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与标准

合集下载

embms标准

embms标准

embms标准EMBMS标准是一种用于移动广播的技术标准,全称为Enhanced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它是一种基于LTE网络的广播和组播服务,旨在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内容传输和分发。

EMBMS标准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对多媒体内容的需求。

在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用户只能通过单播方式接收数据,即每个用户都需要单独从服务器下载内容。

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网络资源,还导致了网络拥塞和用户体验不佳。

而EMBMS标准的引入,可以实现一对多的数据传输,即一次传输可以同时服务多个用户,大大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和用户的体验。

EMBMS标准的核心技术是基于LTE网络的广播和组播服务。

LTE网络是一种高速、高带宽的移动通信网络,具有较强的数据传输能力。

通过在LTE网络中引入EMBMS标准,可以实现高效的多媒体内容传输和分发。

具体来说,EMBMS标准通过将多媒体内容分成多个数据流,并使用组播方式进行传输,可以同时服务多个用户,减少了网络负载和传输延迟。

同时,EMBMS标准还支持多种传输模式,包括单频网络广播(SFN)和多频网络广播(MFN),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用户需求。

EMBMS标准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于移动电视和移动视频的传输和分发。

通过EMBMS标准,用户可以在移动设备上观看高清的电视节目和视频内容,无需依赖传统的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其次,EMBMS标准还可以用于移动广播和紧急广播。

在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下,通过EMBMS标准可以快速向大量用户传递重要信息,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EMBMS标准还可以应用于移动游戏、移动音乐和移动广告等领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移动娱乐和服务体验。

然而,EMBMS标准的推广和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EMBMS标准是一种新的技术标准,需要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中进行升级和改造。

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对运营商和设备厂商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应用层技术与标准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应用层技术与标准

端设 备的研发和生产 已经进入 市 场范畴 , 预 计在 20 08年上 半 年 , 经过 认 证 的设 备 可 以
正式上市 ,0 8年下半 年移动 Wi A 20 M X市 场 将全 面启动。 作 为无线 宽带 网络 解决 方 案最 主要 的
等各种 宽带 接入领 域 , Wi X的大 规模 为 MA 推广 提供 了实 践 的可 能 。 由于 中国 的地域
移 动 多媒 体 广 播 业 务 的应 用 层 技 术 与 标 准
天 1 吴 伟 币
1 .引 言
就是利用 手机 终 端 收看 电视 节 目并 进 行一
手机电视/ 移动多媒体广播是指以广播
形式 向具有 操作 系统 和 视频 功 能 的移动 通
信终 端 传 送 数 字 音 视 频 内 容 ( 如 电 视 例 等 )利 用移 动通 信 网 络双 向信 道 实 现对业 , 务及用 户 的管理 和计 费 , 向用 户提供互 动 并
性 能 高 等 特 点 。其 运 行 在 3 5 H 、 . . G z 33
G z3 6 H 、 . G- 、 . G z 段 , 用 H 、. G z2 3 I 2 5 H 频 I z 适 范围包含居 民、 企业 、 租户 与 多 住户 单元 多 (T/D 、 M U M U) 热点 网络 中继 站 和家庭 网络
宽带市 场上的标准 产 品的覆 盖率 , 并将整 个
行业导 向开 放 Wi X 的解 决 方 案 。通过 MA 在 Wi A M X领域 的不 懈 努力 , 奥维 通 实 际上 已经成 为促 进 Wi A 发 展 和 开 放性 行 业 M X
标 准 的主导者 之一 。
供高品质 I P语音和 高速数据 传输综合服 务, 弥补城 乡之 间 的数 字 鸿 沟 。BezM X r eA e 平 台的覆盖 距 离广 , 视 距 能 力 强 , 吞 吐 非 高 量等 特点非 常适合 “ 村通 工 程 ” 村 的应 用 需 求, 目前该产 品在全球 包括 中 国都有广泛 的

