准的手机电视广播组网

CMMB系统体系中的核心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STiM;技术。它是由广播科学研究院研制,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卫星与地面覆盖相结合的广播信道传输技术。STiMi技术是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业务需求而专门设计的无线信道传输技术。STiMi技术充分考虑到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特点,针对手持设备接收灵敏度要求高,移动性和电池供电的特点,采用

了最先进的信道纠错编码(LDPC码)技术和OFDM调制技术,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支持高移动性,并且采用了时隙(time slot)节能技术来降低终端功耗,提高终端续航能力。STiMi 技术着重性能和效率结合,先进性和适用性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框架体系。

三、CMMB有关的重要技术

CMMB中采用的重要技术包括:信道传输技术、信源编码和解码技术、时间分片技术和2M 模式等。

3.1、信道传输技术

信道传输技术即信道编码技术,包括射频技术和调制解调技术。数字信号在传输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传送的数据流中产生误码,从而使接收端产生图像跳跃、不连续等。因此主要解决在传输物理介质上传输数字信号的问题。

STiMi技术是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卫星与地面覆盖相结合的广播信道传输技术。其目标是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传播环境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通过采用OFDM调制、LDPC 编码、时频逻辑信道、快速同步等先进技术,利用卫星覆盖,结合地面增补覆盖,以实现面向手持类终端的广播电视和信息服务。STiMi采用了RS编码和高度结构化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技术。在目前已有的编码方法中,LDPC是一种能够逼近Shannon限的性能优秀的信道纠错编码方法,它是高速宽带系统应用中理想的编码方式。STiMi技术采用了创新的LDPC 构造方法和低复杂度的译码方法,不仅提高了接收灵敏度,而且极大地降低了整个编译码器硬件执行的复杂性,利于芯片实现。STiMi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STiMi可以用BPSK、QPSK 和16QAM的星座映射模式,适合传输不同服务质量要求的业务。

CMMB信道传输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信号的质量和信息的有效性。CMMB标准中采用STiMi传输技术,是在目前最先进的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基础上,针对广电应用环境通过三年多的大量研发工作开发出来的一种新技术。STiMi技术在系统性能、建网成本、终端省电等方面均优于T-DMB、ISDB—T系统。其先进性、创新性和经济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同轨双星覆盖全国,可以组建大半径单频网,而T-DMB、IS—DB—T不能实现;二是系统传输性能优良,传输数据率比T—DMB、ISDB-T系统高;三是建网成本低,地面增补网络设备成本比T-DMB、ISDB—T系统低得多;四是终端省电,终端信道部分耗电也比T—DMB、ISDB —T系统低得多。StiMi信号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3.2 STiMi信号处理流程

3.2、信源编码和解码

CMMB信源编码处于前端系统,信源系统包括音频、视频、数据、电子业务指南、控制信息等经过封装和排列,在移动多媒体广播信道上进行传送,同一业务的音频基本流、视频基本流和数据流封装在同一复用子帧中,经过复用将它们送入信道进行编码与调制,然后通过发射机发射。同样在接收端,在信道内先经过调谐器,然后经过信道解码和调制,通过解复用将视频音频数据分离出来

3.3、时间分片技术

时间分片技术(时隙节电技术)中的时隙是指时间分片技术中按时间划分的最小信道资源14,将广播信道物理层按照时间分为1s长的物理帧,每个物理帧分为固定的40个25 ms时隙(喝)。每个时隙分为1个信标和53个OFDM符号。信标包括1个发射机标识和两个同步信号,同步信号用于接收端的快速同步。每个OFDM符号中有数据子载波用以传输业务数据,离散子载波用于进行信道估计,连续子载波用于传输指示信息。时间分片技术主要是降低总的平均功耗,便于降低接收终端功耗,以保证手持终端长时间连续接收广播电视节目(4—5小时以上)阁,时隙的片长参数选择也充分考虑到了省电有效性和实现复杂度的平衡。并且从接收机的角度而言,接收到的业务数据并非是如传统恒定速率的连续输入方式,数据以离散的方式间隔到达。如果解码终端要求数据速率较低但必须是恒定码率,接收机可以对接收到的

数据进行缓冲,然后生成速率不变的数据流。从而为在不同网络间实现平稳、无缝业务交换提供了基础。

3.4、2M模式

CMMB标准提供8 MHz(有效带宽为7.512 MHz)和2 MHz(有效带宽1.536 MHz,等同于DAB 的一个频率群块)两种无线带宽模式,便于灵活使用宝贵的无线带宽资源。针对于DAB系列的标准,CMMB的2 MHz带宽模式,有效带宽为1.536 MHz也具备窄带发射特性,因此,在与DAB系列标准相当的发射频率条件下,同样的具有发射功率小、覆盖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支持移动性能好的特性。

