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体系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佛教创始于我国佛教体系

佛教是我国现有五大宗教中历史比较悠久,影响也比较大的一个宗教。
在我国有2000余年的历史。
佛教虽然来自印度,但其成熟和发展是在中国完成的,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的中国佛教是传统的中国佛教的继承和延续,并随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去世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
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
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
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
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
1953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
2010年2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传印长老当选为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佛教体系介绍

罗汉与护法神
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是摩诃迦叶、阿难、舍利弗、 目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陀、优 波离和罗睺罗。他们都是得道高僧,在佛教中有着重 要的地位和影响。每人在佛教中都有独特的贡献和成 就,如摩诃迦叶擅长禅定、阿难以记诵佛典著名、须 菩提以善说般若波罗蜜闻名等。十大弟子在中国也有 着广泛的道场和寺庙,如浙江的灵隐寺和广东的南海 灵鹫山等。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中国佛教中最为知名的罗汉之一,他们分 别是:宾头卢尊者、迦诺迦跋厘惰尊者、罗怙罗尊者 、优波毱多尊者、阿氏多尊者、大频那夜尊者、宾度 罗跋啰惰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因陀罗保尊者、蜜多 陀喇尼尊者、阿蜜里多尊者、室利戌驮那尊者、那翅 健陀尊者、
03
中国佛教文化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01
建筑艺术
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
中国佛教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佛 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柬 埔寨和泰国等地区的佛教文化都 受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
印度地区
中国佛教文化也影响了印度地区 的佛教文化,例如印度尼西亚等 地区的佛教文化都受到了中国佛 教文化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教为主。
南传佛教的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 保留得比较完整,是中国少有的 保留完整的小乘佛教文化的地区
之一。
南传佛教的修行方式和理论体系 比较简单,包括念咒、诵经、吃 素等方面,但是强调内心修行和
佛教体系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
自藏传佛教出现后,南传、北传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划分法。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汉传佛教还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中国最早的寺庙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中国藏传佛教最早的寺庙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
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中国南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中国最大南传佛教寺庙。
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常被称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智者”。
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古代的翻译家只好用音译,世俗将“佛”列为神,而它的本意却被淡忘。
在汉地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和云南上座佛教(小乘佛教)三大流派中,对于佛的认识存在着差别: 上座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人间的导师,是人不是神。
中国神话有几个体系

中国神话有几个体系中国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以神灵、仙人、妖怪等神秘力量为核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的认知和想象。
中国神话虽然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但可以大致分为六个主要的体系:夏商周、山川宗教、道教、佛教、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
1. 夏商周体系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神话中的重要篇章。
夏商周体系涵盖了诸多在这三个朝代中崇拜的神灵和神话故事。
夏朝信仰的主要神灵有黄帝、炎帝等,商朝则崇拜众多的神灵如颛顼、后稷、神农等。
而周朝兴起时,崇拜的神灵又有所不同,如周文王崇拜文神、周武王崇拜武神等。
2. 山川宗教体系山川宗教体系是中国神话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以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元素为中心,崇拜并赋予其神灵的一种信仰体系。