《广播电视与通信》课件-2024鲜版

《广播电视与通信》课件-2024鲜版

移动通信技术
阐述移动通信的原理、发展历程 和关键技术,包括蜂窝移动通信、 卫星移动通信和无线局域网等。
宽带接入技术
讲解宽带接入技术的原理、分类 和特点,包括xDSL、光纤接入和 无线宽带接入等。
物联网通信技术
介绍物联网的概念、体系架构和 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网
络和M2M通信等。
10
03
广播电视信号处理技术
要形式。
2024/3/27
4
广播电视系统组成
01
02
03
04
信号源
包括摄像机、话筒等设备,用 于将声音和图像转换为电信号。
发射机
将信号源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放 大、调制等处理,然后通过天
线发射出去。
2024/3/27
传输媒介
包括无线电波、有线网络等, 用于将发射机发出的信号传输
到接收端。
接收机
用于接收传输媒介中的信号, 并进行解调、放大等处理,还
数字化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数字技术的
电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一些先驱者
广泛应用,广播电视实现了数字化、
开始尝试利用无线电波传输声音和图
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为观众提供
像。
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
商业广播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随着电子技
术的进步,商业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逐
渐兴起,广播电视成为大众传媒的重
传输技术
将压缩后的信号通过信道进行传 输,包括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两 种方式。无线传输主要利用电磁 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有线传 输则通过电缆、光纤等媒介进行 传输。
压缩与传输性能指标
包括压缩比、传输速率、误码率 等,用于评价压缩与传输系统的 性能优劣。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技术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技术

Filter
Mod
Add
Gate
Filter
Mod Sinω 2t
Clock Clock
模拟OFDta in
Block into N complex numbers
Rate 1/T IFFT Rate N/T Filter Channel
Channel Filter Sample Block Data out Synch FFT Equalize Unblock
同步 信号
OFDM 符号
OFDM 符号
OFDM 符号
信标
53OFDM符号
2个同步信号:快速同步和辅助信道估计
53个OFDM符号:承载数据
2.5 CMMB传输技术——调制
OFDM调制基本参数
子载波
4K(8MHz)和2K(2MHz)
有效子载波 3076(8MHz)和628(2MHz) 子载波间隔 2.44140625kHz
1.1 CMMB标准体系
GB/T 220.1-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一部分:广播信道帧结 构、信道编码和调制》 GB/T 220.2-2006《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二部分:复用》 GB/T 220.3-2007《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三部分:电子业务指南》 GB/T 220.4-2007《移动多媒体广播 第四部分:紧急广播》
470MHz~798MHz
7.5MHz
8MHz
2635.5MHz 2643.5MHz
8MHz
2651.5MHz
8MHz
2659.5MHz
25MHz 2635MHz 2660MHz
1.5 业务特征
业务形态 数字音频广播
数字视频广播 流媒体
视频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紧急广播业务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紧急广播业务
维普资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i _ .... .
s } s^ I e

M M


题移动多媒体广播 页一Ⅺ 一
( M ) C B M
紧急广播业务
文 /国家 广 播 电 影 电 视 总局 广 播 科 学 研 究 院 张 定 京 陈德 林 王 颖 赵 良福 , /
图1
44 -

R DO&T LVS NIF R A IN 08 8 / W A I EE II O M T 20年 月 / WⅢC O N O W n
维普资讯
CMM
地方紧急广播播出 根据 C M 的总体架构 和紧急广播业务 的特 点 C  ̄B中的紧 状态的本地移动终端接收到地方紧急广播消息. M B / V
本文将详细介绍C M 中的紧急广播业务。 MB 伤亡、 财产损失、 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时, 播业务的广播通信系统。
可以向公众迅 速通报 紧急事件和应急措施 , 以便进一步保护公众 的
生命财产安全。
国外发达 国家建设 紧急广播 系统 比较早 . 比较有名 的是美 国的 紧急警告系统(A :E eg nyAet ytm) E S m re c tr Ss e 和欧洲 的紧急通信
急广播面向全国播出全国紧急广播消息. 地方紧急广播面向本地播
出地 方紧急广播消息 。 紧急广播 系统如图 2 示。 所
22系统要求 _
《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出了 ,
指导性意见和具体要求。
C M 暑一种薷兴 叠 鼍 碴电说 补充蠢延伸, 以通适无 M B 可 搀 审 莲差 朗 同冬融 辱蓦恒携终方提售数亨 - J播电祝节 雷 住粤月务 C M 作 戈匿』 MB 一毛毒局 主导的、具有 自主知 产吸酶

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放站的回声抵消实现技术

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放站的回声抵消实现技术

1、前言在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中为了获得高的数据速率和抗多径衰落,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充分体现了它的优势。

OFDM技术结合了多载波调制(MCM)和相移键控(PSK)调制,多载波调制的原理是先把信息比特流分成多个并行的比特流,然后每个这样的数据调制到单个载波或子载波上。

在频移键控调制技术中数据是在一个载波上传输,这个载波是在一个码持续时间内一系列正交的载波中的一个,载波间的正交性是通过如下方式获得的,即用整数多个并行比特流的相反的码持续时间来分离这些载波。