四、CMMB系统的发展前景

现在各地各级电视台早巳构成了遍布全国的广电网络,据悉广电总局计划在37个城市开通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基础上,今年底完成全国150多个地级城市的覆盖网络建设。再加上卫星广阔的覆盖范围,使得CMMB系统建设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同时,从国外已有经验来看,有吸引力的内容是手机电视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而CMMB由国家广电总局管理,其负责的电影,电视,广播载体,毫无疑问具有丰富的电视内容资源。这些都构成了广电CMMB系统不可超越的优势。

CMMB充满着无限商机,以CMMB为代表的新媒体为人们最关注的体育赛事提供了新的报道平台,从而能够有效吸引受众,迅速扩大收视群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赛事直播、新闻报道以及商业广告、资讯、娱乐等电视节目。CMMB系统通过广播式信道,为消费者提供真正价廉物美的普及型服务,现在已经通过验证的业务,包括电视、广播、紧急广播、网页浏览、天气预报、股票行情、政务信息等。据初步估算,到2010年,全国手机电视用户将达到9750户,市场达到24亿元,可见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CMMB技术的应用,使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问的限制,它结合了广播和电信技术特点,使人们随时随地在任何便携终端上获取广播信息和收看电视节目成为现实。不久的将来,CMMB技术必然会深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燕,谭富泽.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分析2009.5

2 王劲萍.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及实践2009.5

3 张元.CMMB和DMB-T/H两种移动数字电视的技术对比2009.5

4 刘芳.浅谈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系统特点及其发展前景2009.5

5 李继龙.移动多媒体广播STiMi传输信道分析Ⅲ.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7)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V1.0

移动多媒体广播 紧急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 V1.0 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

目录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 (3) 3.1 术语和定义 (3) 3.1.1 紧急广播 emergency broadcasting (3) 3.1.2 电视广播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3) 3.1.3 声音广播 radio broadcasting (3) 3.1.4 数据广播 data broadcasting (3) 3.1.5 可扩展协议封装 extensible protocol encapsulation (3) 3.1.6 业务 service (3) 3.1.7 复用帧 multiplex frame (3) 3.1.8 复用子帧 multiplex sub-frame (4) 3.1.9 内容 content (4) 3.1.10 节目 event (4) 3.1.11 编排 schedule (4) 3.1.12 数据文件 data file (4) 3.1.13 加扰/解扰 scrambling/descrambling (4) 3.2 缩略语 (4) 4 约定 (5) 5 业务概述 (5) 6 紧急广播系统的两种实现方式 (6) 6.1 方式一:采用“自动触发+图文视频”的方式 (6) 6.2 方式二:采用“自动触发+CML图文”的方式 (7) 7 紧急广播系统架构 (8) 8 中央紧急广播与地方紧急广播同步方案 (9) 8.1 中央到省到地市的CML图文数据同步接口协议 (10) 8.1.1 紧急广播同步请求EbInfoSync.REQ (10) 8.1.2 紧急广播同步应答EbInfoSync.RES (10) 9 紧急广播前端系统 (11) 9.1 紧急广播文字播出前端 (11) 9.2 紧急广播图文视频播出前端 (14) 9.2.1 图文视频编辑器 (15) 9.2.2 图文视频审核器 (15) 9.2.3 图文视频编码器 (16) 9.2.4 与紧急广播平台的同步 (16) 9.3 CML图文播出前端 (16) 9.3.1 紧急广播业务管理平台 (17)

中国移动个人与家庭市场的全业务运营研究_戴静

中国移动个人与家庭市场的全业务运营研究 戴静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工程师 姚柒零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工程师 摘要:从业务融合的角度对全业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得到了对移动运营商的启发和建议。然后依据外部竞争环境、中国移动自身发展状况,对全业务整体策略进行了总体定位,着重对个人家庭市场的全业务策略进行了差异化定位。最后对中国移动个人家庭市场在不同运营时期均作了详细分析与全业务运营策略的部署。 关键词:全业务运营,固定与移动融合 Abstract:Firstly,thisarticlediscussesthecon-ceptofall-servicebasedontheviewpointofser-viceconvergence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mobileoperators.Then,basedonthecompetitionenvironmentandthestatusofChinaMobile,theoverallstrategyofall-serviceareoriented,withdifferentialpersonalandhomemarketsbeingpositioned.Finally,theauthorsanalysesthepersonalandhomemobilemarketindifferentperiodsindetailthenputsforwardthearrangementsforall-serviceoperationdeploy-ment. KeyWords:All-Serviceoperation,FMC 一、全业务运营概述 1.全业务运营概念 全业务可从电信管制、业务属性及市场三个角度进行定义。全业务运营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是从管制视角带来的狭义全业务;一是从多业务领域与电信结合的广义全业务。具体表述可参照图1。 2.固定移动融合概念 在十年之前,固定移动融合(FMC)就被提出来,它被认为是最终的网络融合,提供无差别的移动和固定服务,移动电话提供像固定通信一样的增值服务,固定电话提供全球的移动性,而且可以在一个号码、一个帐单、一个服务 协议的条件下提供服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主要技术研究