这种信仰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人相信大自然中存在着诸多的神灵,如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黄河、长江等都被视为神灵。
3. 道教体系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它对中国神话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相信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崇拜诸多的神仙和神灵。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到的太上老君、三清和四象等。
道教神灵信仰与山川宗教体系有所重合,例如道教中的五岳就与山川宗教中的五岳相对应。
4. 佛教体系佛教是中国古代传入的宗教体系,也对中国神话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中的诸多菩萨和佛陀是中国民众广泛信仰的对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
佛教的神话故事通常涉及转世轮回、修行成佛等主题,为中国神话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5. 民间传说体系民间传说是中国神话中最丰富多彩、最具民俗风情的部分。
它包括了众多的寓言、神话传说和其他民间故事。
这些传说通常是由中国古代的民间艺人或口头传承形成,内容涉及民间英雄、妖怪、神兽、九尾狐等,如白蛇传、西游记等都属于这个体系。
6. 文人创作体系文人创作体系是指中国古代文人所创作的关于神话的作品。
佛学知识体系

佛教的根本有两点:第一,揭示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来面貌,至于真实面貌是不是大家喜欢的,它不管。
第二,佛教包含一个宗旨:让一切能感受到痛苦者,脱离痛苦,包括暂时的脱离与彻底的脱离。
巧合的是,第一点和第二点居然最后发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达到其中任何一点,另外一点也达到了……基于这两点,我想,它谈不上什么普世价值。
因为在佛教里面,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什么有价值??没有什么有价值。
如果展开了说,就一堆问题了,佛教的那些是可信还是不可信?如此等等,这些世俗的争论,其实没有什么意思……因为佛教发现世界的本原规律,非人们的常规思维可以理解。
原因很简单。
科学技术和常规思维都是建立在逻辑学的基础上的,不管你学过没有学过逻辑学,你不自觉的就会遵守这个逻辑学。
违背逻辑学的东西,通常而言,都不对。
但佛教的这个规律,却是比逻辑学更基础的东西,它能推导出逻辑学,但还能推导出其他内容,有的是违背逻辑学的。
但它偏偏还就是正确的。
例如,A比B 大,B 比C大,那么A比C大,这在常规思维和逻辑学中是严格成立的。
但在佛学中,却无法有如此的定理,你可以说A比B大,也可以说B比C大,但基于这两个事实,你不可以直接得出A比C大——如果你要得出这个结论,你就是承认了逻辑。
那么如果抛开“逻辑”这个既定假设呢?因此佛教除了这种常规思维的智慧之外,而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就是所谓空性。
而所谓空性,并非指“空无”一类的概念,其实空性就是指超越逻辑之意,或者说超越二元对立之意——逻辑实际上是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的。
简而言之,一个高僧,证悟了空性的高僧,他当然不傻,当然知道A>B,B>C那么A>C的道理,但与此同时,他还知道如何超越这个,如何让这个规律失效。
有一个例子:米拉日巴(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祖师,一千多年前的人物),与弟子在散步,突然下起冰雹来,路边有一个牛角,于是他走进了牛角里面,然后在里面对弟子喊“弟子,快进来吧,如果你证悟了空性的智慧,里面还很宽敞呢!”牛角并没有变大,米拉日巴也没有变小,但他就是在牛角里面。
佛教三家思想总结

佛教三家思想总结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它的思想体系包括了三家思想,即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这三家思想都对佛教的发展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乘佛教是佛教中最广为人知和最有影响力的一家思想。
它强调菩萨的理念,即要超越个人的利益,以利益众生为目标。
大乘佛教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菩提心,即悟道的心智状态,以最终达到解脱和解救众生的境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乘佛教提出了种种方法,如修行菩提道、忏悔和供养等。
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觉悟和慈悲,其中觉悟指的是超越嗔恨、贪欲和无明等负面情绪,慈悲则是表现为悲天悯人的情感。
小乘佛教是佛教中的一支分支,与大乘佛教不同,它更注重个体的解脱。
小乘佛教认为,个体通过修行和解脱自己,最终达到涅槃的境地。
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戒定慧三学,即持守五戒、修习禅定和修研智慧。
小乘佛教强调个体的自力和自觉,要求个体自己修行和积累善业,以帮助自己达到解脱和成佛。
密宗佛教是佛教三家思想中最神秘和特殊的一家。
密宗佛教强调修行人通过密续传授和各种咒语的念诵来实现解脱和成佛。
密宗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身、口、意”三密,即身密指的是身体的清净,口密指的是语言和咒语的清净,意密指的是思想和心智的清净。
密宗佛教追求的是直接体验和超越世俗的境地,通过念诵咒语和进行各种仪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总结来看,佛教的三家思想都追求个体的解脱和利益众生的境地。
大乘佛教强调觉悟和慈悲,小乘佛教强调个体自力和自觉,密宗佛教则通过密续和咒语的念诵来实现解脱。
这三家思想在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中共同起到了作用,对佛教徒的修行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还是密宗佛教,它们都是佛教发展中的重要思想流派,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佛学知识体系