采用OFDM技术时所有的正交载波是同时传输的,也就是说多个窄的正交子带的和占据整个分配的信道。

用并行方式传输多个符号可以相应地增加码的持续时间,减小了多径衰落或者说色散Rayleigh衰落所带来的码间干扰影响。

另外,OFDM信号还具有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特性,就是伪随机高斯白噪声特性。

这正是后文关于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放站回声抵消算法实现的必要条件。

2、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放站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放站的回声抵消实现技术郝禄国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510006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放站的功能是直接将接收到的同频道信号放大后转发出去,属于移动通信数字直放站的一种类型。

对于这种类型直放站中,由于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耦合,包括多径耦合和物理耦合,发射端会接收到自己转发出去的信号,形成可高达30dB的强回波干扰,对于广播电视的同频网络,回波问题更为严重。

因此,为了使直放站工作在最佳状态,必须为其添加回声抵消功能模块,移动多媒体直放站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放站的系统结构由于要实现数字回声抵消,因此,必须在直放站的收端开始,经过模拟电路后,通过AD(模拟到数字)转换,将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同时将高速率的数字信号通过变频变为基带信号,进而进行算法抵消。

同时,整个直放站的工作应该有一个主控CPU时刻检测着。

该示意图简单的表明了直放站的内部主要工作模块,以及回声抵消模块所处的位置。

数字电视与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及标准的探讨

数字电视与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及标准的探讨

据等多媒 体业 务 。因而手 机 电视 的名称 不 太准确 , 应 以移动多媒 体业务数 字广播 似乎
来 界定 和讨论这类技术 , 才更 清楚一些 。 2 移动 多媒体广播相关技术和标准 、 移动多媒 体 广播 最重 要 的是 为用 户 提 供保证 Q S的业 务 和 网络支 持 , 中主 要 o 其
应较 低 分 辨 率、 码 率 移 动 视 频 应 用 的 低
A S 一P ( V — M) V 1 7A S 正在 申报 ,V —M 以 AS
M E - 24能够达到 压缩 3 —4 PG / O 0倍 , 压缩 后 的码 率 5 5 b s 7 7 b s 7 k /- 6 k / 。这 对 于充 分利用有 限的无线 频 率带 宽 资源来 传送 更 多业务 的要求来说 , 是不 太令人满意 的。
数 字 电视和移动通 信无 疑是 当前 I T业 界的热 点 , 二者在技术 和应用方 面都有 相通 相融 的趋势 , 中比较突 出的就是 所谓手 机 其
电视 。利用移 动通 信技术 是 可 以实 现手 机 电视业务传输功能 , 但可能要付 出占用双 向 对称 信道带宽 的代价 , 当然可 以采取定 向或
15 2 M / 。在 图像 质 量 可接 受 的情 况 . 3 b s 下, 目前 已广 泛 应 用 的 视 频 编 码 标 准 如
出了重叠平滑 、 分辨率转换及低码率工具等。
A S已公 布的国标 A S一 P V V 1 2主要针对较高
清晰度 ( D和 S ) H D 的视频广播和存储 , 但适
维普资讯
开始蚕食移 动市场时 , 又会损害传统 电信行 业 的利益 , 管制机构必须慎重考虑 如何平衡 两者之 间的关系。 在我 国 Wi A 可 以使 用 的频 段 目前 MX 只有 3 5 H . G z固定无线 接人 频段 , 由于 目 但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标准进展核心设备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标准进展核心设备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年月R DI O &T L VISION INFOR M TI ON 广播电视信息RADI O &TELEVISION INFOR M ATION R ADIO &TELEVI SION I NFORMATION RADI O &TE LEVISION INFORMATI ONCM M B Speci al Is sue//RADIO &TELEVI SION INFORMAT引言CM M B 是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缩写,移动多媒体广播是指通过卫星和地面无线广播的方式,供七寸以下小屏幕、小尺寸、移动便携的手持类终端如移动通信手机、PD A 、M P3/M P4播放器、数码相机以及笔记本电脑等接收设备,随时随地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等业务的系统。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主管部门国家广电总局所确立的技术支撑体系是一个包括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实施指南、系统方案、设备技术规范和测试规范在内的完整技术体系。

在C M M B 技术工作组内各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研究和生产型企业的努力之下,2006年到2007年,移动多媒体广播系列标准已经成功地颁布了6个部分,这6个部分包括了调制、复用到紧急广播、数据广播、电子业务指南、条件接收等各个技术环节,初步形成了CM M B 的技术体制。