(一)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是指计算机内部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进行控制的部件,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芯片集成密度越来越高,CPU可以集成在一个半导体芯片上,这种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被统称为“微处理器”。 核心微处理器将采集到的原始多媒体数据经过音视频编码设备根据给定的编码标准(H.263、H.264、MPEG-4…)进行编码,以备本地播放或通过网络传输。同时,还要提供必要的多媒体外设接口、外部存储器接口和网络接口。(二)多媒体外设 多媒体外设主要包括摄像头、显示设备、音视频处理设备,还包括耳机话筒、网络智能卡、天线和电池等。摄像头采集视频信号,显示设备将从本地或网络得到视频数据打开数据包,进行视频解码,并把得到的视频数据显示出来,同时,如果嵌入式网络多媒体终端需要验证视频压缩的数据的正确性,还可以带有本地解码器,支持解码数据的本地显示。 (三)数据存储设备 数据存储设备包括RAM、ROM、SDRAM和FLASH,用来扩展系统存储空间,存储经过编解码的多媒体数据和终端控制程序。 (四)无线网络接口模块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应用现场总线技术、以太网技术等,一般都是基于有线的网络。有线网络高速稳定,但是,有线网络只能沿着一维的线路传输数据,会形成破坏建筑、浪费接口、检修困难、扩展困难的弊病。与此相对应,无线网络向三维空间传送数据,中间无需传输介质,只要在组网区域安装接入点(Access Point)设备,就可以建立局域网;移动终端只要安装了无线网卡就可以在接收范围内自由接入网络。总之,在网络建设的灵活性、便捷性、扩展性方面,无线网络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无线局域网技术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无线网络接口模块处理音视频编码流,把音视频数据打包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包,并把它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出去。并支持系统选定的无线网络传输控制协议。 1.无线局域网的优点 (1)灵活性和移动性。在有线网络中,网络设备的安放位置受网络位置的限制,而无线局域网在无线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接入网络。无线局域网另一个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移动性,连接到无线局域网的用户可以移动且

移动全业务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开辟新市场、寻求新突破、实现新增长 一、全业务竞争优劣势分析 单业务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的转型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电信业面对电信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和业务技术重大变革的唯一出路与最佳战略决策。无论是为了降低 个他网运营商传统利润区开展亮剑行动,利用全业务作为武器,阻挡手机用户流失,并发力集团客户市场,深入进行固网业务挖掘,打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移动在全业务运营商转型中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1、中国移动在移动市场处于绝对优势,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觊觎的领域 2、中国移动个人用户群基础庞大、拥有最丰富的客户资源 3、移动网络及服务质量好,在社会上拥有良好的业务口碑 4、雄厚的资金优势,可以采用资本用作的方式快速拓展全业务 5 6 1 2 3 4、中国移动在以固网为基础的家庭和集团客户资源方面与电信、联通存在着巨大差距。 5、中国移动和铁通的整合工作还在继续过程中,获取的固网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发挥作用。

二、三个领域重点渗透,开展亮剑行动 重点推广以语音专线、数据专线和互联网业务为基础,捆绑综合V网、IMS等多种业务,切入固网的核心利润区,扩大业务影响力。 (一)专线领域 1、 2 3 4 1、通过语音直联方式,在集团客户内积极开展综合V网业务,利用手机、固话短号互拨,提高集团手机用户粘性,为下一步固话策反提前埋下伏笔。 2、利用TD8位信息机与铁通固话相结合,结合移动总机、PBX业务、IMS业务,在高价值、重点集团客户内大力发展语音策反工作,提高语音业务的市场份额。

3、面向服务类集团客户,如电力、金融、保险、交通、公安、公共事业等单位呼叫中心,加大公关力度,积极开展语音分流业务。 4、面向商业类集团客户,利用语音直联+400业务或TD信息机+400业务,进行产品组合营销,满足客户实际需求,拓展在商业类客户中的市场份额。 1、企 2 三、

