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4长春版

合集下载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背景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_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肥城市四小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4长版

肥城市四小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4长版
傻孩子,是老人们的节日,像你外婆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们过的节日啊!”妈妈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为什么外婆今天一直在干活,却没有休息机会、过一过她的节日呢?”我问道。顿时,车中一片安静,爸爸妈妈都沉默了,没有人回答我的问题.
夜,缓缓地暗了下来,而我心中却始终思考着一个问题:怎么能让中国的老人们在重阳节轻松愉快地过一过他们自己的节日呢?
二、查字典,写词语.
望: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再查()画。第三画的笔画名称是(),这个汉字是()结构。
“望”的字义有:①看,往远处看;②拜访;③希图,盼;④名望,声誉。下面句子中的“望"字应选哪种解释?(只填序号)
1.我们到学校去看望了老师。()
2。她是音乐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
我拿出了给外婆预备的“惊喜”——在上个星期就为她准备的重阳节礼物。
“外婆!重阳节快乐!”我兴冲冲的抱着外婆祝贺,并将我送给她的礼物展示给她看。外婆露出满脸的笑容,如同吃了蜜一般!我之前心中的郁闷也一消而散,希望外婆永远开开心心!
下午,我们一家准备回去了,我恋恋不舍的跟外婆道了别。在车上,我忍不住问爸爸妈妈:“爸妈,今天到底是谁的节日啊?”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6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八至第十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讨论、交流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有理有据地达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环境的恶劣,世事的艰辛,以及误解、嘲讽、讥笑、鄙夷等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遭遇,更应该懂得顽强、坚韧、执著才能战胜风雨,迎来彩虹。
点评:
小作者反向立意,揭露了社会上一个典型的问题:很多老人,在中国,晚年就是儿女们的免费佣人,依然没有自己的生活.很多人习惯了向父母索取,却没适当回报给父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七律 到韶山》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七律 到韶山》长春版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也是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的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诗词方面,毛泽东的诗词是怀着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浪淘沙·北戴河》等。
写作背景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临行时他还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久别回乡,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我国亿万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出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搜集作者相关的诗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七律到韶山
红旗
黑手
新天心理变化
稻菽
夕烟
教学反思
4.感知课文:
(1)认真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韶咒牺
(2)我能写好“咒、霸、牺”三个字,理解字义组词。
5.结合工具书给课文重点词作注释。
戟:古代兵器,把矛和戈结合于一体,具有刺击和钩杀双重功能。
黑手:反革命的血腥魔掌。
霸主:指蒋介石。
菽:豆类的总称。
6.思考探究:
(1)思考与交流:
A 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请你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到韶山》教案范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到韶山》教案范文

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背景,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一、出示韶山图片,情景引入。

二、解题,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写诗的背景,以及有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读通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基础知识:(1)正音字:川(chuān)戟(jǐ)菽(shū)(2)区别字:咒()皱()霸()靶()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理解重点词:菽:豆类的总称。

牺牲: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参考:【译诗】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一、迁移引入。

二、默读诗,细细感悟,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结合具体诗句理解。

三、师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4、背诵古诗。

五、升华总结。

六、作业:1.默写古诗。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进行积累。

用《七律·到韶山》教学阅读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用《七律·到韶山》教学阅读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本篇教案以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作为阅读材料,旨在通过文学欣赏来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教案分为三个部分:热身、阅读和题目。

一、热身在开始阅读之前,先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身活动。

可以先让学生们阅读一些简单的课文或文章,找出其中的难词或短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这有助于学生们激活词汇储备和扩展词汇量。

二、阅读教师先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七律·到韶山》的背景,并解释一些生僻字和词语。

让学生朗读一遍诗歌。

学生可以感受毛泽东在写作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他对祖国人民的深深爱意和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充满信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七律·到韶山》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3.你是否有类似的情感和思想?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题目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有趣的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1.通过朗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什么情感?2.“人民日报”为了表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卓越贡献,于1945年公布了题为《全国人民爱戴毛主席序》的一篇文章。

你认为这篇文章怎样评价了毛泽东?3.你认为毛泽东的哪些思想和观点对当今社会和国家发展有启示和指导意义?为什么?通过这些题目的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并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通过本次阅读,学生们对《七律·到韶山》一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对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他们也提高了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更加有趣的学习知识,也更能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先辈的辉煌。

长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3七律·到韶山》PPT课件 (4)