佛学知识体系
佛学知识体系是指包含佛教核心理念、教义以及相关概念、观念、方法和修行体系的综合性体系。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要点:
1. 佛教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指出人类存在着苦难,苦难的原因是贪欲、痛苦可以消除,以及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超脱苦难的境界。
2.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意指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是由五个方面的蕴所构成。
3.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佛教修行的六项主要实践。
4. 四谛观:观察和认识苦、集、灭、道谛的实证性的方式。
5. 轮回与涅槃:指生死轮回的循环,以及通过修行实现涅槃(解脱)的境界。
6. 中道:佛陀所提倡的超越极端的修行方法,旨在避免贪欲和自我克制之间的极端。
7. 无我:佛教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无常、无我、空性的,人无真实、独立的自我实体。
8. 因果业力: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善行带来善果,恶
行带来恶果。
9. 禅定与般若:修行中的两个重要要素,通过禅定(静心)和般若(智慧)来获得觉悟。
10. 六道轮回:指六个不同生命境界,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
11. 三宝:佛、法、僧,也称为佛教的三个重要对象,分别代表佛陀、佛法和修行者。
以上只是佛教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佛学还包括众多经典著作、注释和佛教哲学的发展流派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
自藏传佛教出现后,南传、北传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划分法。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汉传佛教还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
中国最早的寺庙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着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中国藏传佛教最早的寺庙
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
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中国南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中国最大南传佛教寺庙。
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常被称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智者”。
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古代的翻译家只好用音译,世俗将“佛”列为神,而它的本意却被淡忘。
在汉地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和云南上座佛教(小乘佛教)三大流派中,对于佛的认识存在着差别: 上座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人间的导师,是人不是神。
而汉地佛教中把释迦牟尼神化。
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中佛的种类繁多。
1. 释迦佛。
也称“如来佛”。
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如来佛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
历史真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
佛教教义中,释迦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2. 七佛。
大乘佛教认为在无限的时间空间里,每个世界,每段时间都有佛教化众生。
按时间顺序,分别为1毗婆尸佛、2尸弃佛、3毗舍婆佛、4拘楼孙佛、5拘那舍佛、6迦叶佛、7释迦牟尼佛。
事实上除了释迦牟尼外其余都只是佛教传说,所以其余六佛在民间影响并不大。
这些名字虽然汉文上似乎不大吉祥,原因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在梵文中都有对应的意思。
3. 竖三世佛。
三世之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以“一劫”为“一世”,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佛和弥勒佛。
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佛是现在佛,而弥勒佛是未来佛。
在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常托言弥勒佛下生。
弥勒出世成了救苦救难的福音。
4. 横三世佛。
横三世佛是按地域来划分的,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娑婆”是梵文音译,意为“堪忍”,是指现实世界。
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与其左右两大帮手左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月光遍照菩萨统称为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与其左右两大帮手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统称为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净土宗便是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崇尚的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又有无量寿佛的称号。