移动多媒体广播公共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V1.0

移动多媒体广播 公共信息业务系统技术方案 V1.0 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

目录 1范围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定义、缩略语和约定 (3) 3.1术语和定义 (3) 3.1.1紧急广播emergency broadcasting (3) 3.1.2电视广播television broadcasting (4) 3.1.3声音广播radio broadcasting (4) 3.1.4数据广播data broadcasting (4) 3.1.5可扩展协议封装extensible protocol encapsulation (4) 3.1.6业务service (4) 3.1.7复用帧multiplex frame (4) 3.1.8复用子帧multiplex sub-frame (4) 3.1.9内容content (4) 3.1.10节目event (5) 3.1.11编排schedule (5) 3.1.12数据文件data file (5) 3.1.13加扰/解扰scrambling/descrambling (5) 3.2缩略语 (5) 4约定 (6) 5业务概述 (6) 6系统结构 (6) 6.1系统结构图 (6) 7公共信息的复用和传输 (7) 7.1公共信息描述表 (8) 7.2公共信息指示信息 (11) 7.2.1复用帧头约定 (11) 7.2.2数据单元类型约定 (13) 7.3公共信息传送 (13) 7.4公共信息的业务标识分配 (14) 8前端系统 (14) 8.1公共信息描述表配置 (15) 8.2公共信息编播 (15) 8.3ESG配置 (16) 9终端实现 (16) 9.1实现方式 (16) 9.2终端功能模块 (17) 9.2.1公共信息自动触发 (17) 9.2.2公共信息提示 (17) 9.2.3公共信息展现 (17) 9.2.4公共信息保存 (17) 9.3终端实现流程 (17)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概论(doc 10页)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概论(doc 10页)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概论 0、概述 2006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标准:《移动多媒体广播第1部分:广播信道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 奥运前不久,CMMB通过UHF地面覆盖,在全国37个城市(奥运城市、省会、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试验播出。 CMMB在奥运会期间提供中央电视台的1、3、5、9、新闻、少儿六套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各一套,另外37个试点城市中,还增加了本地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各一套。 目前,国内已经有175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始了CMMB广播;计划到2009年底全国333个地级市的网络建设全部建成;到2009年底,估计CMMB用户达到1000万,到2010年底达到5000万。目前有200多种款接收终端。 CMMB的整套技术标准基本配齐并发布。 1、什么是CMMB? 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缩略语,意为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通过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主要面向各种便携式终端设备提供数字音视频和信息服务。是现有广播网络的延伸和补充,是广电网络的组成部分。 2、CMMB的主要特点 (1)可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信息和紧急广播服务,实现卫星传输与地面网络相结合的无缝协同覆盖,支持公共服务。 (2)支持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上的小型接收终端,接收视频、音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 (3)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可运营、可维护、可管理,具备广播式、双向式服务功能,可根据运营要求逐步扩展。 (4)支持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运营体系,具备加密授权控制管理体系,支持统一标准和统一运营,支持用户全国漫游。 (5)系统安全可靠,具有安全防范能力,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和业务的发展要求。 CMMB已经做到了在时速250公里/小时的条件下,稳定接收广播电视信号。 CMMB提供了电子业务指南功能,可以支持观看节目的同时,浏览节目播出时间表、比赛信息、演职员介绍、节目简介等信息。 现在的CMMB终端至少可以支持连续接收3个小时的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有能连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作者:马立威厦门希尔咨询顾问师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至此,电信业重组种种猜想终于尘埃落定。 本次重组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新三家运营企业都可以全业务运营,三家运营商如何根据自己的不同背景、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开展基于全业务的差异化服务?如何进行业务的融合、如何实现网络的融合等,都是摆在三大运营企业面前的难题。一时间,有关全业务运营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其中中国移动是中国通信产业的排头兵,也是中国通信业站在世界通信舞台上的代言人。巨大的市场份额,超高的利润回报,不断扩张的冲动,都使得中国移动被高高捧起。全业务运营时代的中国移动将如何应对重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前人经验,结合管理学经典模型,积极探索中国移动备战全业务运营的思路,一做抛砖引玉! 一般来讲,对全业务运营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牌照,能够同时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一种是指运营商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我们所提的全业务是第一种解释。 1.SWOT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司选择战略的过程是一个公司战略的分析、制定、评价、选择的复杂的权衡的过程,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SWOT分析是进行这种权衡的重要工具。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模型提出者认为,战略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的过程,这种匹配过程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各种主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全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文件 中移计[2009]191号 关于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 为了应对全业务市场竞争,做好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集团公司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结合中国移动现状,本着保持优势,坚持有特色、差异化、扬长避短的思路, 秉承“科学规划、严格管理、量入为出、投资长远”的指导思想,现提出以下近期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目标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依托现有资源和优势,优化配置,挖掘潜力,强化创新意识,打造具有中国移动特色的、差异化的全业务竞争能力。 (一)丰富接入手段,充分发挥移动接入灵活方便和有线接入高带宽的特点,面向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带宽能力。为重要集团客户提供4M-1G的带宽,为新建高档小区客户提供4M-67M的带宽,提升用户体验;TD/EGPRS与WLAN相结合,为不同区域、不同客户提供灵活便捷的带宽接入能力。 (二)面向通信和信息的综合需求,全面提升融合业务的提供能力。方便、快捷地为客户提供移动固定融合的基本语音业务、语音增值业务、宽带视频类业务等,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