长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3七律·到韶山》PPT课件 (4)
1927年7月15日,国民党右派背弃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 主义”,为了分裂共产党,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叫嚣“宁可错杀一千,不 可使一人漏网。”被称为“七一五政变”。
2019/5/21
16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 中。五代·张泌《寄人》诗:“别梦依稀到谢家。”
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
2019/5/21
15
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革命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十三团团 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共事变。因当日电报代号为“马”, 故称“马日事变”。22日上午,许封闭了长沙的革命机关共 70多处,共产党员和群众被杀者达百余人,被捕者3000余人, 一连七八天,全市民众被屠杀达六七百人。
2019/5/21
11
毛主席和少先队员在一起(1959-6) 2019/5/21
毛主席回到韶山与乡亲同聚一堂(1959) 12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2019/5/21
13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 中。五代·张泌《寄人》诗:“别梦依稀到谢家。”
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李白《古 风五十九首》其十一:“逝川与流光,飘忽 不相待。”
2019/5/21
14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 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 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事变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七律 到韶山 1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七律 到韶山 1

1——3 到韶山教学目标1.学会“咒、霸”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背诵《西江月.井冈山》。

2.介绍《到韶山》的写作背景。

3.出示课题,齐读。

二、熟读全诗三、理解诗意,学习生字1.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1)逝川:时间。

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咒逝川:感慨时间流逝得太快。

(2)大意:时间飞逝,离开家乡已经32年了,过去的事都有些模糊了。

2.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1)红旗: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戟:指农民运动。

黑手:指国民党反动派。

霸主鞭: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

(2)大意:回想1927年,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但国民党却残酷地迫害革命者。

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1)为:因为。

日月换新天: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

(2)大意:先烈的英勇牺牲更增强了后继者的壮志豪情,我们敢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

4.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稻菽:指庄稼。

英雄:指农民,指劳动者。

夕烟:暮色。

(2)大意:看着远处的庄稼翻滚,心头无比欢喜,在暮色中走来了无数收工归来的农民英雄。

四、再读全诗五、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从“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四句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赞颂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

)2.阅读12页——《为革命献身的亲人》。

六、做课后习题。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七律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七律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七律·到韶山》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认识“韶、咒、牺”三个生字,会写“咒、霸、牺”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4、培养学生学法指导下的自学能力。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古诗教学六步法,能熟练运用古诗教学六步法自学古诗,所以本课重点放在放手学生自学上。

3重点难点
1、按照古诗学习六步法每一步要求朗读古诗。

2、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3、赏析古诗,感受这首还乡诗与众不同的基调。

4、体会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预习
1、古诗学习六步法的内容是什么?
2、运用学法完成下列预习任务
(1)、注意“咒、霸、牺”字的书写及“教、重、卷、为”的读音。

(2)、画出朗读这首诗时正确的节奏及韵脚的重读。

(3)、介绍诗的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义;根据注释及工具书来理解诗意。

(4)、体会作者的情感
(5)、欣赏评价
(6)、熟练背诵。

2【导入】铺垫导入,引生入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到韶山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诗意。

2、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悟
1、韶山是一块山明水秀的地方,一直到近代它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伟人毛泽东就是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1993年12月20日,主席的铜像被运送到韶山,江泽民主席给铜像揭幕时,红绸缓缓飘下时,奇迹出现了!天空竟出现日月共明,满山的杜鹃花也竞香开放。

这表明毛主席的光辉与日月争辉。

2、乘势导入:同学们,看到这幅图景你心里是何感受?假如你在这样的情景中会是什么心情?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去看看毛主席的这首到韶山写了什么。

二、学生自由读诗,初步感知诗意。

(1)把诗读得正确、流利。

(2)结全自己的课前预习,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诗,品味探究
1、学习题目和前两句诗。

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

离别这个地方已有32周年了。

(1)读诗句:范读、个别自读。

(2)画出生字,小组研究学字的方法。

(3)汇报并学习生字。

(4)解释这两句诗的大意,并指导朗读。

2、学习后两句诗。

(1)指名读诗。

(2)指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指导朗读。

四、指导读,引起共鸣
作者在写诗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哪句诗是说诗人当时的心情的?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反复诵读一下,再齐读此诗。

五、课堂练习作业
收集一些关于革命气概的诗句。

板书设计:
七律
到韶山
毛泽东
日月换新天
翻身求解放(豪情与壮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