CM M B 核心设备的一致性、互通性和入网认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深入,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突出。

为此,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化的新一轮的重点之一是各项技术实施指南和核心设备测量规范的编写。

从2008年起,广电总局开始组织编写一系列核心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CM M B 的业务推进和产业发展。

2008年5月,《移动多媒体广播系列标准第7部分-接收解码终端技术要求》的颁布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目前,包括复用器、卫星上行广播信道调制器、编码器、紧急广播发生器、激励器、发射机等在内的一系列核心CM M B 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正在研究中,近期可望出台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或技术文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分片
DVB-T解调器 8K、2K 2K,DVB-TPS
DVB-H 解调器 DVB-H 新技术
图 1 DVB-H系统结构示意图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DVB现有技术
MPE-FEC
在数据链路层增加一次RS编码,
编码方案为RS(255,191);
MPE-FEC:基于RS纠错编码技术, 为MPE增加额外的前向纠错编码,用
于提高移动使用中的C/N门限和多谱
勒性能,同时也能增强抗脉冲干扰的 能力。该部分内容在标准中不是强制 的,因此没有MPE-FEC功能的接收终 端可以简单地略过FEC段完成业务接 收。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IP数据按照列的方式写入,然后按照行的方式编码;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内容
引言 国际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DVB-H
DVB-H标准全称为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Handheld,它 是DVB组织为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 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 该标准被认为是DVB-T标准的扩展应用,但是和DVB-T相比, DVB-H终端具有更低的功耗,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能更为优越。简而 言之,DVB-H标准就是依托目前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 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便携设备能够稳定的接收广播电视信号。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T-DMB
传输方案
– 调制:OFDM调制(1K子载波); – 信道编码:RS+卷积码;
节电方案
– 无;
业务适配
– 基于MPEG-2 TS流的业务复接; – 增加MPEG-4数据包封装;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要求指标 标准
描述 ETS EN 300 401 (Eureka-147) ETS EN 300 234(Multimedia Object Transfer ) 波段III (174-240MHz) -91dBm BSAC, MPEG-AAC+, MUSICAM
传送即时特性差。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而移动通信业务虽然具有优异的即时传送特性,但 它早期发展主要以低质量的语音通话业务为主,即使新 一代的3G标准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影像和数据传送业务, 但是由于采用点到点的传送方式,使它的受众传媒范围 非常有限,难以达到信息快速广泛传播的目的。因此, 如何将电视广播与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二者的业务更为紧 密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当前广泛研究的课题。
实时广播(音频、视频)
流媒体
非实时广播(数据);
网络结构:
地面单频网;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系统特点
分段结构 总的传输带宽(6,7或8MHz)可分为13个OFDM频段,每 一OFDM频段的参数,如载波调制方式,内码编码速率和 时间交织长度等都可独立配置。ISDB-T通过传送具有不 同传送参数的OFDM频段组来实现分级传送。 部分接收 如果把频率交织的范围限定在一个OFDM段之内,就可以 从发送信号中把一个段的信号与其它段的信号区分开来。 通过这一方式,利用带宽为一个OFDM段的窄带接收机可 实现发送信号的部分接收。
– 调制:CDMA调制; – 信道编码:RS+卷积码;
节电方案
– 无;
业务适配
– 基于MPEG-2 TS流的业务复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系统简介: S-DMB
业务数据 RS (204,188) 字节交织 卷积编码 比特交织
CDM调制
业务数据
RS (204,188)Fra bibliotek字节交织
卷积编码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什么是移动多媒体广播