提供ICT信息解决方案。 (三)借助规模化优势,完善支撑系统能力,大力推进业务捆绑。加强个人移动业务与集团、家庭业务的捆绑,提供统一资费和优惠套餐,增强用户粘性。 二、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 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为:发挥无线优势,延伸基站光缆,以IP技术为基础,通过CM-IMS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即“无线+基站光缆延伸+IP+IMS”。在网络建设中应全面推动技术、网络、业务、运营支撑体系、客户服务管理、用户使用习惯等六大融合。 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应充分发挥无线网络覆盖和质量优势,利用移动通信方便灵活的特点,全力开展TD-SCDMA 网络建设,促进GSM/TD网络融合发展,推动TD-LTE技术成熟,积极研究采用各类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合理规划接入光缆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基站光缆资源,针对较明确业务需求,快速延伸基站光缆至客户侧,确保投资效益;积极采用IP技术,持续全面推动网络IP化,保持网络优势;引入CM-IMS,提供多媒体业务及融合应用,高起点规划建设IDC,增强国际通信能力,提高网络互联水平,丰富互联网信息资源。 三、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服务 (一)立足无线,大力发展TD-SCDMA,持续保持移动领先优势。充分利用移动网络规模大、覆盖广、质量高的优势,加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综述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综述 摘要:随着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及与移动技术的相互融合,中国的手机电视业务发展迅速。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在奥运会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现在的最热门话题。对CMMB手机电视业务的网络框架、标准、各种技术:信道传榆技术、信源编码和解码、时间分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CMMB的发展前景和优势,在不久的将来,CMMB移动多媒体技术必将成为中国主流的技术。 关键词: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STiMi,信道编码,调制,复用 Abstract:With the digitization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and the convergence with mobiletechnology,China's mobile TV service has been developeingrapidly.Mobile TV service supported by the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CMMB) technologyhad aroused great interest from users duringthe 2008 Beijmg Olympic Games.which has become a hot topic.In this article,the network framework,standards,a variety of techniques(transmission channel,source coding and decoding,time slicing technology)of CMMB mobile TV services tile described,and the prospects of CMMB and its advantages are discussed.It is believed that in the near future,CMMB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technology in China. Key Words:multi-media broadcasting,CMMB,STiMi,channel coding,modulate,multiplexing 一、引言: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hina MobileMultimedia Broadcasting,CMMB),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七寸以下小屏幕、移动便携手持式终端的系统。它采用数字编码,经过无线发射,利用s波段和地面屯视广播频谱向终端进行点到多点的多媒体业务传送,实现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收视与信息服务。 CMMB是国家广电总局确立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确定了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技术(简称StiMi),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国的移动多媒体网络。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首先已经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了服务,具有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及时的赛事进展和结果的优势,奥运会期间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广播已在几个奥运城市和省会城市投入全面运营。 二、CMMB构成的体系框架 CMMB系统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传输环境复杂、东部地区城市密集西部稀疏、用户众多和业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立足我国国情,吸纳成熟先进技术而设计的“天地一体”系统。这一系统可以低成本、快速地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信号在全国的覆盖,促进东西部“数字鸿沟”的弥合。 它采用大功率卫星系统与地面同频增补网络相结合的技术体制,具体来说,是利用一颗高功率频带卫星覆盖中国的多数地区,然后用地面转发器形成波段将信号送达移动设备,再在信号接收不到的地区架设地面补点网络,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传输广播信号,卫星信号到达接收终端的时间与地面增补设备转发信号到达接收终端的时间一致,实现了地面增补网与卫星系统同步,进而实现全国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如图2.1所示 2.1 CMMB标准的手机电视广播组网 CMMB系统体系中的核心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STiM;技术。它是由广播科学研究院研制,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的卫星与地面覆盖相结合的广播信道传输技术。STiMi技术是面向移动多媒体广播的业务需求而专门设计的无线信道传输技术。STiMi技术充分考虑到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特点,针对手持设备接收灵敏度要求高,移动性和电池供电的特点,采用

面对全业务运营中国移动应做好全方位准备

面对全业务运营中国移动应做好全方位准备 全球通信市场正在驶入“融合”的快车道。固定移动融合,三网融合,甚至监管机构也在走向融合。在融合的大背景下,全球电信运营商均开始了全业务运营。随着3G牌照的发放及监管政策的放松,目前仍然经营单一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必将紧跟融合大势,进入全业务竞争的时代。为此,在3G牌照发放前夕,研究全业务运营的本质特征及其给运营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意义重大。 何为全业务 全业务的概念随管制、融合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目前管制严格、网络尚未融合的环境中,全业务主要指运营商能够同时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即运营商如果能够利用自有的电信交换、传输等设备,或者租用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的电信传输等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固定及移动的基础电信业务和相应的增值服务,就可以被称为全业务运营商。 在未来管制放松、网络融合的环境下,全业务概念将有所延伸,主要指运营商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和多媒体信息服务。即运营商如果能够利用自有的电信交换、传输等设备,或者与其他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采用租用、合建信息网络设施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则可以被称为全业务运营商。 全业务运营可能遇到的问题 与现在的非全业务运营相比,全业务运营对公司的战略定位、人力资源、网络资源配置、管理能力、组织架构等方面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有战略定位受限,需要进行调整。目前中国移动只有移动牌照,战略定位的广度受到限制,业务选择空间有限。在全业务运营时代来临之后,中国移动的战略定位需要做出调整。为此,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应适时制定新的战略定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终端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 CHINA MOBILE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XX - XXX - XXXX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 终端规范 Term inal Specificati on for Mobile Multimedia Broad cast/ Mobile T V Service 版本号:1. 0. 0 XXXX - XX - XX 发布XXXX - XX - XX 实施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缩略语 (1) 4.1. 通信功能要求 (1) 42 机卡接口要求 (2) 4.3. 终端自注册 (2) 4.4. 广播接收要求 (2) 4.5. 解复用功能 (2) 4.6. 解扰功能 (3) 4.7. 显示功能 (3) 4.7.1. 信号强度显示 (3) 4.8. SG功能要求 (3) 4.8.1. 节目单显示功能 (3) 5. 编制历史 (3)