中国底层百姓念佛时口念“南无阿弥陀佛[②]”,“南无”是音译,意为皈依。
此外,还有五方佛的说法。
(二)菩萨
菩萨是梵文音译,意为“觉有情”、“道众生”,也译为大士、开士等。
在佛教中,菩萨的任务是上求觉悟,下化众生,协助佛解救“苦海”中的芸芸众生。
佛教认为菩萨数量众多,但中国影响较大的是四大菩萨,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
当然影响最大的当数观音。
他们各有分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地藏表大愿。
1. 文殊菩萨。
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坐骑通常为青师,佛教画雕塑中并通常手持宝剑。
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显灵的道场圣地。
2. 普贤菩萨。
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专司“理德”,坐骑通常为六牙白象,峨嵋山被认为是普贤显灵的道场圣地。
3.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胁侍观音菩萨,通常莲花台上持柳的女性形象,立于他左右的通常是善财童子与龙女。
在中国民间,观音菩萨的名气与影响最大,但是许多信徒都不知道观音菩萨经历了一个男到女的演化过程。
观音菩萨又有“大慈大悲观世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等说法。
普陀山被认为是观音显灵的道场圣地。
4.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并不太熟悉,他主要为了救度地狱中的“罪鬼”。
按佛教说法只有地狱里没有一个罪鬼受苦他才愿成佛。
坐骑为“谛听”,像狮子的怪兽,地球上并不存在。
九华山被认为是地藏显灵的道场圣地。
另外还有十二圆觉菩萨、二十五圆觉菩萨的说法。
释迦和弥勒未成佛前也是菩萨。
(三)罗汉
佛教认为每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成就都叫作一种果位。
小乘佛教把果位分为四等,罗汉为最高等,获得此等可以摆脱轮回之苦,但是大乘
佛教中最高的是佛,其次是菩萨,再其次才是罗汉。
1.十大弟子。
相传释迦牟尼传道45年,弟子很多但最得意的是十大弟子,分别是:摩诃迦叶、阿难、舍利弗、目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陀、优波离、罗睺罗。
其中最为着名的应该是迦叶与阿难。
小乘佛教中,迦叶与阿难分别是释迦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
大乘佛教中,亦有迦叶、阿难与文殊、普贤共列释迦佛两侧的。
2.十八罗汉。
最初是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讲是受佛嘱托,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造福的。
主要语出唐玄奘所译《法住记》。
后两位是以后加上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知十八罗汉却不知各自名号与来历。
十八罗汉是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骑象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举钵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开心罗汉、喜庆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伏虎罗汉、沉思罗汉、骑鹿罗汉。
3.五百罗汉。
另外一种较流行的说法是有五百罗汉,原五百只是个虚数,只是言其多。
后来南宋有位高道素花了不少心血将其名号一一落实。
当然没有任何典据,只是附会之谈。
(四)护法神
佛教中护法神是佛教中最为丰富、奇幻的一部分,这些大多来源于印度婆罗们教和民间神话中。
他们被吸收进佛门后有了新的来历,并赋予各种神力,列为六道之首,高于人类但是没有走出三界,仍在六道轮回之中。
功能与任务是保护佛法。
佛教汉化后,护法神多是汉人的形象,各大庙宇,大雄宝殿中护法神完全是古代帝王将相和后妃贵妇的打扮。
由于数量众多,且多位中国人不熟悉,故列几个熟悉的护法神稍作简介。
1.四大金刚。
也作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杖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缠赤索)、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保伞)。
他们掌管着“风调雨顺”。
寄予了中国农民美好的愿望。
2.托塔李天王与哪吒。
可以说这两个人物中国人较为熟悉的,甚至被中国道教的神仙体系中吸收,在《封神演义》与《西游记》里偏重于属于道教神仙,《西游记》里托塔李天王是在玉皇大帝下的天兵天将总司令。
至于说托塔李天王是李靖那完全是唐末将李靖神化的结果。
托塔李天王与哪吒汉化得最为彻底。
另外佛教中护法神我们熟悉的还有哼哈二将,这是《封神演义》渲染的结果。
我们还能听到天龙八部的说法。
天龙八部是指佛教中的八种天神,又叫“八部众”、“神龙八部”,俗称的“夜叉”便是一类护法神。
其主要来源于婆罗们教和印度民间神话。
佛教整个的神仙体系较为完备,从佛—菩萨—罗汉—护法神,等级鲜明,数量众多,分工也较为明确。
但在中国土地上,中国人所熟知的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观音。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开创者自然功不可没、弥勒佛是未来之佛自然不可得罪、阿弥陀佛熟知是中国大地上特别是地层净土宗最流行的原因。
至于在表大智的文殊菩萨,表大行的普贤菩
萨、表大悲的观音菩萨、表大愿的地藏菩萨中,最受中国老百姓欢迎的是表大悲的观音菩萨,而不是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显示了中国传统“道德重于智慧”的认识,表现出了中国重视道德的传统。
观音菩萨的德行恰恰与中国传统儒家推崇“扶匡济世”、“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相适应。
护法神中人们最熟悉的四大金刚、托塔李天王与哪吒其汉化程度也最高,也被道教所吸收。
表现出了中国宗教佛道相融的特点,在《西游记》里便是佛(如来佛祖领导下的众多佛、菩萨)道(玉皇大帝领导下的天界)共存的状态[③]。
反映了中国农民多神多教的宗教观和中国兼容并蓄开放的文化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