采用卫星和地面无线广播方式 面向七寸以下小屏幕、小尺寸、移动便携的手持终端如 PMP(个人媒体播放器)、移动通信终端、PDA(个人数 字助理)、UMPC(超移动性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以及车载、船载、机载接收机等接收设备 随时随地接收音视频广播节目和信息服务等业务
比特交织 TDM调制
导频控制 数据
RS (96,80)
字节交织
卷积编码
导频符号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特点
低功耗 低码率 优良的移动接收性能 新的业务特性 移动的服务人群 服务质量要求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与地面传输标准的区别
传统广播的传输数字化 窄带与宽带数据通信 省电与节能 接收方式、天线 收视特点、传统电视和移动特性 标准体系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Media FLO
美国高通公司提出的一套有别与传统数字电视系统的 单向广播系统;
针对手机接收电视设计;
支持实时广播、流媒体和非实时数据广播; 采用单向广播网络和3G移动通信网向结合的网络结构; 采用OFDM结合Turbo码的信道传输方案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时间分片
时间分片技术采用突发方式传送数据,每个突发时间片传送一 个业务,在业务传送时间片内该业务将单独占有全部数据带宽,并 指出下一个相同业务时间片产生的时刻,这样手持终端能够在指定 的时刻接收选定的业务,在业务空闲时间做节能处理,从而降低总 的平均功耗。 在时间上将信道带宽划分为200ms的时间片,不同的业务可以使 用不同数量的时间片以满足带宽的要求; 终端在无业务的时间片内休眠,从而实现节电;
信道编码
– DVB-H的信道编码技术采用了与DVB-T相同的RS编码+卷积编码;
– DVB-H增加了新的参数(DVB-H TPS),用于支持移动接收时的快
速信号扫描和频率交换;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ISDB-T
ISDB-T是日本提出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方案,基本结构 和DVB-T类似,但在交织深度上有所增强,并增加了4K载波 模式。 支持的业务类型: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手机电视功能的出现,概括而言一种是基于移动运营 商的蜂窝无线网络、实现流媒体点对点业务的传送,支 持流媒体手机电视的移动网络有GPRS、EDGE、CDMA1x 以 及3G 网络。 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利用数字广播电视频谱上的便 携、移动广播业务,实现点对多点传送。CMMB、DVB-H、 MediaFLO等。 移动多媒体业务的参与主体不同导致形成了不同的价 值链,同时根据运营主体的不同,其价值链中各主体关 系也各不相同,分为移动运营主导的产业链和以广电运 营商主导的产业链。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T-DMB
T-DMB以Eureka-147的OFDM传输技术作为其底层技术, 信号带宽为1.5MHz。可用于音视频、数据的传输,因此 其系统与DAB兼容,但在协议栈上进行了修改。 面向对象:手持移动终端; 业务类型: – 实时广播(音频、视频) – 流媒体 网络结构:地面单频网; 逻辑信道:无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手持应用
在进行手持接收时,采用的是单频段方式(ONE SEGMENT)。 单频段ISDB-T是面向移动接收的标准,它将6MHz广播 电视频率分割成13个频带,每个频带均可选择载波的调制方 式及卷积码的编码率。分割后形成的各频带称为波段。实际 上,其中有1个波段的频带是保护频带(GuardBand),因此 每个波段的频带为429kHz。单波段(OneSegment)就是使用 其中1个波段的广播服务。发送的影像为QVGA格式 (320×240像素)。目前面向固定接收的HDTV广播电视使用 的是13个波段,不过在单波段广播电视开始后,就只能使用 剩余的12个波段。单波段广播电视最初将采用与微波数字电 视播放同样内容的同播方式。
输入频率 灵敏度 音频 音频质量
32-384Kbps (类似CD音质)
视频 视频质量
数据
H.264 AVC(MPEG-4 第10部分) QVGA / QCIF / WDF / CIF
BIFs(BSAC)/RDI (MUSICAM)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Media FLO
美国在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 地面广播网进行传播,并提出了可用于数字高清晰度电 视的标准-ATSC。美国主导的ATSC,仅限于美国及其邻近 的加拿大及墨西哥等少数国家应用。美国电视标准不能 应用于移动接收,但好莱坞为首的影音工业每年却创造 庞大的节目内容,因此美国内容产业除了家用电视外, 也积极扩展其他平台,其中移动电话是内容业者最积极 投入的一块。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特点
兼容DVB-T
– 网络结构:单频网; – 业务类型:实时广播、流媒体、非实时广播;
– 信道调制:相同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
增加针对手持终端的考虑
– 节电设计;
– 提高移动接收性能;
注: DVB-H设计时的一个主要考虑是要兼容DVB-T,满足欧洲已有网络的状 况。这制约了DVB-H在技术方面的改进,导致DVB-H的整体性能无法进 一步优化。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S-DMB
2004年底日本和韩国共同实施完成了的卫星手机电视系 统建设工作,并于2005年正式开展了商业运营(日本由于政策 原因在发展前期采用了非手机的专用接收终端),系统中所用 的卫星被称为MBSAT,采用左/右两种圆极化方式分别实现对日 本和韩国的信号覆盖,MBSAT相对于普通的广播卫星功率提高 了几倍,能够确保类似手机一样的小型移动装置稳定接收卫星 信号。 日韩的S-DMB实际上是依托ITU-R BO.1130-4标准中的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