本标准对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实现过程中需要规范的终端提出全面要求,是终端厂商手机电视业务终端研发、生产的参照依据。 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通信功能要求、机卡接口要求、广播接收要求、解复用功能和解扰功能要求。 本标准是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 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1]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2]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业务规范 [3]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接口规范 [4]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NAF设备规范 ⑸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 备规范 /手机电视业务指南服务器设 ⑹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BSF设备规范 [7]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 范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Portal设备规 [8] [9]QB-X-XXX-2009 QB-X-XXX-2009 /手机电视业务指南技术规范 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互动应用技术规氾 [10]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客户端规范 [11]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终端规范 [12]QB-X-XXX-2009移动多媒体广播 范 /手机电视SIM/USIM卡技术规 本标准需与《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业务客户端规范》配套使用本标准由中移号文件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数据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由标准归口部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侯清富、常嘉岳、张慧媛、严砥。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升的思考 2009年是中国电信行业3G元年,同时也是中国电信企业全业务竞争的元年。这一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三家电信运营商日子都不好过。对中国移动而言,这一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TD赋予中国移动更多的是社会责任,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种责任是中国移动不断进步的动力;全业务给中国移动带来的是新的市场领域,伴随新市场的扩张,中国移动运营支撑能力急需提升,以适应全业务运营的需求。 全业务运营后,中国移动运营支撑体系面临多方面的变化,主要如下: 首先,客户群体的变化。以往,中国移动客户群主要是个人用户,提供通道服务,维护不直接面对客户。全业务运营后,这种格局发生变化,维护将直接面对更多用户,价值取向由通道价值向内容价值、终端价值转移。通道化服务和内容服务、终端服务间的矛盾凸现,如何提升内容服务和终端服务的能力是摆在中国移动面前的大问题。 终端维护需要直接面度客户,目前是让原来实施基站、传输维护的人员肩负终端维护的任务,并没有相关组织机构支撑,存在较多问题:一服务不规范,直接面对客户的服务需要有一套服务规范,从服务人员的着装、服务用语、服务流程等,这样才能让用户树立信心;二维护不专业,终端维护需要专业的培训和维护经验,对基站和传输维护人员所不具备的,需进行专门培训;三资源争夺,让基站和传输维护人员参与终端维护是对通道维护资源的挤占,势必影响通道的质量,对网络质量生命线的保障不利。 内容服务需要了解客户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客户求“新”求“酷”的需求,这对中国移动维护体系是个挑战,同时也是维护体系的“空白”。让中规中矩的中国移动从事“酷眩”行业,确实需要思维的变革;同时,内容服务维护和网络通道维护存在很大差异,如何实现SP/CP和中国移动的通道网络的最佳配合,提升内容服务的QOS,是内容服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另外,内容服务的管理是目前一个难题,央视“315”广告短信、手机黄色网站等问题的曝光,对内容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维护需要面对。 其次,维护主体的多样化。为适应网络规模扩张和网元多样化带来的自维人员不足的问题,多种维护力量逐步引入中国移动维护体系,维护队伍呈现多样化,这些维护力量包括:设备原厂家的技术支持、非原厂的技术支持等,涉及的网络包括:基站、核心网、电源配套设备等。这些维护力量对提升中国移动网络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维护主题的多样化也带来诸多问题,主要如下: 自维维护队伍老化严重。由于维护力量更新速度无法赶上技术更新速度,人员老化加速;伴随第三方代维力量的引入,管理要求加强,部分自维力量逐步转向维护管理,自维力量不断萎缩;同时,由于业务的不断扩张,规划层面的工作剧增,自维力量逐步向售前技术支持转变(业务需求方案提供),售后(维护工作)对第三方代维力量依赖性加强,自维队伍动手实践能力逐步弱化。 代维力量的管理水平低下,把控能力差。代维力量在维护责任心上与自维团队存在一定差距;技术实力受投入影响,对核心技术人员的配置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弱;核心人员的稳定性差,对网络质量是潜在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需在代维管理上更多考虑。同时,为避免代维力量服务与竞争对手,避免竞争后同质化,需要在管控上下功夫。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2009年第1期 福建电脑基于SWOT 分析的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竞争战略探讨 马立威1,黄心正2 (1、福州大学图书馆情报学06级硕士研究生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省计算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SWOT 分析是进行公司战略分析的重要工具。依据对重组后中国移动发展全业务运营战略的SWOT 分析,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最核心的做法应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业务创新、品牌整合等锻造核心能力;二是通过组织调整等加强内 部管理。 【关键词】:SWOT 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3G 竞争战略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 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 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至此,电信业重组种种猜想终于尘埃落定。 本次重组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新三家运营企业都可以全业务运营,三家运营商如何根据自己的不同背景、根据自己已有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开展基于全业务的差异化服务?如何进行业务的融合、如何实现网络的融合等,都是摆在三大运营企业面前的难题。一时间,有关全业务运营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其中中国移动是中国通信产业的排头兵,也是中国通信业站在世界通信舞台上的代言人。巨大的市场份额,超高的利润回报,不断扩张的冲动,都使得中国移动被高高捧起。全业务运营时代的中国移动将如何应对重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前人经验,结合管理学经典模型,积极探索中国移动备战全业务运营的思路,一做抛砖引玉! 一般来讲,对全业务运营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牌照,能够同时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与移动通信业务;一种是指运营商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多媒体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我们所提的全业务是第一种解释。 1.SWOT 分析的基本框架 公司选择战略的过程是一个公司战略的分析、制定、评价、选择的复杂的权衡的过程,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SWOT 分析是进行这种权衡的重要工具。 SWOT 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模型提出者认为,战略 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的过程,这种匹配过程能够使企业内部的各种主要优势 (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与企业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相协调,从而为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SWOT 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是: 2.中国移动全业务运营发展战略的SWOT 分析 结合电信重组后的竞争新格局,运用SWOT 分析,对新移动 发展全业务运营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果: (数据来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官方网站及各公司年报 ) 32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 ) *CMMB 的特点 CMMB :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的缩略语,意为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通过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主要面向各种便携式终端设备提供数字音视频和信息服务。 CMMB在时速250公里/小时的条件下,稳定接收广播电视信号。 CMMB工作在UHF波段:470-798MHZ,射频信道带宽8MHz(也可2MHz)。CMMB是多载波系统,共有3076个载波,载波间隔为2.44140625kHz,使用的调制方法有2PSK(BPSK)、QPSK、16QAM,CMMB 可提供的数据率为:2.046Mb/s-15.165Mb/s。 *系统构成 CIOfB信号处理?S程 OIB'S统构成示意图

2 iHnu \巧目传鴿井呢4* / 』 ______ ?~?-L CMMB 发射机 1发射机整体构成 CMMB 发射机是产生大功率CMMB 射频信号的设备。地面覆盖的发射机工 作于UHF 波段。发射机主要由激励器、高频放大器、电源系统、冷却系统和控制 显示系统组成。图10-9-1所示是1kW CMMB 发射机(成广电产)原理方块图。 图10-9-1 CMMB 发射机原理方块图 2 CMMB 激励器 CMMB 激励器是发射机的核心部分,其技术指标对发射机的技术性能起决 定作用。激励器的功能是产生符合技术规范的 CMMB 基带信号,进行D/A 转换、 频率变换和监控,完成从输入的打包数据流 (PMS )到符合标准的有一定电平要 求的RF 信号,然后送入后面的RF 功率放大 .Z /■ ▼ ■ ■ 、 必Kit ■fc i. I'MMJl *1捎 E 由 T mil 门 4 11 A r CfS fsnin _ h 溼箱故九3 -- 1 (誓】 —i 总 N M 晋 V 1 TV a 星乔"制 s* 凡 --- 一\ -- f 一坤利" _」1 *A X' .X ,1 丽 ?J A ? * ; 逐思屋口 £ t t 7 ift ?Kh 副可主电fid

移动多媒体的主要技术研究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移动多媒体的主要技术研究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主要技术研究 摘要 随着基于移动网络的多媒体数据业务的蓬勃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技术日渐成为业内的研究热点。3G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手机、PDA等数字终端的功能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通话、短信、游戏和MP3等,需要支持更强大的多媒体业务功能,如VoIP系统、视频电话、无线多媒体监控系统等。本文通过对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设计时涉及的关键技术:移动多媒体终端、抗干扰的音视频编解码机制、无线通信网络组网及多媒体传输控制等技术的分析与研究,详细的说明了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移动多媒体终端;抗干扰的音视频编解码机制;无线通信网络组网;多媒体传输控制等技术。

一、前言 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主要由节目集成与播出、卫星传输、地面覆盖网络、加密授权、运营支撑、双向交互网络及移动多媒体终端等部分组成。移动多媒体广播主要面向手机、PDA 等小屏幕便携手持终端以及车载电视等终端提供广播电视服务。根据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基本特点,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系统要求为: (1)可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信息和紧急广播服务,实现卫星传输与地面网络相结合的无缝协同覆盖,支持公共服务。 (2)支持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上的小型接收终端,接收视频、音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 (3)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系统可运营、可维护、可管理,可根据运营要求逐步扩展。 (4)支持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运营体系,具备加密授权控制管理体系,支持统一标准和统一运营,支持用户全国漫游。 (5)系统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和业务的发展要求。 二、移动多媒体终端设计架构 移动多媒体通信终端,能够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编解码)和网络传输,提供信息源,数据打包,协议支持等功能。 移动多媒体终端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微处理器系统、多媒体外设、数据存储设备和无线网络接口。 图1移动多媒体终端系统结构框图微处理器系统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暂行技术文件 GD/J023-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 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3.1 术语和定义 (1) 3.2 缩略语 (1) 4 概述 (2) 5 技术要求 (2) 5.1 一般要求 (2) 5.2 接口要求 (2) 5.3 功能要求 (3) 5.4 性能要求 (4) 6 测量方法 (4) 6.1 紧急广播符合性 (4) 6.2 编辑和审核 (5) 6.3 组播 (5) 6.4 输出 (5) 6.5 发送间隔 (5) 参考文献 (7) I

前言 2007年11月20日起GY/T 220.4-2007《移动多媒体广播第4部分:紧急广播》正式实施。为规范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各项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特制定本技术文件。 本技术文件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归口。 本技术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本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德林、张定京、胡军、王颖、陈鹏、郭晓强、夏治平、王东飞、赵良福、孟祥昆。 II

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1 范围 本技术文件规定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的主要技术要求与测量方法。对于能够确保同样测量不确定度的任何等效测量方法也可采用。有争议时,应以本技术文件为准。 本技术文件适用于移动多媒体广播紧急广播发生器的设计、生产、验收、运行和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本技术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文件。 GY/T 220.2-2006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2部分:复用 GY/T 220.4-2007 移动多媒体广播第4部分:紧急广播 GY/Z 234-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复用实施指南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文件。 3.1.1 紧急广播 emergency broadcasting 一种利用广播通信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方式。 3.1.2 紧急广播消息 emergency broadcasting message 采用文本、多媒体数据等方式描述的一个紧急事件,且通过紧急广播系统播发的信息。 3.1.3 紧急广播数据段 emergency broadcasting data segment 紧急广播消息的最小封装传输单元,同GY/T 220.2-2006定义的紧急广播表的“紧急广播数据段”字段。 3.1.4 触发 trigger A网络正在播发紧急广播消息,提请B网络播发一个通知信息,使得正在接受B网络服务的用户切换到A网络去接收紧急广播消息,这种行为定义为触发。 3.1.5 辅助数据 auxiliary data 紧急事件主要是通过文本方式描述,对于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描述的紧急事件信息,定义为辅助数据。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技术文件。 1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企业应用初探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企业应用初探 作者:赵荣海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15期 【摘要】当前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应用现代化的技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广泛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技术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技术特点论证了企业应用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优势,并且在理论上设计了企业应用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拓扑结构,进而对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在企业当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移动多媒体广播;企业应用;市场竞争 1.引言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做到实时化、准确化、精细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赢得发展空间。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简称CMMB)是一种新兴的广播技术,能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向各种便携式终端设备提供数字音视频和信息服务,理论界已经在技术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但是,先进的技术必须应用于具体的领域,特别是商业领域,才能真正创造价值。有鉴于此,本文对于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的企业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这项新兴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当中的实际应用。 2.CMMB概述 CMMB采用卫星和地面无线广播联合作业的模式,即使用大功率S波段的卫星对全部国土进行有效覆盖,利用地面覆盖网络对城市人口密集区域进行有效覆盖、利用双向回传通道实现交互,形成单向广播和双向互动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无缝覆盖的系统。CMMB主要面向七寸以下小屏幕、小尺寸、移动便携的手持终端,能够使这些移动终端的用户随时随地接收音频、视频广播节目和信息服务,具有低功耗、低码率、移动接收性能优良、业务特性具有可扩展性、服务质量高、服务人群广泛等特点。 在CMMB的体系结构当中,广播信号主要由S波段卫星覆盖网络和U波段地面覆盖网络实现信号覆盖。S波段卫星网络广播信道用于直接接收,Ku波段上行,S波段下行;分发信道用于地面增补转发接收,上、下行均采用Ku波段,然后再由地面增补网络转发器转为S波段发送到终端接收设备。CMMB的体系拓扑结构见图1所示。 3.企业应用CMMB的优势 3.1 扩展了管理的有效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